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出处:《小雅·伐木》选自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原文节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译文: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扩展资料全诗六章,每章六句,为古体四言诗,作者很可能是召伯虎。此诗第一章以鸟与鸟的相求比人和人的相友,以神对人的降福说明人与人友爱相处的必要。第二章叙述了主人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第三章写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醉饱歌舞之乐,末尾两句写他们再约后会。全诗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本文分类:诗词名句 发布时间:2014/6/9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诗经·小雅·伐木》 注释 丁丁:刀斧坎树的响声。 嘤嘤:鸟和鸣声。一说惊惧貌。 幽:深。乔:高。 翻译 砍树丁丁地响,鸟儿嘤嘤地叫。它们从那深谷中飞出来,迁到高高的大树上面。 鉴赏 诗句以砍伐树木之声引出鸟儿嘤嘤的叫声,可见鸣声的和谐、柔美。由此引起人们的联想:鸟是呼朋引类的,鸟儿之间那么和谐,人类就更需要友爱、亲情。又由鸟儿“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暗喻人不应该不思进取,要积极向上。 予其惩而,毖后患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题张氏隐居古诗赏析
以下两首诗,其中第一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为五言律诗。原文如下: 题张氏隐居·【其一】 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题张氏隐居·【其二】 杜甫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 字词解释: ⑴《旧唐书·李白传》云:少与鲁中诸生张叔明等隐于徂徕山,号为竹溪六逸。又子美《杂述》云“鲁有张叔卿”,意叔明、叔卿止是一人,卿与明有一误耳。不然,亦兄弟也。是诗张氏隐居,岂其人欤。此当是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后,与李白、高适游齐、赵时作。 ⑵庾信诗:“春山百鸟啼。”刘琨诗:“独生无伴。”《易》:“同气相求。” ⑶《诗》:“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注:“丁丁,伐木声。”王籍诗:“鸟鸣山更幽。” ⑷王台卿诗:“飞梁通涧道。”朱记室诗:“叠夜抱余寒。”《世说》:“范逵投陶侃宿,于时冰雪积日。”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 ⑸《地理志》:临邑县有济水词,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此地。邵注谓在兖州府平阴县。今按:石门不必确指地名,公《桥陵》诗云“石门霜露白”,亦只泛言。谢灵运诗:“披云卧石门。”阴铿诗:“翠柳将斜日。”谢惠连诗:“落雪洒林丘。” ⑹《左传》: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朱注)《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樵人竞取,入手即成沙砾。金银气殆是类耶。《地镜图》:凡观金玉宝剑之气,皆以辛日雨霁之旦及黄昏夜半伺之,黄金之气赤黄,千万斤以上,光大如镜盘。《史记·天官书》:“败军场,破国之墟,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⑺《晏子春秋》:“可谓能远害矣。”《史记·李斯传》:“麋鹿游于朝。”《关中记》:辛孟年七十,与麋鹿同群,世谓鹿仙。 ⑻《世说》:王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庄子》“窅然难言之矣。”注:“窅然。杳深貌。”沈佺期诗:“此中迷出处。”卢照邻诗:“桃源迷处所。” ⑼庾信诗:“对君俗人眼。”《庄子》:“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褊心之人不怒。”虚舟,谓空无所系。唐律多在四句分截,而上下句,自具起承转阖。如崔颢《行经华阴》诗,上半华阴之景,下半行经有感,“武帝祠前”二句乃承上,“河山北枕”二句乃转下也。崔署《九日登仙台》诗,上半九日登仙台,下半呈寄刘明府,“三晋云山”二句乃承上,“关门令尹”二句乃转下也。杜诗格法,类皆如此。首句“春山”二字一读,次句“伐木丁丁”四字一读,下面“涧道余寒”“石门斜日”皆四字一读,“不贪”“远害”“乘兴”“对君”皆二字一读。知得句中有读,则意义自易明矣。 ⑽之子,指张公。《诗》:“彼其之子。”汉成帝时童谣曰:“燕燕, 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 ⑾杜审言诗:“圣情留晚兴。” ⑿别本作济潭,是指济水言。按:前章云“林丘”,本章云“山路”, 则知不在济水傍矣。以霁对春,正切时景。《诗》:“鱣鲔发发。”《齐风·硕人》篇《正义》以鱣为江东黄鱼。今按霁潭中恐无此大鱼,当依《毛传》作鲤为是。发发,盛貌。 ⒀谢灵运诗:“萋萋春草繁。”《诗》,“呦呦鹿鸣”。苏武诗:“鹿 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⒁《急就篇注》:古者仪狄作酒醪,杜康又作秫酒。魏武帝乐府:“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酒:史传杜康造酒,故称;此亦有少陵自诩之意也。 ⒂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可知张公梨乃时名产也;此处借指张氏所产的梨。谢灵运诗:“得性非外求。” ⒃沈炯诗:“火炬前村发。”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⒄全大镛注:《庄子》:“醉者之坠车,得全于酒。”末句暗用其意。 公《夔州》诗“醉于马上往来轻”,是忘优良法。《诗》:“醉言归。” 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 背景: 这组诗作于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时杜甫游于齐赵。张氏,可能指张玠,杜拾遗晚年有《别张十三建封》。张建封,兖州(今属山东)人。张玠为其父。 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 主旨: 此诗写张氏隐居之幽美,借指张氏品德之殊胜,兼带讴歌二人友谊亲密也。 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 赏析: 组诗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殆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的为人。上四句言景,下四句言情,此大概分段处。若细分之,首句张氏,次句隐居。三四句切隐居,言路之僻远,五六句切张氏,言人之廉静。末二句说得宾主两忘,情与境俱化。上海朱瀚曰:看此诗脉理次第,曰斜日,曰夜,曰朝,曰到,曰出,曰求,曰对,分明如画。 第二首为五律。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zhān毡)鲔发发(bō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在这里即超过,超过便是不很符合。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究竟“应愁”符合现实呢,还是“无愁”符合现实?我们该说“应愁”是实;我们更应该知道“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李氏的话是很对的。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_题张氏隐居 二首其二
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诗中的张姓据考证可能为张玠,在这首诗中,作者描述了隐居环境之美,张玠品德之好,同时表现了作者与他之间的良好友情。本文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由大学高考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 以下两首诗,其中第一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为五言律诗。原文如下: 题张氏隐居·【其一】 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题张氏隐居·【其二】 杜甫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翻译: 无 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字词解释: ⑴《旧唐书·李白传》云:少与鲁中诸生张叔明等隐于徂徕山,号为竹溪六逸。又子美《杂述》云“鲁有张叔卿”,意叔明、叔卿止是一人,卿与明有一误耳。不然,亦兄弟也。是诗张氏隐居,岂其人欤。此当是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后,与李白、高适游齐、赵时作。 ⑵庾信诗:“春山百鸟啼。”刘琨诗:“独生无伴。”《易》:“同气相求。” ⑶《诗》:“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注:“丁丁,伐木声。”王籍诗:“鸟鸣山更幽。” ⑷王台卿诗:“飞梁通涧道。”朱记室诗:“叠夜抱余寒。”《世说》:“范逵投陶侃宿,于时冰雪积日。”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 ⑸《地理志》:临邑县有济水词,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此地。邵注谓在兖州府平阴县。今按:石门不必确指地名,公《桥陵》诗云“石门霜露白”,亦只泛言。谢灵运诗:“披云卧石门。”阴铿诗:“翠柳将斜日。”谢惠连诗:“落雪洒林丘。” ⑹《左传》: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朱注)《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樵人竞取,入手即成沙砾。金银气殆是类耶。《地镜图》:凡观金玉宝剑之气,皆以辛日雨霁之旦及黄昏夜半伺之,黄金之气赤黄,千万斤以上,光大如镜盘。《史记·天官书》:“败军场,破国之墟,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⑺《晏子春秋》:“可谓能远害矣。”《史记·李斯传》:“麋鹿游于朝。”《关中记》:辛孟年七十,与麋鹿同群,世谓鹿仙。 ⑻《世说》:王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庄子》“窅然难言之矣。”注:“窅然。杳深貌。”沈佺期诗:“此中迷出处。”卢照邻诗:“桃源迷处所。” ⑼庾信诗:“对君俗人眼。”《庄子》:“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褊心之人不怒。”虚舟,谓空无所系。唐律多在四句分截,而上下句,自具起承转阖。如崔颢《行经华阴》诗,上半华阴之景,下半行经有感,“武帝祠前”二句乃承上,“河山北枕”二句乃转下也。崔署《九日登仙台》诗,上半九日登仙台,下半呈寄刘明府,“三晋云山”二句乃承上,“关门令尹”二句乃转下也。杜诗格法,类皆如此。首句“春山”二字一读,次句“伐木丁丁”四字一读,下面“涧道余寒”“石门斜日”皆四字一读,“不贪”“远害”“乘兴”“对君”皆二字一读。知得句中有读,则意义自易明矣。 ⑽之子,指张公。《诗》:“彼其之子。”汉成帝时童谣曰:“燕燕, 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 ⑾杜审言诗:“圣情留晚兴。” ⑿别本作济潭,是指济水言。按:前章云“林丘”,本章云“山路”, 则知不在济水傍矣。以霁对春,正切时景。《诗》:“鱣鲔发发。”《齐风·硕人》篇《正义》以鱣为江东黄鱼。今按霁潭中恐无此大鱼,当依《毛传》作鲤为是。发发,盛貌。 ⒀谢灵运诗:“萋萋春草繁。”《诗》,“呦呦鹿鸣”。苏武诗:“鹿 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⒁《急就篇注》:古者仪狄作酒醪,杜康又作秫酒。魏武帝乐府:“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酒:史传杜康造酒,故称;此亦有少陵自诩之意也。 ⒂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可知张公梨乃时名产也;此处借指张氏所产的梨。谢灵运诗:“得性非外求。” ⒃沈炯诗:“火炬前村发。”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⒄全大镛注:《庄子》:“醉者之坠车,得全于酒。”末句暗用其意。 公《夔州》诗“醉于马上往来轻”,是忘优良法。《诗》:“醉言归。” 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背景: 这组诗作于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时杜甫游于齐赵。张氏,可能指张玠,杜拾遗晚年有《别张十三建封》。张建封,兖州(今属山东)人。张玠为其父。 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主旨: 此诗写张氏隐居之幽美,借指张氏品德之殊胜,兼带讴歌二人友谊亲密也。 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赏析: 组诗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殆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的为人。上四句言景,下四句言情,此大概分段处。若细分之,首句张氏,次句隐居。三四句切隐居,言路之僻远,五六句切张氏,言人之廉静。末二句说得宾主两忘,情与境俱化。上海朱瀚曰:看此诗脉理次第,曰斜日,曰夜,曰朝,曰到,曰出,曰求,曰对,分明如画。 第二首为五律。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zhān毡)鲔发发(bō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在这里即超过,超过便是不很符合。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究竟“应愁”符合现实呢,还是“无愁”符合现实?我们该说“应愁”是实;我们更应该知道“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李氏的话是很对的。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上这篇题张氏隐居二首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大学高考!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伐木丁丁 大漠明驼什么意思
“伐木丁丁,大漠明驼”意思是能听到伐木的声音,看到大漠上行走的骆驼。描摹的是奇丽的景色。引自《诗经·小雅》中的《伐木》一篇。《伐木》这一篇是以伐木比兴,专门描写宴请他人的诗歌。
原文: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综观全诗,“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以意境的营造为手段的构思方法。此诗对友情的歌颂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致“嘤鸣”一词常被人用做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的比喻。
国学宝典《诗经》:伐木原文赏析
《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 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有酒 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guǐ):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餱(hóu):干粮。愆(qiān):过错。 (22)湑(xǔ):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26)迨(dài):等待。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赏析】 《毛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历代学者一般也都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则前人没有深考。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终于导致了国人*。同时也导致王室内部人心离散、亲友不睦,政治和社会状况极度混乱和动荡。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图复兴大业。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伐木》一诗,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而做。作者很可能就是召伯虎(详见赵逵夫《论西周末年杰出诗人召伯虎》,收《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诗人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第三章作者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分明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综观全诗,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以意境的营造为手段的构思方法。此诗对友情的歌颂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致“嘤鸣”一词常被人用做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的比喻。
诗经·小雅——《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注释】:宴朋友亲戚故旧。 丁丁:伐木声。 嘤嘤:鸟和鸣声。一说惊惧貌。 矧:音审,况且,何况。 神之听之:一说指应警戒和听从。 许许:众人共力之声。即劳动号子。 酾:音师或筛,滤酒。 藇:音许,美貌。一说茱萸,用以制酒,酒有其香。 羜:音住,五个月的小羊。 衍:美貌。一说满溢。 愆:过失。 湑:音许,滤过的酒,引申为清。 酤:买酒。一说一种速成的酒。 坎坎:鼓声。 蹲蹲:音存,舞貌。 【赏析】: 《伐木》是抒写宴请亲朋故旧的诗歌,表明饮酒摆宴、歌舞欢乐都在于表达人的感情,和睦和关系。诗以鸟鸣求友起兴,说明人更应该重视感情。至于诗从伐木写起,或正在伐木之中见其鸟鸣而产生的最初联想。
《诗经·伐木》详解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于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一、注释:
丁丁:砍树声。
嘤嘤:鸟鸣声。
求:就,即,也可释为招,寻。
友生:朋友。
相:视。
矧:况且。
伊:其。
神之听之:神明听到此事。
许许:斧破风声。
酾:过滤。
藇:藇草。
羜:羊羔。
速:邀请,招致。
宁适:宁,宁可。适:正好。
微我弗顾:并非我不去请。
於:乃。
粲:光明、鲜艳。
埽:通扫。
馈:食物。
牡:雄畜,本诗为公羊。
诸舅:母氏亲友。
咎:过错。
阪:山丘。
衍:滤器。
笾豆:食器。
践:陈。
远:疏远。
民:人。
乾餱:干粮。
愆:过错,过失。
湑我:滤好来给我饮。
酤我:买来给我饮。
坎坎:击鼓声。
蹲蹲:舞姿。
迨:待。
二、伐木为本篇题目,亦为每章起兴。但诗经中的起兴并非简单起兴,往往是有实义,如关雎之比男女昏配,荇菜芼以成礼,葛覃刈濩以为絺绤,采卷耳以荐于路巳之用,而本章伐木也有实义,即在于酾酒。
三、本篇的“衍”,金文该字上部左右为二支架,中间右部为人,左部为酒滤下的样子。字的下部为皿,用来接滤下的酒。《说文》则将该字书为左右两竖,中间下鬲上侃。上面的侃,左边为滤酒的人,右边上口为滤口,下面的三竖为酒经过滤口后流下的样子。鬲即在下面承接流下的酒。而两边的竖线,要么是象形整个滤器放在地穴中,要么象形整个滤器固定在架子里。而参照金文,应当是后者。因而伐木,即有可能是用来制作这个固定的架子。而后人释读此字的时候,将该字简写为侃,又误释为衍。令该字失去了滤器的含义,而将衍释为满溢,并比较酾酒有藇与酾酒有衍后,将藇释为澄澈。而如果还归滤器的本义,则可见藇也应当用本义为藇草,即将藇草横竖密搭成网,放在滤口,将待滤的糟酒从滤口处慢慢倒下来,从而滤去醪糟而得到酒。
四、诗中“民之失德,干糇以愆”,字面上意思与下文没有联系。而参看整诗的结构,每章都是三句一断,即民之失德,干糇以愆,与上面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是一句。意为只有笾豆有践,兄弟才不会疏远,而那些兄弟之间失德的,是因为使用了干糇而致愆。因此干糇当释为粗食,笾豆则表示食器齐备,食物精美。而后湑我,酤我,即湑以饮我,酤以饮我。鼓舞,即鼓以乐我,舞以乐我。而兄弟赏鼓舞之暇,而饮此湑。
五、本诗中的“我”,二章中,从速诸父,即邀请诸父辈,速诸舅,即邀请诸母辈,可以认定两个我是同一个人,也是伐木滤酒之家的家主。他准备好酒,肥羜,八簋,肥牡,哪怕是诸父舅不来,也不能失礼。而卒章的几个我,从文本来看不通,因而先贤们为此而设想后半是诸父诸舅回请。然通篇来看,场景都在作者家中,在还没有描写作者宴饮诸兄弟父舅的情况下,详细描写作者去兄弟父舅家回宴的场景,是不合适的。所以最后一章仍然是在作者家中。但几句诗和前面并不矛盾,而是描写的是主宾之间的对话。民之失德,干糇以愆,应当是主人的自谦,表示自己的宴席简单,而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则是诸兄弟父舅的答辞,即家宴无需过于讲究,有酒就上上来,或者有酒就滤好上上来,无酒就买回来。因此,湑作胥,释为相,也可通。而后的两句,可能是其他几个人的话,但都不可能是作者,而只能是诸兄弟父舅。即卒章后半应当是宴饮的场景,全章次序应如下: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主人: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宾一: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宾二: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宾三: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这里宾一,宾二,宾三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二人三人,实际如何已不可知了,但三个场景都是可通的。
六、本诗每章六句,从每章的文义来看,可三句一断。其中前两章、卒章前三句都是作者的自述,卒章后三句为宾客的应答。因而本诗可为标准的唱和体,唱法如下:
乐工一唱: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乐工二和: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乐工一唱: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乐工二和:
于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乐工一唱: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乐工二和: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七、本诗的含义
丁丁的伐木声,嘤嘤的鸟鸣声。从幽谷里飞出来,迁到乔木上。嘤嘤的鸟鸣,是去找它的朋友。看那鸟儿啊,都去找它们的朋友。况且这人呢,不找朋友吗?神明听到此事,最终会赐下和睦和安宁。
许许的伐木声,滤酒时用藇草。已经有了肥羊羔,用来邀请各个父氏亲友。宁可是他们正好来不了,而不是我没去请他们。于是洒扫庭院干干净净,陈上八簋的食物。已经有了肥羊羔,用来邀请各个母氏亲友。宁可是他们正好来不了,而不是因为我有过失。
伐木在山丘上,滤酒时有衍器。摆列好笾和豆,兄弟们不要疏远。“今天我失德了,这些都是粗劣的食物。”“有酒就滤好来给我们饮,没有酒就买来给我饮。”“坎坎击鼓来给我们听,蹲蹲起舞来给我们欣赏。”“等我们有了闲暇时,喝掉这滤好的酒。”
《诗经 小雅 伐木》全文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于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伐木丁丁,大漠明驼。什么意思?
能听到伐木的声音,看到大漠上行走的骆驼。描摹的是奇丽的景色。伐木丁丁。这一句也是非常有名的。这一句引自《诗经·小雅》中的《伐木》一篇。《伐木》这一篇是以伐木比兴,专门描写宴请他人的诗歌。感兴趣的可以阅读原文,你会发现《伐木》是一篇极为优美的诗歌。伐木丁丁的发音是——伐(fá)木(mù)丁(zhēng)丁(zhēng)。其中,丁丁是很容易读错发音的。丁丁是象声词,一般来描写伐木、古筝的声音。樵夫的唱的歌词其实是极有内涵的,其中伐木丁丁的声音,正是他特定职业符号。每种职业都有特定的符号。教师职业的特定符号是粉笔末的味道。一个高级教师对于三尺讲台、黑板、粉笔会有特殊的情感。扩展资料例如:一名士兵的职业特定符号是坐如钟、行如风,对于枪支等武器会表现出特殊的喜爱。一名厨师的职业特定符号是什么呢?不是脑袋大,脖子粗。他们能根据顾客的要求,精确地把握食材的味道。他们对于色、香、味,有着近乎病态的执着。一名导演的职业特定符号是什么呢?他们无事就喜欢到摄影棚去,一闻到里面的味道,他们就心平气和了,马上就能投入到影片的制作当中。如果你去过摄影棚,你就会了解那是什么味道,不是花草的清香,而是一股发霉的味道。因为摄影棚终年不见阳光。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要特别喜爱自己的事业。只有这样,你才会把全部的精力融入到事业之中。喜爱,让你对于职业中的特定的颜色、气味、状态,都会极为敏感。同时,你也会爱屋及乌。
课伐木译文 | 注释 | 赏析
课伐木 [唐代] 杜甫 长夏无所为,客居课奴仆。清晨饭其腹,持斧入白谷。 青冥曾巅后,十里斩阴木。人肩四根已,亭午下山麓。 尚闻丁丁声,功课日各足。苍皮成委积,素节相照烛。 藉汝跨小篱,当仗苦虚竹。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 不示知禁情,岂惟干戈哭。城中贤府主,处贵如白屋。 萧萧理体净,蜂虿不敢毒。虎穴连里闾,堤防旧风俗。 泊舟沧江岸,久客慎所触。舍西崖峤壮,雷雨蔚含蓄。 墙宇资屡修,衰年怯幽独。尔曹轻执热,为我忍烦促。 秋光近青岑,季月当泛菊。报之以微寒,共给酒一斛。
伐木赏析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前人没有深考。《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常来常往。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手段。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之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自然。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应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是他的担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诗人还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_”,“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但建议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布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_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平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后半部分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了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令人鼓舞。作者还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_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_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此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一是靠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景象,因而颇具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