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怎么被除掉的?
鳌拜怎么被除掉的过程是:晚年时候,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鳌拜的结局:抓住鳌拜以后,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
鳌拜怎么被除掉的?
康熙帝自找了一群十来岁的贵族少年男子进宫,名曰习武,让他们侍卫皇上,天天练武。几个月练下来之后,一个个练得身强力壮,武艺非凡把鳌拜打倒趴在地上,动弹不得,康熙帝乘势将鳌拜关进大牢。康熙帝立刻派人调查鳌拜的家产和犯下的罪行。众大臣一致要求处死鳌拜,但康熙帝念他辅佐之功,从宽发落,将他革职为民,流放远乡。鳌拜被除后,朝廷上下欢呼雀跃。康熙帝一面着手改革农业生产,一面惩办贪官污吏,整顿朝政,清王朝渐渐地稳住了阵脚。鳌拜晚年专权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去世。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正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宛如仇敌。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新鹿鼎记中鳌拜的实力如何?
一,实力强劲 鳌拜的社会实力是非常强的。鳌拜是清朝开国大臣的侄子,家世背景原本就非常显赫。此外,鳌拜本身也非常厉害,战功赫赫,击败吴三桂,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鳌拜可以说得上是天之骄子。不管是在家世背景上,还是在个人才智上,都是一流的。鳌拜的人生其实是比较完美的,功名利禄,他想要的大部分东西他都有了。鳌拜其实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只要他懂得知足,其实他的人生就没有什么缺憾了。二,知足常乐 鳌拜是清朝三代元勋。鳌拜在三朝中的地位都是比较高的,三位皇帝其实也都比较尊重鳌拜。早期,鳌拜对皇帝忠心耿耿,深得皇上赏识,可是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鳌拜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期的鳌拜被欲望缠住,做了许多错事。所以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鳌拜三朝元老,如果他的心中没有这么多杂念,那么他的晚年最后的辰光,也不至于在监狱中度过。如果鳌拜老实本分,康熙帝也不会对他狠心。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鳌拜在康熙帝时期,是最辉煌的。那时候大权在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那时的鳌拜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影响力的不弱。鳌拜如果安分作一个臣子,那么他的一生都将是完美的。可是鳌拜并不甘心于做一个臣子,最终还是动了不好的心思。所以康熙帝最后还是设法擒住了鳌拜。历史上的宰相数不胜数,想做皇上的宰相更是大有人在。但是江山更替不是小事,所以真正的上位者少之又少,失败者多,而鳌拜就是众多失败者当中的一个。四,有功有过 鳌拜虽然最后被关进了监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鳌拜确实为清朝做了许多贡献,没有鳌拜,清朝的江山也不好守。鳌拜击败吴三桂,为清朝守好了江山。所以鳌拜虽然有过,但是他也有功。也正是因为鳌拜有功,康熙帝没有赶尽杀绝,只是革去他的一切家产,没收财务。其实康熙帝已经对鳌拜手下留情了,大部分臣子,如果起了篡位的心思,结局就只有死路一条。
新鹿鼎记中是小宝杀死了鳌拜吗?
新鹿鼎记中是小宝杀死了鳌拜,韦小宝与皇帝商议过后,用计谋杀死了鳌拜,新版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角色是由张一山饰演的,张一山老师大家都不陌生,他出道很早之前就参加过《家有儿女》剧目的拍摄,张一山老师的演技非常的精湛,刻画的人物角色栩栩如生,不仅如此,张一山老师为人还很低调谦逊,在演艺圈的口碑也非常的好。张一山老师现在还年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张一山老师还会带给我们更多更精彩的作品。我们由衷的祝福张一山老师,希望张一山老师的演技越来越棒。一、张一山老师的演艺生涯是成功的,是可圈可点的,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成功的背后也有过很多的艰辛和无助,生活工作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这种情况,在我们面对逆境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总结经验。无论生活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际遇,我们都不要归怨生活,而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用最好的自己去迎接生活。二、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树立一个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正确指引之下,我们才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生活的这条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前行的时候一定要时刻的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很好的到达生活的彼岸,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抱负。相信生奔跑在生活这条道路上的人们,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拼搏,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三、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寸时光,我们在前行的时候一定要放下包袱,放下压力,这样我们就能轻装上阵能。这样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才能在生活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无论怎样,我们对生活都要怀揣着希望,怀揣着热忱。
康熙帝为何要清除满洲第一勇士鳌拜
鳌拜其实非常忠于皇太极,当初皮岛之战中,清军久攻不下,鳌拜便以身犯险,与明军展开近身肉搏,硬生生的打开一条缺口引大军攻克皮岛,消息传回盛京后皇太极大喜,进爵鳌拜为三等男,还赐号为“巴图鲁”这个称号可是清朝勇士代表,由此,满洲第一勇士便出名了。
当皇太极逝世后,多尔衮意图篡政,想要称帝,若不是鳌拜,或许也就没有后来的康熙了,当初多尔衮野心勃勃,鳌拜为了防止多尔衮篡位,便与索尼等大臣商议对策,最终多尔衮还是迫于压力只能顺其自然,让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但是顺治在位期间,多尔衮还是独掌大权,若不是鳌拜以一己之力对抗多尔衮并且拥护顺治的话,估计顺治都自身难保了。
顺治出家五台山后,八岁的康熙登基,此时四位辅政大臣只有鳌拜一人权利滔天,独断专行,为了自己的权位,鳌拜结党营私,在索尼去世后用尽办法扳倒苏克萨哈,四位辅政大臣只剩他和遏必隆,自己也没有了什么威胁,康熙此时正值年幼,但是非常聪明,他已经感觉到了未来鳌拜对自己的威胁。
终于,十四岁的康熙听从索尼遗言亲政了,亲政不足一年,鳌拜也想结束自己的辅政之路,想要真正的坐上皇位,但是康熙又不傻,于是康熙调走鳌拜亲信,并诱骗进宫,趁鳌拜不注意,令手下少年侍卫将鳌拜拿下,并让其他大臣列出鳌拜罪状,最终以三十条罪状将鳌拜下狱,但是念在鳌拜一生忠于皇太极,并辅佐福临坐稳皇帝之位,没有下杀令,可惜,最终满洲第一勇士还是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康熙帝为何要清除满洲第一勇士鳌拜?
康熙剪除鳌拜的主要原因:
A他目空一切,以首席辅政大臣自居
B他制造冤案,处死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C他大权独揽,不把皇帝看在眼里
D他的专权与皇权专制发生矛盾
清王朝进关后,鳌拜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人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挽起袖子,挥着拳头,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
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
大逆不道的鳌拜都能留住了性命,为何班布尔善就一定要死呢?
鳌拜为大清立国及大清三代皇帝都立下功劳,康熙也因顾及而将鳌拜拘禁。鳌拜谋权篡位未成,其军师班布尔善作为康熙的堂叔,竟在鳌拜身边助纣为虐,并没有在康熙这边帮助。班布尔善和鳌拜都是清朝初期的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拥有一定的权利,也是辅政大臣之一。在两位德高权重之中,班布尔善为人较为狡诈,鳌拜之后的不忠与班布尔善是有很大关系的。鳌拜据说武功盖世,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对大清是忠心耿耿。性格也是倔强,不畏权势,但是他未想过篡位,只是不低调而已。也正因为如此,班布尔善并利用鳌拜,借刀杀人,然后自己坐收鱼翁之利。班布尔善自己有野心没有实力,并挑唆鳌拜,在皇帝慢慢的长大之际,鳌拜也渐渐被压制,也不能横着走或者耍威风并在此被班布尔善钻了空子。而皇帝也知道了鳌拜和班布尔善的意图,布局抓获了二人。被抓之后的鳌拜知道自己被利用,但是已经无用了。不过康熙没有杀他,且鳌拜在朝中势力也不可小虚,而是将他关押起来。鳌拜虽然嚣张、不尊重人,但是谋权未遂,罪不至死。最后鳌拜因康熙不杀他,感到耻辱气死于狱中。康熙也知道班布尔善就是其中之最,同时杀了他,是对此事最好的结果。康熙年少并可用自己的智谋除掉对自己有危险的鳌拜,那对于班布尔善的别有用心,亦是最清楚不过了。此事上,也体现了康熙的能力强,后面也成为了千古一帝。
鳌拜身边的班布尔善,他的下场究竟有多么的凄惨?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在武英殿用一群布库少年们“智擒鳌拜”,并且当众确立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将其判处死刑。然而,作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还是挣脱了束缚,他脱下了上衣,露出了一身的伤疤,就连康熙皇帝都为之动容,最终康熙皇帝将对鳌拜的死刑,改为了囚禁。两个月之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了。至于鳌拜的党羽,康熙皇帝则没有对待鳌拜这般的“仁慈”,包括吏部尚书阿思哈、侍郎泰必图、兵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内秘书院学士吴格塞以及鳌拜的三个侄子塞本特、讷莫、玛尔赛等人尽皆被处死。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出身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皇室宗亲,也因为其长期依附于鳌拜,难逃被削宗夺爵、议罪绞死的下场,就连他的子孙也就此失去了家族爵位,沦为了闲散宗室。他便是班布尔善,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按照辈分,是康熙皇帝的堂叔,同时他却也是整个鳌拜集团之中,结局最为凄惨的一位。在其他战功卓著、地位显赫的宗室成员面前,班布尔善确实没有太多的存在感。不得不说的是,清朝的统治者爱新觉罗氏家族,能够从一个极为“弱势”的地位,逐步实现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最终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这与其家族内部的团结以及整个家族的人才辈出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哪怕是贵为努尔哈赤的子孙,想要获取一定的权势和地位,战功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班布尔善的父亲塔拜,是努尔哈赤的第六子,其生母钮祜禄氏为努尔哈赤的庶妃,地位非常的低,这就导致了努尔哈赤对于自己的这位庶子本就非常的不看重,而塔拜有记载的功劳也仅仅是在天命十年(1625年)随军伐讨东海北路呼尔哈部,所以在努尔哈赤时期,塔拜的职级就是三等甲喇章京,相当于四品的游击将军级别。天聪八年(1634年),塔拜被皇太极晋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个等级中排在倒数第三位,相当于武官正二品的级别。班布尔善就是袭承了自己父亲塔拜的这样一个三等辅国将军的宗室爵位。纵观与他同辈分的宗室子弟,封王拜相的不在少数。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五子硕塞,以及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岳托和次子萨哈廉,这几位都是凭借着功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铁帽子王”家族传承世系,这已然是都班布尔善无法企及的存在,更不用说那一众袭承了祖、父辈功业和爵位的其他那些宗室成员了,甚至就连这一时期的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等外臣,在品阶和地位上都要硬生生的压过班布尔善一头。尽管起点非常的低,但是班布尔善自崇德四年(1639年)袭承其父亲塔拜的爵位来,表现还算是中规中矩,因而在皇太极以及顺治时期,其爵位也在不断的晋封,最终与顺治八年(1651),被晋封辅国公,这个爵位已经可以排到清朝宗室爵位十二个登基中的第六位,较其父亲塔拜的三等辅国将军,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不过在清朝初年,功勋遍布的朝堂之上,这个辅国公的爵位依然让班布尔善难有存在感,甚至在康熙五年(1666年)的时候,其爵位还因其犯事获罪被废黜了。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班布尔善只能选择依附与当时的权臣鳌拜,以此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鳌拜可以生,但是班布尔善必须死。电视剧《康熙王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班布尔善形象。作为皇室成员,康熙皇帝的五叔,班布尔善却自始至终都站在了鳌拜一边,充当鳌拜的党羽,同时也是深得鳌拜信任,而他更是不断的鼓动鳌拜利用手中的大权将康熙皇帝废黜,另立新君,以掌握绝对的权势。然而,班布尔善这样做,恰恰就是想让康熙皇帝与鳌拜来个“鹬蚌相争”,他好坐收“渔翁之利”,在这二人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能够将代表皇权的康熙以及掌握实权的鳌拜全部除掉,自己便能够登上皇位,真可谓是野心不小。只不过,班布尔善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其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历史上的班布尔善,是不是也有着这样借势谋逆的想法和行动呢?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清圣祖实录》中有着这样的一段描述,康熙皇帝“智擒鳌拜”后,由康亲王杰书代表其宣读了鳌拜及其党羽的罪状,除了鳌拜的“三十条罪状”外,对于班布尔善,杰书也列举了其“二十一条罪状”。在这“二十一条罪状中”,第一条便是:“附和鳌拜、藐视皇上、结党行私、悖负国恩,罪一。”而除此之外,班布尔善的罪状基本都是工作态度不端,任职期间行为有着众多不检点之处,经常挟私报复、公报私仇,以及助纣为虐、帮助鳌拜铲除异己等等,并未提及班布尔善有谋逆之意。所以由此可见,依附鳌拜并且作为鳌拜的党羽,结党营私,便是班布尔善最大的罪过,其余的基本都属于“秋后算账”。那么,既然没有谋逆之意,又是贵为皇族宗室,班布尔善为何必须要被处死呢?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对于班布尔善,是充满了十足的恨意。这份恨意并不是源自于班布尔善依附于鳌拜,而是在此之前,班布尔善担任着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给了康熙以极大的不安全感。领侍卫内大臣可以理解成为皇帝的“亲兵卫队司令”,负责统帅侍卫亲军,守卫的是关乎皇帝安全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道防线,并且这是皇宫之中最为关键的武官官职,其重要性和致命性可想而知。然而,鳌拜专权期间,这个职位开始由鳌拜的亲信党羽班布尔善担任,不仅康熙皇帝自己的安全没有办法的到保证,就连康熙皇帝本人也时时刻刻处于鳌拜的监视之下,这无疑给康熙皇帝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更是给予了其极大的威胁。皇室宗亲本应是帝王最应该信任的支持力量,如今却成为对于自己安危最大的威胁,成为了自己最危险的“敌人”。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才使得康熙必须要让索额图辞掉大学士以及吏部侍郎等一切职务专心担任自己的贴身侍卫,并且要借助由索额图训练的布库少年,才能完成“智擒鳌拜”之举,期间还需要不停的嬉戏玩乐、不务正业以麻痹鳌拜。而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拜班布尔善所赐。所以此时的康熙皇帝,最想杀掉的并不是鳌拜,恰恰正是班布尔善。与此同时不得不说的是,鳌拜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康熙真的是不想也是不能动他,因为鳌拜不仅仅是大清王朝的“恩人”,同时也是康熙皇帝的“恩人”。鳌拜的战功自不用说,自皇太极时期便开始南征北战,从攻克皮岛,到松锦大战,再到挥师入关剿灭李自成、征讨张献忠,鳌拜为大清王朝的一统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前文中说到的鳌拜一身的伤痕便是这份功劳的见证。而事实上,鳌拜的功劳远不止此,康熙登基之后,鳌拜在内政治理上同样是功勋卓著的。政治上,他倡导整顿吏治,强化官员考核,精简官僚队伍,全面提升了国家的行政运行效率;军事上,他在基本肃清全国反抗力量后,不再继续穷兵黩武,而是提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让国家修养生息;而在经济发展上,也是他力主推行了“湖广填四川”以及“更名田”等制度,有效的促进了康熙朝初年经济的发展。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的时候,留给康熙的实际上是一个内部管理混乱不堪、外部强敌环伺的“烂摊子”,鳌拜等人则很好的处理了当下的危机,这才将整个清朝带入了良性发展的通道,所以,鳌拜在这一时期的功劳是不应该被抹杀的。况且,鳌拜对于康熙皇帝本人以及对于大清王朝更是忠心耿耿,只不过晚年的他他过于贪恋权势,又选错了方式,进而没有处理好与康熙皇帝之间的关系,最终才有了自己惨淡收场的结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康熙不能动鳌拜,这便是政局的稳定和人心的向背。鳌拜不仅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着整个“开国功臣”集团,他与康熙之间的矛盾也仅仅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已。如果康熙真的杀掉了鳌拜,必然会对朝中众多的老臣、功臣们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也会让这些人产生惶恐与不安,进而危及到的是统治阶层内部的团结与稳固,这是康熙所不想也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康熙并没有杀掉鳌拜,甚至连长期依附于鳌拜的另外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也只是将其革职而已,后来还是重新予以了任用。既然鳌拜不能被处死,那就必须有人要“替”他去死,这个人便是班布尔善。首先,班布尔善是鳌拜集团的重要党羽,并且是助纣为虐,做了许多令朝臣非常气愤的事情。康熙皇帝要杀班布尔善,可以说是“罪名成立”且“证据确凿”,同时在朝堂上还不会遭遇太大的阻力,也不会受到非议和反驳,难度确实要小很多。其次,班布尔善虽然他的地位与影响力不能鳌拜相提并论,但是他作为皇室宗亲,身份是非常的特殊,因而在不能将鳌拜处死的情况下,处死班布尔善也能在朝堂上下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震慑力,起到应有的政治效力,进而平息百官的议论。再次,清朝初年的时候,对于朝廷的功臣,历代统治者往往都是采取了非常包容的态度,对其家族也是极尽恩赏,然而对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宗室成员,往往是采取了非常强硬的“零容忍”态度、比如努尔哈赤处死了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和长子褚英,皇太极圈禁了阿敏、害死了莽古尔泰和德格类,更是将自己的姐姐莽古济凌迟处死,顺治皇帝对多尔衮是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包括后来的雍正皇帝也是以极为残忍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兄弟,以至于到清朝末年,对于皇室宗亲的惩治还是相当的频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更多的还是出于宗室夺权的忌惮与防范,而班布尔善恰恰是触碰了这根“红线”,尽管他没有付诸于具体的“谋逆行动”,甚至还没有激起“谋逆之心”,但最终还是落得一个议罪绞死的下场,而其全家也因为他的“一念之差”,而深受其累。“智擒鳌拜”,让年轻的康熙皇帝打败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敌人”,将权力收归到自己手中,此时的康熙是何等的志得意满。只不过,人到中年的康熙皇帝终于明白了鳌拜的功绩与付出,也在庆幸当年没有杀掉鳌拜落下一份“骂名”,但是他终归碍于情面,只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将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进行了重新的录用。而在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继位之后,马上为鳌拜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和地位,重新让其家人袭承其爵位,也算是为鳌拜的功劳进行了正名。至于,班布尔善,从其被处死的那一天起,就从未得到任何的平反,至大清王朝覆亡,其家族彻底沦为了闲散宗室,,其本人也是彻底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由此可见,鳌拜集团的倒台,“主犯”鳌拜反而不是最大的“受害者”,而作为“从犯”从犯的班布尔善却落得了一个最为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