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廉颇和蔺相如。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后来,廉颇居功自傲,不服蔺相如位居其上。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廉颇亲自向蔺相如请罪,和蔺相如成了生死之交。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廉颇和蔺相如的结局长平之战后,赵国差点亡国幸亏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援助才得以续命。而此时的蔺相如也因为赵孝成王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最终长平之战惨败,心中忧愤不已而病故。蔺相如在赵国一直都很辉煌,但是易主之后,在年迈之年,失意而死,不得不让人叹息他的遭遇和结局。赵孝成王去世之后,赵悼襄王不信任廉颇了,一上台就撤下了廉颇的军权,换作乐乘去接替在外带兵打仗的廉颇,廉颇失意,选择投奔到魏国,不过到魏国后廉颇也没有得到重用。廉颇后来又去楚国,在楚国也没有得到重用,最终郁郁而终。蔺相如和廉颇二人互为知己,惺惺相惜,对赵国尽心尽力,无私奉献,本以为二人会在赵国终老,却没想到最后都相继失意,感慨两人的不公和遭遇。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负荆的是廉颇,请罪的对象是蔺相如。负荆请罪,成语,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代赵国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称将相和。扩展资料:负荆请罪背景-完璧归赵:赵国有一块美玉,叫“何氏璧”。秦王听说后想得到它,就派使者到赵国说想用城池换璧。秦王素来贪婪,赵王知道他只是想将何氏璧骗到手,但忌惮秦国的强大也不敢直接拒绝,以免惹起战端。正当他为难的时候,蔺相如站了出来并声称自己有办法——要么换回城池,要么将何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到了秦国,秦王果然只对璧感兴趣,对让出城池一事只字不提。并在一次会面时想以武力夺璧,蔺相如誓死不从,他抓着何氏璧准备撞墙来威胁秦王:要么用出土地城池换璧;要么他就撞墙壁碎人亡,秦王什么都得不到还会因背信弃义而遭人唾骂!秦王虽爱美玉但并不昏庸,不愿用土地交换,就值得让蔺相如带着何氏璧返回了赵国。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廉颇和蔺相如。负荆请罪意思是背着剂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在句中一般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例句: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谱写了将相和的美谈。 主人公介绍 廉颇 廉颇(前327年——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颇,字洪野,中山郡苦陉县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杀燕将栗腹,燕割五城请和。以功封信平君,为假相国。赵悼襄王时,与乐乘不和,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魏不能用。赵以数困于秦,欲复用之,因仇者郭开之毁,赵王信以为衰老,遂不召。后入楚,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蔺相如 蔺相如,男,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廉颇和蔺相如。负荆请罪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成语意思是背着剂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在句中一般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予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语故事: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大将率兵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从此被拜为上卿。这之后廉颇勇猛善战之名传遍了各诸侯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过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后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受封为上大夫。不久,秦国举兵攻打赵国,夺取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第二年再次攻打赵国,杀了两万多人。秦国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愿意与赵王重修旧好,所以要在西河以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与赵王相会。赵王害怕秦国,不想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在两人的劝说下,赵王决定赴会,蔺相如随从同去,而廉颇就在边境列兵等候。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主人公是谁
1、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肱骨之臣,不过廉颇居功自傲,因为看不惯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而出言不逊,蔺相如从国家大局出发并不与他计较。后来廉颇也意识到了错误,就背着荆条去跟蔺相如赔不是。
2、当初蔺相如因为凭借机智而使得完璧归赵,蔺相如立下此功之后也得到了赵王的信任跟器重。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地位上要比廉颇高一些。
3、廉颇是个直来直去的粗人,他对蔺相如也颇有怨言,并纵容自己的手下对蔺相如百般挑衅。不过蔺相如并不与廉颇计较,在他看来,他跟廉颇对赵国而言,都是一样重要的,他们俩人若是不和,肯定会给敌人可趁之机,为了国家安危着想,他也不会为了争一时的面子而跟廉颇闹矛盾的。
4、后来这话让廉颇知道了,他为自己的鲁莽和自私而感到惭愧。为了向蔺相如表达自己的歉意,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面前请罪。这就是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而也正是因为有了廉颇的负荆请罪,才有了后来他和蔺相如将相和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