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地址和域名的区别
IP地址:IP地址是用来唯一标识互联网上计算机的逻辑地址,让电脑之间可以相互通信,每台连网计算机都依靠IP地址来互相区分,相互联系。域名:由于IP地址是数字标识,使用时难以记忆和书写,因此在IP地址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种符号化的地址方案,来代替数字型的IP地址。每一个符号化的地址都与特定的IP地址对应,这样网络上的资源访问起来就容易得多了。这个与网络上的数字型IP地址相对应的字符型地址,就被称为域名。
有了ip地址为什么还需要mac地址
1.MAC(Media Access Control或者Medium Access Control)地址,意译为媒体访问控制,或称为物理地址、硬件地址,用来定义网络设备的位置。在OSI模型中,第三层网络层负责 IP地址,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则负责 MAC地址。因此一个主机会有一个MAC地址,而每个网络位置会有一个专属于它的IP地址。[1]MAC地址是网卡决定的,是固定的。这个是Mac地址的百度百科链接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MAC%E5%9C%B0%E5%9D%80/1254181?fr=aladdin2.IP地址是指互联网协议地址(英语: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又译为网际协议地址),是IP Address的缩写。IP地址是IP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它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的差异。目前还有些ip代理软件,但大部分都收费。这个是IP地址的百度百科链接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IP%E5%9C%B0%E5%9D%80/150859?fr=aladdin3.总结简单来说就是IP地址是网络给你分配的一个地址,相当于一个电话号码。而Mac地址是固定的,你的电脑出厂就有了Mac地址。
手机创建免费百度百科
在创建百度百科时,但必须确保该产品的真实性。在提交之前,你必须准备好百度帐号和文字内容,图片以及产品内容。
创建要分几个步骤进行 :
第一步中,百度百科官方网站,在右上角点击“创建”按钮,输入的名称的名称,然后继续。
第二步,达到百度百科编辑的第一页写。
第三步,设置目录,添加图片,添加引用。
第四步,在打开的类别填写。
第五步,预览项,并提交项目。
创立百度百科说明:
项目名称必须是产品标准的名称。
您必须添加最权威的参考。
如何用手机创建百度百科的词条?
百度百科没有手机端APP以供用户直接创建词条,而且使用手机打开网页版百度百科创建词条也不方便,所以若想使用百度百科创建词条请使用电脑操作。使用电脑创建百度百科词条步骤如下(以创建人物词条为例):1、第一步,使用百度搜索:“百度百科”,点击下方搜索结果进入百度百科官网,如下图所示。2、第二步,进入百度百科官网之后,在输入框中随意输入一个名字,然后点击后面的“进入词条”,如下图所示。3、第三步,之后再界面内输入想要创建的词条名,再单击“创建词条”选项,如下图所示。4、第四步,点击之后在新界面中选择“人物”,如下图所示。5、第五步,最后提交即可在百度百科成功创建词条了,如下图所示。
献血的意思
献血,国内一般理解为无偿献血,台港亦称捐血,是指献血者捐献全血、血浆或血细胞成分,通常情况下献血者不收取任何报酬,采供血机构向献血者赠送低价值的纪念品的过程。采供血机构会定期安排采血车到学校、单位、人流密集区,或配合有关机构的活动来征求献血者。
这些血液通常存储在血库中,由医疗单位、血站保管,以备需要者输血时使用。
体质指数指的是什么?
体质指数指的是体质指数的意思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或BMI指数。体质指数适合所有由18至65岁的人士使用,儿童、发育中的青少年、孕妇、乳母、老人及肌肉发达者除外。其计算公式如下: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EX:75/1.8^2=23.15。体质指数的意义BMI值原来的设计是一个用于公众健康研究的统计工具。当我们需要知道肥胖是否为某一疾病的致病原因时,我们可以把病人的身高及体重换算成BMI值,再找出其数值及病发率是否有线性关连。不过,随着科技进步,现时BMI值只是一个参考值。要真正量度病人是否肥胖,体脂肪率比BMI更准确、而腰围身高比又比体脂肪率好、但是最好的看法是看内脏脂肪(若内脏脂肪正常,就算腰围很大及体脂肪率很高,健康风险不高,日本相扑很多都是这种胖法)。因此,BMI的角色也慢慢改变,从医学上的用途,变为一般大众的纤体指标。BMI是Body Mass Index 的缩写,BMI中文是“体质指数”的意思,是以你的身高体重计算出来的。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也以BMI来对肥胖或超重进行定义。
体质指数是什么意思?
体质指数是衡量一个人胖瘦的常用标准。其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正常范围是18.5到24,低于18.5为偏瘦,24-28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体质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简称BMI),是国际最常用来量度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工具,也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该指数利用身高和体重之间的比例去衡量一个人是否过瘦或过肥。体质指数是评估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工具,并不能反映身体脂肪的含量,而脂肪含量过高才是危害健康的因素。
每次使用百度搜索时都会弹出“温馨提示”,要你下载百度app,每次都弹出这个,烦死了,不能永久关掉吗
在设置中阻止弹窗即可,以ipad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首先,在主界面中找到设置按钮,然后单击进入。2.页面跳至平板电脑的设置界面,并下拉设置界面。3.接着,找到Safari,然后单击进入。4.最后,查看Safari浏览器的相关功能设置项,找到阻止弹出式窗口,滑动按钮将其关闭即可,这样再打开浏览器时就不会出现相关弹窗了。
斗罗大陆小说完整版txt
斗罗大@陆小说完整版 下载地址 提取码:30go 唐三的坚持令唐昊很惊讶,在他看来,哪怕自己这个儿子是天生神力,也不可能坚持超过三天。铁锤的锤柄为了防滑是那样的粗糙,不断挥动,与手掌的摩擦,必然会给手掌带来极大的伤害。可他却发现,唐三虽然在实打实的锻造,可他那双稚嫩的小手看上去却并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连一个水泡都没有起过。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会计分录
出口退税会计分录:
货物出口并确认收入实现时,根据出口销售额(FOB价)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等);
月末根据《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中计算出的""免抵退税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月末根据《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中计算出的“应退税额”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补贴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月末根据《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中计算出的""免抵税额""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收到出口退税款时,
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补贴款。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账务处理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中的一个难点,目前,我国对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的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一、税法上,对“免、抵、退”税办法有三步处理公式:1、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售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当期留抵税额;2、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3、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二、会计上,实行“免、抵、退”政策的账务处理也相应有三种处理办法。1、应纳税额为正数,即免抵后仍应缴纳增值税,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此时,账务处理如下: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大于“免、抵、退”税额时,可全部退税,免抵税额为0。此时,账务处理如下:借:应收补贴款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时,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此时,账务处理如下:借:应收补贴款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扩展资料:一般程序1、有关证件的送验及登记表的领取企业在取得有关部门批准其经营出口产品业务的文件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工商登记证明后,应于30日内办理出口企业退税登记2、退税登记的申报和受理企业领到"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表"后,即按登记表及有关要求填写,加盖企业公章和有关人员印章后,连同出口产品经营权批准文件、工商登记证明等证明资料一起报送税务机关,税务机关经审核无误后,即受理登记。3、填发出口退税登记证税务机关接到企业的正式申请,经审核无误并按规定的程序批准后,核发给企业"出口退税登记";4、出口退税登记的变更或注销当企业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或某些退税政策发生变动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变更或注销退税登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出口退税
中国古代教育史
你想要的是中国古代教育史,那么就请从头看起(比较多,我适当删减给你转载一下):
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
我们从上古时期就非常重视教育。
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夏商时期的情况是这样的:夏朝,国家就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代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还被称为:大学、右学等,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师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
周时期进一步发展: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 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一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出土于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康王就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我要你进我的小学。”。
教育内容
一为书、数,西周时,人们已经开始在学校教授基本的计算方法,类似今天的“九九乘法表”一样。二为射、御,主要教授学生驾驶车辆、战马,并学习射击等内容。三为礼、乐,此部分主要学习《周礼·春序》中记载的吉,凶,宾,军,嘉等礼仪规范。
教育方向
一为西周统治者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涉猎广泛,文武兼备,周成王对伯禽说:“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就是这个意思。二为统治者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在实际中熟练应用。三为周朝的教育侧重点不同,有前重武后重文现象。
教育特点
西周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学在官府”,而且还专有教育的器具和材料,《周礼·地官司徒》说:“闾共祭器,旅共表器,党共射器,州共宾器,乡共吉凶礼乐之器”,可见礼乐之器当时是多么重要的物什。
东周时期,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诸侯开始为政一方,不受管制。诸侯开始在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痒宫”。然而此时的教育开始由官方向民间延伸和发展,“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所谓“百家争鸣”就是当时教育的典型写照。孔子出名正是因为他开创了私人办学先河。之后诸子百家多是各自立学说,招门生,既是教育,又是宣传。由于战乱频仍的关系,各国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为自己服务,而私学的盛行正好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也带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繁荣。此时的教育脱离了官学形式的束缚,开始变的多样性,可以说是无所不谈,从生到死,从和平到战争,从法律到诉讼,无所不包。诸侯开始脱离官办教育的角色,主要以“养士”来吸引人才。教育特点上首先内容无所不包,其次学宗百家,三为讲求实践与实际相结合,且教育场所不固定,或家,或官,或野。四为教育平民化。
秦代:后,初设博士之官,掌管全国教育,因多爱批评时政,丞相李斯提出:“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并批评私学的存在,“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学议之”。秦始皇采纳李斯意见之后,实行严酷的专制统治,取消并禁止办私学,焚书坑儒,屠杀博士和方士。要求希望学习的人“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古代教育遭到沉重打击。
汉代:。汉武帝于是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把儒家典籍《诗》《书》《易》《礼》《春秋》拔高到“经”的地位,并设儒家五博士,取消了其它各家传记博士,使朝廷教育方针向“独尊儒术”转变。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立太学,置弟子五十人,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其时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新形式的官办学校开始形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教育开始以儒学经典为主要教授和学习方向。将儒家经典作为课堂的必修教材。人们在官学学习儒家经典,进而通过“举孝廉”、“征茂才”、“举贤良方正”等方式进入政府。太学设立后,对学生的出身不做严格要求,为才华出众是举,并对家境贫寒者提供资助。
两汉时期,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也逐步完善,中央设太常兼管教育。蜀郡守文翁成都石室办学以后,地方学府兴起,由行政长官兼管。太学或其他中央学校以及地方学校主要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兼插六艺,在辞、赋、画、书等方面也无所不包。
私学方面虽然没有得到更多发展,但在教育模式上以和官学接近。幼年以认字教育为主,少年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青年以研究和应用为主,基本和官办学校教授内容相同。
魏晋南北朝:由于“丧乱弘多”,政局跌荡,官学衰落,士族阶层转而从《老子》、《庄子》和《周易》中找思想依靠,形成了“玄学清谈”。嵇康就是其中代表人物。教育内容除官学外,已不在以儒家经典为主,开始教授相对立的放任思想,有人提出”超名教,任自然”等观点,不再学宗一师,且不主张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讲究清净无为。
地方私学兴盛起来,凭藉“朝章宽简,政网疏阔”却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情形是“横经受业之侣,遍于乡邑;负笈从宦之徒,不远千里”。教育模式也向家族式、私塾式两个方向发展,而家族式教育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模式,进而士族家庭人数繁多,逐渐形成了世族势力。世族家庭教育不在以儒学为主,更兼玄学及博弈书算方面,并将儒释道相互掺杂,教授知识面也逐渐变广。此时民间多学经学,而贵族家庭则更倾向诗、书、朝仪等方面,有些家族则世代只通一门,或历史,或礼仪,或琴棋书画,王献之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隋唐教育的系统化:隋唐时期由于政治、文化、科学、经济等方面都发展迅速,国家教育模式也摆脱了汉代独尊儒术的观点,同时兼顾佛道思想,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通六艺的发展方针。
隋文帝开国后,在中央设立了国子寺,设寺祭酒转管教育,又置博士、助学等充当老师。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算学、书学等专科学校,大理寺同时设立了律学,教授法律。由于隋初学校系统发达,学生众多,但人才鲜少,隋文帝下诏废天下之学,只保留国子寺一所综合式学校。国子学后改称太学,而隋炀帝以后,国子寺改为国子监,并在地方设立庠、序等学校,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但由于隋炀帝好兴边事,战争不断,学校教育最终变的徒有其表,失去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意义。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教育和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式由于创制之初,规矩尚不完备,考试内容、方式等没有定式,所以对国家教育未形成重要影响。
唐朝是中国教育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唐高祖建制以后,继承了隋朝的教育制度,在国子监之外又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两所贵族式学校。地方设立州学、县学。除教育科目繁多以外,唐高宗还令当时在各学科有造诣的官员编写各科教材,指定为“国学行用”书籍。教育年限不等,有三年,也有七年,分科完成。学生来源也屏弃了魏晋唯出身的陋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科举考试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公元702年,武则天还创设武举,以选拔武术人才。唐朝后期,韩愈提出了按照人性的不同,因才施教。强调教育对一个人品性的影响。唐朝教育随着国力日盛,继而发展成为国际教育。高丽,新罗,百济,日本,安南等国家都派遣了留学生或留学僧来国子监学习各科课程。据统计,当时中央和地方学校在学人员达到6万多人,各科人才备出,专科优异也可为官成为那个时期的主要体现。主要的教育机构是国子监。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是最高行政长官。设司业二人,助祭酒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设丞一人,督导学生学业。设主簿一人,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监。府州县学学生由长史掌管。国子监设有博士、助教、直讲等,主管经学教授。老师多以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充当。
弘文馆则是主要生源。崇文馆要求学生都是一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国子监为文武三品以上,太学五品以上,四门学七品以上及庶人才学优异者都可参加。律学、书学和算学需八品以上并兼收社会专攻型人才。级别上,弘文馆、崇文馆最高,国子监次之。中央学校生源选拔主要来自贵族子弟及各地考试优异人才。地方官学中的优秀人才也可经推荐、考试后进入太学学习,平民入学者称“俊才”。学生学习时间长短不一,入学时间也不相同。毕业年限分6年和9年两种,按学习科目划分。
官学分旬试、岁考、毕业考三种。旬试即10天一考,考试内容为背诵和讲解儒家经典。岁试即年终考试,考试内容以年内所学所有课程,分上等、中等、下等三个分数线。下等为不及格,需重新学习,不及格三次则需延长在校时间,累至9年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毕业考由博士出题,国子监祭酒监考。各学学生能通二经者,平民能通三经者,才有资格考试。各地官学考试及格者由下往上,升入上级学校学习,直至升入太学、国子监学习。
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宋初皇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来缓解武将谋国的压力,提高文人的政治待遇,这一政策也体现在国家教育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解除武将兵权的同时,重用儒臣,实行儒臣执政、以文代武的政策。宋太宗以后后,提倡“用文德礼治”,“遵周孔之礼”,主张以儒学为修身之道,同时讲求佛道思想的作用。宋仁宗时,下诏州、县办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兴学运动
第一次兴学运动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即“庆历兴学”。旨在对教育机构和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内容有在州县设立学校,扩大太学和国子监规模,增加讲经博士人数,规定凡受教育者才可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改为策、论、诗赋三种。但运动因组织者范仲淹被罢黜官职,只进行了很短的时间,就匆匆结束。
第二次兴学运动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开始至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继续推进,由同平章事王安石倡导,改革内容将太学分为三个等级,即所为三舍法,下舍成绩优秀升中舍,中舍优秀升上舍。熙宁四年五月在地方设立官学,拨学田,置小学教授。十月颁布“三舍法”,改革太学。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颁布太学令。改革科举取士的方法。王安石认为国家选拔人才应“本于学校”,提出停止明经试科,增加进士名额,取消科举考试中的诗赋、帖经和墨义内容,改为经义和策论。同时恢复各类专科学校。王安石还提出学校教育要”求专门,兼文武”,在东京设立武学,教授军事知识。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朝廷设立了经义局,对《诗》、《书》和《周礼》进行新的注释和讲解,汇编成《三经新义》作为全国教育系统统一经学教材。此次兴学运动时间长,成效大,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兴学运动也中途而废。
* 第三次兴学运动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开始,这年八月,诏天下兴学,以“三舍法”令行天下。州置教授二员,县置小学。县学生选考升州学,州学生三年升太学。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又下诏以学校取士,停废科举。崇宁兴学的目的在于恢复第二次兴学运动中的改革内容,学校制度变化不大。
宋代官学,规模空前,政府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及四门学和广文馆。中央各部门也设立书学、算学、画学、医学。地方上,设立州县两级学校,并在路设立学官。教师先由地方选聘,后改聘进士或国子监、太学毕业学生,教材有国家统一颁布,多以五经为主。
有宋一代,各地书院式私学盛行,主要由于自唐朝以来,印刷业发达,书籍增多,民间可掌握的教育资料也开始增加,又因五代时战乱四起,教育中断,想学习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学识的学者的周围,既而形成书院。宋朝时,官方为了对私人办学进行管理,对私学“赐匾”、“赐书”、“赐学田”,给予承认,于是书院形成了以私学,半官办,官办私学等多种方式。另外由于当时有学识有威望的学者,比如朱熹、陆九渊都喜欢在书院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书院式私学的威望。著名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南宋时期,书院规模扩大,学生增多,逐步在社会上形成另一种办学和上学的风气。书院也从最初的教学场所变为兼顾研究的学术机构。
两宋时期,由于国家重视文人,经济发达,使得国人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受教育的目的,怎么教育人,各时期没有统一观点。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为国家政治服务。范仲淹主张学以研究,为国家体制的改革服务。陈亮等人主张受教育是为了谋取功名,建功立业。这时期的学派代表都主张”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可以拿来学习。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主张受教育要“明天理,灭人欲”,主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强调教育的连续性,提出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教学的基本用书。
辽金两国的教育
辽金两朝为了巩固本民族在中原的统治,笼络文人,仿照中原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地方设州学、县学,并举行科举考试,推崇儒释道思想,对中国教育起到了推进作用。对于本民族,辽金还设立了特殊学校,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58年)创设女真国子学,仅限金人子弟优异者入学。地方还设立女真学府及京外医学。在宫廷还设立宫廷学校,专门教授宫女。
元朝教育的低迷
元朝统治者仿照宋制,在中央设立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三类学校。地方上各级行政区域除设立普通官学外,还设立了培养专门人才的医学,蒙古学,阴阳学。在农村还设立社学,社学是一种启蒙式的小学校。虽然元代也于公元1313年恢复科举制度,学习和考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讲解以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以注解《四书》为考试内容,也从元代开始。虽然元朝有完善的教育体系,但由于统治者过分强调种族优越性,将国家管辖的民族为为不同等级,蒙古有蒙古法,而汉人有汉法,造成种族对立。元朝的教育制度并没有缓和这种对立情绪,进而转变为大规模农民暴动,导致亡国。
明朝教育的兴盛
教育机构逐步扩大和完善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并在刘基、宋濂等大臣的参与下,制定了一系列完善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明朝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等学校,地方上,在内地省份设立府学、州学和县学,边疆省份设立卫学,统一名称为“儒学”,按照地方行政等级不同称为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诸土司儒学等。洪武八年还在乡村设立社学,明孝宗弘治十七年还规定乡村每35户就要设立社学一所。中央以礼部作为全国教育管理机构,地方则在诸路设置学政等官掌管教育。
明朝为照顾功勋旧臣,对这些人的子孙特别优待,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进入学校学习。生源一般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部分,前二者,多为地方选拔的优秀学生,后二者多为官员子弟或对朝廷有物资贡献人的子孙。在国子监读书的称为监生。此外还有来自朝鲜和琉球的留学生也在国子监学习。
八股取士
由于科举考试实行几百年,逐步完善,程序越来越复杂,而在考试内容方面也越来越狭窄。明朝科举考试提倡程朱理学,以“四书”、“五经”为主。而“四书”、“五经”又以《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科举取士的唯一教材。并作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统一教材。在考试模式上,也规定必须使用八股文写作,字数也受限制,内容不能自由发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
书院政治
明朝初期,书院教育模式被命令禁止,后又逐渐小范围恢复。但这时期的书院已经褪掉私学的角色,成为了官学的另一种形式。张居正当政时,以书院学生聚齐在一起发泄对朝廷不满为由,大量毁坏书院。明朝末年,无锡人顾宪成被罢官归还原籍,出于对朝廷政治的不满,遂聚徒讲学,并以东林书院为基地,不时议论朝政,和朝廷里的清流派相呼应,形成了历史上的“东林党”,逐渐卷入政治旋涡中,书院教育也逐渐失去以教育为主的功能,成了朝野政治斗争的工具。
王守仁的道德教育与明末启蒙教育理论
明朝中叶,王守仁对流行已久的程朱理学提出批评,认为程朱理学讲求的品德修养和现实严重脱钩,应该将教育目的放在“致良知”,即忠孝仁义信等对自身的实际的道德修养,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到“省查存养”,有事无事都要时刻对自身和外界进行是非错误的辨别。王守仁还主张对于萌芽教育,要顺应孩子的“乐嘻游而惮拘检”之情。到了明朝末期,随着社会矛盾激化,边界战争和内部人民暴动频起,以及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张人性不分善恶,是与生俱来。他们批评程朱理学主张的中庸之道,反对无关外界的“修身养性”,提出教育要”经世致用“,学习各方面知识,反对八股文钳制人的思想,讲求学习和实践结合,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趋利避害,强调“履事、习事、实历、习行、习作、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清朝传统教育的衰落
清代前期国家教育体系沿用明制,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主北京,恢复科举考试,并修复国子监,改称国学,设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官,并设府道州县学,乡村设置社学、义学,边疆设置卫学。为满族和蒙古族设宗学、八旗学、蒙古学。后来在国学内设立满洲司,允许八旗子弟进入国学学习。清代前期教育和明朝教育体制变化不大,除进一步完善教育的基础建设以外,还增加老师的人数,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注重选师的能力和学识。清朝也接受外国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比如俄罗斯,琉球两国在不同时期都派遣过留学生。
清朝教育在考试方面对科举制度作了更严格的规定,在严肃制度、慎重科名、防止弊案作出了更细致的规定,并相应的提高了科举考试人员的待遇。顺治丁酉科作弊案和康熙辛卯科作弊案成为清代前期最著名的考场舞弊事件。由于清朝政府注重汉族知识分子,在科举考试中,规定宗室不参加乡、会试,旗人、蒙古人不得录为三甲。另外前期教育中,政府注重平衡各地的教育差距带来的考试不公平现象,按照各地教育的规模和入学人数分配考试录取名额。然而由于清朝在教材上以“四书”为主,考试内容也是在四书中寻章摘句,让考生根据官方注解进行解析,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学习面过于狭窄,达到不知古不识人的程度。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如火如荼,青年学生开始被派遣到外国留学,带回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回许多先进的观念。在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碰撞中,传统教育因在科技方面的缺失而越来越受到留洋学生的轻视。张謇提出“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衰亡。但他不主张完全嫁接外国教育模式,提出严格教育论,“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容闳提出中国教育应借鉴西方模式,取消科举考试,让学生学习各方面知识。国家经历洋务运动、庚子国变之后,传统教育受到各界的批评日间增多,以至于光绪三十二年,朝廷废止了传统的科举考试,改设新学,先按传统考试发放录用人才,在设立小中大学堂之后,又根据成绩优劣授予功名式文凭。
自此,中国新学开始,新式教育兴起,中国教育史也不再是古代教育史了。你可以自己w-i-k-i百度不让我发他们的网站。用谷歌搜一下。我是转自那里的。看看还真是长知识。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五、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革沿
一、关键词 古代书院制度 革沿
二、思考题
1、简述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
2、试比较书院与官学、私学之异同
三、参考书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系统地综合
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具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一)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轨迹
1、书院制度的起源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
书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书院制度的确立
到了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
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
1)宋初的勃兴 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
2)中期的消沉 北宋三次兴学期间,官学空前兴盛;且重在改革的实践理性成为主流,纯学术的研究日渐消沉,因而书院不彰,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停办或改为官学。
3)南宋的大盛 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和科举的腐败,致使南宋的官学形同虚设。更由于朱熹等人对书院卓有成效的复办和理学的流行,书院又日渐昌炽。
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
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
3、书院制度的官学化
到了元代,统治者为缓和蒙汉民族的矛盾,笼络汉族士心,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的政策,
同时也逐渐加以控制,使元代书院日益呈官学化趋势。
1)控制书院办学的领导权
元代书院的中后期,其山长或洞主由朝廷或地方政府委任,或派员出任,他们是朝廷命官,纳入官制系统。
2)控制书院师资延聘权
元代书院的直学、教授等须经礼部、行省或宣慰司延聘、审批或在朝廷备案。
3)控制书院经费使用权
元政府通过给书院调拔钱物,遣员到书院监督使用,对经费进行控制。
此外,元政府还对书院的招生、考试、毕业后的出路等方面严格控制。元政府采取这些措
施,逐渐使书院失去了其自由讲学的特质,最后与官学无异。它赖以生存,饮誉于世的学术特色逐渐由淡化到消失,最后沦为科举的附庸。不过,元代政府对书院改造所持的极为审慎的理性克制态度,值得注意。
4、书院制度的勃兴与毁禁
明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道路”。
1)明初的沉寂
明初因政府重视发展官学,提倡科举取士,使官学兴极一时,书院备受冷落,近百年不兴。
2)中期的复兴
明中叶以后,因官学空疏,科举腐化,书院教育由此复苏,嘉靖以后,发展到极盛。
3)后期的沉沦
由于书院研究学术特质的复归,书院讲学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统治者深感“摇撼朝廷”。明代后期,当权者先后四次禁毁书院,严重地戕害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尤其是,“洞学科举”的创设,使书院、官学、科举逐渐融为一体。
5、书院特质的消失与改制
清初,统治者为压制舆论,消除南明的复国情绪,对书院严加限制,但禁而不绝,不过这时的书院已经同官学没有什么区别,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学化倾向,到清代达到极致。清代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制艺,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完全丧失了书院原有的教学风格与学术研究的性质,其独立性和自
主性已所剩无几。
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百余年的“天朝大国”的大门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在“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中,洋务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改革旧式书院就成为大势所趋。在此情形下,清政府终于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至此书院制度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最终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
〖HTH](二)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评价
1、形成机制
书院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思
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而且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及期独特的政治结构紧密相连。
1)思想文化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孔子首创儒学,后经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由此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方略。隋唐以后,儒、佛、道三教鼎立局面形成。为与佛、道抗争,再创儒家教育的真精神,宋代新儒家无可避免地要担此重任。当然,宋代理学家,并非盲目的排斥佛、道,而是理智地吸收佛、道的某些思维
到了南宋,由于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科举的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纷纷避居乡野民间,创办书院,潜心研究学问,力图再造先秦儒学的自由讲学之风,借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矫治社会弊病,以复兴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书院才在宋代形成而勃兴,它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私学的制度化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历史贡献。
2、办学特质
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具体而论,其办学特质可以归纳为:
1)官方的认可、扶助
从历代书院的确立来看,往往与皇帝赐匾额,经书或学 有关。宋初的六大书院皆是如此。
2)注重藏书、读书
宋代“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 ,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
3)自由讲学,研讨学术
宋明的书院,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
4)坚守儒理,与佛、道争胜
书院是“三教”鼎立、争斗和兼容的产物之一,可为印证的是书院的确立正好是佛、道式微的开始。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这与佛、道的抗争与影响不无联系。
3、教学方式
1)讲演辩论
中国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
堂讲说”、“学术会讲”等。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重。
2)自修问难
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书院藏书丰富,这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朱熹认为,除集体讲演外,书院的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这就叫做“质疑问难”。朱熹创造的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
居敬持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研究探讨
书院以学术探究和理智训练为根本。无论是大师讲演,还是学生自修,都十分明显地体现了注重学术探讨的研究精神。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努力将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通过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促进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培养人才,扩大学派影响。正是这样交互递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4、组织管理
在组织管理上、书院也与普遍学校有所不同:
1)管理机构精简化
与私学一样,书院只有一位明确的主持人。其名称有洞主、山长、堂长、院长等,主持人往往是学派宗师,讲学释难为主要职责,而管理实为兼领。有些规模较大的书院,虽增设副讲、管干、典谒等职,但专职人员极为有限,往往由书院学生轮流分任,相较于官学,书院冗员极少,且有吸收学生参与管理的特点,或称“高足弟子代管制”。
2)管理原则民主化
与普通私学一样,书院师生均可来去自由,较少专制性的处罚。书院主持人的产生,多为公推,而非官委。有些书院曾明文规定。主持者“不称职则更易”,还有“按季更易”的条例,不搞终身制。
3)管理方式学规化
由于书院的管理人员少,而师生又朝夕相处,所以制订一套共同遵守的学规来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实属必要。书院的学规大体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指出为学的方向;二是为学、修养和待人处事的准则、方法;三是规定犯过的惩治。
最负盛名的学规有:朱熹所订《白鹿洞书院教条》和吕祖谦所订《丽泽书院学规》。
(三)书院与官、私学之比较分析
由于书院具有“非官非私”和“既官既私”的特点,因而书院与官学相比,多有不同;与私学相较,也有所别。
1、与官学之比较
与官学相比,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官学多
有不同:
1)从教师来看 官学的教师都是由朝廷任命,属封建王朝的官吏;书院的教师则由地方聘请推荐,多为德才兼备的学者、士大夫,有的虽是朝廷命官,但作书院教师仅为兼职。
2)从学生来看 官学学生来源多为官宦子弟,等级性强,且需严格考试方能入学;书院的学生则来去自由,没有等级尊卑之别,入学也无须什么考试。
3)从教育内容来看 官学教授的内容多为朝廷核定的教材,内容较为固定、单一;书院教学内容取决于该书院的特点及山长,主讲教师的所长,一般山长或主讲教师的讲授内容,决定于书院传授知识及学术的主流,因而教学内容较为灵活、宽泛。
4)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 官学的教学比较呆板、单调;书院教学比较灵活、多种多样。特别是书院的“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这也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重要标志。
2、与私学之比较
书院自产生之日起,便与私学有天然的联系,其共通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它同私学一样,是由民间集资创办的,不属官方之列,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其二,同私学一样,书院是向下层社会开放,面向乡间的;其三,同私学一样,书院是以平民子弟为培养和教育对象;其四,与私学一样,书院主要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以科举仕进为办学目的。
在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上,书院与私学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书院
是从私学脱胎而来,但书院又不是一般的私学,这已不是对私学经验的直接搬用,而是对私学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是一种独立于官学和私学两大教育系统之外的另一种新的教育系统。
诚如前述,作为一般的私学,基本上都处于一种自发性的状态,它还未形成一套长期稳定的完备的教育规则,具体表现为:其一,没有固定的校舍和教育设施;其二,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其三,没有专门的图书藏所,更不具备印刷图书、讲义的条件;其四,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其五,是一种手工业式的办学方式,因此不可能像官学那样进行分班教学;其六,没有任何形式的考核体系,缺乏强有力的教育管理制度,学校处于一种无组织的松散状态等等。而书院则不同,它站在当时
历史的高度上,对官学和私学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进而对这两种教育制度进行了综合与改造,从而形成了一种既非私学又非官学的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与一般私学不大相同的是:
1)书院既有固定的校舍和教学设施,又有专门的图书藏所,不仅校舍宏伟,而且藏书极为丰富,这是一般私学所难以达到的。
2)书院有固定的教育经费作保障,建立了类似于官学的以学田为中心的教育经费体系。书院获取学田的渠道有二:一是民间捐献,二是政府拔赐。这是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也是一般私学所不具备的。
3)书院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建立了类似于官学人员编制和岗位。每人根据自己的
岗位职责,分别负责学生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的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书院的学生也参与管理,如直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堂长、管干、学长、斋长等,都由学生担任。
除此之外,书院还制定了一系列独有的颇具特色的教条、学规、学训等,把得之于管理实践的一系列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是书院走上了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书院虽与私学有着天然联系,但又与私学有别;它既与官学有质的区别,但又吸取了官学中的许多积极成分,与官学有一定联系,书院正是在广泛吸取了私学和官学的有益经验基础上进行成功的改造之后,才形成的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制度,它是中国生
活发展紧密 古代社会近千年来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教育中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始终是官学和一般私学所不能达到,也是它们所不能取代的。
(四)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就在东方古国中国书院制度日趋成熟,空前兴盛之时,在遥远的西方世界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近代大学,就其产生的特点来说,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书院不无相同之处,但却与书院有着明显有别的历史命运,为此,笔者将从文化的层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文化在最普遍意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状态的全部事物,通常可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次。就文化与书院和大学的关系而言,两者主要受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的影响和制约。
1、制度文化
从制度文化层面来说,中国古代与欧洲中世纪相比,在政治体制和宗教势力两个方面大有差异。
1)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自秦以来建立的中央统治政权,其政治体制始终是高度集权。与中央封建集权保持一致就成为书院延续的必要条件,当书院的自由研究、论辨讲学没有触犯统治阶段利益和动摇其政治秩序时,或者中央政权无力顾及书院的越轨行为时,书院方显自己本色;一旦书院的自由化程度超越了封建王朝的容忍的上限,等待书院的只能是或被禁毁或者屈从权势而走
上官学化的道路。中世纪的欧洲与中国同一时期的政治状况不同,当时的欧洲可能更近似于我国春秋战国诸候分立的时代,许多民族国家和世俗政权并立,这才使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办学的自主成为可能;从历史上看,欧洲中世纪大学较小受到世俗政权的干涉和干扰,中国书院却很少有那么幸运。
2)宗教势力
中国文化素以非宗教化为荣,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演化而来的道教充其量仅是一种准宗教,外来的佛教也没能发展到与王权抗衡的程度,世俗权威始终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对书院的存在和发展既有利又有弊。前者表现为书院教学与研究与社会政治联系,对于消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进步有益。后者主要表现
在由于缺乏宗教文化的天职观念,使书院难以抗拒世俗的功利诱惑,从而走上学而优则仕的老路,这必然影响到书院学术的范围、质量和深度。
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势力强大,宗教对大学的影响远远大于世俗政权。这种影响也是利弊兼有,使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带有浓厚蒙昧色彩,但宗教为论证教义的合理性而主张广涉博览各个学科的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知识,同时也陶冶了人们的敬业钻研的职业情趣,锻炼了人们的思维的严密性,从而为科学文化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智力资源。
2、观念文化
从观念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更为巨大。笔者再从文化取向和学术自主这两个方面,
对书院和大学进行比较分析。
1)文化取向
文化取向问题在中西教学思想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西方,主智主义可以说是贯穿西方教学价值观思想历史的一条主线,源远流长,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国,伦理本位和极端实用主义备受尊崇,自然科学知识长期被正统教育所排斥,单纯为政治服务,视学问为晋身之阶,求仕成为求学的唯一目的。综观中国书院制度将近1000年的历史中作为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人伦纲常之道的教育,把伦理道德当作人类生活决定性因素的价值取向,从而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儒家主张自省,而不主张向外探索宇宙的奥秘,反映在教育内容上就是教育
与自然科学知识分离,教育内容排斥科学知识。中国书院虽然注重相互争鸣的学术研究,但书院大师们在维护宗法封建社会这个根本问题上则是一致的。虽然它存在了近千年,但只有形式上数量上的变化,而无实质性的变革。中近代的落后与重德轻智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是西欧社会开始走向繁荣昌盛在文化上的初步表现,中国世纪大学不仅为当时各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活动的舞台,而且成为培育新一代学者的园地,学者们不仅担负起保存文化,传递文化的责任,而且担负起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天职,虽然他们没有冲破封建教会的控制,但在时代需要的推动下,他们注重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科技文化知识的传递,这是对传统基督教神学教育独霸讲坛
的一大突破,客观上为促进西方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术自主
学术自主意味着学术要从政治怀抱中自由出来,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外界的压力。
中国封建社会政教合一,教育必须受政治权力的摆布,中国古代书院也如此,它始终未形成独立的教育体制,学术无自主性,由于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利禄的引诱,丧失了书院淡泊名利,专志于学术研究,志在治学修身而不事科举的初衷,最后逐渐官学化,成为科举的附庸。当近代革命在欧洲发生时各国都从科技成果中获得巨大的利益时,而中国的童生士子却长年累月地蠕动在应试赶考的黄土路上,在考场上比试如何写好八股文,如何代圣人立言。正因
为书院缺乏学术自主性,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时浮时沉,随着封建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的没落,书院制度及其优秀传统又被封建社会所埋没。
中世纪大学享有较高程度的自治,大学可以拒绝来自外部的各类干预,并为独立生存和自由研究争取了一定的“特权”,这对科学研究和学术繁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学术自主,使中世纪大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对西方文化进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不仅成为民族的灵魂,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文化渊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由于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才使西方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积累、冶炼、更新和升华,构筑起西方的现代文明的大厦和开放性的
知识系统。也正是在这个进程中,西方的大学制度也不断地完善,因而能够从容自由地应付新的文化挑战,历久而不衰。
由此可见,相同的时间,相同的机构,却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造成不同的历史命运,很是值得深思体味的。
5大发展理念是什么?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其重大意义正如全会所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将十分深远。5大发展理念的内涵1、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2、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3、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4、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5、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论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如下:一、创新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二、协调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三、绿色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四、开放我国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五、共享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下一句?
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意思是——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二、附原文如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释义: 子衿:你的衣领,最早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指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宁:难道。 嗣音:传音讯。嗣,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 挑达:音táotà,独自来回走动。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牵挂的心。即使我不去找你,难道你就不给我消息了吗 你那青青的佩玉,我悠悠思念在怀。即使我不去找你,怎么你就不肯来找我呢? 我走来踱去多少趟啊,在这城门的楼台上。一天不能见到你啊,漫长得就像三个月一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什么意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从字面意思上讲就是:那个有着青色衣领的大哥,是小妹心中无限牵挂的恋人。这句诗出自《国风·郑风·子衿》,描述了一位少女思念她的恋人,全诗充分描写了女子等待恋人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维肖维妙,而且意境优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情诗。少女的恋人穿着青色的衣服,佩戴着青色的玉,她每天都要到城墙上去看这位青衣少年,如果有一天看不到,就像有三个月没有看见一样心痛。两人约好在城下相见,但是少年迟迟没有出现,少女不由得甜蜜的抱怨:我不来找你,你也不捎封书信给我;我不来与你幽会,你就不知道主动来找我吗?《国风·郑风·子衿》全诗如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从诗中不难看出,少女正处在热恋之中,她的恋人穿着青色的衣服,佩戴着青色的玉,她就不用恋人的名字称呼他,而用恋人穿的衣服,戴的玉指代他。《神雕侠侣》中情窦初开的郭襄思念她的大哥哥杨过时,就会拿出杨过送她的银针,反复揣摩;此时银针就代表了杨过,可见郭襄对杨过用情至深!春秋战国时代,男女皆热情奔放,情感炽热而真挚,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野合于小树林并私定终身。郑国、卫国地处中原,民风开放,经济发达,男女的感情更是热情而开放;诗三百中关于爱情的诗篇大部分都是郑风、卫风。《诗经·邶风·静女》中写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中写道一对情侣在城下约会,女子藏了起来,把男子急得抓头跺脚;最后女子给男子送了彤管(赤管笔),男子十分珍惜这彤管,还说不是彤管本身美,而是因为彤管是恋人送的。秦人立国艰难,几代秦人都在跟戎人作战,以图收复关中,建立大秦国。因此秦风里多数是描写战争的,比如《国风.秦风.无衣》就很好描述了秦军将士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爱国精神。但是秦人只知道打仗吗?显然不是的,秦人也懂爱情,秦风里也有一篇关于爱情的诗。《国风·秦风·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跟《子衿》中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表达了同样的思念幽怨之情。
柿子的功效和作用
柿子的功效和作用 柿子的功效和作用,都有哪些呢?柿子是大家秋季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味道甘甜,富含多种果糖和维生素,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缓解疲劳。柿子的功效和作用还有很多,我带大家详细的去了解一下吧。 柿子的功效和作用1 一、柿子的食用功效: 1、补充维C: 柿子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所以吃柿子可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C。 2、润肠通便: 柿子富含果胶,它是一种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对于缓解便秘,保持肠道正常菌群生长等有很好的作用。另外,柿子和柿饼都可作缓和滋养品。并有止血润大便的作用,能缓和痔疮肿痛,止痔疮出血及直肠出血等。 二、柿子的药用功效: 1、止血: 新鲜柿子有凉血止血作用;柿蒂有降逆止作用;柿饼和胃止血;柿叶有止血作用,用于治疗咳血、便血、出血、吐血;有研究发现,柿子和柿叶对降压、利水、消炎、止血有着积极地疗效。 2、润肺化痰,生津止渴: 柿子有助于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并且能活血消炎,改善心血管功能。 3、解酒: 柿子能促进血液中乙醇的氧化,可以帮助机体对酒精的排泄,减少酒精对机体的伤害。 三、柿子的营养价值 1、柿子的营养成分 柿子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瓜氨酸、碘、钙等,其矿物质的含量超过苹果、梨、桃等水果。柿子不仅营养丰富,且医学价值也很高。柿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柿子性寒,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镇咳、怯痰等功效。另外柿子叶煮水喝,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压。 2、营养素含量 成熟的柿子中含糖15%,蛋白质1。36%,脂肪0。57%,以及粗纤维、胡萝卜素、钙、磷、铁等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 柿子的功效和作用2 一、柿子的功效和作用 1、消炎杀菌 柿子不但味道甘甜,营养丰富,它还含有丰富的黄酮苷,这是一种天然药用成分,怕被人体吸收后能消灭人体内的多种敏感性和致命性,更能抑制人体内格兰氏阴性菌的活性,能防止人体因这种细菌感染而出现慢性炎症,经常食用甜柿子还能让人体自身抗炎能力明显提高。 2、预防高血压 柿子是一种高钾低钠的健康水果,它还含有丰富维生素p和一些黄酮类化合物,这些物质都能直接作用于人类的心血管,能提高血管韧性与弹性,并能净化血液,促进血液循环,它能让人体血压保持正常稳定状态,也能让过高的血压慢慢恢复正常,是生活中预防高血压的最好选择。 3、解酒排毒 柿子还具有很强的`解酒功效,因为它含有的硫酸能加快人体内酒精分解和代谢,而它含有的微量元素钾和糖类物质也能促进人体代谢,并能让身体内的酒精髓代谢一起排出体外,能把酒精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所以人们在酒后多吃一些甜柿子,能起到明显解酒作用也能防止酒精毒素在身体内堆积。 4、止血 收敛止血也是甜柿子的重要作用,它能用于人类多种出血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在人们出现咳血吐血以及大便带血等多种疾病时,都能多吃一些甜柿子,他能让出血症状很快减轻,其止血效果特别明显。另外人们出现肾功能减退或小便不利以及身体水肿时,多吃一些柿子也能让症状明显减轻。 二、柿子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1、柿子最好不要与含高蛋白的蟹、鱼、虾等食品一起吃 中医学中认为,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很易凝固成块,即胃柿石。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容易出现有腹痛、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2、柿子不能与红薯、菠菜同食 红薯是含淀粉较多的食物,吃了以后会使胃里产生大量胃酸,而柿子则含有较多的鞣质和果胶,胃酸和鞣质、果胶相遇,会发生凝聚作用,形成难溶性的硬块——胃柿石。 3、柿子最好不能和醋同吃 吃柿子的前后也最好不要吃醋,否则柿子中含有的柿胶会和醋酸反映生成块状物体留在人体的胃中。 4、柿子与酒 酒味甘辛微苦性大热有毒,而柿子则性寒,因此两种食物不能同时食用。还有很多人在喝酒的时候总喜欢用肉类食物作为下酒菜,而且酒类入胃刺激肠道分泌增加,柿中鞣酸与胃酸相遇后会形成结石。
柿子有哪些功效
功效:1、红柿子富含果胶,它是一种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对于纠正便秘,保持肠道正常菌群生长等有很好的作用。2、体力劳动者多吃大柿子:它有消炎和消肿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肌腱炎症和外伤的康复。3、新鲜红柿子含碘很高,能够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4、柿子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所以吃柿子可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C。5、柿子还具有润肺化痰、清热生津、健脾益胃,生津润肠、凉血止血等多种功效。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等微量元素。6、生柿能清热解毒,是降压止血的良药,对治疗高血压、痔疮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疗效,另外,柿蒡、柿叶都是很有价值的药材。/iknow-pic.cdn.bcebos.com/e1fe9925bc315c60c04dc7e083b1cb13485477e1"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e1fe9925bc315c60c04dc7e083b1cb13485477e1?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e1fe9925bc315c60c04dc7e083b1cb13485477e1"/>扩展资料:吃柿子的注意事项:1、吃柿子时不要连皮吃,否则更容易形成胃石。牛奶、螃蟹、豆浆、虾等含高蛋白的东西在鞣酸的作用下,很容易凝固成块,生成结石。2、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最好不要同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很易凝固成块,即胃柿石。同时,酒后不宜吃柿子,否则会影响消化,久之造成肠道梗阻。3、柿子和海带同食,导致胃肠道不适,富含钙离子海带和鞣酸量多的柿子一起食用,海带中的钙离子可与柿子的鞣酸结合,生成不溶性的结合物,容易影响某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导致胃肠道不适。参考资料:/wapbaike.baidu.com/item/%E6%9F%BF%E5%AD%90/62552"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柿子">百度百科-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