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寂寞沙洲冷全诗
苏轼寂寞沙洲冷全诗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
寂寞沙洲冷:苏轼,没有你想的那么坚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公元1080年,43岁的苏轼赴任黄州。
此时,他刚走出帝都的监狱,从囚犯的身份解脱出来,不仅捡回了一条命,还保留了一个官职——黄州团练副使。
关于这个团练副使,据说是宋朝常用来安置被贬官员的职位。
初到黄州的苏轼寄居在一个叫定慧院的小寺庙里。
条件虽然简陋了点儿,但环境还不错,邻水见山的,很适合给苏先生压惊。
在定慧院安定下来后,这个差点因写诗带来杀身之祸的苏先生还是忍不住用各种诗歌记录自己的心情。
这首《卜算子》就诞生在那段时间,它讲述了一个夜晚的故事。
黄州在当时是个比较偏僻的小城镇,可是苏先生到了这里之后,依然能寻得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比如说约几个好友坐船游览月下的赤壁矶,或者半夜睡不着,看到月亮出来了,便把好友张怀民从被窝里叫起来在承天寺夜游赏月,又或者与寺院里的僧人们谈谈佛理,回头再回家练练瑜伽。
不过,在《卜算子》所描述的这个夜晚,苏先生却有些寂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尽。
树影斑驳,月上林稍,正是夜深人静时分,滴漏的声音就像嘀嗒奔走的时钟一样,听得格外清晰。
咋一看,苏先生所描绘的这片夜色,除了安静了点儿,也没什么特别。
当然,依照常识,我们知道,接下来必然会有特别的人出场。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说句实话,初读这两句诗,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李若彤版小龙女从天而降,降落在全真教一干道士面前的画面......
不能怪我,只能说苏先生这两句中的“幽”,“独”“缥缈孤鸿”等词太扎眼儿,很容易让人想到月下神秘的白衣女子什么的,而忽略了这可能是一个男人在写自己。
其实,关于这首词,本来就有一个传说。
说是苏轼在定惠院那段时间,常常喜欢在深夜吟诗,而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感觉窗外有一个女子,身段婀娜,孤影徘徊,而只要苏轼一打开窗子,那女子便会飞速翻墙而走。
莫非真是龙姑娘重现江湖???
想多了,原来这姑娘是苏轼的铁杆粉。
铁到什么地步?
据说后来苏轼打听到了女子的出身,知道她是温都监的女儿,年方二八,正是适婚年龄。
于是,当时已经46岁的苏轼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把他的小粉丝介绍给了他的老哥们儿,做这位老哥们儿的,儿媳妇。
不知道姑娘后来有没有接受苏爱豆给她牵线的美满姻缘,只是据说,这可怜的姑娘,却红颜薄命,英年早逝,而且是在苏轼调任到其他地方去做官之后不久。
不过,传说毕竟只是传说,除了能给吃瓜群众增加些看点之外,对于诗歌内涵意境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宁可相信这首词是苏轼在写他自己,不仅因为传说太八卦,有损偶像形象。
而是因为苏轼他应该孤独,充满傲娇的孤独。
毕竟不是谁都能够年纪轻轻,初进考场,就能够凭一篇奇文让文坛大咖欧阳修手动点赞: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也不是谁,都能够靠着人品和才华,(也许还有颜值)同时成为北宋三代帝王,以及后宫太后皇后的大众偶像
当舒儃,李定等人在挖空心思从苏轼的诗文中搜罗他藐视朝廷的证据时,苏轼正穿着囚服,拿着自己的“罪证”,在法庭上为审判官耐心地解读着各种文学典故的出处和意义。
就连被苏轼所质疑的变法派老大王安石都忍不住跳出来为他说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承认,他是对时政提出了质疑,更对新法有各种不满。
只是,他嬉笑怒骂的字里行间,都是他拳拳赤子情怀。
我爱你才会直击你的痛点,我骂你是为你好,你妈没跟你说过吗?
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有时候,连小人自己心里都明白。
而是忠言逆耳还是忤逆君上,却全在当权者一念之间。
他的学生黄庭坚在读到这首《卜算子》时,激动地评价道: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老师的诗词里,藏着他的气质,更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孤独,很多时候,是因为对知己的渴盼。
“乌台诗案”对是苏轼事业的低谷,却是成就他男神形象的巅峰。
在被贬黄州的日子,苏轼似乎向世界展现了他活得岁月静好的样子。
他修筑雪堂,与好友论诗谈画。
他躬耕田园,向自己的偶像陶渊明致敬。
他参佛悟道,修心炼丹,让业余生活充实丰富。
他甚至还发展慈善事业,成立了弃婴救助委员会,拯救了无数被父母抛弃的婴儿,并且向太守写信,建议用法制手段从根本上解决杀害初生婴儿的残忍行径。
这样的苏轼,他简直就是支撑所有的 loser 热爱生活的一道光。
所以,有人说,苏轼,他将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可是,在为他的潇洒喝彩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也有他不得不去面对的“苟且”。
彼时的苏轼已经 46 岁,虽然不油腻,但也算一枚妥妥的“中年男人”了。
余秋雨曾给在黄州的苏轼一个霸气的称谓——苏东坡突围。
其实,他要突围的,不过就是一地鸡毛的“中年危机”。
从事业上说,他此时所担任的黄州团练副使,虽然说还在体制内,吃皇粮,但其实基本没什么实权,更要命的是,俸禄少,薪水低。
当时的苏轼有多穷?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摘录了一段苏轼和他的学生秦观的书信: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每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钱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以待宾客。
养家糊口,节衣缩食,一分钱掰成两分花,就是苏轼当时真实的物质生活水平。
这样的工作,配不上他的应有的生活品质,更配不上他的才华。
所以,彼时的苏轼,连晒娃的状态都是这样的: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样的苏轼,他没毛病,是这个世界病了。
世人都知道苏轼是旷世奇才,但世人也都只能看着这个奇才落魄潦倒。
而在遥远的帝都,更有一帮人不放心苏大才子就这样“逍遥法外”地活着。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黄州是苏轼人生中一段治愈心灵的经历。
他曾流露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消极情绪。
也曾表现过“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情怀。
他不再是那个敢在欧阳修面前张扬才情的“初生牛犊”;
也不再是那个笔锋尖锐,抨击时弊的“刀笔吏”。
他坐过牢,降过职,受过伤,也流过泪。
他还因为自己的我行我素牵累了包括弟弟苏子由在内的一大帮亲朋好友。
他想过自尽,但怕因此带给家人更大的伤害。
他只能继续活着,在屈辱与自傲中徘徊,在潇洒与苟且中挣扎。
总觉得,《卜算子》所写的这个夜晚,才是苏轼面对自我最真实的夜晚。
因为,总有那样一些深夜,我们应该任由自己去咀嚼白日的不堪,而不必被逼着去原谅这个荒唐的世界。
寂寞沙洲冷表达了什么?
“寂寞沙洲冷”是苏轼《卜算子》中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全文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的是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寂寞沙洲冷的意思是什么?
诗句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出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扩展资料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翻译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话的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出处】:宋代·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注释】: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市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赏析是什么意思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出自北宋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词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苏轼朝代:宋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翻译: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扩展资料: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寂寞沙洲冷”和“天青色等烟雨”分别出自哪两首古诗?
“寂寞沙洲冷”出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宋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注释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市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寂寞沙洲冷”和“天青色等烟雨”分别出自哪两首古诗
1、“寂寞沙洲冷”出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全文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稍,漏尽夜深悄无人声。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飘渺的孤雁。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便了寒枝却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漠忍受寂寞寒冷。
此诗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所作。上阙描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下阕将孤鸿与人同写,诗人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表达了内心孤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其内心旷达,但内心的寂寞不为他人所理解。
2、“天青色等烟雨”出自周杰伦的《七里香》
古诗中意思相近的宋徽宗的词“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苏轼寂寞沙洲冷全诗
苏轼的作品寂寞沙洲冷全诗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创作背景: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无视流俗的心境。赏析: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断”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寂寞沙洲冷、天青色等烟雨出自谁之诗词
“寂寞沙洲冷”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天青色等烟雨”出自于宋徽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宋徽宗词原文: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出处:瓷器的历史以柴窑最古老。由于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所烧,所以名为柴窑。相传当时陶器艺人请示瓷器的外观样式,世宗大笔一挥,批示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作将来(着色如雨过天青)!”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什么意思?
诗句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出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扩展资料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