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针灸用具是几针
古代针灸用具是几针?答案是九针。《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閗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日大针,长四寸。閗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古代针灸用具分九种 鑱针 鑱针,古针具名。九针之一。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灵枢·九针论》:“鑱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该针形如箭头。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 圆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如圆筒状,针尖呈卵圆形。多用于按摩穴位以治疗肌肉疾病。 鍉针 古针具名。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 又称推针,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皮肤表面进行按压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鍉针长约3~4寸,以粗钢丝制成,也可采用骨质或硬木制成。针头钝圆,不致刺入皮肤,用于穴位表面的推压。柄部或用铝丝缠绕,在推压时可以用指甲沿上下方向刮动,以增强感觉。 锋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即现代常用的“三稜针。针体圆,针尖呈三稜状,有刃。主要用于刺破皮下静脉及小血管,治疗痈肿、热病、急性胃肠炎等。 铍针 铍针,古针具名,九针之一,亦称(钅非)针、铍刀、剑针。《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是形如宝剑,两面有刃的.针具。多用于外科,以刺破痈疽,排出脓血。 圆利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状如马尾,针尖又圆又尖。多用于治疗痈肿、痹病和某些急性病。 毫针 毫针(filiform needle),是用金属制作而成的,以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常用。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热和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故目前被临床上广泛采用。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导电、传热性能虽明显优于不锈钢毫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一般临床比较少用。至于铁针和普通钢针,因容易锈蚀,弹性、韧性及牢固度也差,除偶用于磁针法外,目前已不采用。 长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较长,一般为六至七寸(相当于 20~23 厘米)或更长一些。 多用于深刺,以治疗慢性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等。 大针 针尖形如杖,略圆,似锋针,长4寸。大针主治关节内有水气停留的疾患,用以泻水。这种针也可用以通利九窍,祛除三百六十五节的邪气。
针灸能治疗哪些病?古代针灸用具是几针
很多人感冒,咳嗽鼻炎等症状都是选择针灸治疗,而针灸对于中西药治疗上无毒副作用,不过操作相对有专业性。那么,针灸能治疗哪些病?古代针灸用具是几针?
针灸能治疗哪些病
(1)呼吸系统疾病:急慢性鼻窦炎;急慢性鼻炎;鼻出血;感冒;急性扁桃腺炎;急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儿童和单纯性哮喘患者);急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
(2)五官科疾病: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干眼症;弱视(12岁以内);近视(青少年);视疲劳(^***);单纯性白内障;青光眼(降眼压);牙痛;拔牙后疼痛;牙龈炎;急慢性咽炎;耳鸣耳聋(突发性、发病早期);口腔溃疡。
(3)消化系统疾病:食道、贲门痉挛;噎嗝;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过多;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缓解疼痛);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结肠炎;便秘;腹泻;肠麻痹。
(4)神经系统疾: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早期3-6个月之内者);面肌痉挛;中风后遗症(恢复期);周围性神经疾患;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早期,六个月以内者);美尼尔氏综合症;失眠(不伴抑郁者效果佳);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遗尿;肋间神经痛。
(5)骨关节疾病:肩周炎;网球肘;颈椎病;腰椎病;落枕;腰痛;腱鞘炎、腱鞘囊肿;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痛。
(6)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白带异常、乳腺增生、痛经、崩漏、经间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另可用于辅助治疗卵巢早衰、子宫肌瘤、不孕。
(7)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老年性痴呆等,可以使用针灸作为辅助治疗。另外,针灸亦可以作为老年性痴呆的预防保健方法。
(8)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肥胖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痤疮、黄褐斑等。其中,甲亢、甲低或甲状腺结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使用针灸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古代针灸用具是几针
是九针。
古代针灸用具九针分别是:
鑱针
鑱针,古针具名。九针之一。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灵枢·九针论》:“鑱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该针形如箭头。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
圆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如圆筒状,针尖呈卵圆形。多用于按摩穴位以治疗肌肉疾病。
鍉针
古针具名。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 又称推针,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皮肤表面进行按压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鍉针长约3——4寸,以粗钢丝制成,也可采用骨质或硬木制成。针头钝圆,不致刺入皮肤,用于穴位表面的推压。柄部或用铝丝缠绕,在推压时可以用指甲沿上下方向刮动,以增强感觉。
锋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即现代常用的”三棱针“。针体圆,针尖呈三棱状,有刃。主要用于刺破皮下静脉及小血管,治疗痈肿、热病、急性胃肠炎等。
铍针
铍针,古针具名,九针之一,亦称(钅非)针、铍刀、剑针。《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是形如宝剑,两面有刃的针具。多用于外科,以刺破痈疽,排出脓血。
圆利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状如马尾,针尖又圆又尖。多用于治疗痈肿、痹病和某些急性病。
毫针
毫针(filiform needle),是用金属制作而成的,以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常用。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热和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故目前被临床上广泛采用。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导电、传热性能虽明显优于不锈钢毫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一般临床比较少用。至于铁针和普通钢针,因容易锈蚀,弹性、韧性及牢固度也差,除偶用于磁针法外,目前已不采用。
长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较长,一般为六至七寸(相当于 20——23 厘米)或更长一些。 多用于深刺,以治疗慢性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等。
大针
针尖形如杖,略圆,似锋针,长4寸。大针主治关节内有水气停留的疾患,用以泻水。这种针也可用以通利九窍,祛除三百六十五节的邪气。
女性经期能否针灸
经期由于大量经血的排出,有关脏腑、经脉的气血相对不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对外来刺激的抵抗力减弱。针刺出的麻、胀、酸、重、疼痛、游走的综合感觉,使她们难以适应,从而引起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打破月经生理现象内在平衡与正常规律,导致月经紊乱。因此,是否可针刺要辨证分析。
中医专家表示,经期针灸一定要注意选择,如果身体疾病不是很痛苦,就先不要进行针灸治疗,经期过去再针灸,如果是非常痛苦的疾病,由专业医生指定是否针灸,可以的话针灸。
汉针是什么意思?
汉针指古代针灸时所用的针。之所以称之为汉针是为了与西方的针区分开来。汉针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针具的种类很多,古代使用九针,即《灵枢·九针十二原》及《九针论》所载的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针具。现代针具,包括毫针,长短为16.5厘米(5寸)、3.3厘米、4.95厘米、6.6厘米、8.25厘米、9.9厘米、13.2厘米等数种。粗细为26号、28号、30号等数种。可根据针刺部位的深浅及病情需要而选择使用。针具的使用①鑱chán针用于浅刺,意在祛邪而不伤正气;②圆针主要用于按摩穴位,主泻筋肉间邪气,勿伤肌肉;③鍉针用于按压,有祛邪之功;④锋针用于刺血,有泄毒治痈之效;⑤铍针用于痈疽排脓;⑥圆利针用于急刺,主治痛痹暴气;⑦毫针主治邪客经络所发的痈yōng疽jū;⑧长针用于深刺肌肉肥厚处,主治深部邪气,日久痹症;⑨大针主泻水气停滞关节。针的类型圆利针,与古代圆利针有所不同,针体较毫针短而稍粗,一般用26号,针长1.65厘米、针尖尖锐,适用于小儿疾病或成人晕厥等症状时速刺使用。三棱针,取法于古代锋针,针端尖锐、呈三棱形,其质坚硬,适用于刺络放血,祛除邪热。现代针具的质料,主要有不锈钢针、白洋铜、合金、合银等。扩展材料: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针具
古汉针是什么意思?
汉针指古代针灸时所用的针。之所以称之为汉针是为了与西方的针区分开来。汉针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针具的种类很多,古代使用九针,即《灵枢·九针十二原》及《九针论》所载的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针具。现代针具,包括毫针,长短为16.5厘米(5寸)、3.3厘米、4.95厘米、6.6厘米、8.25厘米、9.9厘米、13.2厘米等数种。粗细为26号、28号、30号等数种。可根据针刺部位的深浅及病情需要而选择使用。针具的使用①鑱chán针用于浅刺,意在祛邪而不伤正气;②圆针主要用于按摩穴位,主泻筋肉间邪气,勿伤肌肉;③鍉针用于按压,有祛邪之功;④锋针用于刺血,有泄毒治痈之效;⑤铍针用于痈疽排脓;⑥圆利针用于急刺,主治痛痹暴气;⑦毫针主治邪客经络所发的痈yōng疽jū;⑧长针用于深刺肌肉肥厚处,主治深部邪气,日久痹症;⑨大针主泻水气停滞关节。针的类型圆利针,与古代圆利针有所不同,针体较毫针短而稍粗,一般用26号,针长1.65厘米、针尖尖锐,适用于小儿疾病或成人晕厥等症状时速刺使用。三棱针,取法于古代锋针,针端尖锐、呈三棱形,其质坚硬,适用于刺络放血,祛除邪热。现代针具的质料,主要有不锈钢针、白洋铜、合金、合银等。扩展材料: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针具
中国最著名的中医师是?
是现代的么中国现有的名老中医有: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焦树德、任继学、张琪、路志正、周仲瑛、晁恩祥、王绵之、张学文、李今庸、陆广莘等等。这些名老中医基本上都是七老八十的了,有的年纪都超过九旬了,可以说这批名老中医拥有极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底蕴和极为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他们深厚的中医造诣已经是当前我国中医界的最高水准了
中医的发展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辨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扩展资料:中医文化的发展-历史名医:一、中医的起源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带),与黄帝结盟击败蚩尤。中华儿女将炎帝和黄帝奉为华夏始祖。“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农氏为了医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后人为纪念他。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二、中医理论的奠定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著有《难经》。开启了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方式的医疗里程,并一直沿用至今。三、中医临床的灵魂张仲景(约公元150——约公元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四、中医的变革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发明了茵陈蒿治疗黄疸病的方法。创办了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五禽戏”,发明了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可以说华佗开启了中医临床的重要变革。五、中医理念的进步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个提出对妇女和儿童单独设科的,(这也是最早的提倡妇女儿童保护意识的)。他是第一个完整阐述“医德”的人,也是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的,第一创建巴豆排毒的,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六、中医的完善李时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11096种。附药物形态图1100多种,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补充了不足,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学著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
古代九针的介绍
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较粗,针尖微圆。多用于治疗全身水肿及腹中症瘕等病。 毫针 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云:“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也。又形容其治针之形“令尖如蚊虻喙。《黄帝内经》各篇所载“微针,皆指此而言。 毫针为现代临床常用主要针具,是用高级合金不锈钢制成(其中以铬镍不锈钢者为最佳)。这种针硬度强,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且锋利无比。毫针种类发展很快,根据针身长度不同,有0.5寸、1寸、1.5寸、2寸、2.5寸、3寸、4寸等。除此以外还有5寸至10寸或更长者,称为芒针。现根据针体粗细规格又可分为26号、28号、30号、32号等数种。更有粗于26号者,称为巨针。临床最多用者为28号及30号,其长为1寸或1.5寸。 圆利针 圆利针又作员利针。系九针之以一。《灵枢·九针十二原论》云:“员利针者……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今所用之圆利针,针体粗于毫针,一般为26号钢丝制成,其尖圆锐,质坚硬,多用于寒邪客体着痹疼痛。临证多于针后(不留针)配以拔罐法,其治验速效。亦可用于较小痈疖,其脓已成,点刺适当深度(以勿伤皮肉为度),将脓排出,或配以拔罐排脓。成人晕厥及小儿疾患亦常用此针。 三棱针 三棱针古称锋针。系九针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又《灵枢·九针论》说:“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明·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也载有:“今所谓三棱针者是也。三棱针宗锋针之制,针体为圆柱形,即“筒其身,针锋呈三棱,三面合而至尖,即“刃三隅。 三棱针可作点刺、散刺、挑刺之用。《灵枢·官针》有:“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即点刺放血之法,运用于高热惊风,昏迷抢救,乳蛾点刺等。又云:“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亦为较深部瘀血之散刺放血疗法,或用于痈脓之排除。又云:“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亦为散刺之法,适用于丹毒、外伤瘀血等。挑刺为后世医家之发展,是将左手捏起或按压施术部位皮肤,右手持三棱针挑刺所治之腧穴或局部皮肤,深入皮内,再将针身倾斜,轻轻挑断该局部结缔组织纤维,称挑治疗法。如挑痔点,治痔之法即是。 梅花针 梅花针系皮肤针之一。因以五枚短针集束一起,右手拇、食指捏、持直接刺向皮肤;或将集束之针安装于针柄,叩打皮肤,故又有称从针者。因其五枚针尖围列似梅花而得名。此针由古之毛刺、杨刺发展而来。《灵枢·官针》云:“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又云:“杨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也。其“刺浮痹皮肤已明言皮肤针;其“正内一,傍内四恰如梅花五枚针。若装七枚短针者,即称七星针。除此外,《灵枢·官针》还载有:“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内伤,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今人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滚刺筒,即能达到刺激皮肤面积广的目的,又能刺激均匀,不致刺伤皮肉。 施用皮肤针选用梅花针法较多,也有人称作七星针疗法、神经刺激疗法,临床适用于高血压、头痛、失眠、神经麻痹、肠胃病、皮肤病、神经痛、以及妇科、儿科等疾患。因尤重用于儿科,故又称小儿针。 芒针 毫针加长后称做芒针,因其形似麦芒而得名。系沈金山于解放前创制。其针形如毫针,针身长5寸、7寸、8寸、1尺、1.5尺、2尺、2.5尺、3尺不等。粗细型号有28、29、30、31、32等号。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取穴不同而选用。其进针方法不同于毫针,必须双手操作,右手拇、中、食指捏持针柄,做捻转手法,左拇、食指捏持近尖端之针体,中指与无名指、小指紧贴皮肤,选定所针穴位,徐徐刺入、捻进,直到有针感为止。亦可以做各种运针手法,其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均随病情需要及所取穴位之不同而定。久病、体虚、孕妇、过敏体质及小儿禁用此针。 皮内针 皮内针系微型特制小针。因为其只针在皮内而不达皮下,故又称皮内针。此法由古代毛刺及留针方法发展而来。目前皮内针有两种类型,一种称为麦粒型针(也称颗粒式针);一种称揿钉型针。二种针均由合金钢丝制成,一般选用较细的30号或32号合金钢丝其长度一般为1~1.5厘米。针柄小如半颗麦粒者为麦粒型针;若将针尾制成圆型,尖如图钉向下,针长仅0.3~0.5厘米,即为揿钉型针。二种皮内针,临床皆用于皮内埋针,但针法不同,麦粒型针横行斜向刺入皮内,揿钉型针垂直刺入皮内。 总而言之,针具的发展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最终目的是为更有效的治疗疾病服务。临床上只有灵活的运用,才可以明确的为疾病治疗做贡献。
古代九针与现代针具的关系是什么?
部分古代九针在现代针具中仍有使用,并有所改良。因为针具的制作材料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治病方法的进步等因素,九针中部分针具已经不用,部分针具有所演变,对针具的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但古医籍中有关九针的载述,对今天仍然有启发意义,对认识针刺疗法及其理论,仍具有重要意义。1、_针后人又称箭头针,近代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皮肤针。2、圆利针以古代圆利针为基础,但与古代圆利针又有所不同,针体较毫针短而稍粗,一般用26号,针长1.65厘米、针尖尖锐,适用于小儿疾病或成人晕厥等症状时速刺使用。3、三棱针取法于古代锋针,针端尖锐、呈三棱形,其质坚硬,适用于刺络放血,祛除邪热。4、毫针毫针是针灸临床中最普遍应用的针具。扩展资料:古代九种针具,即_针、圆针、_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现代针具的质料,主要有不锈钢针、白洋铜、合金、合银等。一、常用的修针方法有1、注意锈蚀和弯曲,锈针可用细砂纸、除油剂及去污粉摩擦,蚀锈严重的不宜使用,避免折针。2、用手法捋直不直的针体、或用金属器械直针,对捋而不直的硬弯针则宜弃之。3、针尖太钝或有弯钩,可用细磨石、细砂纸磨细针尖,一直达到光华正直为度。二、注意事项应用针具时应注意消毒,凡与针直接接触的物品,如纱布、棉花、镊子或藏针器具,尤其是针具本身,均应严格消毒。一般采用煮沸或高温消毒。针和镊子可用75%酒精浸泡,通常浸泡20~30分钟后即可应用。一次性针具,用完弃之,不必消毒。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针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针
中医针灸用的针到底是什么针?
汉针指古代针灸时所用的针。之所以称之为汉针是为了与西方的针区分开来。汉针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针具的种类很多,古代使用九针,即《灵枢·九针十二原》及《九针论》所载的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针具。现代针具,包括毫针,长短为16.5厘米(5寸)、3.3厘米、4.95厘米、6.6厘米、8.25厘米、9.9厘米、13.2厘米等数种。粗细为26号、28号、30号等数种。可根据针刺部位的深浅及病情需要而选择使用。针具的使用①鑱chán针用于浅刺,意在祛邪而不伤正气;②圆针主要用于按摩穴位,主泻筋肉间邪气,勿伤肌肉;③鍉针用于按压,有祛邪之功;④锋针用于刺血,有泄毒治痈之效;⑤铍针用于痈疽排脓;⑥圆利针用于急刺,主治痛痹暴气;⑦毫针主治邪客经络所发的痈yōng疽jū;⑧长针用于深刺肌肉肥厚处,主治深部邪气,日久痹症;⑨大针主泻水气停滞关节。针的类型圆利针,与古代圆利针有所不同,针体较毫针短而稍粗,一般用26号,针长1.65厘米、针尖尖锐,适用于小儿疾病或成人晕厥等症状时速刺使用。三棱针,取法于古代锋针,针端尖锐、呈三棱形,其质坚硬,适用于刺络放血,祛除邪热。现代针具的质料,主要有不锈钢针、白洋铜、合金、合银等。扩展材料: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针具
针灸有什么用针的手法?
常用的手法有进、退、捻、捣、留五种。
进:捻着针向里进,用来探找产生酸麻感觉最明显的部位。捻进快,刺激强;捻进缓慢,刺激较缓和。
退:捻着针向外退,以探找到产生酸麻感觉最明显的部位。已经产生了这种感觉就可退出,以减轻刺激,或施行间歇的刺激。
捻:进针、退针或刺到发生酸麻的部位都要捻动。捻得快,角度大,次数多,刺激就强;相反就轻。
捣:是将针捻转得上下左右捣动。
留:病人感到酸麻重胀得难忍或捻针到相当程度时,停止捻转,针留身上,就叫“留针”。时间长短,看病情决定,一般在10~20min左右。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补法是一种促进机体兴奋的方法,来改善人体的虚寒现象。用补法时,进针后的手法较少,不留针,或留针时间较短,刺激轻。老人、小儿、妇女和一般虚证病人,在胃口不好、全身无力等情况下,宜采用补法;泻法是采用强刺激的手法来达到抑制机体的过分亢进。进针后的手法较多,留针时间长,对于体质较强和一般实证的病人,如食欲旺盛、大便不通等,宜采用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