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逻辑杂志

时间:2024-04-26 19:53:27编辑:揭秘君

人工智能与图灵有什么关系

您好,很荣幸为您答题图灵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所以图灵提出“机器思维”,意味着加入“人”的因素。这就是涉及到,人机关系,图灵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复杂关系,。图灵测试与人工智能是什么关系?如果有一天机器真的通过了图灵测试,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图灵测试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的确,几乎所有有关人工智能的书籍都会谈到图灵测试,但一个经常被误解的地方是,图灵测试是作为一个人工智能的充分条件被提出的,它本身并没有,也从未试图定义智能的范畴。这一点图灵在他的论文里写的很清楚: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图灵测试只对人工智能系统是否具有人类智能回答“是”或“否”,并不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而且测试的智能或智力种类还过于单一;在测试方法上存在漏洞,容易被测试者找到漏洞从而产生作弊行为,从上述存在的问题看,图灵测试目前还无法承担定量分析智能系统智力发展水平的需求。 艾伦·麦席森·图灵,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图灵是一位科学史上罕见的具有非凡洞察力的奇才!他将计算机用物理手段呈现出来,对计算机与通用机做出了最早的科学定义。并准确的预言了百年以后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摘要】
人工智能与图灵有什么关系【提问】
您好,很荣幸为您答题图灵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所以图灵提出“机器思维”,意味着加入“人”的因素。这就是涉及到,人机关系,图灵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复杂关系,。图灵测试与人工智能是什么关系?如果有一天机器真的通过了图灵测试,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图灵测试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的确,几乎所有有关人工智能的书籍都会谈到图灵测试,但一个经常被误解的地方是,图灵测试是作为一个人工智能的充分条件被提出的,它本身并没有,也从未试图定义智能的范畴。这一点图灵在他的论文里写的很清楚: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图灵测试只对人工智能系统是否具有人类智能回答“是”或“否”,并不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而且测试的智能或智力种类还过于单一;在测试方法上存在漏洞,容易被测试者找到漏洞从而产生作弊行为,从上述存在的问题看,图灵测试目前还无法承担定量分析智能系统智力发展水平的需求。 艾伦·麦席森·图灵,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图灵是一位科学史上罕见的具有非凡洞察力的奇才!他将计算机用物理手段呈现出来,对计算机与通用机做出了最早的科学定义。并准确的预言了百年以后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回答】
图灵测试能证实人工智能的存在吗图灵测试是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最早被英国科学家、人工智能主要奠基人图灵(1912~1954)提出。在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中的人工智能部分不但被提及,而且给出了一些可以对话的机器人,让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对话并寻找其中的破绽来感受人工智能的存在。总结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图灵思想意义的伟大。他开启了属于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新时代,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比名号更重要的是:这几位对智能的理解和图灵有重要的差别。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是以“通过图灵测试”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目标的,并且都或明或暗地对这个测试表示过不以为然。在达特茅斯会议的计划书中,人工智能问题被说成让计算机的行为符合人们对智能行为的认识。以此为起点,主流人工智能一直是以“让计算机解决那些人脑能解决的问题”为工作定义和划界标准的,而并不要求系统的具体行为和人不可区分。以计算机围棋为例,“把棋下好”和“把棋下的和人下的一样”是两个不同的研究目标。出于这种考虑,在主流人工智能文献中提到图灵测试时,一般都是只承认其历史价值,而否认其对研究工作的现实指导意义的。就在不久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协会AAAI的机关刊物《人工智能杂志》的2016春季号还出了一期专刊来讨论图灵测试的各种替代方案。【回答】
有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可以算作是人类的终极发明,因为一旦研发成功,人就坐上了造物主的位子。在畅想平行世界高科技生活之前,我们不妨了解多些人工智能界的基本概念,上一期讲过了语音助手方方面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说说人工智能界知名的成人考试图灵测试。从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到斯派克·琼斯的《她》,这些无数的科幻电影在测试人工智能的能力的时候,都要看它是否能被“以人相待”。这种观点从人工智能研究开始一直伴随到现在。这最早可以回溯到1950年,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发表了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那时候他提出了“模仿游戏”测试,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图灵测试”。虽然版本有所不同,但它揭示了我们研究人工智能文化和道德的方法论定义了人工智能本身: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解放号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进一步拓展了中软国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作为面向软件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图灵院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解放号“新第三方”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新的智慧驱动支撑。【回答】
图灵测试与人工智能是什么关系? 如果有一天机器真的通过了图灵测试,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图灵测试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的确,几乎所有有关人工智能的书籍都会谈到图灵测试,但一个经常被误解的地方是,图灵测试是作为一个人工智能的充分条件被提出的,它本身并没有,也从未试图定义智能的范畴。借助集合的概念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图灵测试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如图1-24,“所有智能行为”对应的集合和“所有人类行为”对应的集合既有交集又互有不同。在全部智能行为中有一些是人类靠自身无法做到的(比如计算出国际象棋中白棋是否必胜),但无论如何人类都被认为是有智能的,因此,在各方面都能达到“人类水平”——也就是完成两个集合的交集部分—就应该被认作是“拥有智能”的。另一方面,人类行为并不总是和智能相关。图灵测试要求机器全面模拟“所有人类行为”,其中既包括了两个集合的交集,也包括了人类的“非智能”行为,因此通过图灵测试是 “拥有智能”的一个有效的充分条件。【回答】


图灵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有哪些贡献?

主要贡献:1、提出“图灵测试”概念 “图灵测试”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图灵测试一词来源于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艾伦·麦席森·图灵写于1950年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其中30%是图灵对2000年时的机器思考能力的一个预测,目前我们已远远落后于这个预测。图灵预言,在20世纪末,一定会有电脑通过“图灵测试”。2014年6月7日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2014图灵测试”大会上,举办方英国雷丁大学发布新闻稿。宣称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Vladimir Veselov)创立的人工智能软件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通过了图灵测试。虽然“尤金”软件还远不能“思考”,但也是人工智能乃至于计算机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图灵机图灵机是由图灵在1936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精确的通用计算机模型,能模拟实际计算机的所有计算行为。所谓的图灵机就是指一个抽象的机器,它有一条无限长的纸带,纸带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方格,每个方格有不同的颜色。有一个机器头在纸带上移来移去。机器头有一组内部状态,还有一些固定的程序。在每个时刻,机器头都要从当前纸带上读入一个方格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内部状态查找程序表,根据程序输出信息到纸带方格上,并转换自己的内部状态,然后进行移动。3、人工智能1949年,图灵成为曼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计算实验室的副院长,致力研发运行Manchester Mark 1型号储存程序式计算机所需的软件。1956年图灵的这篇文章以“机器能够思维吗?”为题重新发表,此时,人工智能也进入了实践研制阶段。图灵的机器智能思想无疑是人工智能的直接起源之一。而且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图灵思想的深刻性:它们如今仍然是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之一。4、树立生物学从1952年直到去世,图灵一直在数理生物学方面做研究。他在195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形态发生的化学基础》(The Chemical Basis of Morphogenesis)。他主要的兴趣是斐波那契叶序列,存在于植物结构的斐波那契数。他应用了反应-扩散公式,如今已经成为图案形成范畴的核心。他后期的论文都没有发表,一直等到1992年《艾伦·图灵选集》出版,这些文章才见天日。5、判定问题1937年,图灵用他的方法解决了著名的希尔伯特判定问题:狭谓词演算(亦称一阶逻辑)公式的可满足性的判定问题。他用一阶逻辑中的公式对图灵机进行编码,再由图灵机停机问题的不可判定性推出一阶逻辑的不可判定性。他在此处创用的“编码法”成为后来人们证明一阶逻辑的公式类的不可判定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判定问题上,图灵的另一成果是1939年提出的带有外部信息源的图灵机概念,并由此导出“图灵可归约”及相对递归的概念。运用归约和相对递归的概念,可对不可判定性与非递归性的程度加以比较。在此基础上,E.波斯特(Post)提出了不可解度这一重要概念,这方面的工作后来有重大的进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艾伦·麦席森·图灵

20岁破解世界数学难题,21岁成最年轻教授,学渣刘路如何办到的?

在我国古代,不过是几岁稚童,却早早开蒙,每日上学堂读书识字学道理,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有功名在身。现在社会也一样,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便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十二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考一个好大学,将来能够找一份好工作。也因此,成绩成为了衡量一个孩子的重要标准,成绩好,便是学霸,将来定会有好的前途,成绩差,那么未来也注定不会太光明。但谁又能想到,解决了无数著名的数学家都未曾解决的难题、让中科院多名院士推荐、年仅二十三便担任教授的刘路,曾经也是差生的代名词呢?“差生”刘路1991年,刘路出生在辽宁一个普通的家庭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个普通的孩子,将来会有如此大的成就。初中时期的刘路,是个名副其实的差生,不仅成绩惨不忍睹,班主任也对其不抱希望,曾说出:“刘路确实努力,但就是智商是在差了一点儿”这样的话。刘路的父母都是非常普通的人,同中国千千万万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一般,面对刘路成绩单上惨淡的分数,刘路父母也曾悲痛沮丧,也曾找班主任老师希望能多加管教,最后看到儿子深夜仍在学习却依旧提不起来的分数,心疼儿子的母亲认下了儿子平庸的事实,接受了这个难以接受的结果。两大主科亮着红灯的刘路,因着中考的超常发挥来到了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但在高手如云的学校里,刘路仍旧是毫不起眼的存在,成绩平平的刘路湮没在学霸的浩瀚烟波中,高考时分数超出了辽宁省重点线56分,但与自己的学霸同学相比,刘路仍然是平庸的存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学考上清华北大这些名校,而自己却“不争气地”来到了中南大学。坚持自己热爱的刘路打小便非常喜欢数学,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一有时间,刘路就会钻进自己的小房间去钻研数论,相较于中学时期那些枯燥简易的函数、几何,刘路对数论爱得深沉。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刘路都留给了数学,走在路上、坐在教室、甚至躺在床上,刘路的脑子里都塞满了数论的各种算法和公式。沉迷于数学难以自拔的刘路,在一次次模拟考试中亮起了红灯,然而,成绩的惨不忍睹并不能阻止刘路对数学的痴迷,他像活泼的鱼儿离不开生存的水源一般,离不开数学。高考过后,刘路虽然成绩不如其他同学一般突出,却也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中南大学,理所当然地,刘路选择了他最喜欢、最热爱的数学。大学的刘路仍旧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成绩也处在中等,没有引起任何人的重视,但刘路对数学的热爱,始终如一。是金子一定会发光数学界有一个流传多年的世界级难题,名为“西塔潘猜想”,它的提出者是20世纪以来,已经困扰了世界各地著名的数学家们数年之久,许多在数学领域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们苦思多年,却仍旧无法破解。“西塔潘猜想”的内容是:找这样一个最小的数 n,使得 n 个人中必定有 k 个人相识或 l 个人互不相识,这个数 n 记为 R (k,l)。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通俗版本被称为“友谊定理”,即在一个不少于6 人的人群中,或者有 3 人他们互相都认识,或者有 3 人他们互相都不认识。这是一段普通人基本上无法读懂的文字,即便在数学家眼里也是一道棘手的难题。2010年,刘路偶然情况下接触到了“西塔潘猜想”,兴奋的同时他也开始了紧张的运算。于刘路而言,没有所谓的世界难题之说,有的只是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解题成功之后喜悦与满足。两个月后,刘路忽然从某样东西中得到了启发,想起了之前曾经运用过的一个方法,思想所到之处便是行动,想到思路的立马投入到了紧张的运算之中。一整夜的时间,刘路写出了“西塔潘猜想”的证明流程,为了验证自己的方法无误,刘路将其寄给了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杂志》。是金子总会发光,刘路不过二十几岁的年龄,正是最青春最活跃的时光。刘路的证明引起了多位著名数学家的重视,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邓尼斯·汉斯杰弗德看到刘路的证明之后震惊不已,并亲自写信给刘路对他大加赞赏,并表示 “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最年轻教授——光芒万丈原本是众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差生,一时间突然成为了人群中的焦点,刘路并未因为这样便膨胀,胜不骄败不馁的他仍然潜心研究数学,在他的心里,只有数学,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不过是浮云罢了。“西塔潘猜想”的证明让刘路在国内外都赢得了很高的名气,中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认识到了刘路的优秀,将其收为自己的学生,并倾尽自己的力量为刘路的发展创造条件。中国科学院的三位院士——林群、李邦河、丁夏畦三人得知刘路的光彩事迹之后,联名上书中央及教育部,希望国家能够重视这位年轻的数学天才!三位院士有如此爱才之心并不奇怪,想当年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同样年纪轻轻便破解了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1+2”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却由于身患重病英年早逝,让无数数学家为之叹惋,如今眼见这样一位前途无限的后起之秀,有这般爱才、提拔之心自然可以理解。在国家、众多前辈的提携以及刘路自身的努力之下,2011年,年仅20岁的刘路作为亚洲高校代表出席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会议中刘路凭借自己深厚的数学功底,在一众数学大家面前作了长达四十分钟的报告,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满堂喝彩。2012年,21岁的刘路被中南大学录用为教授,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从众人眼中的“差生”,到全世界都为之喝彩的天才,再到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刘路凭借的,只是他对数学的热忱与发自内心的喜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一个人的境遇如何,都要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奇迹,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差生刘路”!

传播淫秽物品罪的相关案例

会判两年以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组织播放淫秽的电影、录像等音像制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制作、复制淫秽的电影、录像等音像制品组织播放的,依照第二款的规定从重处罚。向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传播淫秽物品的,从重处罚。
不以牟利为目的的,依照刑法第364条规定,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要请律师。因为请律师越早对委托人越好,律师会有更多时间去准备,相对来说会更充分。


大三学生攻克国际数学难题,请问具体怎么回事

大三生攻克国际数学难题 三院士致信教育部推荐
来源:新华网
2011年10月09日15:01




刘嘉忆(图片来源:中南大学新闻网)

  青春,在数学王国飞扬
  记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中南大学学生刘嘉忆
  新华网长沙10月9日电(记者 黄兴华)日前,中国科学院李邦河等3名院士分别向教育部写信推荐,请予破格录取中南大学大四学生刘嘉忆为研究生,并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立即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对其学术方面的培养。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莘莘学子为何能够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缘于近年刘嘉忆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国际逻辑学知名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邓尼斯·汉斯杰弗德写信称:“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感到非常高兴。”“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

  大三学生攻克国际数学难题

  数理逻辑是研究推理的数学分支。它使用数学的方法,即一套符号体系来研究推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形式关系,故也称符号逻辑。在计算机科学和人们的生活中,数理逻辑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2010年8月,酷爱数理逻辑的刘嘉忆在自学反推数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问题,并在阅读大量文献时发现,海内外不少学者都在进行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这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10多年来许多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解决。

  同年10月的一天,刘嘉忆突然想到利用之前用到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连夜将这一证明写出来,投给了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杂志》。

  今年5月,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逻辑学术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还是大三学生的刘嘉忆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报告了他对目前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刘嘉忆的报告给这一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一个否定式的回答,彻底解决了西塔潘的猜想。

  《符号逻辑杂志》的主编、逻辑学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邓尼斯·汉斯杰弗德看到论文后给他写信:“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感到非常高兴,特别如你给出的如此漂亮的证明,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同时,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教授高兴地将刘嘉忆的研究介绍给了其他几位同仁和专家,他们一起审读、反复商讨。

  论文审稿人、芝加哥大学博士达米尔·扎法洛夫也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果,过去20多年许多著名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努力。该问题的研究促进了反推数学和计算性理论方面的研究。”

  9月16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云集了来自欧美的许多数理逻辑专家、学者。大会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刘嘉忆作为亚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在会上作了40分钟报告。他在数理逻辑方面的研究成果,让与会专家、学者对这位来自中国的“80后”投上赞许的目光。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单薄的身子,略显苍白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说话间不时而至的羞涩表情,这是记者8日在中南大学校园见到刘嘉忆时的第一印象。

  “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只是运气比别人好些吧!”面对记者探究的目光,刘嘉忆淡淡地说。

  祖籍大连的刘嘉忆,父亲在当地一家国有企业后勤部门工作,母亲在一家企业任工程师。他告诉记者,父母并没有给予他数学方面的遗传基因和教育,自己上小学时也没有对数学表现出特别的爱好。

  “如果要说我与同龄人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话,那就是我对数学的特别关注。”刘嘉忆说,“上初中时,一些同学还在为数学教科书上的习题抓耳挠腮时,我就开始自学数论了。”

  数论就是指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理论。刘嘉忆说,当时,对其他同学来说,看初等数论中的整除理论、同余理论、连分数理论像是在看“天书”,而他却学得津津有味。

  2008年,刘嘉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按说,有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刘嘉忆应该在同学面前崭露头角,但每次数学考试,他的成绩并不拔尖。

  对此,刘嘉忆解释说:“这只怪我马虎惯了。考试过程中,我的演算过程太乱、解答不太标准,都影响加分。”而他的同学则认为,刘嘉忆当时在数学领域涉猎范围十分广泛,不太在意学校的每次考试,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山露水。

  刘嘉忆的同学高涛说,在课堂上,他并没有表现得与众不同,但每到课余时间,他就会去图书馆,一回来,准会带上一大堆全英文数学书籍,常常捧着看到深夜。同学问他题目,发现他的思路与他人不一样,还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计算或解释。“我们当时都知道他对数学钻得很深,也知道他肯定会有所收获。”高涛说。

  大二时,刘嘉忆开始学习数理逻辑。数理逻辑是数学基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相对其他数学课程,他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偏爱。他的任课老师也看出了他的不一般,给予他许多指导和鼓励。何伟教授在组合学课程中提及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这正是刘嘉忆几个月来冥想苦思的问题。从此,他更坚定了攻克这个难题的信心。

  “其实,我在思考这个命题时好像灵光一现,论证倒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刘嘉忆说,“如果一定要总结点什么,可能与我平时的积累有关吧。”

  “40岁以前要攻数学”

  刘嘉忆的成功无疑给中南大学师生以莫大鼓舞。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院长刘再明告诉记者,为了让刘嘉忆尽快进入该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学校决定让他提前大学毕业,并立即录取为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今年7月,著名数学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了解刘嘉忆的情况后,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条件,鼓励他参加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并收他为徒,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邦河、丁夏畦、林群得知刘嘉忆的成就后,分别向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写信推荐。在信中他们说,刘嘉忆同学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独立解决了重要的数学难题,可见他是难得一见的杰出数学人才。

  刘嘉忆向记者坦言,除了数学,他还喜欢物理,但他权衡了一下,物理需要做大量的试验,需要成本,对一个学生来说还没那么多资金。他还喜欢心理学,他曾设计了一组关于认知的心理实验,然而他更热衷于数理逻辑。他说这些等到他40岁以后再来做,40岁以前要攻数学。

  刘嘉忆告诉记者,前不久他投给《美国数学会汇刊》的论文获得威士康星大学、伯克利大学等几位教授很高的评价,有望公开发表。

  目前,刘嘉忆正准备学习模型论。“这是数理逻辑的主要分支之一,研究形式语言与其模型之间的关系,将来研究要再上台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他说。


西塔潘猜想既然被证明了,那结论是什么?

结论是:在组合数学上,拉姆齐定理是要解决以下的问题,要找这样一个最小的数n,使得n个人中必定有k个人相识或l个人互不相识。2011年5月,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逻辑学术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酷爱数理逻辑的刘嘉忆的报告给这一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一个否定式的回答,并彻底解决了西塔潘的猜想。西塔潘猜想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反推数学领域关于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猜想。扩展资料:“拉姆齐二染色定理”以弗兰克·普伦普顿·拉姆齐命名,拉姆齐数的定义拉姆齐数,用图论的语言有两种描述:对于所有的N顶图,包含k个顶的团或l个顶的独立集。具有这样性质的最小自然数N就称为一个拉姆齐数,记作R(k,l),在着色理论里是这样描述的,对于完全图Kn的任意一个2边着色(e1,e2),要Kn[e1]中含有一个k阶子完全图,Kn[e2]含有一个l阶子完全图,则称满足这个条件的最小的n为一个拉姆齐数。拉姆齐证明,对与给定的正整数k及l,R(k,l)的答案是唯一与有限的。

西塔潘猜想是谁证明的?

西塔潘猜想是谁证明的?

1.陈景润

2.刘路

正确答案:刘路

2011年5月,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逻辑学术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还是大三学生的刘路(后改名刘嘉忆)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报告了他对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刘嘉忆的报告给这一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一个否定式的回答,彻底解决了西塔潘的猜想。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中南大学22岁的大三学生刘路,由于破解了堪称国际数学难题的“西塔潘猜想”,

赞成者说:破常格方能得大才,走“不寻常路”的方式,未尝不是人才培养的一次探索。质疑者说:过度的奖励和关注,可能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历史上不是有方仲永“泯然众人”的悲剧吗? 试题分析:拟写看法时观点要鲜明,不能含糊其辞。赞成者和质疑者要能从是否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另外注意句式和字数的限制。


近代数学三大难题是什么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 [编辑本段]费尔马大定理 费尔马大定理起源于三百多年前,挑战人类3个世纪,多次震惊全世界,耗尽人类众多最杰出大脑的精力,也让千千万万业余者痴迷。终于在1994年被安德鲁·怀尔斯攻克。古希腊的丢番图写过一本著名的“算术”,经历中世纪的愚昧黑暗到文艺复兴的时候,“算术”的残本重新被发现研究。 1637年,法国业余大数学家费尔马(Pierre de Fremat)在“算术”的关于勾股数问题的页边上,写下猜想:x^n+ y^n =z^n 是不可能的(这里n大于2;x,y,z,n都是非零整数)。此猜想后来就称为费尔马大定理。费尔马还写道“我对此有绝妙的证明,但此页边太窄写不下”。一般公认,他当时不可能有正确的证明。猜想提出后,经欧拉等数代天才努力,200年间只解决了n=3,4,5,7四种情形。1847年,库木尔创立“代数数论”这一现代重要学科,对许多n(例如100以内)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是一次大飞跃。 历史上费尔马大定理高潮迭起,传奇不断。其惊人的魅力,曾在最后时刻挽救自杀青年于不死。他就是德国的沃尔夫斯克勒,他后来为费尔马大定理设悬赏10万马克(相当于现在160万美元多),期限1908-2007年。无数人耗尽心力,空留浩叹。最现代的电脑加数学技巧,验证了400万以内的N,但这对最终证明无济于事。1983年德国的法尔廷斯证明了:对任一固定的n,最多只有有限多个x,y,z振动了世界,获得费尔兹奖(数学界最高奖)。 历史的新转机发生在1986年夏,贝克莱·瑞波特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包含在“谷山丰—志村五朗猜想 ” 之中。童年就痴迷于此的怀尔斯,闻此立刻潜心于顶楼书房7年,曲折卓绝,汇集了20世纪数论所有的突破性成果。终于在1993年6月23日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的“世纪演讲”最后,宣布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立刻震动世界,普天同庆。不幸的是,数月后逐渐发现此证明有漏洞,一时更成世界焦点。这个证明体系是千万个深奥数学推理连接成千个最现代的定理、事实和计算所组成的千百回转的逻辑网络,任何一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前功尽弃。怀尔斯绝境搏斗,毫无出路。1994年9月19日,星期一的早晨,怀尔斯在思维的闪电中突然找到了迷失的钥匙:解答原来就在废墟中!他热泪夺眶而出。怀尔斯的历史性长文“模椭圆曲线和费尔马大定理”1995年5月发表在美国《数学年刊》第142卷,实际占满了全卷,共五章,130页。1997年6月27日,怀尔斯获得沃尔夫斯克勒10万马克悬赏大奖。离截止期10年,圆了历史的梦。他还获得沃尔夫奖(1996.3),美国国家科学家院奖(1996.6),费尔兹特别奖(1998.8)。 四色问题-四色问题被中国内蒙古赤峰阿旗新民乡司法所的孟庆军用逻辑数学证明 四色问题的内容是:“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用数学语言表示,即“将平面任意地细分为不相重叠的区域,每一个区域总可以用1,2,3,4这四个数字之一来标记,而不会使相邻的两个区域得到相同的数字。”(右图) 这里所指的相邻区域,是指有一整段边界是公共的。如果两个区域只相遇于一点或有限多点,就不叫相邻的。因为用相同的颜色给它们着色不会引起混淆。 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都被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现象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 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这个问题的证明请教了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德·摩尔根,摩尔根也没有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于是写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数学家汉密尔顿爵士请教。汉密尔顿接到摩尔根的信后,对四色问题进行论证。但直到1865年汉密尔顿逝世为止,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 1872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1878~1880年两年间,著名的律师兼数学家肯普和泰勒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认为四色猜想从此也就解决了。 肯普的证明是这样的:首先指出如果没有一个国家包围其他国家,或没有三个以上的国家相遇于一点,这种地图就说是“正规的”(左图)。如为正规地图,否则为非正规地图(右图)。一张地图往往是由正规地图和非正规地图联系在一起,但非正规地图所需颜色种数一般不超过正规地图所需的颜色,如果有一张需要五种颜色的地图,那就是指它的正规地图是五色的,要证明四色猜想成立,只要证明不存在一张正规五色地图就足够了。 肯普是用归谬法来证明的,大意是如果有一张正规的五色地图,就会存在一张国数最少的“极小正规五色地图”,如果极小正规五色地图中有一个国家的邻国数少于六个,就会存在一张国数较少的正规地图仍为五色的,这样一来就不会有极小五色地图的国数,也就不存在正规五色地图了。这样肯普就认为他已经证明了“四色问题”,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他错了。 不过肯普的证明阐明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以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第一个概念是“构形”。他证明了在每一张正规地图中至少有一国具有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邻国,不存在每个国家都有六个或更多个邻国的正规地图,也就是说,由两个邻国,三个邻国、四个或五个邻国组成的一组“构形”是不可避免的,每张地图至少含有这四种构形中的一个。 肯普提出的另一个概念是“可约”性。“可约”这个词的使用是来自肯普的论证。他证明了只要五色地图中有一国具有四个邻国,就会有国数减少的五色地图。自从引入“构形”,“可约”概念后,逐步发展了检查构形以决定是否可约的一些标准方法,能够寻求可约构形的不可避免组,是证明“四色问题”的重要依据。但要证明大的构形可约,需要检查大量的细节,这是相当复杂的。 11年后,即1890年,在牛津大学就读的年仅29岁的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确计算指出了肯普在证明上的漏洞。他指出肯普说没有极小五色地图能有一国具有五个邻国的理由有破绽。不久,泰勒的证明也被人们否定了。人们发现他们实际上证明了一个较弱的命题——五色定理。就是说对地图着色,用五种颜色就够了。后来,越来越多的数学家虽然对此绞尽脑汁,但一无所获。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个貌似容易的题目,其实是一个可与费马猜想相媲美的难题。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四色猜想的证明基本上是按照肯普的想法在进行。1913年,美国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的伯克霍夫利用肯普的想法,结合自己新的设想;证明了某些大的构形可约。后来美国数学家富兰克林于1939年证明了22国以下的地图都可以用四色着色。1950年,有人从22国推进到35国。1960年,有人又证明了39国以下的地图可以只用四种颜色着色;随后又推进到了50国。看来这种推进仍然十分缓慢。 高速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促使更多数学家对“四色问题”的研究。从1936年就开始研究四色猜想的海克,公开宣称四色猜想可用寻找可约图形的不可避免组来证明。他的学生丢雷写了一个计算程序,海克不仅能用这程序产生的数据来证明构形可约,而且描绘可约构形的方法是从改造地图成为数学上称为“对偶”形着手。 他把每个国家的首都标出来,然后把相邻国家的首都用一条越过边界的铁路连接起来,除首都(称为顶点)及铁路(称为弧或边)外,擦掉其他所有的线,剩下的称为原图的对偶图。到了六十年代后期,海克引进一个类似于在电网络中移动电荷的方法来求构形的不可避免组。在海克的研究中第一次以颇不成熟的形式出现的“放电法”,这对以后关于不可避免组的研究是个关键,也是证明四色定理的中心要素。 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由于演算速度迅速提高,加之人机对话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对四色猜想证明的进程。美国伊利诺大学哈肯在1970年着手改进“放电过程”,后与阿佩尔合作编制一个很好的程序。就在1976年6月,他们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轰动了世界。 这是一百多年来吸引许多数学家与数学爱好者的大事,当两位数学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的时候,当地的邮局在当天发出的所有邮件上都加盖了“四色足够”的特制邮戳,以庆祝这一难题获得解决。 “四色问题”的被证明仅解决了一个历时100多年的难题,而且成为数学史上一系列新思维的起点。在“四色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不少新的数学理论随之产生,也发展了很多数学计算技巧。如将地图的着色问题化为图论问题,丰富了图论的内容。不仅如此,“四色问题”在有效地设计航空班机日程表,设计计算机的编码程序上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过不少数学家并不满足于计算机取得的成就,他们认为应该有一种简捷明快的书面证明方法。直到现在,仍由不少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在寻找更简洁的证明方法。 [编辑本段]哥德巴赫猜想 史上和质数有关的数学猜想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了。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我们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式。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积。”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积。”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上一篇:竞争策略

下一篇:第十届cctv模特大赛总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