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时间:2024-04-25 19:34:03编辑:揭秘君

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故事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故事

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故事   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故事?下文是励志网整理的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一):赵孟頫与黄公望   公元1286年,朝廷官员程钜夫奉元世祖之命,到江南寻访优良人才.他开列了一张有二十多人的名单,其中名列第一的是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是元代书画的巨匠,对当时和后代的影响都很大.   赵孟頫的书法师法王羲之父子,楷、行、草、隶、篆各体都擅长,字体秀美遒丽,被称为赵体.他的字在当时就很有名,甚至有印度的僧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为了求他的书法带回国去珍藏.   在绘画方面,赵孟頫既能画笔法工整细致的工笔画,也能画笔法放纵、表达意境的写意画,而且山水、人物、鞍马、花木竹石都擅长.他将工笔与写意的风格和谐统一起来,开创了元代绘画深厚含蓄的画风.   赵孟頫对绘画的最大贡献,是他在唐代王维以诗入画的基础上,提出了“书画同法,以书入画”的观点.他认为书法和绘画的原理、法则相同,因此书法的技巧也可以运用到绘画中去.比如书法中的飞白法,是一种枯笔露白的技法,如果用来画石头,可以增加石头的质感.又如用书法中大篆的笔法画枯树,可以更好地表现树的遒劲和苍老;用楷书的笔法画竹,画出来的竹可以避免琐碎的感觉.他的这些理论,对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除了书画,赵孟頫的诗文也很出色,元仁宗曾把他比作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儿子赵雍的书画也很好,元仁宗曾把他们的书法作品用玉轴装帧起来,打上御印,藏在秘书监;并说,要使后世知道我朝有一家夫妻父子都善书法,也是一大奇事.   不太为人所知的是,赵孟頫也有较强的管理才能.公元1292年,赵孟頫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在他单独管理总管府时,以“兴学”为主要工作,并做出了可观的政绩.三十年后,这地方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闻名天下.   元朝没有设画院,加上建国初宋朝留下来的文人大多采取归隐林泉、寄情书画的逃避态度,所以在宋代兴起的文人画,在元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以表达意境、抒写情趣为主的写意画风.继开一代画风的赵孟頫之后,黄公望、吴镇、倪、王蒙等四人,是杰出的文人画画家,号称“元四家”.在四人中,黄公望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黄公望,本名陆坚,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永嘉(今浙江温州)有个叫黄乐的人,很喜欢陆坚,便收他做义子,改名公望,字子久.意思是:黄公望子太久了.   黄公望曾在大都做过书吏,但因上司贪污,他受连累被抓进大牢.出狱后,黄公望已经四十七岁了,从此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开始了隐士的生活,基本上过着云游四方的生活.   黄公望善于画山水,他的山水画是向大自然学来的.黄公望在家乡时,每天带一壶酒坐在湖边,看云霞的变化,研究湖水的波纹.有时,他一整天在丛林乱石中行走,或坐在竹林里,别人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有时他走到大河的汇合处,观察急流巨浪,即使下大雨他也不去躲避.每次外出,黄公望的皮袋中总放着画笔,看见好的风景、奇特的树木,就马上画下来.   黄公望的山水画中,最出名的是他晚年所作的长卷《富春山居图》.作画时,他已七十八岁高龄,正在富春山隐居.他画了三四年,才完成了这幅代表他最高成就的作品.   《富春山居图》为长卷,高三十三厘米,长达六百三十六点九厘米.画卷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的景色.画面上山峰起伏,林岗蜿蜒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几十座山峰,一峰一种形状;几百棵树,一树一个姿态,变化无穷.后人把它誉为“画中之兰亭”,认为它的价值能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提并论.   《富春山居图》段段有景,步步可观,笔墨洗练,淡逸雅致,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珍品.它曾历经沈周、董其昌等书画大家的收藏,在明代万历年间为江苏宜兴的收藏家吴之矩收得,吴之矩再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吴洪裕专门为了这幅画筑造了一座“富春轩”加以珍藏.后来吴洪裕病危,要以此图作为他的随葬品,于是把画投入火中.幸亏吴洪裕的侄子吴子文把画从炉火中抢救出来,画虽保存,但经过焚烧已断为两截.前段仅长五十一点四厘米,于1938年为画家吴湖帆购得.经过他重新装裱,被人命名为《剩山图》,现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后段《富春山居图》现藏在台湾省台北市的故宫博物院里.   除了“元四家”,元代的花鸟画以王冕为代表,他画的梅竹尤其出名,并对明、清两代的画家都很有影响.此外,钱选善画人物花鸟,任仁发善画人物鞍马,他们都是技艺出众的画家.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二):信陵君救赵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厘王派大将晋鄙(音bǐ)率兵救赵国。   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厘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厘王被吓唬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别再进兵。晋鄙就把十万兵马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按兵不动。   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厘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厘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要死也跟他们死在一起。”   当时,不少门客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嬴(音yíng)。信陵君跟侯嬴去告别。侯嬴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嬴支开了旁人,对信陵君说:“咱们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   信陵君点头说:“对!”   侯嬴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吗?”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乘着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   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嬴告别。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到兵符,不把兵权交给公子,您打算怎么办?”   信陵君一楞,皱着眉头答不出来。   侯嬴说:“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音hài)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候,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他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说:“这是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够照办。”   晋鄙的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命令,想反叛吗?”   不由晋鄙分说,朱亥就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锥,向晋鄙劈头盖脑砸过去,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都回去照顾他的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国。”   当下,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龁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渐渐支持不住了。   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打得秦军像山崩似地倒了下来。   秦国多少年来,没有打过这么一个大败仗。王龁带兵败退,还有二万名秦兵被赵兵围困住,投降了。   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兵回楚国去了。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三):李冰修建都江   秦国的力量一点点强大起来.为了富国强兵,秦昭襄王很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李冰受到了他的重用.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在秦国负责兴建过几个大的工程,由此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一天李冰被召进宫中,昭王对他说:“现在蜀郡缺人,朝廷打算派你去做太守,可那里并入我们秦国不久,人心不定,不知你会用什么方法去统治?”   李冰说:“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但我相信只要你一心想着老百姓,为他们造福,他们就会支持你.”   昭襄王对李冰的回答很满意.于是就派他到蜀郡去做太守.   李冰到蜀郡后,立即着手了解民情.他看到成都平原广阔无边,土地肥沃,却人烟稀少,非常贫穷.开垦的田地也不多.他很纳闷,就问当地的百姓,一位老人指着贯穿成都平原的岷江告诉他:“就是因为这条害人的河,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就年年泛滥,不光庄稼颗粒无收,连村庄都要整个整个的被淹没.大人要晚来几年,恐怕连人也要搬完了.”   李冰恍然大悟.他决心要征服这条河流,为当地的老百姓谋福.   他先对岷江流域进行了全面考察,几次深入高山密林,追踪岷江的源头;不畏长途跋涉,沿江漂流,直达岷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掌握了关于岷江的第一手材料.他发现岷江在发源地一带,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源丰沛,水流湍急;而到了灌县,地势一下变得平坦,水无遮拦,往往冲决堤岸;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水流无处排泻,常造成东旱西涝.这些都是成都平原水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李冰想,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则可以泻洪,一则可以灌溉,发展生产;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   经过周密策划,李冰决定先从玉垒山开始.他亲自带领指挥民工在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然后在江心用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堤堰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他还亲自规划、修建许多大小沟渠直接宝瓶口,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这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   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可充分保障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还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前后的泥沙.这些辅助设施使都江堰成为一个宏伟而缜密的系统工程.   李冰为此耗尽了心力,可他还不满足.他还为工程的维护和长久的使用作了考虑,制定了一系列维修和监控办法,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沿用.都江堰建成后,使得成都平原杜绝了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如在沫水(又名青衣水),李冰组织百姓开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他还对管江、汶井江、洛水进行过疏导.在广都主持开凿了盐井.这些都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由于李冰一心为百姓谋福利,李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四川人民的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四川各地还修有“川主祠”,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怀念. ;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导语:“君则敬,臣则忠。”楚庄王心胸开阔,一个“绝缨宴”,使得他更得人心。以下我为大家带来上下五千年的故事文章,仅供参考。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1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因为歼灭了叛党而召开了一个庆功会,宴请群臣,名为“太平宴”。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兴致很高,宴会从白天一直进行到了晚上。不知不觉中外面已经天黑了,而大厅中灯火通明,轻歌曼舞,热闹非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楚庄王见大家还没有尽兴,便命自己的宠妾许姬出来献舞。帐幔中舞动出两列婀娜多姿的xx,许姬从中转出来,伴随着悦耳的音乐翩翩起舞。只见她目含秋水、眉若远黛,歌喉未展先有情,庄重而又柔美。有美酒畅饮,又有美女歌舞助兴,厅中气氛越发热烈起来。   酒至半酣,楚庄王命许姬为众谋士和将领斟酒,大厅里一阵欢呼。就在许姬为一位将军斟酒的时候,突然一阵风从外面吹来,将席间的蜡烛全部吹灭。顿时人声嘈杂。就在此时,许姬觉得自己的手被人一把握住,她用力挣脱开,并顺手将那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   许姬连忙走到楚庄王旁边哭着告状:有人趁着天黑竟然轻薄自己,希望大王给自己做主。她建议大王马上点上蜡烛,只要看一看大家的帽子便能找出调戏自己的人来。楚庄王想了想,并没有按照许姬说的那样做,反而吩咐先不急着点蜡烛,请大家把帽子都摘下来,不必拘于礼数开怀畅饮。等到大家把帽子都摘了下来,楚庄王才命令侍者点蜡烛,此时再想查出非礼之人就没那么容易了。   宴席结束后,许姬责怪楚庄王没有替自己洗刷清白。庄王笑着劝解道:“今天的宴会是为了犒劳大家的,如果席间出现兴师问罪的事,自然会影响大家的兴致。酒本来就是乱性之物,况且许姬国色天香,哪有人不喜欢呢?如果我因为此事治了那个人的罪,别人自然会说我心胸狭窄,那样还有谁愿意为我效命呢?”许姬听了便没有再提起这件事。   七年后,楚国与郑国展开了一场恶战,前部主帅唐狡自告奋勇率军迎敌,甘当先锋,为大军杀出了一条血路。最终楚庄王取得了胜利,要厚赏唐狡。唐狡却跪拜在地说:“罪将只能将功折罪,才能报答您的不杀之恩哪!”原来在“太平宴”上轻薄许姬的人就是唐狡,当时楚庄王没有治他的罪,他心怀感恩,所以今日舍命相报。之后楚庄王不仅重赏了唐狡,更是将许姬送给了他。人们都称赞楚庄王的宽容大度,从此对他更加忠诚。   “君则敬,臣则忠。”楚庄王心胸开阔,一个“绝缨宴”,使得他更得人心。楚庄王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和他的.宽容大度、知人善任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胸襟是不能成就一番大业的。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2   尊王攘夷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3   孙子练兵的故事   孙子原是中国春秋末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因陈国内乱,陈完逃到了齐国,改姓田;孙武的祖父田书又被齐国国君赐姓为孙。   一次,齐国发生内乱,孙武逃到了吴国,经大臣伍子胥的推荐,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吴王读罢兵法,虽赞不绝口,但也怀疑作者是否只是一个理论天才,于是,他召宫女一百八十人,令孙武操练。   孙子将宫女分成左右二队,命吴王的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称为左姬、右姬;又设一人为执法,二人为军吏,主传令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数人,充为牙将,执斧镰刀戟,列于阵前,以壮军威。宫女们一个个身披甲胄,头戴兜鍪,右手操剑,左手握盾,嬉笑不止。孙武于是当众宣布军法:一不许行列不整,二不许言语喧哗,三不许违背军令;然后他亲自教习了‘前’、‘后’、‘左’、‘右’、‘坐’、‘起’等项‘约束’,并三令五申之。演练开始,击鼓宣令‘右’,宫女们掩口嬉笑,行列参差不齐,孙武说:‘纪律不明,军令不熟,是我为将的责任’。于是他再申前令。鼓吏又击鼓宣令‘左’,二姬及宫女无不笑者。孙武大怒,叫道:‘执法者何在?’执法者前跪,孙武大声说:‘纪律不明,军令不熟,是我为将的责任,但现已三令五申,士兵仍不听从,这是士兵的罪过。按军法当如何处置?’执法者答:‘当斩!’孙子喝令:‘士不尽诛,罪在队长,将左右二姬斩首示众!’力士们不敢违令,便将二姬绑缚。吴王在台上观看操演,忽见斩爱姬,大为惊骇,让大臣持符驰救。孙子说:‘军中无戏言。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于军前。宫女们见状,无不大惊失色。孙武于队中再取二人为队长,并申令击鼓,女卒们左右进退,回旋往来,皆毫发不差,寂然无声。   于是,孙子向吴王汇报道:‘兵已整齐,愿王观之,唯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矣’;这就是孙子练兵的故事,它说明,任何组织,没有严格的纪律,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它就会失去凝聚力和行动力;只有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才能破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孙武连被中国古人污为‘小人’的女子都可练成‘赴汤蹈火’的士兵,更何况男子汉呢!吴王不得不承认其‘通天御地之才’;孙子于是被封为上将军,号为军师,责成伐楚”。

《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有哪些?

您好,亲,从开始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武王伐纣、春秋五霸、孔子周游列国、勾践臣薪尝胆、商鞅变法、秦始皇,焚书坑儒、大泽乡起义、鸿门宴、刘邦建西汉、司马迁《史记》、刘秀建东汉,苏武牧羊、蔡伦造纸、黄巾军起义、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华佗、淝水之战,司马炎建西晋等等。😁【摘要】
《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有哪些?【提问】
您好,亲,从开始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武王伐纣、春秋五霸、孔子周游列国、勾践臣薪尝胆、商鞅变法、秦始皇,焚书坑儒、大泽乡起义、鸿门宴、刘邦建西汉、司马迁《史记》、刘秀建东汉,苏武牧羊、蔡伦造纸、黄巾军起义、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华佗、淝水之战,司马炎建西晋等等。😁【回答】


《上下五千年》知识问答题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1.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 )的命令,通知各诸侯到齐国边境上北杏开会,在这个会议上,大家推选( )当盟主,订立了盟约。

2.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让( )与他一同作战,打败齐国。

3.重耳依靠( )国回到晋国,成为晋国的国君。

4.“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 )两个诸侯国。



5.秦穆公派大将攻打郑国,结果在半路上上了一个聪明的牛贩子( )的当。

6.秦国大将孟明视一连打了( )个败仗,但还不气馁,操练兵马,终于打败了中原霸主——晋国。

7.孟明视带领秦军渡黄河时,做了一件鼓舞士气的事情,是( )。

8.我国最早的结出军事著作是( )。

9.孔子在晚年整理的(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篇总结。

如果只知道其中的一个,回答时把题目的编号写上去哦!!

解析:

1.周襄王 齐桓公

2.曹刿

3.楚国

4.晋国、楚国

5.弦高

6.两个

7.烧掉所有船只,背水一战

8.孙子兵法

9.诗经


上下五千年故事

上下五千年故事   中华历史悠久,多达五千多年的历史,那么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故事呢?以下是励志网分享的上下五千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上下五千年故事:楚汉相争   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萧何为丞相,整顿后方,训练人马。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关中的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王本来有好感,汉军一到,大多不愿抵抗。不到三个月工夫,汉王消灭了原来秦国降将章邯等的兵力,关中地区就成了汉王的地盘。   这一来,可把西楚霸王项羽气坏了。项羽打算发兵往西打刘邦,可是东边也出了事,齐国的田荣轰走了项羽所封的齐王,自立为王,情况比西边更严重。项羽只好先去对付齐国。   汉王刘邦趁项羽和齐国相持不下的时候,一直向东打过来,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城。项羽又不得不扔了齐国那一头,赶回来在睢水上跟汉军打了一仗。   汉军大败,掉在水里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汉王的父亲太公和妻子吕后也被楚军俘虏了。   汉王退到荣阳、成皋(都在今河南荥阳县)一带,收集散兵。这时候,萧何从关中调来一支人马,韩信也带着军队来见汉王,汉军才又振作起来。   汉王采取以攻为守的办法,一面守住荥阳,用少数兵力拖住项羽的军队;一面派韩信带领兵马,向北边收服魏国、燕国和赵国。   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把荥阳迅速攻下来。汉王十分着急。他的谋士陈平原来是从项羽那边投奔过来的,献了一条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项羽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中了反间计,真的对范增怀疑起来。范增十分气愤,对项羽说:“天下的大事已经定了,大王自己好好干吧。我年老体衰,该回老家了。”   范增离开荥阳,一路上又气又伤心,就害了病,没有回到彭城,脊梁上长了毒疮死去。   范增一死,楚营里再没人替霸王出主意。汉军受的压力也减轻了。汉王用少数兵力在荥阳、成皋一带牵制项羽的兵力,让韩信继续攻取北边东边,又叫将军彭越在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的运粮道儿,使项羽的军队不得不来回作战。   楚汉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两年多。   公元前203年,项羽自己去攻打彭越,把手下将军曹咎留下来守住成皋,再三嘱咐他千万不要跟汉军交战。   汉王见项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战。一开始,曹咎说什么也不出来交战。汉王就叫兵士成天隔着汜水(流经荥阳西,汜音sì)朝着楚营辱骂。   一连骂了几天,曹咎实在沉不住气了,就决定渡过汜水,和汉军拼一死战。   楚军兵多船少,只好分批渡河。汉军趁楚兵刚渡过一半的时候,把楚军的前军打败,后军乱了阵,自相践踏。曹咎觉得没有脸再见项羽,在汜水边自杀了。   项羽在东边正打了胜仗,一听成皋失守,又赶到了西边对付汉王。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地方,楚汉两军又对峙起来。   日子一久,楚军的粮食接应不上。项羽没法子,就把汉王的父亲绑了起来,放在宰猪的案上搁着,派人大声吆喝:   “刘邦还不快投降,就把你父亲宰了。”   汉王知道项羽吓唬他,也大声回答说:“我跟你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   项羽恨得咬牙切齿,真的想把太公杀了,又是项伯劝住了他。   项羽派使者跟汉王说:“现在天下闹得乱纷纷的,无非是你我两个人相持不下,你敢不敢出来跟我比个上下高低。”汉王要使者回话说:“我可以跟你斗智,不跟你比力气。”   项羽又叫汉王出来,在阵前对话。汉王当面数落项羽的十大罪状,说他不讲信义,杀害义帝,屠杀百姓等等。项羽听得发火了,用戟向前一指,后面的弓箭手一齐放起箭来。汉王赶快回马,胸口已经中了一箭,受了重伤。   他忍住疼,故意弓着腰摸摸脚,骂着说:“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   左右把汉王扶进了营帐。汉军听说汉王受伤,都着了慌。张良恐怕军心动摇,劝汉王勉强起来,到各军营巡视了一遍,大家才安定下来。   项羽听说汉王没有死,大失所望。接着,韩信在齐地大败楚军,楚军的运粮道又被彭越截断,粮草越来越少。   汉王趁项羽正在为难的时候,派人跟项羽讲和,要求把太公、吕后放回来,并且建议楚汉双方以鸿沟(在荥阳东南)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   项羽认为这样划定“楚河汉界”还不错,就同意了,放了太公、吕后,接着把自己的人马带回彭城。   其实,汉王这次讲和,只是一个缓兵之计。汉王用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出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一齐会合,由韩信统领,追击项羽。楚、汉双方一场最后决战就开始了。   上下五千年故事:信陵君救赵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厘王派大将晋鄙(音bǐ)率兵救赵国。   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厘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厘王被吓唬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别再进兵。晋鄙就把十万兵马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按兵不动。   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厘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厘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要死也跟他们死在一起。”   当时,不少门客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嬴(音yíng)。信陵君跟侯嬴去告别。侯嬴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嬴支开了旁人,对信陵君说:“咱们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   信陵君点头说:“对!”   侯嬴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吗?”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乘着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   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嬴告别。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到兵符,不把兵权交给公子,您打算怎么办?”   信陵君一楞,皱着眉头答不出来。   侯嬴说:“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音hài)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候,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他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说:“这是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够照办。”   晋鄙的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命令,想反叛吗?”   不由晋鄙分说,朱亥就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锥,向晋鄙劈头盖脑砸过去,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都回去照顾他的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国。”   当下,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龁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渐渐支持不住了。   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打得秦军像山崩似地倒了下来。   秦国多少年来,没有打过这么一个大败仗。王龁带兵败退,还有二万名秦兵被赵兵围困住,投降了。   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兵回楚国去了。   上下五千年故事:朋党乱朝政   正当唐文宗处心积虑地要除掉宦官时,朝中的大臣们却结成“朋党”,明争暗斗地吵得不可开交.所谓“朋党”,就是官僚们为了争权夺利而结成的派别.一派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他们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另一派以李德裕为首,他们大多是父祖辈做官的公卿子弟.两派在政治主张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也不代表什么阶级或利益集团,只是两帮政客为了争权而吵来吵去.他们的争吵,使晚唐的政治局面变得更加糟糕.文宗曾向李训感叹道:“除掉藩镇不一定难,去掉朋党实难.”   朋党之争是从唐宪宗时开始的.公元808年,宪宗举行考试,选拔直言敢谏的人才.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中极力批评朝政,主考官韦贯之看了,大加赞赏,把他们推荐给宪宗.那时的宰相是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他本来就看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现在牛李二人又来批评他的过失,更加生气.他对宪宗说,牛李二人被推荐,完全是因为和考官有私人交情.唐宪宗相信了,把韦贯之等人都贬了官,牛李二人也没有得到提拔.两派由此结冤.   李吉甫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德裕成了公卿派的首领.李德裕从小熟读经书,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却不肯参加科举考试,还声言:“好骡马不入行.”意思是说,像他这样的杰出人才,是不屑参加科举考试的.他和他父亲一样,看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认为科举考试未必能选出真有才学的人才,而公卿子弟熟悉朝廷的礼仪制度,有利于从政,应该让他们担任较重要的官职.他的这些看法,决定了他继续与牛僧孺等人对立.   李吉甫做宰相时,李德裕按唐代的“门荫”(因祖辈的功绩,子弟被授予官爵)制度,被补官校书郎.穆宗即位后,他被召为翰林院学士.   公元821年(穆宗长庆元年),又举行了选拔进士的考试.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节度使段文昌等人,要求主考官钱徽照顾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但他们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他们向穆宗告发选举不公.那年,牛党的李宗闵,他的女婿也参加了考试,而且被录取了.穆宗向翰林院学士询问有关情况,李德裕等人便回答:“段文昌说的是事实.”穆宗很生气,下令复试,并把钱徽贬为江州刺史,李宗闵则被贬为剑州(今四川剑阁、梓潼一带)刺史.   当时,李德裕和牛僧孺都很有名气,都有当宰相的可能.但当时的宰相李逢吉不喜欢李德裕,他任命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推荐牛僧孺做了宰相.   唐文宗太和年间,李德裕被召还京城,担任兵部尚书.四朝元老、宰相裴度认为他很有才干,极力举荐他做宰相.可是担任吏部侍郎的李宗闵因为走了宦官的门路,抢先做了宰相.李宗闵又向文宗推荐牛僧孺,把当时担任鄂州刺史的牛僧孺调回来任兵部尚书,后来又提升为宰相.牛、李二人恨裴度举荐李德裕,先让裴度丢了相位,后来又把他调为兴元节度使.李德裕则被调到西川,任节度使.从此,牛李“权赫于天下”.   李德裕到了西川后,经过整顿,西川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吐蕃、南诏(治所在今云南大理)不仅不再来骚扰,而且在公元831年,南诏主动放还了被他们掳去的四千人,吐蕃的维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守将悉怛谋则在九月率部到成都投降.李德裕一面上报朝廷,一面迅速占领了维州,使这个丧于吐蕃之手达四十年的城市,又归还了唐朝.   悉怛谋投城时,正巧吐蕃也派使者去长安,表示愿意停战修好.文宗将这些事交给大臣们评议,大家都同意李德裕的做法,只有牛僧孺要求将维州还给吐蕃,悉怛谋等人也要交给吐蕃处制.文宗本无主见,便听了牛僧孺的话.结果,维州再次失守,悉怛谋等人也惨遭杀害.   因为政绩显著,李德裕于公元832年再次任兵部尚书.文宗很讨厌党争干扰朝政,曾和李德裕谈过这事,李德裕说:“朝中大臣,三分之一是朋党.”不久,文宗就把属于牛党的官员杨虞卿、张元夫都贬到外地去做刺史了.当文宗再次议论朋党时,李宗闵说:“我素来知道有这事,所以像杨虞卿他们,我是不把要职给他们做的.”李德裕听了很不客气地说:“给事中、中书舍人还不是美官,还有什么官是美官!”不久,李宗闵便被调出京都,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去了.   太和八年,郑注为文宗引荐李训.但李德裕认为李训是奸邪小人,坚决反对授予他官爵.这使文宗很不满意,也使宦官王守澄心生怨恨.于是他们召回李宗闵辅政,把李德裕又贬为镇海节度使了.   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终于当上了宰相.公元843年,他帮助武宗平定了刘稹的叛乱.刘稹是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的侄儿,刘从谏病死后,他要求袭任节度使,朝廷没有答应,便发生了反叛.李德裕在平叛后上奏武宗,说刘从谏在牛僧孺、李宗闵为宰相时,曾来朝廷,牛李二人不仅不将他留下来,反而加给他宰相头衔,让他回去.这是放虎归山,所以刘稹反叛,罪在牛李.武宗听了大怒,将牛李二人全都贬到外地去了.   公元846年春,武宗病逝,宣宗即位.他听政的第二天,就把李德裕贬出朝.第二年,他又找了个差错将李德裕贬为潮州司户.公元849年九月,李德裕到潮州不久,又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后死于任上.牛僧孺虽升任太子少保,但公元848年就病死了.李宗闵在武宗时被贬到封州,宣宗时任命他为郴州司马,但他还没来得及离开封州就死去了.   持续了四十年的“朋党之争”终于结束了,但大唐政权也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末期.它所面对的,是风起云涌般的农民起义. ;


上一篇:系统论坛

下一篇:毁人不倦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