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国二卷

时间:2024-04-24 03:41:50编辑:揭秘君

2021全国一卷有哪些省?

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安徽、江西、山西、福建是2021使用全国一卷的省份。全国1卷2卷3卷的区别:适用地区不同、试卷难度不同、英语听力难度不同。使用全国一卷的地区竞争压力较大,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东部和中部省份。使用全国二卷的地区竞争压力较小,主要集中与我国东北和西北省,相较于中东部省份教育程度要低一些。适用地区不同1、全国一卷适用地区:安徽、湖北、福建、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河南、山东。2、全国二卷适用地区: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3、全国三卷适用地区: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几套全国卷都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为我国还没有开展自主命题的省份的所有或部分科目所命制的试卷。其中相对容易的试卷是给教育不发达省份所命制的,以此类推,而绝非楼上所说的是否注重对能力的考察。否则最早进行课改的省份也不会有教育发达的广东山东和很不发达的宁夏了,且这几套卷都有一定的地域针对性。从现在全国使用的高考卷看,全国卷的1卷,使用在我国的东部地区,这些地区相对来说,教育水平稍高些,难度相对来说稍大;而全国卷的2卷,基本是在西部地区使用,这些地区相对来说教育水平稍低些,所以,试卷的难度相对来说稍小。但从整体上看,并不十分明显。

我问2020年全国2卷高考都有哪些省份?

全国卷Ⅱ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全国卷Ⅲ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全国卷I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江苏卷:自主命题。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新高考地区。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各科难度语文,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的难度基本没有区别。数学,二者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的客观题都是属于送分题,虽然题目不同但是难度大致相等。英语,二者区别很明显,从听力的难度就可以看出来,全国卷一比较难。理综,全国卷一的物理是十分难,全国卷一比全国卷二难一些。

语文2022新高考全国1卷试题解析

高考结束之后,各位考生和家长最想知道的就是考生考的怎么样,有很多考生在考完很着急想要知道试题答案从而进行自我估分,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语文2022新高考全国1卷试题解析,欢迎阅读! 语文2022新高考全国1卷试题解析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 文化 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 总结 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 学习 经验 ,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 方法 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 想象力 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 故事 ,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 历史故事 ,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 出国 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 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 成语 。(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 文章 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 围棋 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答案 高考语文估分方法 语文试卷中主观题的数量非常多,又没有固定答案,所以估分难度很大。下面我们就分享一些评分时的注意要点,供大家参考: ①像古诗文、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不用跟标准答案完全一致,这类题目主要依据考生答案的完整性、清晰性和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等进行评分。所以考生只需要找准得分要点,来判断自己是否得分即可。 ② 作文 可以参考评分标准,并结合老师的建议进行估分。在高考中作文等级一般都是二三等,所以只要考生作文没跑题,其实就可以以42-45分为基准分进行适当加减。 语文2022新高考全国1卷试题解析相关文章: ★ 2022新高考全国I卷数学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2年高考真题全国新高考1卷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2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未公布) ★ 全国新高考1卷数学真题卷及答案详解2022年 ★ 2022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英语真题及答案解析 ★ 新高考全国一卷2022年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2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未公布) ★ 2022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作文预测10篇 ★ 2022年江苏新高考I卷作文难吗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完整试题及答案一览

全国17个省份使用全国卷,13个省份实行新高考。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完整试题及答案一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 收藏 与分享哟!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完整试题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 文化 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 总结 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 学习 经验 ,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 方法 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 想象力 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 故事 ,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 历史故事 ,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 出国 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 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 成语 。(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 文章 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 围棋 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完整试题答案 高考 复习方法 高考备考要科学 好好地备考,要运用最有效率,最科学的方法,踏踏实实地备考 高考要规范,注重每一个细节。 无论是从答题或是备考之中,一定要规范,要按照要求,他有什么要求,你就跟着他去做,跟着要求走,你就不会跑偏,要认真审题。另外注重细节,不要对简单的题目产生大意。 学会理财,利用零碎时间 高考备考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很重要,比如说有的时候去排队吃饭的时候,你们可以拿一些小册子,去背一下单词,背一下古诗文,背一下书,数理公式,或者高考说不定刚好考到你撇了一眼的公式呢。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完整试题及答案一览相关文章: ★ 四川202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2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最新 ★ 202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未公布) ★ 2022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未公布) ★ 2022年新高考Ⅰ卷语文作文范文 ★ 2022全国高考语文广西卷真题及答案 ★ 2021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答案 ★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一答案解析及语文自主检测试卷(3) ★ 2022年全国高考天津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 高考语文全国卷真题及答案及解析及语文月考试题(4)

2021全国二卷有哪些省?

2021年使用全国二卷的省份是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辽宁和重庆之前也是全国二卷,但今年是新高考3+1+2模式地区。全国卷分为Ⅰ卷、Ⅱ卷、Ⅲ卷。从2016年开始,全国Ⅰ、Ⅱ、Ⅲ卷分别改称为全国乙、甲、丙卷。小语种高考统一使用全国卷,各省均无自主命题权,且不分甲乙丙卷,全国卷I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全国卷Ⅱ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全国卷Ⅲ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江苏卷:自主命题;新高考地区: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相较于全国卷一,全国卷二相对简单一些,全国卷一与全国卷二总分都是750分,分文科和理科,其中语数外三科每门150分,文科的数学试卷难度低一些,加上文科综合300分,总计750分。理科的数学试卷难度大一些,加上理科综合300分,总计750分。全国卷一英语和理综的难度整体高于全国卷二。使用全国卷一的省市都是高考大省:河南、安徽、江西、山西等。这些省份教育水平相对比较发达,参加高考的人数也比较多,高考的压力也最大。使用全国卷二的省市大都处于东北及西北地区:陕西、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等。这些省份教育水平较弱,需要国家扶持的省区,也可以说是高考比较容易的省区。使用全国卷三的省市大都处于中国的西南地区:西藏、贵州、广西、四川、云南等。这些省份教育水平较差,不过这些省区的高考录取率相对不高。此外新高考“3+3”全国卷一,采用3+3新考试改革,总分750分,语数外三科为统考科目,分值150分,不分文理科,另外三科选考科目实行六选三政策,即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选三科进行考试,共二十种组合方式,以等级赋分的形式计入高考,目前新高考“3+3”全国卷一只有山东一个省份。新高考“3+3”全国卷二和山东一样,只是考试内容不一样,目前新高考“3+3”全国卷一只有海南省。新高考“3+1+2”模式3:语数外三科满分150分,以原始分值计入总分。1:即首选科目,在历史和物理选一科,满分一百分,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2:即再选科目,考生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两科,以等级赋分计入总成绩,从2021年开始,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湖北、重庆、河北、辽宁将使用新高考“3+1+2”模式。因为高考讲究的是一个公平性,你水平低的地方去和水平高的地方比,总是要吃亏。就像很多网上的不明事实的,总是以自己考得不好找借口,说是自己生错了地方。其实,你要是在发达地方,成绩更差都有可能,人家从小基础都不一样。考生放平心态,努力备战即可。2021年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使用的是全国卷二。辽宁和重庆之前也是全国二卷,但今年是新高考3+1+2模式地区。

新高考二卷是哪些省份

新高考二卷的省份是;全国共有这些地区使用高考全国二卷: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海南(语文、数学、英语)。高考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计划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新高考二卷有哪些省份

新高考二卷的省份如下:辽宁、重庆、海南。2022年全国高考共8份试卷,其中4份自主命题试卷、4份全国卷(2份全国卷,2份新高考改革全国卷)。4份自主命题试卷分别为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和率先课改的浙江卷。1、全国甲卷(原全国Ⅲ卷)。适用省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教育部统一命题,适用地区偏向于云贵川等偏西南区域。2、全国乙卷(原全国Ⅰ卷、Ⅱ卷合并)。适用省份: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教育部统一命题,是适用省份最多的试卷,分布区域偏向北方省份。3、新高考Ⅰ卷。适用省份: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山东。除山东为3+3,其余省份均为3+1+2模式。河南高考从2025年开始新高考改革就是目前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采用的这种3+1+2模式。4、新高考Ⅱ卷。适用省份:辽宁、重庆、海南。其中为海南3+3,辽宁、重庆为3+1+2模式。试卷难度上较难的为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和浙江卷。2021年全国二卷的省份有: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陕西、重庆等。全国卷I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全国卷Ⅱ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全国卷Ⅲ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摘要】
新高考二卷有哪些省份【提问】
新高考二卷的省份如下:辽宁、重庆、海南。2022年全国高考共8份试卷,其中4份自主命题试卷、4份全国卷(2份全国卷,2份新高考改革全国卷)。4份自主命题试卷分别为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和率先课改的浙江卷。1、全国甲卷(原全国Ⅲ卷)。适用省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教育部统一命题,适用地区偏向于云贵川等偏西南区域。2、全国乙卷(原全国Ⅰ卷、Ⅱ卷合并)。适用省份: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教育部统一命题,是适用省份最多的试卷,分布区域偏向北方省份。3、新高考Ⅰ卷。适用省份: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山东。除山东为3+3,其余省份均为3+1+2模式。河南高考从2025年开始新高考改革就是目前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采用的这种3+1+2模式。4、新高考Ⅱ卷。适用省份:辽宁、重庆、海南。其中为海南3+3,辽宁、重庆为3+1+2模式。试卷难度上较难的为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和浙江卷。2021年全国二卷的省份有: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陕西、重庆等。全国卷I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全国卷Ⅱ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全国卷Ⅲ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回答】


高考全国一卷与全国二卷分别是哪些省用啊?

高考全国一卷使用地区: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山东、浙江(英语听力部分);全国二卷使用地区: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海南(语文、数学、英语),具体分析如下:高考全国一卷,就是新课标Ⅰ卷,即全国乙卷,全国乙卷的使用地区,2018年起,共有下列这些地区: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山东、浙江(英语听力部分);高考全国二卷,就是新课标Ⅱ卷,即全国甲卷,全国甲卷的使用地区,2018年起,共有下列这些地区: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海南(语文、数学、英语);同时还有全国丙卷,即新课标Ⅲ卷:2016年,在甲卷(全国Ⅱ卷)、乙卷(全国Ⅰ卷)的基础上,新增丙卷(全国Ⅲ卷)。丙卷(全国Ⅲ卷)与乙卷(全国Ⅰ卷)在试卷结构上相同、难度相当。2018年起使用的省区有: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广西。扩展资料:全国卷的作用和历史:它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适用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高考试卷,目的在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全国卷分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和全国丙卷。从2013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Ⅱ卷。从2016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Ⅱ卷、Ⅲ卷。并且从2016年开始,全国Ⅰ、Ⅱ、Ⅲ卷分别改称为全国乙、甲、丙卷;小语种(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高考统一使用全国卷,各省均无自主命题权,且不分甲、乙、丙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考试题全国卷

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作文题目及解析

在 高考 作文 写作中,审题或者根据试题进行有效命意是写好高考作文最为重要的一环,可以多参考高考优秀的作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作文题目及解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 试题内容: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 方法 、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 教育 ,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 文化 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 文章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语文命题分析 一、立德树人的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语文以及作文本就是我们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这次高考命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不同维度在落实立德树人。比如对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 的强调,对传承革命文化的突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比如阅读题材料中出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还有美国记者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 故事 》。作文更是如此。结合双奥之城,结合我们的发展谈“跨越,再跨越”,结合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选择·创造·未来”等。 二、命题总体比较平稳,材料比较友好,贴近,易懂,文字量适中 1、严格遵守课标,不同课标,试题版本也不同,表面上是4套,但实际上是6套,主要是为了照顾新课标与旧课标的不同。 2、回到教材、课堂,和教材关联,但不拘泥于教材,隐性关联与显性关联。 3、在改变相对固化的命题形式上,有比较大的进步。题目灵活,强调开放性,甚至答案不唯一,改变机械刷题。比如对 成语 的考察,选择题变填空题,答案不唯一,但指向是清晰的。 4、材料贴近社会、同学,相对都比较熟悉,文字量适中。 很显然,命题在回归课堂。双减的目标核心就是让学生学习回归课堂,这次命题比较突出。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最后助力双减的落实。 三、一如既往强调思辨,开放性,考察你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狭义的语文 语文学科是落实“思辨”性最好的科目,也是抓手。我不喜欢用“批评性思维”的说法,这个翻译实际上就是直译,不是意译。 1、从阅读上,核心就是考你是否真的读懂了?背后更充满了思辨性 比如全国新高考Ⅰ卷,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传统与创新等辩证关系。在其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文化传统,在目前国际大变局下,国际治理秩序重构的背景下,我们中国的智慧有着现实意义。 范文 欣赏: 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在困难面前,我们必须做出选择:退缩或是挑战;在灾难面前,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保全自己还是帮助他人。而就在不久之前,我也面对过这样一次选择:诚信的选择。 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细雨绵绵,冷风呼啸,老师抱着一叠卷子走进教室,开始分发。“你们左右同学交换卷子,加一加分数,然后报上来。”老师说道。 很快,一张卷子传入到我的手中,上面的字迹是那样的熟悉,可哪一个又一个鲜红的大叉盖满了试卷,让我无法面对这个现实——这就是我的试卷?的确,这次考试我的分数很不理想,这让我的心情一下子落到了低点。 可出乎意料的是,不知什么原因,我的同桌小a给我多加了四分。于是,一个殷红的70分就这样出现在我的卷子上,看着这个在旁人看来还算不错的成绩,我的心情异常的复杂,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在我脑海中回荡: “这个分数多不错啊!你拿回去给你爸妈看,你妈、你爸肯定会高兴的!”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 “但你呢?你能高兴吗?这四分不是你的,拿着这个成绩,你的良心会不安的!”另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 可尖锐的声音又响起了:“放心吧,那四分是他自己想送给你的,又不是你问他拿的,天上掉下的馅饼,不捡白不捡!” “你的良心会不安的。”“不会的。”“会的。”尖锐的声音和低沉的声音一直在争执着。 就这样,面对着卷子上那个闪闪发光的七十分,面对诚信与分数的抉择,我犹豫不决,我不知道是悄无声息地选择高分还是光明磊落地选择诚信。 一分钟过去了,二分钟,三分钟,四分钟过去了,终于,我站起身,来到老师跟前,对老师说:“老师,分数算错了”…… 当我再次回到座位时,我感到心中有一种特别的快乐。因为面对选择,我选择了诚信,你呢? 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作文题目及解析相关文章: ★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方向预测 ★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预测及相应范文 ★ 2022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范文 ★ 2022年语文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参考 ★ 2022高考押题作文题目及范文【热门5篇】 ★ 202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预测及范文 ★ 2022高考作文热门题目预测及优秀作文赏析 ★ 2021全国新高考2卷作文真题 ★ 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参考

2021高考语文作文是什么【全国新高考二卷】

2021年高考语文科目已经结束,大家都非常关于高考的作文题目是什么,下面是2021年全国新高考二卷作文题目。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年全国高考二卷地区和原来考试范围一样吗?与19年有什么不同?

2021年全国高考二卷地区和原来考试范围基本上会保持不变,与19年高考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不论是全国卷几的地区,高考考试的范围都是书本上所有的内容,但是全国一卷的试卷会比较难,全国二卷次之,全国三卷再次之。每年高考试卷的难易比例大概是简单题:中档题:困难题=3:5:2,基本上在这个范围波动。2021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这样才能在高考的时候,心里的底气会更多一些。扩展资料:高考全国卷的分类1、全国丙卷 新课标Ⅲ卷2016年,在甲卷(全国Ⅱ卷)、乙卷(全国Ⅰ卷)的基础上,新增丙卷(全国Ⅲ卷)。2016年,广西、贵州、云南考生使用丙卷。2017年增加省份:四川(数学、英语、理综) 2018年起使用省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广西2、全国甲卷 新课标Ⅱ卷2015年及其之前:贵州 甘肃 广西 青海 西藏 黑龙江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新疆 云南 辽宁(综合)海南(语文、数学、英语);2015年增加省份:辽宁 (语文、数学、英语);2016年增加省份:陕西、重庆;2016年取消省份:广西 云南 贵州;2018年取消省份:西藏;2018年起使用省区: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海南(语文、数学、英语)。

2021年的高考全国一卷会难吗?

从网友的反馈来看,全国1卷理综试题难度适中,考完高考理综,可能很多理科的高考生心里默默舒了一口气,2021的高考理综似乎不是那么难,比如有网友说全国卷一理综难度正常,比想象中的简单。预估分数线可能会比较高。试题起点较低,层次分明,难易适中,整卷阶梯明显,有主要考查1个考点的简单题目,也有考查了多个考点的复杂题目,较复杂的题目又搭建了台阶,让考生易于入手,对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较好的区分度。使用全国1卷的省份: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山东。对于高考试卷难不难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要看考生在什么地区,用的是什么高考试卷。从整体难度上来看,近几年全国I卷的难度要比全国II卷高一些。主要是因为使用全国I卷地区的考生竞争比较激烈,需要增加试题难度,来拉开梯度。而使用自主命题的几个省,因为高考试题都是省内的教育局、大学联合命题的,所以试题难度更符合本省的实际情况。

2021全国高考英语一卷D篇阅读理解辨析

2021全国高考英语一卷D篇阅读理解




试题文本第一段:Popularization has in some cases change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emotional (情感的) intelligence. Many people now misunderst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 almost everything desirable in a person’s makeup that cannot be measured by an IQ test, such as character, motivation, confidence, mental stability, optimism and “people skill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emotional skills may contribute to some of these qualities, but most of them move far beyond skill-bas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原文节选第一段对照:Popularization has in some cases distorted the original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any people now equat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ith almost everything desirable in a person's makeup that cannot be measured by an IQ test, such as character, motivation, confidence, mental stability, optimism and "people skill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emotional skills may contribute to some of these qualities, but most of them move far beyond skill-bas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1. 本段关键信息词汇:changed, popularization, original, misunderstand, makeup, far beyond, skill-based,but,


a. Popularization: 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对普通公众有吸引力的行为、或者现象)





b.makeup: 取含义 (N-UNCOUNT 天性;性格)Some-one's make-up is their nature and the various qualities in their character.


There was some fatal flaw in his makeup, and as time went on he lapsed into long silences or became off-hand.


他的性格有致命的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陷入了久久的沉默,或者变得漠然。




2. 黑体词部分从语篇思维角度可能会是影响阅读理解的关键词,也可能是命题题点所需要支持的信息词。




32.What is a common misunderstanding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 It can be measured by an IQ test.


B. It helps to exercise a person’s mind.


C. It includes a set of emotional skills.


D. It refers to a person’s positive qualities.


本题题干提问信息词汇:misunderstanding。相对应上面2提到的阅读以及命题关键词:misunderstood。本题的四个选项对这一部分进行了paraphrase,干扰项把原文信息进行了相反的paraphrase,正确项貌似对信息almost everything desirable 进行了paraphrase:It refers to a person’s positive qualities.但事实上,desirable 和positive 是两个具有不同性质的修饰类形容词。两者严谨来讲不能同指同一事物。此处,答案选择D。


文本第一段命题人修改了两个信息词distorted—changed;equate—misunderstood。这两对词汇的替换是否恰当,供读者们探讨。本观点认为有欠妥当,因为欠妥当,引起32题的设计结合原文让人感觉不地道。Distort相似与misunderstood,而equate和misunderstood基本很难语义相关。


考试文本第二段:We  prefer to describ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 a specific set of skills that can be used for either good or bad purposes. 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how others are feeling may be used by a doctor to find how best to help her patients, while a cheater might use it to control potential victims. Being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does not necessarily make one a moral person.




We prefer to defin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 a specific set of skills that can be used for either prosocial or antisocial purposes. 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perceive how others are feeling may be used by a therapist to gauge how best to help her clients, whereas a con artist might use it to manipulate potential victims. Being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does not necessarily make one an ethical person.


1.标色部分为“第二段”的试题文本和原文改动词汇对比。试题文本被认为在此处划分了另一段落。是否符合语篇写作形式逻辑,需要从写作技巧上进行具体分析。


2.事实上,define无需改为describe。Prosocial or antisocial purposes改为good or bad purposes已经改变了,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两者含义区别很大,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思维干扰。perceive,understand,know这样的替换还是可以的。therapist/doctor,gauge/find, client/ patient,whereas/while, con artist/cheater的替换也可以接受。Ethical 应该是课标词汇,无需修改。


3.“The abilitymay be used by a doctor to find how best to help her patients, while a cheater might use it to control potential victims. ”这是一个复杂句子,the ability 指上文提到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所代表的能力。The ability may be used

上一篇:玩酷青春主题曲

下一篇: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