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军

时间:2024-04-20 20:08:58编辑:揭秘君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起义

  1、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2、东汉末黄巾起义,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

  3、唐末黄巢起义,乾符五年至中和四年唐僖宗时期由冤句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4、元末红巾起义,指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九月,中国元朝农民进行的反抗并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装斗争;

  5、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崇祯三年,张献忠据米脂十八寨起义,号八大王。因身长面黄,人称黄虎。后为王,实自成一军,转战陕、晋、豫、鄂间。十六年,取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湘赣农民群起响应。次年再取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起义

1、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2、东汉末黄巾起义,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

3、唐末黄巢起义,乾符五年至中和四年唐僖宗时期由冤句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4、元末红巾起义,指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九月,中国元朝农民进行的反抗并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装斗争;

5、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崇祯三年,张献忠据米脂十八寨起义,号八大王。因身长面黄,人称黄虎。后为王,实自成一军,转战陕、晋、豫、鄂间。十六年,取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湘赣农民群起响应。次年再取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


三大起义是指哪三大

我党的历史上,有三大武装起义,这三大武装起义分别指什么,起义队伍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教训呢?

首先应该明确,三大武装起义分别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它的意义在于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 S 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 国革命进行的坚定立场,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开始。南昌起义的队伍,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的番号。

这是南昌起义后部队广告,标明队伍是国民革命军第三方面军:


这是南昌起义后的另一份广告,署名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示 :

照得本部各军,富于革命精神。

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

转战千里来粤,只求主义实行。

对于民众团体,保护十分严谨。

对于商界同胞,买卖尤属公平。

士兵如有骚扰,准其捆送来营。

本军纪律森严,重惩决不姑徇。

务望各安生业,特此郑重申明!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秋收起义的爆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是革命历程的重要转折点,为建立了红 军和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领导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一、四团在修水举行了著名的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最后确定,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星内的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旗左边白色套管上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整体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秋收起义爆发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四团在修水吹响了革命的号角,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在古城修水高高飘扬。第二团、第三团在安源、铜鼓亦打响了暴动的枪声。从此,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湘东赣西的辽阔土地,湘赣边界掀起了威震敌胆的金秋狂飚。

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的领导人张太雷、黄平、周文雍,它的意义是中共广东省 委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导下领导广州地区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暴革命,继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大胆尝试。


1927年12月11日凌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起义领导机关在发布的《红旗号外》中宣布组织“工农红军”,并公布了工农红军领导人名单,参加起义的工农兵在起义爆发的当天就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三大起义的异同

(1)革命目标都是为了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

(2)都在中共领导下取采了夺取中心城市的武装斗争手段;

(3)失败的结果证明了中国革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行不通;

(4)具有开创了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帷幕的伟大历史意义。但

这三次武装起义又具有各自的不同特点:

(1)南昌起义的起义军没有自己的旗号;

(2)秋收起义的起义军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并且为开辟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3)广州起义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号,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黄巢起义军吃人无数?

在许许多多苦难之中,最大的苦难,莫过于人食人,而所有发生在王朝末代的这类人间惨剧,莫过于唐末。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他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规模。其骇人听闻的程度,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按照历史教科书,黄巢是农民革命领袖,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径,但若是以两分法的观点看,若是不那么以偏概全,不那么一白遮百丑,而取实事求是精神,这位革命领袖的革命行径,在涂毒非统治阶层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历史上那些声名狼藉的屠夫,比之于他,都望尘莫及,甘拜下风。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只有他能够用"敲骨吸髓"四字,形容他的食人的残杀方式。据唐代张族的<朝野佥载>:"隋末荒乱,狂贼朱粲起于襄、邓间,岁饥,米斛万钱,亦无得处,人民相食。粲乃驱男女小大仰一大铜钟,可二百石,煮人肉以矮贼。生灵歼于此矣。"据<旧唐书>:"贼首(秦宗权部),皆镖锐惨毒,所至屠残人物,潘烧郡邑。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楱蔽野。贼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无论是黄巢以前的朱粲,用二百石铜钟煮人肉,还是黄巢以后的秦宗权,腌人尸作随军粮糗,都比不上黄巢。"[黄巢]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旧唐书》卷150下)到底黄巢这座食人工厂,一共吃掉多少人,史无记载。但据史书,他"围陈州,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看来,他从长安城里的龙椅上滚跌下来,意犹未尽,没有过足皇帝的瘾,干脆在此再成立一个临时朝廷,好"惟辟作威,惟辟作福"一番。中国封建社会能迁延数千年之久,毛病就出在这里,农民革皇帝的命,不过是革掉了皇帝以后,他来做皇帝而已。但是,这位皇帝要养活自己的文武百官,和数万名为他打陈州的起义将士,持续三百天,按最保守的估计,至少得吃掉十倍于张巡守睢阳城时的人口。"舂磨砦"的发明权,不是黄巢,应该属于朱粲,名称略不同,叫"捣磨寨",黄巢围陈州,他已预感到,自己的丧钟快要敲响。一个知道死神即将来临的赌徒,还有什么筹码不敢推到赌桌中央呢:于是,将朱粲的食人法,光而大之,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陈州四周的老百姓吃光了,扩大原料供应来源,"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这位革命领袖大规模"吃人不吐骨头"行径,其野蛮,残酷,恐怖,骇人听闻,即使以唯物史观判断,也很难再冠以"革命"二字来美化他了。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铁与血的较量中,你不能将敌人消灭,对手也会将你毫不留情地除掉。所以,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强大的统治者,起义军的头目,无不残忍野蛮,无不杀人无算。但是,像黄巢以人肉为粮糗的恶行,绝非一般意义的战场上的较量,而是人性灭绝的屠杀。网友评论:农民起义的都是他妈王八犊子!你看看李自成,张献忠,黄巢,洪秀全的真实嘴脸.X他们妈的皇帝是天子他们敢逆天行事都没有好下场!难道你没发现凡是在历史上起义的都被贯以“农民革命家”“起义领袖”。其实有很多人就是强盗。举个例子,洪秀全说“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女人应和男人平等”,要求起义军是夫妻的应该分开睡,而他自己呢?竟然强行霸占了88个女人做他的妃子!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最苦的永远都是农民!每次都是反抗压迫的主力,但每次都是被人利用,是别人改朝换代的工具,是最最可怜的人!真的吃了那么多的人吗,可能是吃了,但不多吧,还是毛爷爷好啊,真的伟大,不过黄巢文章写的不错待得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清朝时期,有过哪些著名起义军?

  主要有:  
  1735-1736年,古州苗民起 义;
  1774年,山东王伦临清起 义;
  1796-1804年,白莲 教起 义;
  1813年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领导豫东、京畿天理教武 装暴 动;
  1852-1868年,捻军起 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 动;
  1853年,天地会广东帮首领刘丽川领导的大规模武装起 义;

  1854-1855年,广东洪兵起 义;
  1862-1873年,同治陕甘回民起 义;
  1897年开始的义和团运 动。


清朝有哪些农民起义

清朝的农民起义包括: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捻军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捻军起义: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指中国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清政府的事件。天理教起义:理教之乱是清嘉庆十八年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领导豫东、京畿天理教的武装造反。苗民起义:古州苗民起义指的是在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古州(治今贵州榕江县)苗民在包利领导下,反抗朝廷剥削压迫的武装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等组成的领导集团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扩展资料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国的农民起义最后鲜有成功者,多数是被地主或官僚阶级摘了果实。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底层,农民起义一直在政治上是盲目的、没有远见的。从统计角度看,这个阶层缺少真正的领袖。因此,中国的发展应该以安抚农民为第一要务,而在城市化后,应该是"农民和城市下层平民",这个层面挑起的激烈行动,不会对历史进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反而会造成社会不必要的动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民起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运动

隋末主要有哪几支农民起义军?

主要是瓦岗军,窦建德军,杜伏威、辅公祏军。隋末农民起义是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为了推翻隋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在隋朝大业十二年后,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

正规军、大军阀、农民起义军,哪个最可怕?历史往往是如此的相似

每个朝代,都有气数将近的时候,这个时候,天下就会分崩离析,出现各种并存的势力。历朝历代的末期,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但是,与其他朝代末期情况不同的是唐朝末期。 在唐朝末期,形成了这样的三种势力,分别是:藩镇、唐朝和流寇三部分。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藩镇,但是,军阀应该熟悉,其实,藩镇和军阀是一个意思,只是不同的名称而已。尤其是民国期间的军阀混战,更是让中国人了解到了「 ”军阀”这个群体。 虽然,军阀经常以武力统治某个地区,但是,军阀顾及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没有什么大局观念,所以,军阀是成不了什么大的气候,也不会被朝廷看作是头等敌人。但是,流寇就不一样了,流寇正如其名,他们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流动性很大,也很难预测他们的发展方向。 唐朝末年,虽然,藩镇林立,但是,唐朝依旧能够掌控这个局势。然而,面对四处作乱的流寇,唐朝却没有了办法。其实,作为流寇,他们没有正规军那么训练有素,更没有正规军的装备精良,那么,为什么黄巢的起义军会取得成功呢? 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黄巢刚开始起义的时候,一些藩镇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与起义军交锋,最终,导致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一发不可收拾。纵观历史,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被逼迫的,不然,老百姓也不会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跑来刀口上舔血。 在黄巢起义之前,老百姓过得并不好。黄河遭遇旱灾,很多农民饥不果腹。对于此,唐朝也没半点体恤百姓的举措,没有减免赋税,也没有救济百姓,导致民不聊生。而商人也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意,如果,想要经商就必须和官府勾结,甚至,贿赂官员就为让他们给自己一点出路。 世人都知道,无官不贪,唐朝末期的官员更是贪婪无度,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从来不用「 ”买”字,而是罗织罪名,直接把货主抓起来,从而占有货物。食盐是当时人的必备品,但无奈盐税繁重,奸商又从中获取巨额的利润,以至于,老百姓买不起盐,也就不吃盐。 然而,在那个时候,贩卖私盐就是违法行为,看过隋唐演义的人都知道,程咬金就因为贩卖私盐,而被官府抓住严刑拷打的。 与小说不同的是,在唐朝末年贩卖私盐的一批人里,确实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就是其中一个。在王仙芝起义之后,黄巢也紧随其后,揭竿而起。对于黄巢,许多人或许有些陌生,但是,那句「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想必大家耳熟能详。 这首诗是黄巢有感而发所做,黄巢并不是普通的农民,他曾经多次参加科举,却因官场腐败未能功成名就,所以,才借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黄巢的队伍与王仙芝的队伍,在会师之后所向披靡,队伍也变得越来越壮大。 唐朝政府虽然下令镇压,但是,各地藩镇见起义军声势浩大,都不敢出兵,对此,唐朝的统治者也是束手无策。眼看无法镇压这两支强大的队伍,唐朝的统治者就想着招安他们。唐僖宗封王仙芝为「 ”左神策军押牙”,听到可以做官,王仙芝就有些心动,他打算接受招安。 不料黄巢不同意,还给了他一巴掌。黄巢恨朝廷没有赏赐自己,就斥责王仙芝说:「 ”曾共同立下誓言横扫天下,现在,让这五千多人回到哪里去呢!”于是,招安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是,经历此事之后,黄巢与王仙芝就兵分两路了。不久之后,王仙芝就在一次战役中被杀了。 王仙芝被杀之后,余众一部分南下,活动于江浙一带;另一部分则由尚让率领北上,与黄巢会师于亳州。不久,起义军再次重整旗鼓,推举黄巢作为「 ”黄王”,号称「 ”冲天大将军”,改元「 ”王霸”, 并设官分职,驱河南、山南之民十余万劫掠淮南。 经过一年多的冲杀,他们一路上势如破竹,竟然,从中原打到了广州。黄巢还打出了自己的口号:「 ”只问皇帝的罪,不干别人的事。”于是,在黄巢从广州一路杀回江南的时候,这一路可谓是摧枯拉朽,在沿途百姓们的帮助下,攻城占地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在黄巢攻下潼关之后,唐朝的统治者唐僖宗在惊慌中逃走了。据记载:唐僖宗在田令孜神策军的护卫下,狼狈逃往咸阳,只有福、穆、潭、寿四王与一两个妃嫔从行,太监西门匡范统右军殿后。文武百官及诸王、妃嫔多不知皇帝去向。 之后,义军浩浩荡荡向长安城进发,「 ”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长安市民夹道观看,尚让一再告谕市民说:「 ”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而黄巢则在长安大明宫称帝,国号为「 ”大齐”。 历史总是很相似,与许多农民起义军一样,黄巢在称帝之后,就被好运冲昏了头脑。并且,他身边更多的是阿谀奉承之人,当初,拥戴他的百姓却被隔离开来。黄巢失去了百姓这个桥梁,心里感觉空唠唠的,以前所向披靡的自己也不复存在了。 当初,逃出长安城的唐朝统治者唐僖宗,也在其它地方站稳了脚跟。就在这时,起义军朱温又临阵倒戈变节降唐,导致了黄巢败局。最终,黄巢在攻打陈州的时候战败,死在了官兵的刀下。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黄巢的出现,也加快了大唐王朝的瓦解。 四渡长江,两过黄河,南北讨伐,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 ...黄巢更是打破了唐朝的军事格局,也导致了唐王朝的迅速崩溃。然而,黄巢作为流寇,竟能将唐王朝的正规军打的落花流水,这背后的原因,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同时,这一点也是值得后人去深思的。 可以说,历朝历代的起义,都不是偶然的,谁都不会无缘无故的打破自己的平静生活,谁都不会想成为众人口中的乱臣贼子,因为,谁都不想遗臭万年被后人唾骂。当然,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当朝统治者的腐败,如果没有压迫,又怎么会有反抗呢?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唐史演义》、《新唐书·黄巢传》】


海贼王海军解决白胡子后是不是接下来就会解决革命军 革命军不是很危险

从海军和白胡子海贼团这次战争来看,虽然海军重要人物并无什么伤亡,但死亡人数绝对不少,可见,只是其中一个四皇就能给海军带来这样的损伤,如果全部四皇出动,海军恐怕就危险了。
还有,革命军对抗的是世界政府,而海军只是世界政府的一部分,海军重点要对抗的是海贼,而对抗革命军是世界政府的事。革命军作为以推翻世界政府为目标的庞大的组织,其实力肯定很强。它不像海贼团人再多,也不能超过一艘船,革命军的人数肯定是很多的。从伊万,熊这些干部身上也可以看出,实力有多大的强大。所以,龙才被称为世界上最邪恶的罪犯。
综上所诉,革命军对于世界政府来说是相当危险的!想解决革命军,政府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海贼王,路飞他爸统治的革命军会和世界政府打起来么,要是不会,他的革命军会不会没什么价值了

看海贼时间长的人应该都会多多少少看出来,海贼里的世界政府并不是完全的正义,尤其是现在战国退下,暴力的赤犬登台。
而龙就是知晓罗宾一直寻找的那一百年历史得人,从而希望推翻政府吧。其实我潜意识里认为前海贼王哥仑*D*罗杰就是为了揭秘那一百年历史而让世界大乱从而掀翻世界政府实现真正自由的吧。
革命军的存在绝对有用,而且路飞儿时伙伴萨博还在革命军里,尾田一定会安排他们见面的!
在风车村垃圾场惨剧,以及世界政府贵族们的跋扈,鱼人岛的王妃怎样求来世界贵族帮助的过程都是引出革命军的伏笔。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反正在阿巴拉斯坦里革命军的出现绝对有其意义,可能是推翻政权的绝对力量。而且你们不觉得罗宾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加入海贼团特别奇葩么?这也是尾田的精心安排,之后把他们的冒险上升到与世界为敌,改变世界,改变时代就是罗宾的作用!而罗宾在这两年一直与龙的革命军在一起,这也是革命军最佳出场的契机,罗宾也就是引领路飞他们与革命军接触的的关键人物!
放心吧,尾田从来就不会浪费任何一个人物的,就好像艾斯,只在阿巴拉斯坦昙花一现就惹得世界大乱,那么在罗格镇救路飞一命的龙就绝对会给我们一个更大的惊喜!
耐心等着吧~


共产党总共发动了多少次武装起义

1927-1929三次武装起义,分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贺龙等人在南昌发动,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因此,8月1日被定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建军纪念日。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中秋节节),由毛泽东和卢德明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3时许,在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等在广州发动的又一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南昌起义起义影响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南昌起义与之后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作为这段时期百余次大小起义中最为重要的三次起义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掀起了一波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浪潮。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受阻,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造成如此结局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这三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主客观都具有且显而易见的:客观原因是反动力量强大与革命力量;主观方面是刚经历大革命惨败的党从右倾的阴霾中挣脱出来的同时又走进“左”倾错误的泥潭之中,党的领导者过分地夸大革命者的力量与过高地估计了当时革命形势,以为在一两座城市发起暴动就能使中国革命走上苏俄的道路。教训:未能客观公正地认清当时的革命形势,错误的以城市暴动,夺取城市为当时革命目标。1927年9月11日,工农革命军第1师按照预定计划,举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的部署,长沙的铁路工人和部分农民,于9月9日开始分头破坏长沙至岳阳和长沙至株洲段的铁路,一度中断了敌方的铁路运输。起义开始后,第1团由修水、渣津出发,经龙门向长寿街推进。当该团主力进至金坪时,突然遭到起义前夕收编的贵州军阀王天培残部邱国轩团从侧后的袭击,部队被打散,后经收容,改向平江、浏阳两县边界转移,准备向第3团靠拢。第3团,在毛泽东直接指挥下由铜鼓出发,11日下午攻占浏阳的白沙,12日又攻克东门市,各歼敌一部。14日,国民党军约两个营分路向东门市反扑,第3团奋勇抗击数小时后向上坪转移。第2团由安源出发,进攻萍乡未克,12日转兵攻占萍乡以西之老关,并随即继续西进,在起义农民配合下攻占醴陵县城,击溃守军约1个营,缴获枪数十支,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300余人,并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总工会和农民协会等组织。14日,长沙的国民党军约两个营,在萍乡等地的国民党军策应下,向醴陵反扑。第2团当即转兵向北,于15日袭占浏阳县城,但因疏于戒备,17日遭到醴陵追来之国民党军的突然袭击,损失大部。在上述各路起义武装进攻受挫的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于17日命令各团向浏阳城东南之文家市集中。在工农革命军分路进攻期间,平江、浏阳、醴陵、株洲、安源等地的工农群众,在各地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都举行了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的农民和工人,手持梭镖、大刀和为数很少的长短枪,英勇地袭击挨户团,攻打团防局,打击土豪劣绅。醴陵县和浏阳县的起义群众,还配合工农革命军攻占县城,进行建立革命政权,重新恢复工会、农会等活动。株洲的起义群众曾一度占领株洲火车站。但是,由于当时全国政治形势处于革命低潮,在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下,许多农民运动骨干或被逮捕镇压,或被迫外逃,农民群众存在着害怕起义失败后又遭残杀的顾虑,因而,就整体说来,这次起义,未能形成有更多农民参加的群众性暴动。原定举行的长沙城的工人起义,因国民党戒备森严和工农革命军进攻行动中途受挫,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停止举行。19日,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3团全部、第1团余部和第2团的零散人员陆续到达文家市。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定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计划,部队迅速脱离容易遭受国民党军围攻的平江、浏阳地区,沿罗霄山脉南移,寻求立足点。20日,工农革命军从文家市南进,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突然袭击,总指挥卢德铭为指挥部队掩护主力安全转移而牺牲。29日部队进到永新县的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10月3日抵达宁冈县的古城。毛泽东在这里会见了当地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同袁文才、王佐两支农军建立了联系。27日进至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从此,这支起义武装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毛泽东点燃的井冈山之火,照亮了一条与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人们把它称之为“井冈山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方向。

南昌起义为什么失败了

这一起义的失败,是因为犯了一个错误,即没有与当地农民结合起来而要向广东去建立根据地。结果在潮汕与钱大钧等部激战失败。时任起义部队第9军副军长兼第3军官教导团团长的朱德回忆,当时计划晚上一点就开始解除朱培德的武装。朱德被分派的任务是,邀请朱培德下面的一些军官喝酒。一直到晚上9点,朱德都还拉着他们在饮酒。但是由于发命令太早,一下走漏了消息。是贺龙部队一个云南人的营长去报告的。敌人得到消息,立刻派人来叫这些军官回营,朱德也不好拦挡。朱德来到贺龙的司令部告诉他消息已经走漏了。于是不得不提前两点钟暴动就开始了。到天亮,起义部队取得了初步胜利,南昌的银行、机关都控制了起来,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但是还没有宣布土地政策,张发奎就带队伍追来了,起义军以25师的一部分在屠家铺堵住敌军。

明末起义军有那些

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终于推翻明朝的战争。明末政治腐败,农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崇祯元年七月,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首举义旗,全陕响应。从崇祯元年至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境共有义军100余部。千部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亦加入义军,并成为骨干。此时义军作战,自发性、盲目性强。明廷令三边总督杨鹤采用“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战略。但明廷无力养活大批饥民,已就抚者,纷纷再起。杨鹤为此入狱,洪承畴继督陕西,改用“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义军。各部义军先后东进,四年至六年,活动中心移至山西。作战亦由极度分散,各自为战发展为相对集中,互相呼应。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号称36营,一度破大宁、隰州、泽州、寿阳等城。六年冬,高迎祥等24营10余万人突破官军包围,转进至豫西楚北,以郧阳为中心,分部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利用官军分兵守境,互不协同的弱点,进行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明廷为改变“事权不一、相互观望”之被动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七年,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由四面分进合击,企图一举尽歼各部义军。义军相继转进汉中,围剿落空。明思宗朱由检撤陈奇瑜,以洪承畴继任五省总督。当其调动官军入陕,重新组织围攻时,除李自成仍坚持流动于陕甘外,其他各部再次转进河南。洪承畴率主力出关追击。义军于八年初,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参见凤阳之战),焚毁皇陵。洪承畴军三月间至河南时,义军已大部又集中于陕西。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明廷认识到在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连续失败,兵力损失过半,残部再返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亦多次失利。明廷为加强陕西攻势,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令洪承畴专力进攻陕北的李自成等部。七月,高迎祥在整厔(今陕西周至)被俘杀,余部走归李自成。此时,清军入边,破昌平等16城,朱由检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中原压力减轻。张献忠乘机复起,联合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于蕲州、霍山一带。十年,朱由检再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理,并增派禁军1200人,组织新的围剿。李自成进军四川,一度破城l0余座,但在十一年返陕时,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及孙传庭军袭击,败走岷州。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亦为左良五军击败,负伤退谷城。熊文灿遂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就抚。李自成率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农民起义陷入低潮。九月,清军两路入边,京师戒严,洪承畴、孙传庭率军入卫,西北官军减少。十二年,张献忠、罗汝才、张天琳等先后再起,破房县、保康,在罗猴山痛歼左良玉军。朱由检杀熊文灿,派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军进剿。十三年初,罗汝才曾在香油坪击败官军,但不久与张献忠先后败于玛瑙山及夔州,被迫转进四川。杨嗣昌率主力追击入川。李自成乘机于十一月进入河南,迅速发展为数万人。农民军首义至此时,优势官军始终处于战略进攻地位,农民军则处于反围剿、求生存的地位。各部时分时合,忽东忽西,寻找空隙及薄弱点进行袭击,以调动疲惫敌人,在有利时机,形成战役战斗上的局部优势,出其不意打击削弱敌人,在战斗中保存并发展自己。经过13年的游击流动的作战,逐渐集中,至十三年底,汇合为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为首的几支农民军。在多次反复起伏的战争实践中,渐趋成熟。特别是李自成,吸取知识分子意见,开始实施“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取天下”的战略。政治上实施“免粮”、“安民”、“平买平卖”政策并大力开展瓦解敌人的宣传工作,形成“民皆附贼而不附兵”的局面,军事上实施运动流动作战,开始向盲军战略要点进行机动进攻。十四年初,攻占洛阳。张、罗联军在四川大败官军于开县黄陵后,以一夜300里之速度,摆脱追击官军,于二月间返楚袭破襄阳(参见襄阳之战),杨嗣昌畏罪自杀。罗汝才因意见不合走附李白成。张军在信阳战败,转进安徽。李自成在十四至十六年间,三攻开封(参见开封之战),五歼官军主力,攻破襄阳,并在汝州之战中全歼孙传庭主力:破潼关,入西安,尽占秦、陇全境及晋西山区,并收编大部三边官军。此时,张献忠亦已攻下汉阳、武昌。战略形势发生质变,农民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终于被农民起义推翻。张献忠部亦于当年八月攻占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李自成进京后,面临的形势是如何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其中力量最强的是盘踞在山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本待归降大顺,四月初,忽闻大顺军在北京逮捕明勋戚大臣严刑追赃助饷及自身家眷被拘的消息后,击走唐通,部署防御,并向关外清军乞兵。与清军联合镇压起义军。四月,李自成亲率大军攻打吴三桂,在山海关激战(参见山海关之战)。在满汉军队联合进攻下,李自成失败,撤回北京。二十九日匆忙称帝,建国大顺,次日退出北京。李自成撤出北京后,有计划地实施战略退却,经山西平阳、韩城进入西安。清军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二月潼关失守,李自成从西安经襄阳进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于次年七月撤离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十一月牺牲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李自成、张献忠牺牲后,农民军余部继续坚持战斗,大顺农民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郝摇旗、刘体纯等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东地区;另一路由李过、高一功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西地区。大西农民军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转入川贵,坚持抗清斗争。清军集中兵力镇压义军,李过病逝,高一功、刘体纯、郝摇旗等战死,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兵败。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末农民军余部完全失败。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很大优越性,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没,使明军疲于奔命。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督抚与武臣存在矛盾,军政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在具体战役中往往只有起义军的几分之一,常常失败。农民起义军在战略策略上运用恰当,渑池突围完成了战略转移,后来从流动作战转为阵地战,避免了不利条件,变被动为主动。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与明军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北京后,军事首领滋长了腐化思想,政治上处理不当,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在明清军队进攻下功败垂成。但农民军将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都激励着后人。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有哪些代表

明末农民起义的代表有王二、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
王二(?-1629),明末农民起义先驱。王二起义爆发于1627年(天启七年)七月,这次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王嘉胤,府谷县人,明末农民起义初期领袖。李自成、张献忠和高迎祥都曾在其麾下。
王自用(?-1633年),陕西绥德(一作宜川)人,一名王和尚,号紫金梁。明末农民起义初期领袖。
高迎祥(?~1636年),一名如岳,陕西安塞人,明末起义军领袖。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定边县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上一篇:谁是谁的谁的谁

下一篇:蹉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