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水平

时间:2024-04-20 01:38:10编辑:揭秘君

如何简述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社会主义经济从本质上说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建立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强国富民的物质保证。是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经济发展并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木任务。发展阶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原有的生产力十分落后,物质技术基础非常薄弱,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工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并不大,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仍然是手工工具和体力劳动。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虽然有很大提高。但人口众多,资金严重短缺,经济发展技术相当落后资源相对不足,管理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这种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为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在追求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铁、公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在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步提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引领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内外贸均衡发展:我国的贸易模式正在经历转型升级,采取进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在“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方面积极推进开放。总体来看,我国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的阶段,同时积极推进内外贸均衡发展,为未来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希望我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鲜花][鲜花][鲜花]【摘要】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在追求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铁、公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在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步提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引领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内外贸均衡发展:我国的贸易模式正在经历转型升级,采取进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在“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方面积极推进开放。总体来看,我国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的阶段,同时积极推进内外贸均衡发展,为未来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希望我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鲜花][鲜花][鲜花]【回答】


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一个意思吗

你好,
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一个意思。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学家们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度量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用若干个具体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T)、人类发展指数(HDI)和购买力平价(PPP)。
2、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狭义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从横向来看,生产力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从纵向来看,生产力分为短期生产力、长期生产力;从层次来看,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快;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不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慢。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所以生产力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生产力发展是增长向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

【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名师详解】教育结构通常指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

1、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所处的大背景是“三期叠加”的阶段:首先是经济增长速度处在换档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第二个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短期内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有些痛苦;第三个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尤其是2008、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曾经实施的宏观政策刺激的效果需要消化。2、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拓展资料:一、中国经济发展情况1、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一个“五年规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2、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2012年1—9月份,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已经回落到7.7%。相较于中国过去30年接近10%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更是接近11.2%的增长速度。因此在10%或者8%以下,显然是经济增长变缓。另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种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变缓。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社会主义经济从本质上说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建立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强国富民的物质保证。是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经济发展并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木任务。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哪些?

你好,以下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衡量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经济指标有下列这些: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外贸易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物价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名人均现金收入、【摘要】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哪些?【提问】
你好,以下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衡量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经济指标有下列这些: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外贸易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物价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名人均现金收入、【回答】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有哪些【提问】
你好,以下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由多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一般适用较多的是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费、农村人口比重、人口预期寿命、新生婴儿死亡率、识字率等。不同的组织还制定指标来衡量各种制度环境。
其中,比如“人口预期寿命”、“新生婴儿死亡率”能比较合理的反应出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状况,是广泛适用的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回答】


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哪些?

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规模最重要的指标。2、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指标,反映家庭通常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化。它是衡量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相对数,用来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化情况。3、P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一种衡量的趋势和程度的指数变化的工业企业的出厂价格,价格变化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反映了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并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国家经济账户。其主要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总成本。4、BOP: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获得的全部货币资金与在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比较关系。国际收支叫做国际收支,收入大于支出叫做国际收支顺差,支出大于收入叫做国际收支逆差。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是其经济稳定的标志。5、就业率是反映劳动力就业程度的指标。指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它反映了在可能参与社会劳动的全部劳动力中实际受雇的人的比例。在一定时期内,就业人数的多或少,就业率就会更高,反之亦然。测算和研究就业率,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就业的经济效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就业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一个意思吗

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一个意思。经济发展水平亦称“经济发展量”、“经济动态数列水平”。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期的规模或水平。是计算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一般是指绝对数水平,也可以是相对数水平和平均数水平。依据在一个动态数列中所处的位置,分为最初水平、最末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意义,是衡量经济发展状态、潜力的标志。GDP/GNP总值、人均值和变化率,是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据联合国和经济学的资料,当人均GDP/GNP值超过3000美元/年时,经济发展趋向稳定上升,即可持续发展。科技在GNP/GNP中的贡献率,是判别是否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落后经济或生产发展方式。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表现是生产中的主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结果的存在,即劳动产物。按主体性质的不同,生产力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此外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生产关系也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在生产的物质关系里,个体间、群体与自然环境以及和社会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动物本身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而言,人造就自己的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最终生产关系也由人类自己造就。


什么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世界各国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富状况,通常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一般包括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只有日本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又称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是指政治上已独立,经济上比较贫穷,工业基础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的国家,绝大多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也包括东欧一些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可分为较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按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大致有四种类型:新兴工业国家、石油输出国家、原料输出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少数石油输出国人均收入虽比某些发达国家还富裕,但按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区别。  1、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的不完善。  现代市场经济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市场竞争充分、公平并有统一的规则;价格信息充分;市场活动主体的产权明晰。比中国为例,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各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还很严重,行政干预尤为突出;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也还在探索中。发达国家由于有完备的市场结构,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比较通畅,建立的清晰的产权制度,政府的建立的一个竞争公平的市场平台,有着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在发展中国家比较的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一个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目前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尚有两大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①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不畅,部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不能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致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社会筹集到的社保基金难以满足其承担的义务要求。  ②社会保险机制的覆盖面过窄。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业剩余劳动力仍被排除在社保机制之外,低收入人群的大量存在。相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的完备,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险普遍解决,发达的国家的工会组织起着积极的作用。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  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外债负担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过快等三个方面。而发达国家建立金融体系比较早,且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制度和政策,金融创新都是在发达国家中,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方面拥有最强的话语权。  4、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中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发达国家处在产业链的高端,贸易不公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区别。  从第一产业看,农业比重下降主要是由食物需求收入弹性小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食物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使农业无法分享国民收入增长的利益而实现同步增长;土地收益递减使同一地块上的农业投资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因收益下降必趋减少。这就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决定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跌。  从第二产业看,工业比重先升后跌趋势主要是由工业品的需求特征决定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居民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满足程度低,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迅速增长。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比较高,不再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迅速增长,而呈现饱和、下降趋势,造成工业消费品的产值比重先升后降。就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而言,生产量的增大和新的生产领域的开拓使社会对工业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与科技发展和生产升级换代相伴的生产资料“软化”,使生产资料科技含量增大,实物含量减少、物耗水平下降,生产发展更多地靠科技投入而非实物投入,于是社会对工业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对减少。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供求演变的合力,决定了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先升后降的趋势。  从第三产业看,第三产业比重增长是在服务需求上升律与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服务需求上升为服务供给上升提供了必要性;第三产业的相对利益大,为服务供给上升提供了动力;第一、二产业的生产高效率,为服务供给上升提供了可能性。这三个经济条件同时具备,就使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存在具有了充分必要条件。服务供给上升律的作用,使第三产业的规模随服务需求上升而现实地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当然趋于上升。  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2/3,美国高达70%, 像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有和好的基础,所以发展第三产业游刃有余。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好的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国家内在差别在于制度上的优越,不论是社会保障还是市场经济制度,民主化程度。同样一个创意在发达国家实现商业化运作概率要比在发展中国家高得多,这其中当然有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差别,人们思想观念的差距,发达国家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政府的政策也有区别。我们谈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主要看综合国力上,既有经济、政治、科技、人文等各方面的综合,而这些差别都是由人的差别而引起的,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上的巨大差别。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有哪些?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 :发达国家的工农业都很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长期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二次大战后,纷纷独立,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但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目前,这些国家仍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任务。 总的来说,有两点差异: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生活水平、生产力、进出口商品、对外贸易额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悬殊,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都较快,如中国。第三世界是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地位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在地域上大多处于发达国家的南边。第三世界国家也称为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拓展资料:目前,一般公认的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北美洲的美国和 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世界银行把一国的年人均收入在6000美元以上的国家,称为高收入国家,即发达国家,1988年有25个。亚、非、拉美的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发达国家

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

今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我们应正确判断和把握经济形势,看到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增强战胜挑战、克服困难的信心,不断提高经济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动荡时期。近两年,随着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财政状况窘迫。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以及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微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经济效益下滑。在宏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连续9个季度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连续数月在10%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缓慢下降,对外贸易近几个月进口和出口增速均在低位徘徊,外需萎缩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此外,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各级财政收入增速出现较为明显的减慢。
面对错综复杂的困难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再次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近1年来,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总体来看,宏观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态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增速保持在预期范围之内。可以预计,随着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并充分发挥作用,我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趋稳,并为下一轮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
密切关注并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动荡
此次我国经济运行出现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经济环境动荡。所以,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正确分析外部经济形势变化的原因和走势,及时采取对策。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发达国家经济面临四重困境。美国经济总量虽然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增长迟缓、复苏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欧元区经济已陷入整体衰退;日本挣扎在维持微弱正增长的边缘,居高不下的沉重债务使其也有可能陷入危机。概括起来,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面临四重困境:一是沉重的主权债务负担,财政赤字不断攀升,居高难下,虽然在艰难调整,但远未达到可持续的水平;二是金融系统仍然十分脆弱,超过万亿美元的不良资产需要处理,金融难题丛生;三是失业率高企不下,美国失业率仍然在8%以上的高位,欧洲一些国家失业率甚至接近25%,而目前的高失业率既是重重危机的结果,也是未来爆发更严重危机的导火索;四是受各自国家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以及各国之间利益冲突的影响,发达国家应对危机的政策空间十分有限,难以达成多国协议。这四方面问题形成恶性互动,可能会延长衰退萧条期,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严重问题。在2008—201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相对于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为强劲。但目前受发达国家危机日益严重的拖累,以及本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特别是自身结构性问题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暴露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世界经济将出现结构调整。一是实体经济的调整。表现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泡沫部门转移出来重新配置,以及企业对自身产品和市场的结构调整。二是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各国贸易结构调整、国际金融资本的重新配置、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打造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调整。三是经济体制机制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加强金融监管、创新金融体制,以及对经济危机的防范和应对等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给我们既带来挑战,更带来机遇。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从容应对挑战,牢牢抓住机遇,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我国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
虽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应看到,我国具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物质基础更加雄厚。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万多亿元,折合美元约为7.5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5400多美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出口接近1.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赤字率不足2%,财政实力雄厚;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社会资金比较充裕,金融体系基本稳定。我国经济结构正在优化调整之中,经济规模效应不断增强,防范外部风险和抗击国际经济危机的能力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极大调动和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体制空间,特别是近年来出台的鼓励民间投资的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环境的磨炼下,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走出去”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升到新水平,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有序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增强,为我国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实现较高水平和较好质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速和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同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我国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同时起到了拉动内需的作用。
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而显著的成绩。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纠正市场失灵,应对外部冲击,比较有效地防止了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和价格的剧烈波动。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们在对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对调控手段的选择、调控工具的使用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但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仍然存在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是当前发挥我国优势的重要内容。
坚持“稳中求进”,努力提高增长质量
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世界经济是在周期波动中运行的,我国经济也不能例外。当经济出现下行波动时,我们不仅要努力减轻或避免其负面影响,而且要因势利导,在提高增长质量上有所作为。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应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顺应经济规律,把握经济周期,在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上采取措施、力求成效。
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市场经济通过周期性波动这一自我完善功能对经济进行调节,以达到经济活动的均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周期的下行波动往往是在对社会生产造成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不仅要通过宏观调控最大程度减轻下行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应该使经济经过下行波动之后,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均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都要把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而不能简单地追求数量。在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的形势下,尤其应坚持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在下行波动中取得积极成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宏观注重审慎求稳。针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充分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在宏观层面,“稳中求进”首先是要审时度势,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争取取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进展、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和改善民生的新成效。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保持适度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是必要的。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重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做好这一工作,一应把握投资方向,制止对制造业的盲目投资,避免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投资于关乎国民经济大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制止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二应重视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仅要通过投资增加更多就业岗位,还要通过政府的社会投资,扩大劳动者接受培训和提高劳动技能的机会,保障劳动者权益。三应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避免由于过度依靠金融扩张而产生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微观努力创新求进。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微观活力决定着宏观经济的总体状态。微观活力表现为旧的落后成分的淘汰和新的先进成分的成长。企业是否具有发展的活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与经济上行时期相比,经济下行波动时期企业通过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更大、动力更强。在当前形势下,应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和推动微观主体的资产重组、设备更新、优胜劣汰,促进企业创新成长、行业发展壮大,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双赢。


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有哪些

经济增长趋势水平的主要经济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和财政收支。针对这些经济指标,调节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短期目标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政策手段主要是通过预算收支平衡或财政赤字、财政补贴和发行国债影响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趋向平衡。财政政策的中长期目标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收入的公平分配。政策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支出方向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制约经济结构的形成;通过财政贴息手段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以配合产业政策为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造条件;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来调节各地区和各阶层的收入差距,达到兼顾平等与效率。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和协调发展。


上一篇:秋天的变化

下一篇:美味的用英文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