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七回

时间:2024-04-18 07:37:55编辑:揭秘君

《三国演义》第七回主要内容概括是什么?

《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主要内容如下: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袁绍介绍袁绍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官至大将军、太尉,领冀州牧,持节总督幽青并冀四州。封邺侯,是东汉西园八校尉之一、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其史书为十三路),左将军袁术之兄,也是三国时代前期势力最强的诸侯。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三国演义第7回重点人物

三国演义第7回重点人物:孙坚、袁绍、公孙瓒、赵云。孙坚被刘表给打败后,逃回了江东。而袁绍原想联合公孙瓒,来得翼州。后袁绍背信弃义,后又意外的得到了赵云,后孙坚意外被乱石砸死了。却说孙坚被刘表围住,亏得程普、黄盖、韩当三将死救得脱,折兵大半,夺路引兵回江东。自此孙坚与刘表结怨。且说袁绍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冀州牧韩馥,遣人送粮以资军用。谋士逢纪说绍曰:"大丈夫纵横天下,何待人送粮为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绍曰:"未有良策。"纪曰:"可暗使人驰书与公孙瓒,令进兵取冀州,约以夹攻,瓒必兴兵。韩馥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绍大喜,即发书到瓒处。瓒得书,见说共攻冀州,平分其地,大喜,即日兴兵。

三国演义第一回~第七回的主要内容?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张飞鞭打督邮:刘备讨伐黄巾有功为安喜县尉。上任不到四个月,适有督邮到县,对刘备态度傲慢,有索取贿赂之意,令县吏诬称刘备害民。刘备和众老几次想拜见督邮,都被门吏拦住。张飞酒后乘马从馆驿前过,大怒,将督邮揪出门来拴在马桩上鞭打,后被刘备劝阻。刘、关、张三人放了督邮后弃官另谋出路。  何进被杀:董皇后和灵帝皆欲立皇子协为太子,中常侍蹇硕进谏说若想立刘协为太子,必须先诛杀何进。灵帝因而宣何进进宫,司马潘告密,何进得以脱险。何进采纳袁绍意见,调外地的兵马进京师诛灭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进兵京师,何进谋除宦官的计划泄露,十常侍先发制人,将何进骗进宫去杀害。  董卓弄权:外戚与宦官争权,互相攻杀。汉灵帝死,少帝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自封相国,独掌大权。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吕布投靠董卓:吕布原为丁原义子,为人勇猛。董卓想要除去丁原,但害怕吕布,便派李肃带着赤兔马和黄金、珠宝前去劝降。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提刀到丁原帐中,杀之,砍下他的首级,投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董卓赐之金子,封他为都亭侯。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  曹操献刀: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恰遇董卓叫吕布去挑好马赐给曹操。吕布去后,董卓因不耐久坐而侧卧,曹操正要行刺,却被董卓在镜子里看见。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跪下谎称献刀给董卓,并借口试马,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经去了洛阳。  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细节提示:当陈宫责怪曹操残忍时,曹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董卓当权,把持朝政。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此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袁绍嫌他地位低微,喝令将其打出。曹操上前阻止,曹操端杯热酒为关羽壮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令众诸侯惊讶不已。  三英战吕布: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公孙瓒战败,吕布举起画戟要刺。张飞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击30多回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也上前助战,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最后吕布招架不住,飞马便回,逃到虎牢关。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孙坚匿玉玺:孙坚从皇宫废墟的井中捞得一枚玉玺。他相信这是自己将要当皇帝的预兆,便托病辞别江东,别图大事、不想事情泄密,袁绍向他讨取。他离开洛阳,袁绍还写信给荆州刘表,叫他拦截孙坚讨玉玺。孙坚对他们发誓说:“如果拿了玉玺,死于刀剑之下。”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赵云飞骑救公孙: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被赵云所救。赵云因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概括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概括:曹操举兵西征,张鲁派人退敌结果失败,并折损了几名大奖,正当张鲁焦躁时,阎圃向张鲁推荐了庞德,庞德英勇善战,多次帮助张鲁打退了敌兵,张鲁非常高兴。曹操见庞德如此勇猛一心想收为己用,于是利用贾诩的计策,让庞德归顺于自己,张鲁最终兵败投降,曹操平定汉中。刘备听说后担心曹操夺了东川,便要窥探自己的西川了,于是利用孔明计策诱使孙权出兵攻打曹操。《三国演义》重要情节:官渡之战、舌战群儒、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桃园结义、夷陵之战、千里走单骑、华容道释曹、三顾茅庐、三分归晋、遗恨五丈原、赵云救阿斗。赤壁之战、许褚斗马超、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横槊赋诗、杨修之死、智激周瑜、张飞威镇长板桥、刮骨疗毒、关羽败走麦城、关羽单刀赴会、三气周瑜、七擒孟获。荆襄风云,火烧赤壁:刘备在汝南战败,投奔荆州刘表。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足智多谋又心怀天下的诸葛亮辅佐。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举兵南征,矛头直指荆州。此时刘表亡故,荆州落入曹操手中。刘备遭曹操沿途追杀,命悬一线,幸而有诸葛亮、赵云等人死命保全才得以存身。面对曹操南征之势,刘备遣诸葛亮往江东与孙权结盟。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最终促成孙刘联军。在诸葛亮、周瑜、庞统、黄盖等文臣武将的合作下,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孙刘联军在赤壁一战以弱胜强大破曹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赤壁大战过后,刘备孙权转而争夺荆州。孙权遣鲁肃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则在诸葛亮的劝谕下多次推辞。周瑜献计,骗刘备前往东吴成亲,进而将其扣留以换荆州。不料周瑜的计谋被诸葛亮屡屡识破,致使其“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最终在诸葛亮的讥讽中呕血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历经了半生的屈辱磨难之后,刘备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领地,为进军西川打下基础。

《三国演义》第七回主要内容概括是什么?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三国演义第七回内容概括:袁绍在谋士逢纪的建议下,诱使北平的公孙瓒一同出兵,夺取了韩馥的冀州。却不肯分地,甚至射sha了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于是两军生仇,在磐河一带多次发生zhan斗,互有输赢。zui后在董卓来使的调节下议和,两家终究各自罢兵,公孙瓒又推荐刘备为平原相。另一方面,淮南袁术向刘表借粮不成,心中怨恨,挑唆江东孙坚去打刘表。孙坚帅huang盖韩当等将领跨江攻打刘表,首zhan告捷,击败了刘表手下的huang祖。孙坚趁势攻打襄阳,不料中计,被刘表军乱箭射sha,江东猛虎殒命。所幸huang盖生擒huang祖,孙坚的长子孙策准备用huang祖换回孙坚shi体。【摘要】
《三国演义》第七回主要内容概括是什么?【提问】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三国演义第七回内容概括:袁绍在谋士逢纪的建议下,诱使北平的公孙瓒一同出兵,夺取了韩馥的冀州。却不肯分地,甚至射sha了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于是两军生仇,在磐河一带多次发生zhan斗,互有输赢。zui后在董卓来使的调节下议和,两家终究各自罢兵,公孙瓒又推荐刘备为平原相。另一方面,淮南袁术向刘表借粮不成,心中怨恨,挑唆江东孙坚去打刘表。孙坚帅huang盖韩当等将领跨江攻打刘表,首zhan告捷,击败了刘表手下的huang祖。孙坚趁势攻打襄阳,不料中计,被刘表军乱箭射sha,江东猛虎殒命。所幸huang盖生擒huang祖,孙坚的长子孙策准备用huang祖换回孙坚shi体。【回答】
扩展资料: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zui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se彩与可读xing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si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 1323)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zui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bingsi。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se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回答】
小学生能理解的【提问】
简单易懂内容【提问】
《三国演义》第七回主要内容袁绍磐河zhan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袁绍与公孙瓒zhan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si孙坚。孙策用huang祖换父shi后回江东。【回答】


三国演义第七主要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第七回为“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主要人物分析:
袁绍:用计联合公孙瓒夺取韩馥的冀州,之后又出尔反尔杀害公孙瓒的弟弟,不仁不义。
公孙瓒:被袁绍利用,之后怒起兵攻打袁绍,耿直刚烈。
孙坚:被袁术撺掇,攻打昔日的仇人刘表,敢爱敢恨。
刘表:先前截击孙坚,之后又得罪袁术,四处树敌。


三国演义第七回好词

阔面重颐、威风凛凛、背信弃义、损兵折将、不计其数等。威风凛凛 [ wēi fēng lǐn lǐn ] 释义:威严可畏、有气势的样子。出处:元·费唐臣《贬黄州》:“见如今御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例句:他穿上军服,还真有点威风凛凛的气势。近义词顶天立地 [ dǐng tiān lì dì ] 释义: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道场无庵法全禅师》:“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例句:元·纪君祥《赵氏狐儿》:“我若把这孤儿献将出去,可不是一身富贵,但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

三国演义的第七章的好词

对联: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2、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3、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4、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5、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6、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扬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7、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8、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歇后语:张飞卖豆腐——人硬货不硬周喻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吕布戏貂婵——上了她的当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张飞遇李逵——黑加黑!曹操做事——疑心重!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曹操败走华容路——不出所料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常山赵子龙——一身是胆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关羽放曹操——念旧情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孔明夸诸葛亮——自夸自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下东吴——心中有数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张飞的妈妈生孩子——无事生非(飞)张飞赔情——知错就改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三国演义第七回主要内容详细介绍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三国演义》第七回主要内容 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 《三国演义》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上一篇:三国志之辅佐刘备

下一篇:上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