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郑燮原文及翻译
竹石郑燮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竹石》郑燮〔清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翻译: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注释: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3、立根:扎根,生根。4、原:原来。5、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6、磨:折磨,挫折,磨炼。7、击:打击。8、坚劲:坚强有力。9、任:任凭,无论,不管。10、尔:你。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竹石郑燮作者简介
【作者】: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官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门而罢官。为“扬州八怪”之一。创“六分半书”,篆隶杂合行楷,参错纵横。画专长兰竹松石,简洁遒劲。工诗词,抒情志感,痛快淋漓。著有《板桥全集》。【赏析】: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竹 石(清)郑 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注释】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们。【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什么风
滥觞的意思
问题一:滥觞的“滥觞”的使用 “滥觞”一词属于古语词、书面词,但也不算是十分冷僻的词。基本所有的语词类辞书都收录了,且解释基本一致。 《辞源》(1979年版)的解释:【滥觞】《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又见《韩诗外传》三、刘向《说苑・杂言》、《孔子家语・三恕》。原意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少,只能浮起酒杯。后以指事物的起源。《梁书・钟嵘传・诗品・通论》:“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云:‘名余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唐刘知几《史通・断限》:“若《汉书》之立表志,其殆侵官离局者乎!考其滥觞所出,起于司马氏。”《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的解释:【滥觞】〈书〉①名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②动起源:词~于唐,兴盛于宋。以上两种解释比较有代表性,《辞源》(1979年版)的解释符合词语产生的理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的解释符合词义演变的过程。基本上辞书解释的共同点是,“滥觞”的含义只有一个:起源;而其词性包括名词和动词两类。这在感 *** 彩上则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它可以指好的事物的起源,也可以指坏的事物的起源。 以下是名词用法的正确用例:(1)随后,在当地居民李栋梁的带领下,当地民众、环保社团、专家、大学生联合掀起了一场台湾历史上最著名的环保运动。这起事件也成为了台湾环保运动的滥觞。(《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以下是动词用法的正确用例:(2)文物研究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滥觞于古代金石学;但文物学在中国又是一门起步较晚的年轻学科,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建立。(《光明日报》2006年1月27 日)比较起来,用作动词的比用作名词的要多。用作动词时,多组成“滥觞于……”结构形式,表示起源的时间、地点或基础。 但是实际上,“滥觞”一词被用错的频率很高。我通过百度搜索所作调查,用错的比例大于10%。错用最多的是把“滥觞”当作“泛滥”“滥(过多,过度)”,而视为贬义。如:①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性行为似乎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势,尤其爱情的纯洁和相互忠诚被一些人刻意淡化,代之的是性的随意和滥觞。(《中国“问题孩子”调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②在当今经济学领域中,“分工产生效益”早已被讨论得滥觞了,实际上,“分工之后的结合产生更大效益”则几乎被遗忘。(《新京报》2007年11月3日)③但不知从何时起,“照顾”日益成为一种制度,照顾至上、照顾太多、照顾必然。县级以上党政干部从“一线”下来,如果什么职务也不安排,反而不正常,因此造成了当前各地“改非”的滥觞。(《廉政望》2007年第11期)有时甚至被当成“滥用”“滥施”等意思:④其实,后者的秩序和安全完全可以从市场或农村内部的约束力量那里获得, *** 作为外部监管力量介入,一定要慎之又慎,要有边界意识,更不能借助公共安全之名,行权力滥觞之实,否则这样的政策就是恶的政策,迟早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南方都市报》2007年11月9日)有用作“波及”“影响”的:⑤谟武文苑兴办20年来,不仅走出顺昌,在全市推广,而且滥觞城镇其他行业。(《闽北日报》2006年5月9日)⑥可能是慈禧太后青睐色彩浓艳的粉彩瓷,而不喜欢这种相比之下色彩淡雅并作诗题跋,带有文人气息的品种,故作品数量极少,在官窑之作中未成气候,但它却滥觞了清末民初的浅降彩瓷。(千龙网2007年12月28日)还有一些用例则令人不知所云,不明所以。如:⑦黄石旧岩,流水滥觞。昨日,在江海学院学生宿舍区,一处由中国著名叠石专家方惠设计的叠石假山正式完......>>
问题二:滥觞的意思 就是酗酒的意思,觞是举杯饮酒的意思~
问题三:滥觞是什么意思? 起源的意思,滥是指搐滥,这里做漂浮讲,觞是青铜酒器的一种,滥觞是指刚能漂起酒杯的水流,水小啊,就是源头啦!
问题四:“滥觞”是什么意思啊 荀子子道:「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滥觞」一词,典故於此。水源所出,其始甚小,只能浮起酒杯,因此绩来就把「滥觞」比喻为事之开始。
问题五:滥觞所出的近义词 滥觞所出 [làn shāng suǒ chū ]
觞:酒器;滥觞:使酒杯浮起来。原指江河的发源之处水很小,只能浮起酒杯。后用以指事物的起源。也比喻事物所起源的地方。
近义词
水源木本 [shuǐ yuán mù běn]
水的源头,树的根本
问题六:净土教之滥觞什么意思 滥觞(làn shāng)是书面用语,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净土教这个词不太常用,净土宗比较合适,不管净土、禅、密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
滥觞什么意思 滥觞出自哪
1、滥觞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àn shāng,本谓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 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 出自《孔子家语·三恕》: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
2、荀子曰: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孔子家语·三恕》中也有类似的话: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滥觞一词,出现于此。水源所出,其始甚小,只能浮起酒杯,因此后来就把滥觞比喻为事之开始。滥觞,不但古代文献中较为多见,现代书籍、报刊中也较为多见。
文化滥觞是什么意思
文化的起源和发端。出自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文学》:“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
滥觞:
拼音:làn shāng。
释义:
1、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2、指小水。
3、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
4、波及,影响。这是“滥觞”的动词用法。
5、泛滥;过分。
造句:
1、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滥觞于宋朝。
2、河洛文化的滥觞开启了河洛文化的历史。
3、从某种程度上说,称后现代主义小说为不确定性的滥觞,绝非妄语。
4、它与语言的发展同步,滥觞于较早的散文和诗歌中。
5、中国近代的行政诉讼制度滥觞于清末“行政裁判院”的筹设。
文化滥觞是什么意思
文化的起源和发端。出自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文学》:“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
滥觞:
拼音:làn shāng。
释义:
1、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2、指小水。
3、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
4、波及,影响。这是“滥觞”的动词用法。
5、泛滥;过分。
造句:
1、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滥觞于宋朝。
2、河洛文化的滥觞开启了河洛文化的历史。
3、从某种程度上说,称后现代主义小说为不确定性的滥觞,绝非妄语。
4、它与语言的发展同步,滥觞于较早的散文和诗歌中。
5、中国近代的行政诉讼制度滥觞于清末“行政裁判院”的筹设。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后面是什么啊?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这是一首朝代歌反应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具体来说夏商西周相延续,然后东周分两段即是春秋和战国,再然后秦朝实现大一统,统一局面延续到西汉和东汉,之后三国并立即魏蜀吴,最后西晋短暂统一,然后进入北方五胡十六国,南方为东晋,再然后南北方重组,南方宋齐梁陈,北方北魏统一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最后北周再次统一北方,这就是南北朝,不久北周被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然后为金人所灭,康王赵构逃往南方建立南宋,宋夏金辽混战,最后元再次大一统,最后明清,清朝灭亡后,中国封建王朝至此结束。
孟子辟杨、墨 说的是什么?
思想史上孟子辟杨、墨也许是一件重大的事件,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孟子》一书直接提到杨、墨之处分别不过7次与9次,除了《滕文公下》上所载墨者夷子与孟子关于“爱无差等”的论辩是直接交锋外,其余都是比较简单的攻击之辞。但是,当我们站在宏观的视角审视儒家与杨、墨的思想冲突,就会发现,可以说整个《孟子》一书一个重要的思想倾向就是迎接对杨、墨的挑战,其基本思路有有破有立,在立中破,即在孟子提出的具体主张的背后,有意无意地可以看到针对杨、墨的进行的批判。
杨子,名朱,战国时期魏国人。关于杨朱的思想,由于他没有留下任何遗作,《孟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列子》等书都曾提起过他,其中《列子·杨朱》篇最详,传统上认为它反映的就是扬朱的思想。据该篇记载,杨朱是老子的弟子。老子所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这话,便有自保其意,是以出了位自私自利的弟子。但是现代的学者对《列子》这部书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我们姑且把它作为杨朱思想的旁证。《吕氏春秋》说:“阳生贵己。”(《审分览·不二》)《韩非子》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显学》)《淮南子》说:“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汜论训》)
在这些引文中,《吕氏春秋》说的阳生,近来学者们已经证明就是杨朱。《韩非子》说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的人,也可能是杨朱或其门徒,因为在那个时代再没有别人有此主张。把这些资料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杨朱的两个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生”。这两个观念的基本内涵就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当作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人性,来阐释人生。孟子在批驳杨朱时,认为“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将 “我”与“天下”对立起来,将个人的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发展对立起来,将自己肉体是生命与精神的生命对立起来,导致了只知为“我”,不知为人,不知为天下苍生,不知自己真本性的结果,其精神境界非常低下。显然,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观点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是断断不可取的,因为这很容易流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造成人心陷溺,社会失衡。杨朱的思想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一度有非常大的影响,孟子便曾提过句“逃墨必归于杨”(《孟子·尽心上》),于此可见一斑。
墨子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而另立新说,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并创立了墨家学派。《淮南子·要略》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家学派在战国初年曾经影响很大,与儒家思想观点针锋相对,在当时并称“显学”,史称墨家“列道而议,分徒而讼”(《淮南子·俶真训》),对开战国一代学术争鸣之风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墨子》的基本思想是提出了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在这十个项目之中,“兼相爱”、“交相利”是其基本主张。在《滕文公下》上所载墨者夷子与孟子的论辩中,孟子的批判主要就是针对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功利主义。墨子的观点,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道理,与儒家的“仁爱”似乎接近。实际上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者爱人有根本的区别,孔子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爱无差等”,“爱无厚薄”则实际上则取消了“亲亲”原则,主张把他人与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这就有可能导致社会伦理秩序的混乱,使已经混乱的战国社会雪上加霜。所以孟子批评“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下》)。墨子还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利”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作为奋斗争取的目标。孟子继承孔子作义利之辩,重义轻利、崇义抑利,见梁惠王脱口而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又言“舍生取义”,坚决反对“枉尺直寻”等等。针对墨家纯粹从功利主义立论而攻击儒家厚葬久丧,孟子这样说: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这说明孟子在丧葬问题上不纯粹从功利主义着眼,而是强调厚葬在于尽人心,鲜明地表达了儒家的真精神。
综合起来看,孟子辟杨墨,认为杨朱为我是无君,墨子兼爱是无父。这样“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因为杨墨之道,废弃人伦,就会丧失人之所以为人的资格,而堕落为禽兽。杨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墨家是极端的集体主义,而孟子把握了儒家中庸之道的精义,在这两种极端倾向中强调走中道。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孟子抨击杨朱墨翟,正是要在基本人性和人心受到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集体主义摧残殆尽的两极分化里开拓出一条‘执中’的康庄大道来。不过 ‘执中’绝非折中主义,因此孟子批判了‘折中无权’的片面思想。”[⑨]杨朱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墨家的极端的集体主义尽管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他们根本的失误都是对中国社会历史缺乏深刻的认识,所开出的救治社会人心的药方脱离中国的社会实情实际,也难以真正落实,所以他们后来都相继中绝,而儒家则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主体获得了持续的发展。
对于孟子的辟杨墨,历代儒者给予高度的赞扬。扬雄说:“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法言·吾子篇》)牟子《理惑论》云:“杨、墨塞群儒之路,车不得定,人不得步,孟子辟之,乃知所从。”[⑩]
韩愈云:“夫杨墨行,正道废。……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11] 王阳明:“孟子辟杨、墨至于“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于禽兽夷狄,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12]
这些都充分说明孟子在批判杨墨的思想史意义。
滥觞是什么意思
滥觞的意思是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滥觞一词是一个汉语词语,来源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
《孔子家语·三恕》中也有类似的话:“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滥觞”一词,出现于此。水源所出,其始甚小,只能浮起酒杯,因此后来就把“滥觞”比喻为事之开始。“滥觞”,不但古代文献中较为多见,现代书籍、报刊中也较为多见。
滥觞造句:
1、清末两次保和会之参与,是中国外交现代化的滥觞,并推动了中国红十字人道主义事业的发展。
2、雷衷舒失去了文化人的那点风骨,蓦生稠人广众下被调戏了样的悲惨感,在醒悟出自身的价值与姓别之后愤愤骂了一句:“可怕也,实乃肆无忌惮国祸民殃之滥觞。”
李鸿章与卖国条约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在日本下关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一页,记录了19世纪末中华民族落后与屈辱的历史。下关亦称马关,位于日本本州最南端。在日本讲学期间,我看了看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遗址。汽车在下关市的街道上拐来拐去,来到一座背依小丘的旅店,这就是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旧址———春帆楼。 春帆楼建在一个小丘上。正门右侧,有一日式建筑,即当年清政府代表与日本政府代表谈判的场所。其门前竖一长条形木牌,上书“日清讲和纪念馆”,下为一遮雨木板,则为说明介绍。步入会所,正中间是宽大的谈判桌。出于文物保护需要,现在已用落地玻璃将四周罩了起来,参观者只能透过玻璃罩,观看里面的摆设:一张长形大桌,将谈判者划分两个阵线。桌子一侧为清政府代表,有一把软靠椅和若干硬靠椅。软靠椅是李鸿章的专座,硬靠椅则为其余人员的座位。桌子另一侧,为两把软靠椅及若干硬靠椅,自然是日本方面的座位。每张椅子旁,都立有木板,上书当年某某人之座及其官衔、品级和谈判的身份。 会所内的陈设很简单,没有多少好说的。但是,我在这里逗留了很久,桌上砚台和笔,虽然都默默无语,却使我心头紧缩。100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的落后,貌似强大的中国却败于“蕞尔三岛”的“东夷小国”。辽东湾、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二亿两白银的赔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的添设……这一桩桩记录着中华民族耻辱的条约内容,仿佛压在心上的巨石,让人喘不过气。 旅店正门左侧,有一条小路,路口有指示牌,上书“李鸿章道”四字。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偕其子李经方、美籍顾问科士达等及随员抵达马关,次日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内阁总理)、陆奥宗光(外务大臣)开始谈判。会上,李鸿章要求议和前先行休战,日本则提出十分苛刻的休战条件: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的清军全部向日军缴械,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交日本军务官管理,且停战期间日本一切军费由中国承担。这些条件无疑将北京置于日军的监视之下,自然遭到清政府的反对。24日,李鸿章奉清政府之命,在谈判会上撤回休战要求,表示拒绝日本提出的条件。当天,李乘马车返回寓所,途中遭到日本浪人枪击,子弹擦伤左颧,顿时血流满面。此事传出,国际舆论顿然大哗。当时,俄罗斯已派军进入中国北部,狼狈不堪的日本政府担心第三国借机干涉,这才由“日皇遣使慰问谢罪”,遂“结约解兵”。为了防止再出现意外,日方沿着春帆楼左侧的山腰间修了这条专供李鸿章行走的小路。 凝结着中华民族耻辱的《马关条约》,是继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以后外国侵略者加在中国身上的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实际利益,并借此进一步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春帆楼前的那块石碑,就刻写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马关条约签订当年,日本全国财政收入为1亿日元,而马关条约的赔款却合3亿日元。中国方面的统计,则为2亿两的赔款、3000万两的“赎辽费”,还有每年50万两的威海卫驻军费,战后3年间日本就实际得到2.315亿两白银,合3.4725亿日元,大大超过1896至1898年3年间日本全国税收26890万日元的总和。可见,《马关条约》使日本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的巨额的不义巨金,构成了其原始资本积累的最重要的部分。正是凭借着它,日本建立起纳入国际资本金融体系的金本位货币制度,加速了工业近代化和军事近代化。这笔巨款到了日本手里,2000万日元归入皇室私产,1000万日元用于备荒,1000万日元用作教育基金,1200万日元补助1898年度一般支出,其余3亿日元全部转入临时军费特别支出,用作扩充海陆军等军事费用及扩大军备产业基础。曾受到中国和东南亚人民抨击的日本扶桑社《新历史教科书》,对此亦不讳言,它承认:“与纺织等轻工业相比,重工业的发展较迟。而重工业的投资来自于下关条约的赔偿金。1901年,官营的八幡制铁所开业,标志着钢铁国产化的开始。没有这些钢铁,就不可能有造船业的发展,日俄战争后1万吨以上的造船自然也不可能”,于是“日本也有了产业革命”。 《马关条约》的赔款,对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一位日本朋友曾非常坦诚地对我说,多年来他对中国一直有一种欠债和感激之情,前者是说“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侵华战争,后者指的就是《马关条约》的赔款帮助了日本。这位日本朋友良心未泯,但他却无法体会到这笔巨额赔款对中国人民是多么沉重的负担。《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若能在1898年5月8日前付清全部赔款,则可免除利息并收回威海卫。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约为8000万两白银。为了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举向俄、法、英、德等国借款。而外国债则乘机抬高利润,且强加各种苛刻条件,进一步将中国置于国际金融资本的束缚之下。 中国的知识精英们,怀着满腔悲愤奋起反对《马关条约》。当条约条款内容传到北京时,当即导致了5月2日的“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余在京应试举人,联名向光绪帝上书,从而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返回东京的那天,天又下起小雨。火车将至下关时,雨点渐渐变大,到达下关车站,雨更急,甚至还刮起一阵大风,风中夹着黄豆大的冰雹。冰雹砸在车窗上,发出一阵阵“砰砰”的响声。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天人感应”吧。它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甲午之败,不要忘记马关之辱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在日本下关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一页,记录了19世纪末中华民族落后与屈辱的历史。下关亦称马关,位于日本本州最南端。在日本讲学期间,我看了看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遗址。汽车在下关市的街道上拐来拐去,来到一座背依小丘的旅店,这就是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旧址———春帆楼。 春帆楼建在一个小丘上。正门右侧,有一日式建筑,即当年清政府代表与日本政府代表谈判的场所。其门前竖一长条形木牌,上书“日清讲和纪念馆”,下为一遮雨木板,则为说明介绍。步入会所,正中间是宽大的谈判桌。出于文物保护需要,现在已用落地玻璃将四周罩了起来,参观者只能透过玻璃罩,观看里面的摆设:一张长形大桌,将谈判者划分两个阵线。桌子一侧为清政府代表,有一把软靠椅和若干硬靠椅。软靠椅是李鸿章的专座,硬靠椅则为其余人员的座位。桌子另一侧,为两把软靠椅及若干硬靠椅,自然是日本方面的座位。每张椅子旁,都立有木板,上书当年某某人之座及其官衔、品级和谈判的身份。 会所内的陈设很简单,没有多少好说的。但是,我在这里逗留了很久,桌上砚台和笔,虽然都默默无语,却使我心头紧缩。100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的落后,貌似强大的中国却败于“蕞尔三岛”的“东夷小国”。辽东湾、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二亿两白银的赔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的添设……这一桩桩记录着中华民族耻辱的条约内容,仿佛压在心上的巨石,让人喘不过气。 旅店正门左侧,有一条小路,路口有指示牌,上书“李鸿章道”四字。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偕其子李经方、美籍顾问科士达等及随员抵达马关,次日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内阁总理)、陆奥宗光(外务大臣)开始谈判。会上,李鸿章要求议和前先行休战,日本则提出十分苛刻的休战条件: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的清军全部向日军缴械,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交日本军务官管理,且停战期间日本一切军费由中国承担。这些条件无疑将北京置于日军的监视之下,自然遭到清政府的反对。24日,李鸿章奉清政府之命,在谈判会上撤回休战要求,表示拒绝日本提出的条件。当天,李乘马车返回寓所,途中遭到日本浪人枪击,子弹擦伤左颧,顿时血流满面。此事传出,国际舆论顿然大哗。当时,俄罗斯已派军进入中国北部,狼狈不堪的日本政府担心第三国借机干涉,这才由“日皇遣使慰问谢罪”,遂“结约解兵”。为了防止再出现意外,日方沿着春帆楼左侧的山腰间修了这条专供李鸿章行走的小路。 凝结着中华民族耻辱的《马关条约》,是继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以后外国侵略者加在中国身上的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实际利益,并借此进一步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春帆楼前的那块石碑,就刻写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马关条约签订当年,日本全国财政收入为1亿日元,而马关条约的赔款却合3亿日元。中国方面的统计,则为2亿两的赔款、3000万两的“赎辽费”,还有每年50万两的威海卫驻军费,战后3年间日本就实际得到2.315亿两白银,合3.4725亿日元,大大超过1896至1898年3年间日本全国税收26890万日元的总和。可见,《马关条约》使日本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的巨额的不义巨金,构成了其原始资本积累的最重要的部分。正是凭借着它,日本建立起纳入国际资本金融体系的金本位货币制度,加速了工业近代化和军事近代化。这笔巨款到了日本手里,2000万日元归入皇室私产,1000万日元用于备荒,1000万日元用作教育基金,1200万日元补助1898年度一般支出,其余3亿日元全部转入临时军费特别支出,用作扩充海陆军等军事费用及扩大军备产业基础。曾受到中国和东南亚人民抨击的日本扶桑社《新历史教科书》,对此亦不讳言,它承认:“与纺织等轻工业相比,重工业的发展较迟。而重工业的投资来自于下关条约的赔偿金。1901年,官营的八幡制铁所开业,标志着钢铁国产化的开始。没有这些钢铁,就不可能有造船业的发展,日俄战争后1万吨以上的造船自然也不可能”,于是“日本也有了产业革命”。 《马关条约》的赔款,对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一位日本朋友曾非常坦诚地对我说,多年来他对中国一直有一种欠债和感激之情,前者是说“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侵华战争,后者指的就是《马关条约》的赔款帮助了日本。这位日本朋友良心未泯,但他却无法体会到这笔巨额赔款对中国人民是多么沉重的负担。《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若能在1898年5月8日前付清全部赔款,则可免除利息并收回威海卫。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约为8000万两白银。为了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举向俄、法、英、德等国借款。而外国债则乘机抬高利润,且强加各种苛刻条件,进一步将中国置于国际金融资本的束缚之下。 中国的知识精英们,怀着满腔悲愤奋起反对《马关条约》。当条约条款内容传到北京时,当即导致了5月2日的“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余在京应试举人,联名向光绪帝上书,从而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返回东京的那天,天又下起小雨。火车将至下关时,雨点渐渐变大,到达下关车站,雨更急,甚至还刮起一阵大风,风中夹着黄豆大的冰雹。冰雹砸在车窗上,发出一阵阵“砰砰”的响声。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天人感应”吧。它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甲午之败,不要忘记马关之辱
滥觞的造句滥觞的造句是什么
滥觞的造句有:它与语言的发展同步,滥觞于较早的散文和诗歌中。击壤歌,康衢谣,天下大和之心音,滥觞于唐尧乡里;粝粢食,藜藿饮,放勋厚德之遗香,氤氲在花果城中。滥觞的造句有: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滥觞于宋朝。它与语言的发展同步,滥觞于较早的散文和诗歌中。注音是:ㄌㄢ_ㄕㄤ。拼音是:lànshāng。结构是:滥(左右结构)觞(左右结构)。滥觞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滥觞lànshāng。(1)浮起酒杯。喻事情的开始。二、引证解释⒈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_者也。”清钱谦益《南京吏部右侍郎顾起元父国辅赠通议大夫制》:“朕闻黄河之水,源可滥_。”⒉指小水。引南朝宋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滥_逶迤,周流兰殿。”⒊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引《初学记》卷十六引唐虞世南《琵琶赋》:“强秦创其滥_,盛汉尽其深致。”唐刘知几《史通·序例》:“滥_肇迹,容或可观,累屋重架,无乃太甚!”清王韬《<淞滨琐话>自序》:“夫荒唐之词,发端於漆园;怪诞之_,滥_乎《洞冥》。”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文学》:“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⒋波及;影响。引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沧浪诗评》:“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_晚唐者。”宋陈亮《复胡德永书》:“亮方一切置门外之是非,而求其自容于天地间,倘可以免,凡今所召,皆数年前_波之所滥_也,决不敢以是自沮。”⒌犹泛滥;过分。引明叶子奇《草木子·杂制》:“借使所入之沟虽通,所出之沟既塞,则水死而不动,惟有涨满浸淫,而有滥_之患矣!”《明史·史可法传》:“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_,自后宜慎重。”清昭_《啸亭杂录·嘉庆初年谏臣》:“福文襄王康安虽屡立战功,然所_封疆,苞苴广进,没后_膺重典,未免滥_。”三、国语词典水流发源的地方。因其水量非常浅小,而仅能浮起一个酒杯,故称为「滥觞」。四、网络解释滥觞滥觞,拼音为lànshāng,注音:ㄌㄢ_ㄕㄤ,释义:本谓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滥:泛、浮之义;觞:酒器,可以盛酒,言其微)。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语出《孔子家语·三恕》:“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关于滥觞的近义词发端先河发轫开始来源起源关于滥觞的诗词《养源斋·红源初滥觞》《山行·路出盘江所滥觞》关于滥觞的诗句初如滥觞出眠山岷源始滥觞初如滥觞出眠山关于滥觞的成语称觞举寿最可觞客滥竽充数飞觞走_宁缺毋滥放刁把滥滥官污吏滥觞所出横恩滥赏宁缺勿滥关于滥觞的词语横恩滥赏流觞曲水称觞举寿滥竽充数泛滥成灾宁缺毋滥滥觞所出飞觞走_放刁把滥滥官污吏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滥觞的详细信息
词语造句:用滥觞造句(约30个)
滥觞拼音: lan shang 滥觞解释: <书>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怀,今指事物的起源。 滥觞造句: 1、那就是那小事的滥觞——或者说那就是那不久就变成了大事的小事的滥筋。 2、推动自由移居的运动滥觞于1960年代早期,到1970年,原本处于地下的活动经过发展,变成一项公开运动。 3、当民主形势在英国,美国和法国滥觞之时,极权 *** 体制仍然持续主宰着德国。 4、但那些滥觞于错误观点——“丢失工作既不能只怪罪运气不好,也不能只归咎经济不景,而是一种失败”——的一些判断,我们尽可泰然处之。 5、还是更多地把它看作生物学这一门在当今蓬勃发展的学科的智慧之滥觞? 6、古代送别诗自《诗经》滥觞始,其后逐渐演绎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 7、管仲在旧制度中寻求突破,而他成功的改革则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滥觞。 8、消费享乐主义的滥觞及其对生态伦理的缺席。 9、2001年1月行政院核定「建立我国通资讯基础建设安全机制计划」为我国 *** 推动资通讯安全计划之滥觞。 10、《大宪章》是英国宪法的滥觞,被公认为是英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 11、西方微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滥觞。 12、在这几个字中,流淌着王道的合法性之根据,蕴含着圣人的神圣性之滥觞,隐匿着整个意识形态延绵运作之秘密。 13、虽然他的西北边防思想最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采纳,但他的西北边防思想却成为日后新疆建省的滥觞。 14、政策网络的概念滥觞于美国次级 *** 观念以及英国政策社群的研究。 15、这种转变滥觞于市场经济机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交通和通讯等领域的飞速发展。 16、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文艺复兴运动,但它是近代文明的滥觞。 17、但是,全球化的概念不是美国人的发明,其滥觞是马克思主义。 18、法律保留滥觞于英国的《自由大宪章,》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法律原则与制度。 19、现代保守主义滥觞于异议知识分子运动。 20、另外一些人则争辩说议会主权原则滥觞于17、18世纪,当时的议会主张任命和罢免君主的权利。 21、市场投机的滥觞、信贷标准的弱化终于导致危机的爆发。 22、由文凭证明的学历,由于社会追求的偏颇,成为应试教育的滥觞。 23、这一广告也可归功于具有现代超级杯广告特点的年度创作狂欢节的滥觞。 24、从1735年至1911年,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经历了滥觞、发展和成熟三个历史阶段。 25、中国近代的行政诉讼制度滥觞于清末“行政裁判院”的筹设。 26、中国的现代讽刺喜剧滥觞于文明戏时代,但其真正的诞生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27、经典的国家主权理论滥觞于16世纪。 28、从世界近代商法的滥觞开始,到大陆法系法德两国商法典的特征化分析,揭示世界范围内商法从其产生之日起便具有的本土化需求; 29、同时,因为卦象和艺术形象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也成为中国古代象外之象等超象显现理论的滥觞。 30、滥觞期的中国文论没有自己的批评文体,其批评话语只能寄生于文化典籍的各种文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