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照花人什么意思 临水照花人的解释
1、临水照花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女子自傲、敏感、卓尔不群,语出胡兰成,其言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此语乃是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这真是奇特的准。
2、“临水照花”,该是一种特殊女人的特别状态——孤傲、敏感、卓尔不群,但是却逃不开心灵之篱栅。这样的女人大都会用文字来跳舞,舞跳得过于高明,便没有了舞伴来陪,只落得人在高处,灵魂总是寂寞。
“临水照花人”是什么意思?
此语乃是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这真是奇特的准。“临水照花”,该是一种特殊女人的特别状态——孤傲、敏感、卓尔不群,但是却逃不开心灵之篱栅。这样的女人大都会用文字来跳舞,舞跳得过于高明,便没有了舞伴来陪,只落得人在高处,灵魂总是寂寞。
张爱玲~~临水照花人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也许爱不是怀念,不是热烈,而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
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酒是喝在胃里的,事情是在心里的,喝多少都没有用,漫不到心里来的。
文学是什么意思?
1、文学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为社会的上层学问,为社会经济服务。 2、 相关书籍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3、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4、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高等院校里一种学科,包括新闻与传播,汉语言学等小类。
什么是文学啊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扩展资料(一)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三)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四)官,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五)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属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在先秦时,含文学与博学二义。现代专指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一般分其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类。(六)文学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七)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九)文艺复兴之后,世界对文学的定义逐步演变成:文学即一种以文字语言为载体的艺术。因为其载体为语言文字,所以区别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
临水照花歌词 临水照花歌词的意思
1、歌词: 一看桃花自悠然 几重烟雨渡青山看不够 晓雾散 轻红醉洛川 二月桃花临水看 溪水青丝绕指转转不完 浮生梦 共悲欢 三生桃花绘成扇 细雨落花人独看唱不尽 相思阙 落鸿为谁传 四叹桃花入梦寒 几夜青灯为君燃等不到 此门中 人同看 一场缘 两心定三生 四年离散 五更天 六曲动七弦 八夜无眠 九连环 十里皆望穿 百年心寒千般念 万般只无奈 醉眼冷看 谁用浮云解聚散 君不知 长恨春归晚 回首间 站在桥上抬眼看 只看见 桃花漫天尽飞散 2、《临水照花》是天时的音乐作品,收录在《古风》专辑中。本曲原曲出现在1991年的FC游戏《重装机兵》中,曲名为Dr.ミンチに会いましょう,作曲门仓聡。
《临水照花》歌词
歌名:《临水照花》演唱:天时作词:昭朔琰作曲:Satoshi Kadokura D.M.歌词:一看桃花自悠然,几重烟雨渡青山看不够晓雾散轻红醉洛川,二月桃花临水看溪水青丝绕指转转不完,浮生梦 共悲欢 三生桃花绘成扇,细雨落花人独看唱不尽相思阙落鸿为谁传,四叹桃花入梦寒几夜青灯为君燃等不到,此门中人同看一场缘,两心定三生四年离散,五更天 六曲动七八夜无眠,九连环十里皆望穿,百年心寒千般念万般只无奈,醉眼冷看 谁用浮云解聚散,君不知,长恨春归晚 回首间,站在桥上抬眼看只看见,桃花漫天尽飞散扩展资料:《临水照花》创作并发行于2011年6月16日,歌曲时长共1分51秒。《临水照花》是天时的音乐作品,收录在《古风》专辑中。该专辑共有一首歌曲。本歌曲改编自《Dr.ミンチに会いましょう》,该歌曲出现在1991年的FC游戏《重装机兵》中,作曲人门仓聡出生于神奈川县镰仓市。日本作曲家、编曲家、音乐制作人、键盘手。东京艺术大学 音乐学部作曲科毕业。
“临水照花”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此语乃是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这真是奇特的准。“临水照花”,该是一种特殊女人的特别状态——孤傲、敏感、卓尔不群,但是却逃不开心灵之篱栅。这样的女人大都会用文字来跳舞,舞跳得过于高明,便没有了舞伴来陪,只落得人在高处,灵魂总是寂寞。 张爱玲~~临水照花人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也许爱不是怀念,不是热烈,而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 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酒是喝在胃里的,事情是在心里的,喝多少都没有用,漫不到心里来的。
对联的特点.急急急急急!
(1)
一、形式对称。
二、意思相对。有正对、反对和流水对.
正对比如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反对指意思相反,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是直接对下去,比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平仄相对。汉字有一、二、三、四声,分别为平、平、仄、仄。上联如果是平,下联就要是仄。
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它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二是词性相当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4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五是平仄相谐
六是内容相关。
(3)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 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 形式。 如***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 (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 氛与格调。 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 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 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 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5)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 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 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 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6)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 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
(7)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
(8)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 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 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9)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 "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 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 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 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 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 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 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 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 单从词性、 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10)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 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 "表示,仄声用" "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
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11)
讲到平仄相对,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最后一个字(句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而应当有所错落,
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佛身远过世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生心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的来看,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 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奏相称,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 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12)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 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 "惟觉者能听能会"对 "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 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众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将上联的"直超彼岸"改为"已无后有",就与下联"必有我师"的"有"异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抟泥,掌中视果
......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若将上联的"掌中视果"改为"掌中观果",就与下联"樵夫观弈"的"观"异位重字。当然,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格式。
所谓"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县" 对"神州"、"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
(13)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借对又称假对,这是词性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 指句中词性和词语的含义虽非工对,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则成工对。如:
洒渍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七律>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又如,"大而言之"对"志于道者",其中,"言'与"道"在联中的含义分别是作为动词和名词的,但"言"亦有作为名词之含义,道亦有作为动词之含义,二者相对仍属工整。不过,借对在对联中用得不多, 只是在需要变通时不得已而为之。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真妄"对"终","真"与"妄"、"始"与"终",就是句中自对。又如,"智愚"对"行止"、"荣辱"对'是非"、"微言大义"对"正法妙心"、"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山色溪声" 对"晨钟暮鼓"、"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潭"对"纵仙术隐 空、 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 (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方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一个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如>
一联: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又如
>一联:
金刚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无明
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对句,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 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很能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 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又如: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倒句回文,即将同一句子倒读,而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 果心同结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倒读即为: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晴日海霞红霭霭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倒读即为: 晓天江树绿迢迢
集句,指将现存的分散的句子,组合成对句。如果整副对联(多为短联)完全由现存的句子组成,称完全集句。如:
鹿归于野
色即是空
上联集自>,下联集自>,就是完全集句。又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佚名集唐诗联, 上联自王维>,下联自李白>)
反之,则称不完全集句或单边集句。如:
司马不来,相逢何必曾相识
佳人安在,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代联人罗元贞题九江琵琶亭联)
上下联中分别只有后半句是现存句子(引自白居易之诗>), 因此是不完全集句。又如:
世界微尘里
人生大梦中
只有单边是现存句子(上联引自李商隐之诗>),因此是单边集句。严格来说,只有完全集句才能称为集句联。
(14)
在着重介绍了对联格律方面的一些要求后,接下来谈谈对联分类的问题。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与句式结构,分成短联和长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短句组成且字数较多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一个短句组成的对联,称短联。一般来说,长联与短联在字数上并无绝对的界限。二是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更是难以严格而完全。依本人管见,大体上可分成春联、贺联、挽联、专门联四大类。
春联,指的是用于春节,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祝愿。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贺联,指的是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节庆联,以及其它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等。 贺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贺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庄严的。当然,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以上三种对联是运用得最广泛, 最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传统性、时节性和实用性的。此外,可以将那些内容和用途比较专门的对联,笼而统之地归纳成专门联这一类。
比如行业联、名胜联、带有某种特定题赠性质的题赠联,以及带有学术性质或文学创作性质的学术联等。当然,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学术联等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如佛教对联,可以看成是一种学术联,若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也可以 看成名胜联。
另外,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以将对联分成嵌字联、回文联、谜语 联、 集句联、谐趣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集句格、谐趣格等。
古风诗词,对联,美文
找了挺多
一、古风诗词:
1.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2.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3.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4.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5.江水孤寂,两岸墨绿,到处站的都是你的身影。
6.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7.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8.万般故事,不过情伤;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9.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10.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二、古风对联:
风雨替花愁,风雨过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朝花谢,明朝花谢,白了人头。
乘兴两三瓯,拣溪山好处追游。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
三、古风美文:
相见,是别样的烟花
深信,“同道的人,终会相见”,而一世一遇,便是一束别样的烟花,绚烂至极,归于平淡--题辞.微尘陌上
我写了好些文字,是给你的,都是残字,难登大雅之堂。
我们的爱情,从来都没有过示人,所以,从没有过观众,所以,不必,那么奢侈大气!
冬已向晚,有雪落的声音,就像你窗扉上那支风铃偶尔被风吹落的休止。
雪小婵说,同道的人,终会相见!
我说,一世一遇,即好!
也许我写的这些文字只是残字冷墨,只能搁置起来,雪藏在生命年深日久的阁楼,但我不管有没有观众,无妨,因为,我知道,我会在薄情的文字里,深情的活着,而你也会的,正如小婵书中所言,“同道的人,终会相见。”
冬在向晚,你的小巷,我的寒窗,窈窕淑女,在水一方。
你其实就是《关雎》里走来的那个人,因为,你的脸庞,就是我曾经看见过的那个临水照花的姑娘!如若,终于有一天,与你在不经意的街巷里行走时,碰面,擦肩,你回头,我转身,互相对望,也无言语,不知彼此心下该当如何,--是羞涩,在你心里开放成青丝绸帕上的暗莲花,亦或,还是欢喜,在我心头荡漾作熟宣素简上的工整墨迹?
冬的空气澄澈,冬的心事清澜,你不管冬月是不是在呢喃,也不管冬雨是不是在洒落,还是冬雪在风里如何的写意,其实,终是已经藏在了黄公望皴染的水墨山水里。因为,我只知道,你的原乡,无处不想思,处处皆风景!
拈一朵雪花,与你共暖,可否?
羞涩的脸,青梅的巷,兰叶的窗,清丽的唱,都被你的帘子遮住了。
我想念你,有点薄凉,因为,我的相思,只是无端惹上了那颗红豆的色。在你的季节,和你相拥,在我的岁月,与我相懂!
在这个季节相遇,是很好的,因为,你的相思,忽然成了我的蓝海,而我的祈愿,却成了你的山水。在风花吹起来的季节,你是那个相思里最清浅的留白!
这个残冬,有点风,意象中,雪也来过,而你,是否已是来过?
也许是冬天的季节,你的念想总会比其他的季节多一些,因为冷!
如若,你的冷暖,总是花开花谢,有时荼蘼得繁丽,而有时又冷落得淡定,那么,我便会成了你心灵的囚徒。于是,想起丰子恺说的,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净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或许吧,我老是许下那一纸情怀,字字句句都会添上季节临帖的诗情画意,把酒醉了当成自己的睡意。我只是想着,有很多故事,都那么天南海北,写满传奇。
坐在窗前,看着冬进入尾声,对面还是那堵斑驳的老墙,野菊开在墙头,如中唐巩窑的青花,点点丽色,有一些寒意,摇曳在心头。不禁想起叶芝《十字路口》的句子,“去到那嗡嗡哼唱着的大海边,捡一个扭曲的拢着回声的螺壳,对着它的双唇把你的故事述说,那双唇就会给你慰藉使你心安,……”是吧,如果可以从容,那就去那海边吧,应和海浪的节奏,捡起那只可以倾诉的螺壳,然后心安,一切顺其自然,如此,生命的种种,该会是多么美好淡适的了吧!
岁月,不知会不会让我们学会宽容,醇厚与温柔,以一颗平常心待之,去爱,去被爱,在清浅而漫长的未知光阴里,知道--让生命丰富而盈满的,是真诚的热爱过,义无反顾!
如果,真的相见,很想在下一个春天,带你去海边,面朝大海,最好是选择一个海风轻拂,开满素馨的蒲公英的银色沙滩,阳光暖暖,海浪轻轻,肩并肩,坐着,什么都不说,看海。天外,云烟淡淡,身边,花香清逸,你的笑脸,有柔柔的情愫,在我的肩头涌动。清风,从发际拂过,然后,让我看到,你眼里那片蓝色澄澈的海。
相信,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一种情意,如深深庭院里的两束栀子,隔了一些距离,各站一方枝头,缄默不语,偶尔风动时的抬头,相望的刹那,是欢喜着的存在;也如一次人生的千禧夜里,燃放的那两朵烟花,美丽绚烂,虽短暂,但热爱彼此,将生命的炽热毕其功于一役。一个人如若欢喜了一个人,定会被这个人的气质所沾染。你若迷恋草木,那我在你眼里便会如一茏草木;你若寄情山水,那是在你心里也会是一程山水,于你在或不在的每一刻生命里,深情的活着!
更何况,我的情意从不落窠臼,与寻常市面上所见的样子全然不同,因为,在写给你的文字里,我深情地活着,很唯美,用心。就如我书橱里的那套线装书,图文结合,古版印刷,排版精雅,采用的纸张是北宋的澄心堂纸,选取的配图也符合如你这样清雅温柔的女子--那样古色香的气质。我想,我与你的一遇,就像一个好编辑与一个好作者的相遇,就是一场盛大花事里锦上添花的美丽故事。
我想给你一片清明天地,不耽溺声色犬马的奢靡生活,只守住自己内心世界里的天朗气清。
坐在每一个乍暖还寒时候,想起你的音容,是酒盏里陡然生出的一丝喜悦,是普洱里煮出的一份清宁,是不随风动的缤纷,更是花开时,寂静的欢喜,就算偶尔有些惆怅,或者小小清欢,也与你无关。
一世一遇,何尝不是你给我的懂得!
这份懂得,是坐在冬寒里的藤编椅上,就着一壶煮好的茶,在茶香里的相品。然后,拾起晚冬里那一片随雪花落下的眷恋,在书案上组合成一道暖色调的颜色,让草木生萧出暖意,让柳绿摇曳成风景,让春水流淌成一阕悠扬的歌曲,也让我在春睡的杯盏里,看见你的样子,闻到你的香气。你知道吗?一段因奢望而无法企及的爱情,需要的,不是时间,不是同情,而是懂得;因为,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可以是你随时的谁!
冬已是向晚,我为你写了这些冬天里的文字,在文字里取暖,深信,“同道的人,终会相见”,而一世一遇,便是一束别样的烟花,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临水照花人
女神张爱玲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便喜欢上了张爱玲,喜欢她的原因并不只是她“出名要趁早”的傲气、那高贵的头颅,更是她对感情看的透彻。
“临水照花人”是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评价她的,他说她:“无需经历多少世事,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与她来交涉,她不美丽,却能够以任何一种姿态倾城”。所以他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他是爱过她的吧,不然怎会写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诺言,怎会写出“与爱玲打斗,我手拿武器,也不及她素手。”的宠溺。她亦是爱他的吧。不然怎会写“遇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宁愿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怎会写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像爱玲这样的传奇女子,不会轻易的爱上一个人,当然也不会轻易辜负。
爱玲写过《缘浅情深》估计就是在说自己与胡兰成之间的感情吧,在爱玲写过的所有小说中。基本都透露着她与胡兰成的爱恋,爱玲动情了,就是深的,奈何胡兰成用情太散,绕是在逃跑的路上也能整出两段情来,爱玲却并没怨恨,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竟然写出这样的话“她倒是愿意世上所有的女子都欢喜我。”真的是这样吗?爱玲在《小团圆》中说“感情用尽了就没有了。”或许也是对这段感情的影射吧。对于胡兰成的辜负,她不是没有怨恨,也不是没有悲戚,只是她纵是千般悲戚,也只是说“倘若我不得不离开你,我不会去寻短见,也不会去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之后,便与他断了来信,再不联系。但是张爱玲大抵还是爱他的,不然怎会在写《小团圆》的时候,写这样一句话呢,“我并不是为了你的那些女人。没有她们也会有别人,总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而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根本不会有幸福。”要是不爱,又怎么需要写这些呢,过去就让他过去好了,《小团圆》中写之雍与九莉的那段感情读起来还是甜甜的。或许那时的爱玲还是没放下吧,只是不适合再提起了。
当初胡兰成的范秀美怀孕,胡兰成让其去上海打胎,是让她去找张爱玲,爱玲什么都没说。只是拿出钱来帮她打胎,这样值得吗,我们都会说不值得,只有张爱玲说“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这样的感情胡兰成都不珍惜,那又怎么能怪爱玲离去呢,胡兰成说爱玲是一个自私的女子,世上谁都可以说,但是胡兰成绝对没有资格这样说,如果不是他,爱玲怎么会在胡兰成当年逃跑的时候,被各界批判,自己顶着那么大的压力,就连《色戒》也被无数人批判,那时的人们只知道爱玲和胡兰成的关系,却没想过爱玲亦是一个受害者,她也没理由要承担胡兰成的过错。不是吗?都说爱玲是无情之人,可是谁给过她美好的感情呢。
爱玲说“爱过的心,像被水洗过一样清澈”她对感情看的是那么透,《红玫瑰与白玫瑰》说“世上每个男子都有两个女子,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就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的,久而久之,白的就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初读是还不懂,但是读的多了,也便知道了,总觉得这个男子说的就是胡兰成。那么多情人,总觉得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人,总是这样。
白落梅说“世间只有张爱玲,世间也唯有张爱玲。你寻她,她在这里,你不寻她,她也在这里。这个女子,活一世便足够了。”没错,世间只有张爱玲,世间也唯有张爱玲。
《临水照花人》
题记
你终会明白,原来有一种岁月叫做慈悲,因为它懂得,在这五味杂陈的凡间俗世,一个人能从开头走到结尾是多么的不易。所以它如此宽和,让我们在滚滚红尘中,仍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繁华落尽,在民国的烟波流转里,有一位女子,从寻常的巷陌里,款款走来。她的素锦旗袍随她的每一步而轻轻摆动,撩起了逝去时光里所有的温柔。她是张爱玲,但她早已随着民国的烟雨,消散在了我们去不了的时空。
世界曾有张爱玲,世间唯有张爱玲。
亲情—父母
1920年9月30日,在声色犬马的上海,有个女孩降临在了这红尘中。那时,有谁会知晓,这个女孩会给这个时代带来多大的惊喜?谁也不知道。所以张爱玲还不是张爱玲,只是一个叫做张瑛的小女孩。
有人说,张爱玲惊世不凡的才情,缘于她高贵的血统。但我明白,随着大清帝国的颓败,那些贵族也在一步步没落。他们有的,只不过是华而不实的名号,和他们曾经骄傲的生活。他们如同丧家之犬在民国苟延残喘。张瑛便诞生在这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中,她的血统里留有的并非高贵,而是她的祖先逝去的辉煌。
她的父亲张廷重,做了这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他既希望跟随时代的激流,却又陷在腐朽的漩涡里难以脱身。最后,他选择用另一种方式麻醉自我,染上抽大烟,纳小妾的嗜好。
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却是个渴望新潮的人,她不甘愿委身做张廷重的小女子,她崇尚独立,向往自由。
这样两个大相径庭的人,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拴在一起,又怎么会幸福?在这个,沉闷而冷漠的家庭里,张爱玲早早明白了许多。所以她说:“悠长的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的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然后崎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到尽头,满目荒凉。”
张瑛的生命中是有那么一段快乐的日子的,那是她在天津的时候。她的弟弟张子静曾回忆,“那一年,我父母二十六岁,男才女貌,风华正茂。有钱有闲,有儿有女,有汽车,有司机;有好几个烧饭打杂的佣人,姊姊和我还有专属的保姆。那时的日子,是何等的风光啊!”
好景不常在。张爱玲四岁时,母亲同姑姑张茂渊一起远走高飞去了英国。这个不像命运屈服的女人,选择逃离了这个腐朽的家。张爱玲不曾责怪过母亲,以她的心性和情怀,比任何人都了解她母亲的选择。她明白自己的母亲是不愿屈辱一生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母亲离开后,父亲张廷重更加放肆,沾染了不少丑闻,闹的四处流言蜚语。或许在他浑浑噩噩的一生中,是有那么短暂一刻的醒悟的,在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免痛心疾首,写信到英国去,同张爱玲的母亲道歉,希望她能回国。
此时的黄素琼叫黄逸梵,是个在国外熏陶多年的优雅女性。但谁也不明白,为什么她会答应张廷重,重回上海。许是因为她如浮萍在外漂泊了太久,也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终是柔和的,只为自己想念的一双儿女而归。
张廷重不免为黄逸梵的重归而欣喜,这个家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多了一份祥和。
但张廷重仍然是腐朽的张廷重,不久后,他又重拾烟枪,做回了原来的自己,还妄图骗光黄逸梵的钱财,让她无法远走高飞。如此劣行,实在卑鄙,最后黄逸梵选择与张廷重离婚,结束了这场中国式的悲哀婚姻。
张爱玲似乎从不在意她父母的情感纠缠。可我们都明白,她心中暗自隐藏的惆怅和悲伤。我们总说,家是温暖的港湾,但此时的张爱玲已然是失途的独木舟,孤独而又淡然的漂泊在没有边际的汪洋里,留下自己清冷的剪影。
友情—炎樱
如今,还可以看见一张老旧的黑白照片。那是张爱玲和炎樱在炎樱家阳台上的合影。照片里的女孩们笑的灿烂,她们的笑容没有因为时光匆匆而泛黄,仍然如四月里明媚的春光,那样温暖,那样真实。
上天似乎注定了张爱玲与炎樱会成为朋友,所以让她们同到香港求学,同乘一艘船,又同是从上海去的。多么巧合,多么奇妙。
后来炎樱的名字多次出现在张爱玲的笔下,成为张爱玲一生中最重要的知己。也许炎樱并非张爱玲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笔,但这个女孩犹如雨后初升的太阳,照亮了身处雾霭中的张爱玲,让这个冷清女子,也无法对自己淡漠。
张爱玲说过,平生就大哭过两次,其中一次就是为炎樱。据说有一年放暑假,炎樱本答应留在香港陪张爱玲,但不知为何竟不辞而别,张爱玲寻她不得,大声哭泣,想来是因为没了炎樱,觉得自己万分孤独了吧。
两人同好绘画,在无聊的时候,为了消磨光阴,两人时常一同作画,一个勾线,一个上色,一起度过所有闲暇日子。张爱玲十分认可炎樱的绘画水平,对她新奇的构思,灵动的笔触更是赞不绝口,自己的小说集《传奇》的封面,两次都是炎樱设计的。
我们应该感谢这个热情如火的女孩,感谢她让张爱玲在忧伤而又不安的年岁里,多一些快乐;感谢她用自己炙热的心去温暖张爱玲那颗近乎苍凉的心,让紧紧跟随着张爱玲的孤独,渐行渐远;感谢她珍惜张爱玲,怜惜张爱玲。因为有她,张爱玲才更加完整。
爱情—胡兰成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本以为清冷孤傲如张爱玲,是应该孑然一身,遗世而独立的。谁料她与这世间女子一样,都要落入爱情的劫里,受一场苦。
这个男人是胡兰成,见了他,让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在这个才子如云的民国世界里并非最出众的那一个,他甚至只是一个汉奸走狗,连累了张爱玲,让她受到流言的攻击。
或许陷入爱情里的女子是盲目的,或许又有其他什么原因,胡兰成这颗星子点亮了张爱玲的爱情,让她以为,他便是自己要等的那个人。
胡兰成初识张爱玲这个名字是因为《封锁》。那天他反反复复的读着这一篇文章,被这个名作张爱玲的女子的才情所折服,开始关注她,又经由苏青得到张爱玲的住址—静安寺路赫德路口一九二号公寓六楼六五室。纵然知晓这个女子是不见人的,但他还是去了。得到的是张爱玲姑姑的拒绝。他却也不急躁,塞了张字条进去,转身离去,依旧安然。
次日午后,张爱玲打电话给胡兰成,约他相见。我不明白,素日里孤僻冷漠的张爱玲为何对未曾谋面的胡兰成低眉俯身?难道真的是命运的安排吗?我们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数,是这个定数,让他们相遇,陷入情网的束缚。
他们相恋了,这一年,胡兰成三十八岁,张爱玲二十四岁。胡兰成尚有妻室。
张爱玲并非是那种缠绵悱恻,泪流不止的女人。胡兰成却也不是长情的男人,张爱玲不过是他群芳谱里的一朵,虽然她是不同的,但他终究也不是个能耐的住寂寞的人。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写道,“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我有许多女友,乃至挟妓游玩,她亦不会吃醋。她倒是愿意世上的女子都喜欢我。”
其中有张爱玲的几分惆怅又有谁懂得?张爱玲以为他是她于千万人之中遇到的那一个,以为他们会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她还未明白,她以为的温暖美好背后,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1944年8月,胡兰成离婚,于是转眼间他便和张爱玲结婚了。只一纸婚书为凭,由炎樱为证。这段时间,是张爱玲创作的黄金时期,胡兰成常与她讨论文学话题,给她提供许多灵感。可这样的安稳是短暂的。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与张爱玲长期分别。那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有一天,胡兰成在路上遭到了轰炸,他绝望的跪倒在地上,以为自己将死,只喊出两个字:爱玲!我想这时他是极爱她的吧。不然又怎么会在生死关头,喊出她的名字。
但,胡兰成毕竟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张爱玲曾写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这段话,道尽多少人的衷肠。也正因如此,胡兰成在到武汉不久后,便与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了。他甚至又举行了一场婚礼,为了他的新欢。而张爱玲对此一无所知,她常写信给他,说一些琐碎的事情,她还是那样投入的爱他。
1945年3月,胡兰成回到上海,一个多月后,才把小周的事情告诉张爱玲。张爱玲的心是痛的,她明白此时小周便是胡兰成床前的明月光,心口的朱砂痣。但她选择默默承受,不去责怪他。而后,胡兰成重回武汉,全然忘了张爱玲。
1945年,时局大乱,身为汉奸的胡兰成不得已四处逃窜。在颠沛流离中认识了范秀美,不久后,两人结作夫妻,一同在温州生活。
不想,张爱玲竟千里迢迢的寻到了温州,只为见着薄情男子一面。她的突如其来,让胡兰成有些慌乱。细心如张爱玲,怎么会发现不了范秀美和胡兰成的情愫?再无逗留下来的理由。张爱玲收拾行装,带着自己那颗早已被伤的千疮百孔的心,离开胡兰成。
昨日那场才子佳人的倾城之恋,逃不过宿命,被无情的埋葬在滚滚红尘中,连同张爱玲的深情与天真。曲终人自散,前路漫长,道声,珍重,珍重。
自己—张爱玲
十岁那年,母亲黄逸梵在张瑛的入学证上,填下张爱玲这个名字。自此,张瑛再也不是那个不谙尘世的小女孩,而是未来,将会风靡上海滩的,张爱玲。
张爱玲喜好文字,又有惊世的才情。她的写作之路开启于她十二岁时,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上刊登的小说《不幸的她》。这篇悲剧故事,似乎对于尚且年幼的张爱玲来说,是不合时宜的。但我们却又相信,心思细腻的张爱玲应该是这样,早早的让众人惊艳。
张爱玲真正的文学之路起步的那几年,无异是成功的。那时由于上海的动乱,文坛已经沉寂了太久。而张爱玲仿若星星之火,在黑暗的旷野里,闪烁着自己独特的光芒,让世间的人也都认可了张爱玲的作品。巨大的收获让张爱玲激动而又惊喜,让张爱玲毅然选择以写作为职业。其中藏着多少苦难和心酸,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从此,世间有了个风华绝代的张爱玲。
可以说,张爱玲的父亲对张爱玲的文字影响很大。父亲张廷重在他还未失去自我前,对张爱玲是很好的。父亲看过的市井小报,总会落到张爱玲的手里。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喜好传统的戏剧,也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就连后来父亲妄图骗光母亲钱财来留住母亲的卑鄙行为,也在张爱玲的许多作品中再次呈现,使她的作品更为真实。
爱情对张爱玲来说,似乎是奢望。正是在爱情的沉沦里,张爱玲的心被伤的千疮百孔,她的哀伤,她的忧愁,让她的文字像一把寒冷而又凌厉的剑,挥舞出相望江湖的绝望。
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时,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是《小团圆》、《倾城之恋》等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而她自己呢,没有人能温暖她了,没有人。她的心早已荒芜了,她的悲伤最后也只有她一人知晓,可就连唯一懂她的自己,也在1995年离开了人间。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看她的文章,只觉得她什么都晓得,其实她却世事经历的很少,但是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来与她交涉,好像花来衫里,影落池中。”
是啊,这就是张爱玲,独一无二的张爱玲。再也没有任何人能从时光的无涯荒野里,找到她的灵魂,她的影子。她是已经不在了的,是我们在千万人中也遇不到的。无论今世,或是下一世。她永远只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我永远忘不了,她在她芳华正好的年纪里,说出了那句她不忍心说出的话,那样响亮,那样清脆,那样哀伤。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