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菊花

时间:2024-04-13 06:17:17编辑:揭秘君

黄巢的三首菊花诗

黄巢的三首菊花诗如下:1、《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2、《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译文: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3、《自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赏析从这首诗来看,他没有战死,后来削发为僧了。如果真像民间传说那样,这些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遁入空门,其人生感触一定非寻常人所能及。比如像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

《咏菊》黄巢诗句赏析

1. 关于黄巢的诗句
关于黄巢的诗句 1. 关于黄巢的诗句有哪些
1、《菊花》

年代: 唐 作者: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题菊花》

年代: 唐 作者: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3、《不第后赋菊》

年代: 唐 作者: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自题像》

年代: 唐 作者: 黄巢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1、黄巢(820~884年), 唐曹州(山东曹县)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这场大起义的总领袖。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摧毁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2、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2. 黄巢的诗句只有两首
一、《题菊花》作者:唐代黄巢1、原文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2、翻译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二、《不第后赋菊》作者:唐代黄巢1、原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翻译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扩展资料:鉴赏:1、《题菊花》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2、《不第后赋菊》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黄巢的菊花诗

黄巢的菊花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品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三。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作者简介: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黄巢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即黄巢起义。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起义失败后,黄巢在泰山虎狼谷拔剑自刎。

黄巢两首关于菊花的诗句

1. 黄巢菊花的诗句 黄巢的描写“菊花”的诗句有有两首。 1. 《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冤句人。举进士不第,广明作乱,破京都。后灭于泰山狼虎谷。 2.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3.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4.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5. 黄巢一共有三首诗,还有一首《自题像》。 6.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2. 求黄巢的两首咏菊诗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 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 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 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 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 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 3. 黄巢的菊花诗有几首 黄巢的菊花诗有两首。分别为: 1、《不第后赋菊》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拓展资料 一、《不第后赋菊》 1、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2、赏析: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3、创作背景: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二、《题菊花》 1、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2、赏析: 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3、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三、作者: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4. 黄巢的诗句只有两首 一、《题菊花》作者:唐代黄巢1、原文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2、翻译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二、《不第后赋菊》作者:唐代黄巢1、原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翻译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扩展资料:鉴赏:1、《题菊花》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2、《不第后赋菊》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5. 秋朝野望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 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 黄巢,生卒年不详。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 私盐贩出身。富有资财,自幼读书,才思敏捷。 青年的时候,喜欢击剑骑射,且深通文墨。他曾几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都落第。 他以《 不第后赋菊》为题,写过一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那种决心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唐朝反动统治,建立劳动人民自己政权的豪迈气概和必胜信念。后来,他被起义军推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义军百万都统”,带领 60 万大军攻破长安,树起“ 大齐农民政权”的旗帜,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 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 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 “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

黄巢的《菊花》翻译

不第后赋菊
【作者】黄巢 【朝代】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 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从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黄巢的《菊花》这首诗的翻译?

翻译: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原诗:题菊花唐代: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飒飒:形容风声。蕊:花心儿。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出自:唐 黄巢《题菊花》扩展资料主题思想:这首诗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作者成就影响:黄巢在起义确实提出并实践了“均平”的口号。在唐末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下,黄巢起义提出“均平”口号有其历史必然性。黄巢起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为了打击唐王朝的实力,黄巢领导的起义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流动作战的战术。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沉重打击了封建地方阶级,瓦解了唐朝反动统治,使唐王朝名存实亡。黄巢政治思想主要是封建专制主义,其政治抱负始终是想做说了算的首脑,力图以己力量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菊花黄巢的古诗是什么?

《不第后赋菊》黄巢〔唐代〕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翻译: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赏析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黄巢的菊花诗词

《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题菊花·黄巢》原文与赏析

黄巢 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少有文才,且特喜菊花。据《贵耳集》载:巢五岁时,侍其翁与父为菊花诗,翁未就,巢信口曰: “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翁与父大为惊异。现黄巢诗仅存三首,其中有两首为吟菊诗。其诗中的比兴、寄托,与一般人迥异其趣,较早写的《题菊花》尤体现了他远大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 诗的起句描绘了在飒飒的西风中,栽满庭院的菊花迎风盛开。他笔下的菊花毫无隐逸者讴歌的孤芳自赏、遗世独立的意味;而是满院开放、同存共荣,一起与萧索的秋风抗争。然而毕竟时已深秋,寒风阵阵,菊花已“蕊寒香冷”。纵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无法招来殷勤的彩蝶绕丛翻飞,驱走秋日一花独放的寂寞。春天,桃李满园,蜂争蝶闹,得意非凡,菊花竟不能分享半点,天道是何等地不公! 面对菊花所受的冷遇,历代文人多赞菊之高洁、绝俗,以示自己也将保持高尚的节操,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这其实是他们找不到改变现实的途径而采取的自我封闭的态度,虽然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毕竟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这首《题菊花》诗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 *** 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而这种胸襟、抱负的抒发由于通过比兴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来,所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时,曾提出“均贫富、等贵贱”的政治口号。这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在这首《题菊花》中得到艺术的显现。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穷年忧黎元”的儒士用诗文来讽喻时政,以求“致君尧舜上”;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骚客则“虚步蹑太清”,力求超脱。他们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也不可能以“犯上作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改变不公平世道的问题。而黄巢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就与他们完全不同。这首《题菊花》,也可说是他的诗化的政治宣言,显示了英雄的豪迈本色,堪称古今独步的咏菊佳作。


黄巢《题菊花》讲解、赏析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题菊花》;

【作者】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共同在春天盛开;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诗的第一句【飒飒西风满院栽】,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了节令,【满院】说明很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的感觉,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那样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摘菊花的幽芳了;



再往后看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



纵观全诗,诗人想表达的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 ,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题菊花》(黄巢)诗篇全文翻译

题菊花 黄巢 系列:关于描写花的古诗词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来,将来我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赏析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著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像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 *** 的想像,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像,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黄巢咏菊的译文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谢谢啦 非常需要

解析:

咏菊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1],我花开后百花杀[2]。冲天香阵[3]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4]。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2]杀:凋谢。[3]香阵:阵阵香气。[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上一篇:鬼吹灯 作者

下一篇:黄金十二宫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