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本体感受器?感受器有什么分类吗?
本体感受器,亦称固有感受器.接受动物体或其一部分所处的状态,特别是指以力学状态作为直接感觉刺激而使身体感知的感受器.是与接受外界的和体表等外刺激的远距离感受器(distance receptor)及外感受器(exteroceptor)相对而言的.脊椎动物的肌梭和腱梭是具有其代表性的,它分别以该骨骼肌或腱的机械伸展为适宜刺激而兴奋,并将其伸展的程度报向中枢.内耳的前庭装置(卵圆囊、球囊、半规管)作为所谓平衡器官,因具有感受动物体本身的静力学、动力学状态的功能,通常可列入本体感受器.这些本体感受器的活动,一般不一定作为明确的自我感觉(本体感觉)进入意识,主要是作为特定反射活动的诱发因素而起着重要作用.
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并结合一般功能特点可区分为:本体感受器、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三大类.
外感受器包括:光感受器、听感受器、味感受器、嗅感觉器和分布皮肤、粘膜(包括嗅粘膜、味蕾)、视器、听器等处.
内感受器包括:心血管壁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胃肠道、输尿管、膀胱、体腔壁内的和肠系膜根部的各类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分布于骨骼肌肌腹、肌腱、关节囊、韧带和内耳味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
本体感受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肌梭 4 腱梭 5 牵张反射 6 本体感觉 7 本体感觉与运动技能 1 拼音 běn tǐ gǎn shòu qì 2 英文参考 proprioceptor 本体感受器亦称固有感受器。接受动物体或其一部分所处的状态,特别是指以力学状态作为直接感觉 *** 而使身体感知的感受器。是与接受外界的和体表等外 *** 的远距离感受器(distance receptor)及外感受器(exteroceptor)相对而言的。脊椎动物的肌梭和腱梭是具有其代表性的,它分别以该骨骼肌或腱的机械伸展为适宜 *** 而兴奋,并将其伸展的程度报向中枢。内耳的前庭装置(卵圆囊、球囊、半规管)作为所谓平衡器官,因具有感受动物体本身的静力学、动力学状态的功能,通常可列入本体感受器。这些本体感受器的活动,一般不一定作为明确的自我感觉(本体感觉)进入意识,主要是作为特定反射活动的诱发因素而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内耳的前庭器官外,本体感受器还包括肌肉、腱、关节内的感受器。比如肌梭感受肌肉的伸展和收缩,腱梭感受感受肌肉末端附于骨上的肌腱的伸展,还有关节感受器能感受关节韧带的运动。这些感受器主要在于感知运动器官的位置变化,简单的说,我们闭着眼睛能够吃饭、穿衣就与我们的这些本体感受器有关。 3 肌梭 肌梭(muscle spindle)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 *** 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长约1~7mm,外层为结缔组织囊,囊内有6~12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intrafusal muscle fiber),两端为收缩成分,中间部分是感受装置。梭内肌纤维的中段肌浆较多,肌原纤维较少,有些肌纤维的细胞核排列成串,有些肌纤维的细胞核聚集在中段而使中段膨大。感觉神经纤维进入肌梭时失去髓鞘,其轴突细支呈环状包绕梭内肌纤维的两端。囊外的一般肌纤维称为梭外肌纤维(extrafusal muscle fiber)。肌梭附着在梭外肌纤维上,与肌纤维平行排列。梭外肌纤维接受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收缩时梭内感受装置所受牵拉 *** 减少;梭内肌纤维受γ传出纤维支配,γ传出纤维活动增强时,梭内肌纤维收缩,可提高肌梭内感受器的敏感性。肌梭是一种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主要分布于抗重力肌, *** 变时肌肉受牵拉变长,梭内肌受牵拉,感受装置敏感性增高,传出神经发出的冲动增多,到达脊髓后,经传出神经纤维使肌肉收缩。 4 腱梭 腱梭(tendon spindle,tendon an of Golgi)分布在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串联,纺锤形腱梭的腱纤维束上,缠绕着感觉神经末梢,与肌梭的构造相似,这最初是由高尔基(C.Golgi)记述的。腱梭是一种张力感受器。当肌肉收缩张力增加时,腱梭因受到 *** 而发生兴奋,冲动沿着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肌肉舒张。与肌梭不同,它不受传出性神经的支配。肌梭和腱梭一起作为本体的反射感受器,对动物的保持姿势和协调运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人和动物的躯体运动和姿势维持受神经系统调控,其基本机制之一就是牵张反射,它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的反射弧为:感受器(肌梭、腱梭)→传入神经→中枢(脊髓前角a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效应器(同一肌肉的梭外肌)。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腱反射(tendon reflex)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反射,当叩击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肌腱时,可引起股四头肌发生一次收缩。此外,属于腱反射的还有跟腱反射和肘反射等。 肌紧张(muscle tonus)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6 本体感觉 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分布有各种各样的本体感受器(肌梭与腱梭),它们能分别感受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伸展的程度。这种本体感受器受到 *** 所产生的躯体运动觉,称为本体感觉。 人在运动时,肌肉被牵拉或主动收缩与放松,均会对肌梭、腱梭构成 *** 而产生兴奋,兴奋冲动传到大脑皮质的运动感觉区,经过分析综合活动,能感知人体的空间位置、姿势以及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情况。在机体的随意运动和反射活动的控制中,由于来自肌梭和腱梭的传入信息,使运动动作协调一致,密切配合。一般认为,腱梭的传入冲动可反射性的抑制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而肌梭的传入冲动则对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时,肌梭和腱梭的传入冲动频率均增加。肌梭和腱梭的冲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分别了解肌肉的长度和受到牵张的力量。当肌肉牵拉时,首先引起肌梭感受器的兴奋,使运动神经元兴奋而引起牵张反射,使受牵张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牵拉量继续加强时,可兴奋腱器,冲动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例如,当举起一物体时,肌肉被牵拉,如果负荷很重,牵拉也很重,那么将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来举起这重物;如果负荷较轻,牵拉也较轻,那么仅有少数运动单位参加活动就能举起这一物体。 7 本体感觉与运动技能 运动员的一切运动技能是在本体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借助本体感受器就能感知每一动作中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的缩短、放松和拉紧的不同状况,为大脑皮质运动行为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创造条件。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不仅使人的本体感受器的机能得到提高,而且对肌肉运动的分析能力、动作时间的判断精确度均得到发展。例如,不同训练水平的篮球运动员运球快速进攻时,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其控球能力强,失球次数少,而且运动速度快,表现出本体感受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肌肉活动时发生的本体感觉往往被视、听和其它感觉遮蔽,故本体感觉也称为暗淡的感觉。运动员的本体感觉能力,必须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能在意识中比较明显而精确地反映出自己的运动动作。
本体感受器能直线变速运动、旋转变速运动、头和躯干空间位置的变化等
本体感受器感受身体在空间运动和位置的变更,向中枢提供信息。有的将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也列为本体感受器。位置: 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内的感受器。【摘要】
本体感受器能直线变速运动、旋转变速运动、头和躯干空间位置的变化等【提问】
本体感受器感受身体在空间运动和位置的变更,向中枢提供信息。有的将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也列为本体感受器。位置: 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内的感受器。【回答】
本体感受器,亦称固有感受器。接受动物体或其一部分所处的状态,特别是指以力学状态作为直接感觉刺激而使身体感知的感受器。是与接受外界的和体表等外刺激的远距感受器及外感受器相对而言的。【回答】
动物的肌梭和腱梭是具有其代表性的,它分别以该骨骼肌或腱的机械伸展为适宜刺激而兴奋,并将其伸展的程度报向中枢。内耳的前庭装置 (卵圆囊、球囊、 半规管) 作为所谓平衡器官,因具有感受动物体本身的静力学、动力学状态的功能,但不可列入本体感受器【回答】
这些本体感受器的活动,一般不一定作为明确的自我感觉(本体感觉) 进入意识,主要是作为特定反射活动的诱发因素而起着重要作用。【回答】
很高兴为问友解答,以上是为您提供的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请做以参考,如果没有其它问题的话,右侧评价,右上角结束咨询,祝问友生活愉快。【回答】
感受人体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装置是
感受人体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装置是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一、前庭前庭器官是指内耳迷路中除耳蜗外,还有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后三者合称为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当机体进行旋转或直线变速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包括正、负加速度)会刺激三个半规圆或椭圆囊中的感受细胞。当头的位置和地球引力的作用方向出现相对关系的改变时,就会刺激球囊中的感受细胞。这些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沿第八脑神经的前庭支传向中枢,引起相应的感受和其他效应。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都称为毛细胞,具有类似的结构和功能。二、半规管半规管每侧前庭器官有3个半规管,每个约占一直径为6.5毫米圆周的2/3,其横切面直径为0.4毫米,半规管均相互连接,它们的位置可以想象为坐落在一矩形立体坐标之上,半规管平面彼此互为直角。感受器的纤毛细胞位于半规管末端膨大部分壶腹内一嵴状组织(壶腹嵴)上。半规管及其壶腹部分充满比重比水大的淋巴液。扁平胶质组织──终帽竖立于纤毛细胞(感觉细胞)上。其比重与淋巴液相等。终帽横贯整个壶腹,形成壶腹内壁的活塞状密封垫。
感受器名词解释是什么?
感受器是把内外环境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生物的神经冲动的换能装置。高等动物的感受器,依据它是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发生反应,还是对内在环境的变化发生反应,而又可分为外部感受器与内部感受器两大类。然后又可依据在正常情况下引起感受器兴奋的刺激的性质,又可将内、外感受器再细分为压力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光感受器、声感受器等。研究意义研究感受器的功能活动,不仅使人们了解外界和内环境的变化如何转变为信息,转至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我们的感觉,而且也具有实际的意义。例如,日常看到的美丽的景物和听到悦耳的音乐,其原理都基于对感受器活动规律的研究。感受器的研究对于仿生学,临床医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感受器
感受器由什么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人体的反射弧。外感受器又分为两种:感受触、压、痛、温觉的,称为一般外感受器;接受声、光、体位改变的,称为特殊外感受器。本体感受器是接受肌、腱、关节、韧带、筋膜的刺激,产生体位和运动感觉。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的感觉都来自躯体,有时通称为躯体感觉。相关信息: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及时给以适当的反应。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感受器由什么组成
感受器由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它能把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活动变化,所在感受器是一种信号转换装置,所以感受器的构造是多种多样的。
反射弧的第一个环节,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末梢装置,来自外界或机体内部并为感受器所感受的刺激,在其中转变为生命过程。根据感受器的分布和功能可分为三大类,即外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和内感受器。
什么是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的感觉。既是感觉肌肉是处于收缩或者舒张状态,肌腱和韧带是否被牵拉,以及关节是否处于弯曲,伸直状态等的感觉,身躯和肢体的深感觉传导是经过神经元的细胞体它位于脊神经节内并分布于肌肉,肌腱以及关节内。深感觉的名词解释,是对关节、肢体、运动和受力作用的感觉。本体感觉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位置感觉、运动感觉、负重感觉;二级:前庭的平衡感觉和小脑的运动协调感觉;三级:大脑皮质综合运动感觉。骨损伤病人的本体感觉缺失主要是一级缺失,运动损伤病人的本体感觉缺失主要是一级、二级缺失;神经损伤病人的本体感觉缺失主要是三级缺失。
本体感受是什么?
意识性本体感觉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最大的差别在于本体感觉传递的路径与目标不同。意识性本体感觉是从薄束至楔束再传递至大脑皮层的;而非意识性的本体感觉只传递到小脑。比如说你不小心踩到了小球,脚底会同时传递,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会传递至小脑并自动矫正脚的位置以防止摔倒,就像膝跳反射一样,在这之后,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本体感受也称深部感受,传导来自肌、腱、关节等处感受器的冲动,传向大脑和小脑,冲动传至小脑产生的本体感觉,称非意识本体感受。小脑接受冲动后经锥体外系反射性地调节肌紧张力和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简而言之,非意识性本体感受就是我们的机体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维持着我们的存在。这是一种非条件性的先天性的反射。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主要述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因头面部者尚不明了)。另外,本体感觉可分为意识性本体感觉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第一,意识性本体感觉: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2,其中,来自第4胸节以下的升支走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 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 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 延髓的薄束核和 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 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 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呈前后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束的背方,再转折向上,称内侧丘系。 ,3,内侧丘系在脑桥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 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此通路若在不同部位(脊髓或脑干)损伤,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相应部位各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第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1,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实际上是反射通路的上行部分,为传入小脑的本体感觉,由两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终止于C8~L2的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2,由胸核发出的2级纤维在同侧侧素组成 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骰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 脊髓小脑前束,经 小脑上脚止于旧小脑皮质。以上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除 颈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3,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颈膨大部第VI、VII层和延髓的 楔束副核,这两处神经元发出的第2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脚进入归小脑皮质。4,本体感受器还包括肌肉、腱、关节内的感受器。比如肌梭感受肌肉的伸展和收缩,腱梭感受感受肌肉末端附于骨上的肌腱的伸展,还有关节感受器能感受关节韧带的运动。这些感受器主要在于感知运动器官的位置变化,简单的说,我们闭着眼睛能够吃饭、穿衣就与我们的这些本体感受器有关第三,注意事项:要注意的是,本体感觉的下降,不象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一样,是哪个肢体受伤哪个肢体有问题。因为本体感觉包括了神经系统对本体感觉的传入传出和整合调控功能,所以即使只是一条腿受伤造成活动减少,本体感觉的下降也是全身性的!就是说没受伤的胳膊和腿的本体感觉也下降了。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本体感觉
感受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3 感受器官适宜 *** 4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5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6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1 拼音 gǎn shòu qì 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其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如与痛觉有关的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在 *** 的神经末梢周围包绕一些细胞或数层结构,共同形成一个特殊结构,如与触压觉有关的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等。另外还有一些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了的感觉细胞,它们以类似突触形式与神经末梢相连,如视网膜中的感觉细胞,耳蜗中的声波感受细胞等。感觉器官是指机体内的特殊感受器,其结构包括感受器及其附属器。高等动物具有的一些重要感受器主要有眼、耳、前庭器官等。 可按各种方法将众多感受器进行分类,如根据感受器的分布位置可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可根据所接受的 *** 性质把感受器分为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和电磁感受器(包括光和热)等。外感受器是指感受外界环境变化的感受结构和装置。这些感受器受到 *** 后,一般都能引起清晰的意识感觉。内感受器多分布于血管壁,内脏、骨骼肌、肌腱、前庭器官等部位,其特点是它们感受到 *** 后所引起的意识感觉,一般不清晰或不引起意识感觉。 2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机体的各类感受器在机能上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各类感受器都具有各自的适宜 *** 。所谓适宜 *** 是指只需要极小强度的某种 *** 即能引起感受器发生兴奋,这种 *** 形式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 *** 。引起感受器发生兴奋的最小适宜 *** 强度称之为该感受器的感觉阈值。 2.各类感受器都具有换能作用,即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 *** 能量转变为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众多传入神经纤维获得来自各感受器的传入信号。 3.感受器把外界 *** 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不仅仅是发生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 *** 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新的电信号系统中,这就是所谓编码作用。关于外界 *** 的质和量以及其它属性为何编码在神经特有的电信号中,是十分复杂的问题,目前尚不清楚。仅知不同感觉的引起,不仅决定于 *** 的性质和被受 *** 的感受器。也决定于传入冲动达到大脑皮层的终点部位。例如用电流 *** 病人的视神经,冲动传至枕叶皮层即产生光亮的感觉。又如临床上遇有肿瘤等病变压迫听神经时,会产生耳鸣的症状。这是由于病变 *** 引起听神经冲动传到皮层听觉中枢所致。由此可见,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达到高级中枢的部位。至于在同一感觉类型的范围内,对 *** 强度(或量)如何编码问题,目前认为感受器可通过改变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来反应 *** 的强度。 *** 加强时,还可使一个以上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向中枢发放冲动。 4.各类感受器都具有适应现象。所谓适应现象即指在 *** 感受器的 *** 仍存在时,而感觉逐渐消失。这种现象也常体现于生活中,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反应嗅觉对 *** 的适应现象。实验也证明,当 *** 仍继续作用于感受器时,而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有所下降,这些都证明感受器具有适应现象。 3 感受器官适宜 *** 各种感受器的一个共同功能特点,是它们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 *** 形式;这就是说,用某种能量形式的 *** 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即感觉阈值)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这一 *** 形式或种类,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 *** ,如在一定波长的电磁波是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适宜 *** ,一定频率的机械震动是蜗毛细胞的适应 *** 等。正因为如此,机体内、外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变化,总是先作用于和它们相对应的那种感受器。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各种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感受器以及相应的附属结构的结果,便得它们有可能对内、外环境中某些有意义的变化进入灵敏的感受和精确的分析。不同动物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因此在进化中有可能形成一些异于人体的特殊感受装置,这在广大的动物界屡见不鲜,早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注意。研究这些可能是极低等动物的特殊感受装置,不仅对理解感受器活动的一般规律有帮助,而且有很大的仿生学意义。 4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 *** 形式,转变成为相应的传入神经末稍或感受细胞的电反应,前者称为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在后者称为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如在第二章所述,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的出现,实际上是传入纤维的膜或感受细胞的膜进行了跨膜信号传递或转换过程的结果。和体内一般细胞一样,所有感受器细胞对外来不同 *** 信号的跨膜转换,也主要是通过两种基本方式进行的,如声波振动的感受与蜗毛顶部膜中与听毛受力有关的机械细胞对外来中与听毛受力有关的机械门控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有关,这使毛细胞出现与声波振动相一致的感受器电位(即微音器电位);视杆和视锥细胞则是由于它们的外段结构中视盘膜上存在有受体蛋白(如视紫红质),它们在吸收光子后,再通过特殊的G蛋白和作为效应器酶的磷酸二酯酶的作用,引起光感受器细胞外段胞浆中cGMP的分解,最后使外段膜出现感受器电位。在其他一些研究过的感受器,也看到了类似的两种信号转换机制。由此可见,所有感受性神经末稍和感受器细胞出现电位变化,就是通过跨膜信号转换,把不同能量形式的外界 *** 都转换成跨膜电位化的结果。 如前,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同终板电位和突触后电位一样,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它们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而其幅度与外界 *** 强度成比例;它不能作远距离传播而可能在局部实现时间性总和和空间性总和。正因为如此,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和波动方向,就反映了外界 *** 的某些特征,也就是说,外界 *** 信号所携带的信息,也在换能过程中转移到了这种过渡性电变化的可变动的参数之中。 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感受器功能作用的完成,只有当这些过渡性电变化最终触发分布在该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上产生“全或无”式的可作远距离传导的动作电位序列时,才标志着这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作用的完成。 5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在把外界 *** 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 *** 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新的电信号系统即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即编码作用。编码(encoding)一词,本是工程通讯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信号系统(如莫尔斯电码)如何把一定的信息内容(如电文内容)包涵在少量特定信号的排列组合之中。因此,感受器将外界 *** 转变成神经动作电位的序列时,同时也实现了编码作用;中枢就是根据这些电信号序列才获得对外在世界的认识的。问题是外界 *** 的质和量以及其他属性,是如何编码在特有的电信号序列中的?这一问题十分复杂,目前还远远没有弄清楚,下面先从最简单的方面加以叙述。 首先考虑外界 *** 的“质”,如听觉或视觉等 *** 在性质上的不同是如何编码的。如所周知,不论来自何种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入冲动,都是一些在波形和产生原理上基本相同的动作电位;例如,由视神经、听神经或皮肤感觉神经的单一纤维上记录到的动作电位,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因此,不同性质的外界 *** 不可能是通过某些特异的动作电位波形或强度特性来编码的。实验和临床经验都表明,不同种类的感觉的引起,不但决定于 *** 的性质和被 *** 的感受器,也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大脑皮层的终端部位。例如,用电 *** 作用于病人视神经,使它人为地产生传向枕叶皮层的传入冲动,或者直接 *** 枕叶皮层使之产生兴奋,这时都会引起光亮的感觉,而且主观上感到这些感觉是发生在视野的某一部位;同样,临床上遇到肿瘤或炎症等病变 *** 听神经时,会产生耳鸣的症状,这是由于病变 *** 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到了皮层听觉中枢所致;而某些痛觉传导路或相应中枢的 *** 性病变,也会引起身体一定部位的疼痛。这些都说明,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而不是由于动作电位的波形或序列特性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不同性质的感觉的引起,首先是由传输某些电信号所使用的通路来决定的,即由某一专用路线(labeled line)传到特定终端部位的电信号,通常就引起某种性质的主观感觉。事实上,即使是同一性质的 *** 范围内,它们的一些次级属性(如视觉 *** 中不同波长的光线和听觉 *** 中不同频率的振动等)也都有特殊分化了的感受器和专用传入途径。在自然状态下,由于感受器细胞在进化过程中的高度分化,使得某一感受细胞变得对某种性质的 *** 或其属性十分敏感,而由此产生的传入信号又只能循特定的途径到达特定的皮层结构,引起特定性质的感觉。因此,一般无需怀疑,某种主观感觉是否是由一些非适宜 *** 引起的“非真实”的感觉,只是在病理情况下有例外。 在同一感受系统或感觉类型的范围内,外界 *** 的量或强度是怎样编码的呢?既然动作电位是“全或无”式的,因而 *** 的强度不可能通过动作电位的幅度大小或波形改变来编码。根据在多数感受器实验中得到的实验资料, *** 的强度是通过单一神经纤维上冲动的频率高低和参加这一信息传输的神经张纤维的数目的多少来编码的。图91表示在人手皮肤的触压感受器所进行的实验,说明在感受器的触压重量和相应的传入纤维的动作电位发放频率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重量过轻时,神经纤维全无反应,到达感受阈值时开始有冲动产生;以后随着触压重量的增大,传入纤维上的冲动频率也越来越高。不仅如此,在触压 *** 继续加大的情况下,同一 *** 有可能引起较大面积的皮肤变形,使一个以上的感受器和传入纤维向中枢发放冲动。这样, *** 的强度既可通过每一条传入纤维上冲动频率的高低来反映,还可通过参与电信号传输的神经纤维的数目的多少来反映。当然,任何一个天然 *** 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属性都是极其复杂的(例如一个彩 *** 画面所包涵的信息内容),因此,感受器的编码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还应该知道的是,感觉过程的编码过程并不只是感受器部位进行一次,事实上信息每通过一次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都要进行一次重新编码,这使它有可能接受来自其他信息源的影响,使信息得到不断的处理,这当然属于中枢神经元网络的功能。 至于 *** 的物理强度如何转变成为传入神经纤维上频率不同的冲动,目前认为是由于强的 *** 能引起幅度较大而持续时间较长的发生器电位,而后者引起神经末稍较高频率的冲动。 6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当 *** 作用于感觉器时,经常看到的情况是虽然 *** 仍在继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但它出现的快慢在不同感受器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可把它们区分为快适应和慢适应感受器两类。快适应感受器以皮肤触觉感受器为代表,当他们受 *** 时只顾 *** 开始后的短时间内有传入冲动发放,以后 *** 仍然在作用,但传入冲动频率可以逐渐降低到零;慢适应感受器以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为代表,它们在 *** 持续作用时,一般只是在 *** 开始以后不久出现一次冲动频率的某些下降,但以手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在这一水平,直至 *** 撤除为止。感受器适应的快慢各有其生理意义,如触觉的作用一般在于探索新异的物体或障碍物,它的快适应有利于感受器及中枢再接受新事物的 *** ;慢适应感受器则有利于机体对某些功能状态如姿势、血压等进行长期持续的监测,有利于对它们可能出现的波动进行随时的调整。适应并非疲劳,因为对某一 *** 产生适应之后,如增加此 *** 的强度,又可以引起传入冲动的增加。
什么是感觉器
感觉器(sensory
organs)是机体感受刺激的装置,感受器(receptor)及其附属结构的总称。感受器与感觉器二词,有时互相通用,但严格地说其含义并不等同。感受器主要指能感受某种刺激而产生兴奋的结构。而感觉器不仅感受装置更为完善,而且具有复杂的附属装置。例如,视觉器官(视器)除光感受器(视网膜)之
外,还包括眼的屈光系统和保护、运动装置等。听觉器官不仅指声音感受器,还包括耳的其它结构,如耳的传音部分。视器、听器等属特殊感觉器,或简称感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