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历史

时间:2024-04-09 06:06:44编辑:揭秘君

北魏历代皇帝列表

北魏历代皇帝列表如下:1、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2、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3、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4、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5、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6、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7、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8、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9、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10、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11、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12、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13、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北魏北魏(386年-534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称王,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是什么时期

北魏在历史上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是北朝的第一个朝代。

北魏,从公元386年到公元534年,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由鲜卑族的拓拔珪所建立,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结束了动荡的局面,统一北方,为之后杨坚建立隋朝奠定了基础,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全面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政权,促进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接受孝静帝禅让,建立北齐。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著名的事件有哪些?

六镇之乱。这是发生在北魏孝文帝之后,六镇是滞留在北方的六个镇,包括沃野镇、怀朔镇、武川、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随着北魏都城的南迁,这几个镇的贵族身份地位越来越低,心生不满,便产生了叛乱。

河阴之变。这是尔朱荣于拓跋皇族之间的争斗。尔朱荣,并非鲜卑族,是在六镇之乱之后崛起的。在平定了叛乱之后,尔朱荣的野心慢慢变大,与北魏朝廷相抗衡,杀死胡太后和朝臣两千余人,这便是河阴之变。


中国古代历史上北魏是怎样的一个朝代?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统一了北方,继前秦苻坚后再度使北方归为一统。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北魏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北至阴山南北沙漠、河套,东北至辽东半岛,东至海,西至凉州、流沙。南至江淮与南朝为界,南北国界虽然时有变化,但是大部分时间大致以淮河为界。北魏建国后,其社会跃入封建制,生产力逐步发展。但在统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统一北方以前,继续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北魏前期落后的统治方式,引起各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北魏孝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3),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后,督使鲜卑族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等。孝文帝改革使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民族融合。


北魏的详细历史

北魏的历史: 北魏(386~557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大魏,建都平城。 439年,统一北方。 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期间从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年。 扩展资料 北魏建国后,其社会跃入封建制,生产力逐步发展。 但在统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统一北方以前,继续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 赋税方面,在推行宗主督护制的地区,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是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 且任意增加临时征调,动辄每户要交三十、五十石粟。 当时官吏没有正式的俸禄,贪污、贿赂、高利贷公行。 太武帝统治期间,大将公孙轨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去时单马执鞭,回来则从车百辆。 拓跋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在战争中,被驱迫当兵的各族人民在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驱逼。 太平真君十二年,太武帝围攻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时,写信给刘宋守将臧质说,攻城的都不是我鲜卑人,你杀了他们,免得他们将来造反。 北魏为了镇压其他民族的反抗,在氐、羌、卢水胡等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军镇,进行严厉统治。 魏律规定犯谋反大逆者,亲族男女不论少长全部处死,甚至还在实行原始的车裂法。 仅国史一案中,被灭族的北方汉族大姓就达千余人之多。 北魏前期落后的统治方式,引起各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平真君六年九月,杂居在今陕西、山西等地的汉、氐、羌、屠各等族人民在卢水胡人盖吴领导下于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爆发的起义(见盖吴起义)。 诸少数族和汉族被压迫人民争相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东起潼关,西至陇西(今陕西、甘肃交界处)。 一年后,起义虽被太武帝亲自率军镇压而失败,但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北魏之前是什么朝代

北魏属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前一个朝代应该是十六国。北魏,公元386—534,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北魏前的十六国分别是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北魏都城在哪北魏时期一共有三个都城,分别是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洛阳。

北魏是哪个朝代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接受孝静帝禅让,建立北齐。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 ,
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
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魏晋南北朝是那几个朝代?

魏晋南北朝,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的称呼,也可以称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指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三国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魏晋时期的故事

洛阳纸贵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初入洛阳的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猜他写成的东西只能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有哪些文化名人,各有什么故事

魏晋时代的名士
(一) 建安七子
1.建安七子的提出
建安七子最初是由曹丕提出的.“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2.代表人物:孔融
孔融为曹操手下一名大将,但事实上,他与曹操的政治态度并不相同.孔融被曹操所杀,或许是因为政治态度不一,但也可能是孔融反对曹操的政治主张.
(二)正始名士
正始名士对我来讲是个非主流的群体,他们处于一种文明异化期,他们因为有思想而觉得苦闷,所以他们服五石散来消除苦闷,五石散是什么呢?五石散其实是一种药,但是正始名士服用的五石散,我认为是现在的摇头丸.事实也说明他们服用五石散是为了缓解内心的苦闷与对政治的不满.对于对正始名士的评价,我只能说,他们只是时代一种背景的产物.
(三)竹林七贤
1.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2.代表人物:嵇康
(1)嵇康的生平:
嵇康,字叔夜,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他本是一位相貌堂堂的天生美男子,却毫不注意修饰,还把自己弄成一副落拓模样,他自述: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④他身上还长了很多虱子,痒了就不拘场合乱摸乱搔.他还很喜欢在家门外的柳树下打铁为乐,这种表现,其实就是以土木形骸的方式,来表示他们超脱俗情、藐视功名的心志.
嵇康是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阮藉、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等人号称“竹林七贤”.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封建社会秩序经过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的打击而一度遭到破坏之后.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
(2)嵇康的性格:
意趣疏远,心性放达:嵇康人缘极好,王戎说与他交往二十年,未见其有不好的脸色.他喜欢在家门外的柳树下打铁,他家境贫困,按现在的状况,就是个非主流的音乐家,不唱通俗,也不唱歌剧,所以不赚钱.但是像这么不赚钱的活儿他也专心的做下去,可想而知,他有多么喜欢音乐,还好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他在这音乐的道路上寂寞但并不孤独.我在中学上语文课时,也听过嵇康的故事,在我的印象里,嵇康应该是个美男子,长得帅气,现在想来就是非主流男生.凡世族之人,皆以清谈、服食、放纵、任情为生活的主要内容,每天香茗数盏、美酒盈樽、口谈玄奥、言如珠玑、轻裘缓带、宽衣著体、手执麈尾、不鞋而屐,看起来很飘逸的样子,这已成为名士的必备行头和特征.现在的说法就是小资.可是这个帅气的嵇康就是不爱干净,蓬头垢面.因为他不喜欢“小资”.他藐视功名利禄.
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贵公子钟会有才善辨,但嵇康瞧不起他的为人.一日,钟会前来拜访,嵇康没理睬他,只是低头干活,钟会呆了良久,怏怏欲离,这时嵇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⑤钟会没好气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就拂视袖而去,后来钟会深恨嵇康,常在司马昭面前说他的坏话.他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及对《广陵散》的喜爱便是他愤世嫉俗、桀傲不驯的性格的表现,而蔑视司马昭,进而遭致杀身之祸更是这种刚正不阿的显例.以我这个现代人的眼光看,嵇康真是太我行我素了,不要说在古代这个有很多小人谄媚的朝代,就是在现代,也是十分不好混的.但这就是他的魅力.
(3)嵇康的与众不同:
思想的先进:古代的信息通讯远远没有现代发达,想法相对闭塞,总是有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谁,这种思想总是他们的标准.然而嵇康不同,他有他自己的想法,鲁迅曾指出:“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⑥
文人侠客:他是文人侠客,因为他对自己看不惯的思想不是回避与沉默,而是直言,所以我在他身上感觉到了侠客的气息,这也是他与种不同的地方.然而这样的侠气也必然会引来杀身之祸.


北魏历代君王都有谁?

道武帝拓跋珪 --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敬寿帝拓跋余--景穆帝拓跋晃。1、北魏皇帝列表宣武皇帝——拓跋圭魏道武帝拓跋珪(360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什翼圭、翼圭、开,字涉珪,后魏开国皇帝(386—409年),鲜卑族人。魏昭成帝拓跋什翼键的孙子,魏献明帝拓跋寔和贺兰氏的儿子。2、太武皇帝——拓跋焘北魏拓跋嗣明元帝(392-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父亲。403年被立为太子,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410年,北伐大破柔然。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423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成疾而终,享年32岁。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3、北魏拓跋嗣明元帝(392-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父亲。403年被立为太子,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410年,北伐大破柔然。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423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成疾而终,享年32岁。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4、南安王拓跋余(?―452年)太平真君三年(442年)获封为吴王,后于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中常待宗爱弑太武帝,矫皇太后令,杀东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或作永平)。即位后厚待群下,但彻夜畅饮,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国库空虚,又多次出猎,即使边境有事,亦不加理会,百姓皆愤怒,而他不作改变。5、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庙号高宗,字乌雷直勤,北魏太武帝(即世祖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晃长子,北魏孝文帝的祖父。452年,宗爱暗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再弑之,殿中尚书源贺等拥立拓跋濬即位为文成帝,杀宗爱。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病逝,长子拓跋弘即位。

魏晋南北朝有什么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特点:
1、文化多样性: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多样性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其中,魏晋时期的文化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结合体,而南北朝时期则有“六朝文化”的特点,也就是唐宋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白马文化、鲜卑文化等文化的融合。
2、宗教多元: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文化多元化,儒家、道家、佛教、白马教、鲜卑教等宗教文化并存。各宗教文化均有自己的独特性,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整体上各宗教文化间的联系也是相互融合的。
3、政治多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体制从封建王朝逐步发展到多元政治体制,分散了政治力量。这一期间出现了魏、晋、梁、齐、周、北齐、北周、西魏等封建政权,这些政权之间不断进行了斗争,分散了政治力量。
4、多种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多种思想开始发展,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教学说、白马教学说、鲜卑教学说等。各种思想的发展,使得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史变得更加复杂,也为中国历史上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5、多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最为显著的时期,许多著名的文艺作品和艺术品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诗经》、《楚辞》、《乐府诗集》、《梁书》、《项脊轩志》、《太平广记》等。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雕塑、绘画、陶瓷、石刻等艺术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何特点?

总的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
政治 经济 北方经济的破坏与恢复 江南经济的开发 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的发展 民族关系略
文化特点是:1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2 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3 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又由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而创立许多制度,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1)士族制度贯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具时代特征的政治制度,决定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士族制度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2)两汉末年以来,战乱使流民和劳动力不足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利用国有荒地,解决流民和劳动力不足是这一时期经济制度的共同特点。曹操大规模推行屯田制,为魏蜀吴三国沿用,促进农业发展;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后被隋唐沿用,有利用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一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二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四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甫移打下基础。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其原因,一是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二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三是一些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四是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一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二是兴修水利;三是开发边疆地区。
(2)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和造纸业。
(3)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实物货币盛行。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

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民族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缔造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这个过程的重要阶段。
(1)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和抚”南中地区各少数民族,发展当地经济。孙吴政权招降越族,增加人口,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2)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西晋时,出现了匈奴、鲜卑、羌、氐、羯等族大迁徒的局面。他们与汉族杂居,共同反抗西晋的压迫。
(3)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展开混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缩小,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北方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进程。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锦绣未央中的魏国是哪个朝代?

  锦绣未央中的魏国就是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 ,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锦绣未央大魏是哪个朝代

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扩展资料:《锦绣未央》中人物的历史原型:1、李未央的历史原型:文成文明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不详,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长乐冯氏。冯氏是冯朗之女,生于长安。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北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了权臣乙浑,后依据北魏祖制归政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称冯太后毒杀。冯太后二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尊为太皇太后。孝文帝太和十四年九月癸丑(490年10月17日),冯太皇太后去世,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明太皇太后。2、拓跋濬的历史原型: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40~465年),字乌雷直勤,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北魏王朝第五位皇帝(452~465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焘长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 母为恭皇后闾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出生于东宫。聪明敏达,风仪异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拓跋焘,拥立南安王拓跋余即位。同年十月,宗爱弑杀拓跋余后,在尚书陆丽、刘尼拥戴下,即位为帝,年号兴安。即位之后,诛杀权臣宗爱。 在位期间,平定内乱,休养生息。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465年),病逝,时年二十六,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葬于云中金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锦绣未央

上一篇:到吴起镇

下一篇:千年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