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时间:2024-04-07 19:08:06编辑:揭秘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哪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一、原文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二、释义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三、解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扩展资料《左传》《论语》等儒学经典中关于祭祀的论述一、《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解释:牛羊的牲畜以及玉帛,不能够缺少。二、《论语·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解释: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三、《论语·述而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解释: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这句话是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原文是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释义: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
《左传》的史学地位:
1、《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左传》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阶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其它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是此前或相同时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难以企及和不能比拟的。
3、《左传》另一引人注目之点,是它在记事中还体现了有积极意义的指导思想和撰写原则,从而开创了我国古代史书编纂的优良传统。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哪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一、原文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二、释义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三、解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扩展资料《左传》《论语》等儒学经典中关于祭祀的论述一、《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解释:牛羊的牲畜以及玉帛,不能够缺少。二、《论语·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解释: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三、《论语·述而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解释: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什么意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意思

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为: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

2、春秋时周臣刘康公关于国家政事的论断。“祀”为祭礼,“戎”为兵事,兵事有“服”祭之礼。《左传》成公十三年,成肃公“受服于社,不敬”,刘康公评论日:“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左传·成公十三年》)在神权思想统治社会的上古时代,祀神致福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自殷周之际至于春秋战国,人本、民本思想虽已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但神权之余威依然笼罩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大事,几乎都要祭神问天。刘康公以“兵戎”并列于“祭祀”,反映出已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活的重要影响。故《孙子兵法》开篇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始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什么意思啊?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一、原文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二、释义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三、解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扩展资料《左传》《论语》等儒学经典中关于祭祀的论述一、《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解释:牛羊的牲畜以及玉帛,不能够缺少。二、《论语·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解释: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三、《论语·述而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解释: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正确理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正确理解是: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出自《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相传为左丘明著,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上一篇:四道风

下一篇:大四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