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原理

时间:2024-04-07 07:53:20编辑:揭秘君

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的内容包括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总是发展原理等等。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坚持反映论原则。可知论:是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一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否认人能认识世界或能彻底认识世界,其代表人物是休漠和康德。只有马哲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定义: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都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认识论的简介20世纪70年代,WilliamPerry首先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认识论信念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个体有关知识和知识获得的信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将其统称为个人认识论的研究。尽管不同研究者对个人认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采用的术语也有所差异,但他们所研究和强调的核心却是一致的,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认识论反思模型Baxter-Magolda对与性别相关的个人认识论问题感兴趣。他选择了同等数量的男女被试,以开放式访谈的方式,进行长达5年的纵向研究并提出了认识论的反思模型。这一模型包括四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论设,分别是绝对的认知者将知识看作是确定的,相信权威知道所有的答案。过渡期的认知者(transitional-knower)发现权威并不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开始接受知识的不确定性。

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0世纪70年代,WilliamPerry首先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认识论信念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个体有关知识和知识获得的信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将其统称为个人认识论的研究。尽管不同研究者对个人认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采用的术语也有所差异,但他们所研究和强调的核心却是一致的,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


认识论的三大观点

认识论的三大观点是:
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表现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只有一个;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   一、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二、 真理四大特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   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   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   (四)真理的具体性   具体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   高中政治认识论相关习题   1、根据此次探测获取的虹湾图像,通过综合分析月球地形地貌、光照等数据进一步确定该地区是否适合“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为安全着陆做好技术准备。这表明( )   A.客观条件受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 B.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D.创造性思维能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2、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 D.社会历史性   3、今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4、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 )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 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5、为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减轻贫困、饥饿、疾病、住房不足以及环境退化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这表明 ( )   A.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6、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   A.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历史性 C.实践的能动性 D.实践的客观性   7、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直径大约100英尺的大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大约25加仑水蒸汽以及水冰。这一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这说明 (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反过来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B.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能够把认识和客观事物加以对照   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句话告诉我们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9、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首先在问,其要在行。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人民群众的要求都是合理的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重要来源之一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三峡大坝最高蓄水位选择为175米是充分论证之后得出的结果。从1950年开始,蓄水方案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勘察、规 划、论证,最后用了40年时间 最终确定。三峡大坝蓄水方案的形成过程说明( )   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 归宿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高中政治的认识论包含哪些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既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对于特定的过程、条件和范围才是真理,否则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①实践或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或认识能力的人,是人类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②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并通过指导实践活动实现对世界的能动改造。③实践或认识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改造或探索的对象。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客体。④实践或认识中介则是指社会主体在改造或探索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⑤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⑥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②在整个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实践处于基础地位,并起着决定的作用。③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科学的理论能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极大地推动人类的理论创新,推动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反动的理论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阻碍作用,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遭受挫折和失败。⑤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多方面:使主体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改造世界的活动;使主体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预先确定相应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使主体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特点①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认识主要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最终来自于实践。③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流”。2.认识的本质(1)认识的本质和两条认识路线的特点①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人的认识过程不是机械的、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个在大脑内部进行抽象和重构的能动的过程。③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④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认为认识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认为认识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过程。⑤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特点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②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把主客体的关系首先看成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③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考查认识运动,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3.认识运动的规律(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①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属于“生动的直观”阶段。②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③感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具体的、生动的认识形式,知觉则是指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所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形象具体的、生动的认识,表象则是对感觉和知觉的联想、记忆和再现的过程。④理性认识作为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属于“抽象的思维”阶段。⑤理性认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⑥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是思维的细胞。(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⑤既要反对夸大感性认识、否定理性认识的经验论的错误,又要反对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的唯理论的错误。(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①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但同时又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②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③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因素。④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的重要作用有:指导、解释、认知、预见等作用。⑤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的重要作用有: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4)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物质变精神;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即精神变物质。②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③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④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认识必须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事物相符合,历史的统一则是指认识必须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4.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真理的客观性、一元性、绝对性和相对性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具有客观性。②真理具有客观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把真理称为客观真理。③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认识,正确的只有一个。④任何真理都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⑤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每一个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2)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①绝对真理都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②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也没有纯粹的相对真理。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也是相互渗透的,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人类认识的发展,就是不断地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⑤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绝对主义错误,又要反对相对主义错误。(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②实践作为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桥梁”,具有两大品格: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③实践能够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把理论在客观现实中实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它能把主观认识、理论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检验,从而判定它们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④逻辑证明是在理论范围内进行的理论推导,本质上是“用认识检验认识”,属于主观性标准。⑤逻辑证明不属于实践检验,而是对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5.真理与价值(1)价值与价值评价①价值是揭示客体对于满足主体(只能是人)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即客体相对主体需要的意义,本质上体现的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关系。②价值的特点主要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③价值评价的对象是价值主客体的关系。④要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价值主体必须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还要求主体具备评价必需的知识和信息。(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①人存在双重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②如果以他人、社会为主体,个人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指的是社会价值,亦称“贡献”。③如果以个人为主体,他人、社会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指的是个人价值,亦称“索取”。④“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通过手段实现目的。⑤科学的价值观首先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认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3)真理和价值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①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价值则是指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②真理体现着物的尺度,而价值则体现着人的尺度。③真理是一元的,而价值是多元的。④真理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制约性,而价值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⑤真理与价值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1)党的思想路线的含义①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②党的思想路线即认识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体现。首赞+1平台声明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依赖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生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的东西。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成员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因此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生产活动,并通过生产活动逐渐了解自然界,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了解人和人的关系。扩展资料:注意事项: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识论的三个原理

认识论原理内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2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论的哲学原理与方法论的归纳

认识论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谬误则可能阻碍实践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正确的认识。 二、真理客观性原理(真理绝对性原理) 1.[原理]: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②由于人们的立场、知识结构等主观因素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方法论]: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三、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即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论的哲学原理与方法论的归纳

认识论的哲学原理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方法论是要求人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相统一。 扩展资料 认识论的哲学原理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方法论是要求人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分别包括什么内容

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实践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2)真理观: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3)认识观: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1)联系观(2)发展观(3)矛盾观(4)辩证否定观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一、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地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3.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精神状态。4.从实际出发:(1)原理依据:物质决定意识(2)全面、辩证地把握实际(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①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②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①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②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3)因果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又可以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承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上一篇:西欧封建制度

下一篇:远程桌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