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是干什么用的?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后来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内蒙古大草原的各地都有敖包,敖包一般位于高坡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体,高达数丈。从远处看,真好像一座座尖塔,傲视苍穹。每个敖包还多有自己的名称,通常以所在地名等命名。过去,各盟、旗有公用的大敖包,富裕的人家还有自己的“家敖包”。敖包的数目不尽相等,有的是单独一个,有的是7个或13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
敖包相会的敖包是什么意思啊
敖包相会的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
敖包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敖包会是蒙古族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欢聚一起,欢度此节日,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头堆。“敖包”蒙古音译,意思是“堆”。
人们常常到敖包祈祷、还愿,病愈的人则在敖包上留一件病时旧物,表明是神压服了病魔。有的敖包兼有路标或界标的作用,路过敖包的人一般均下马下车,按顺时针方向绕着敖包走三圈,并在上面添加石块,同时祈祷许愿,日积月累,有的敖包可高达数米,底基周围可达十余米。
敖包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敖包节又称“塔克恩”节,一般都在农历五月至七月举行,那么敖包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敖包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敖包节是蒙古族图瓦人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到七月中举行,而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虽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节日的庆祝却与别的蒙古人略有不同。 敖包节简介: 敖包节又称“塔克恩”节,这是蒙古族图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大自然的节日,一般都在农历五月至七月举行,而在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虽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节日的庆祝却与别的蒙古人略有不同。 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头堆。“敖包”蒙古音译,意思是“堆” 敖包节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当草原上鲜花怒放、气候宜人时,当地喇嘛会择一吉日,举行祭典活动以喜庆丰收,并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在蒙古语中,“敖包”就是“堆”的意思,择一块水草丰美、清幽之地,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有的在石堆上架满一簇簇树枝、有的竖立木幡杆,无论是树枝或木杆,上面都插满五色风马旗。 在天地一色、漫漫草原上,敖包如同草原中的导航标志,让来往通行的`人,能够藉由敖包所处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方位。蒙古人对于这个有草原保护神之称的敖包非常的尊重,每逢路过,总是远远望见就下马跪拜。 敖包节的活动形式: 祭敖包的形式各异,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此时正值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有的一个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
敖包的来历和风俗
敖包的来历和风俗:之前牧民垒石头祭祀亲人,后来就演变为了用来祭祀安葬亲人的地方。相传,蒙古族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带上,沿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民要垒几块石头,来祭礼亲人。于是沿袭下来,就形成了祭敖包。祭敖包时,人们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添加石块等进行修补,并且加祭祀仪式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神灵降福。古代蒙古族信仰萨满教,祭敖包时,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明末清初,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祭敖包时,改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敖包被蒙古族视为保护神。敖包的种类蒙古族敖包种类繁多。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成年人崇拜的敖包,专供男人祭祀的敖包,专供女人祭祀的敖包;地区性集会的盟级敖包(楚古拉干敖包),旗级敖包(和硕敖包),苏木级敖包(苏木敖包);归一屯所有或归数屯所有乃至归一家私有的敖包,等等。从敖包的组成数目上看,有的是单独的一个敖包,有的则是敖包群。敖包的形式,大体一样,即在土堆圆坛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分成大、中、小3层,重叠呈圆锥体,约10余丈,形似烽火台,遥远望之又如尖塔,直插云霄。敖包数目不等,有的是单独1个,有的成群,7个并列,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3个;有的1个大敖包居中,东、西、南、北各陪衬3个小敖包,成为13个小敖包群。
祭敖包是怎样的民俗活动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习俗,分大祭和小祭,大祭要宰杀牛、羊为祭品,小祭用奶品果类作祭物,届时附近村屯的民众聚集到这里,敖包达(敖包长或村长)在祭祀时处理所管辖的行政事务,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和规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进行传统的“好汉三艺”比赛。
祭敖包是怎样的民俗活动
祭敖包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
敖包所祭的最初是自然的神灵,后又包括祖先的神灵,人们认为敖包是神灵所栖之场所,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指的是什么?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指的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敖包是蒙古语,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敖包相会》创作背景:1951年,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修饰润色后,又拿给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通福建议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之后,通福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曲谱就这样问世了。
祭敖包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敖包”,是蒙古语,汉语意为“堆子”,还有“脑包”“鄂博”两种变体叫法。祭祀敖包分大祭和小祭,大祭要宰杀牛、羊为祭品,小祭用奶品果类作祭物。届时附近村屯的民众聚集到这里,敖包达在祭祀时处理所管辖的行政事务,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和规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进行传统的“好汉三艺”比赛。祭敖包的由来据史书记载,在成吉思汗时代,每逢大事或征战时,成吉思汗必定要亲自到神山之下,摘帽挂带,虔诚祈祷,以求苍天保佑。在古代游牧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就以石块堆成敖包来作为道路或牧场边界的界标,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用它来辨别方向、区分游牧场地。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将其演化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蒙古人至今还保留着祭敖包的古老习俗。
祭敖包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敖包”,是蒙古语,汉语意为“堆子”,还有“脑包”“鄂博”两种变体叫法。祭祀敖包分大祭和小祭,大祭要宰杀牛、羊为祭品,小祭用奶品果类作祭物。届时附近村屯的民众聚集到这里,敖包达在祭祀时处理所管辖的行政事务,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和规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进行传统的“好汉三艺”比赛。祭敖包的由来据史书记载,在成吉思汗时代,每逢大事或征战时,成吉思汗必定要亲自到神山之下,摘帽挂带,虔诚祈祷,以求苍天保佑。在古代游牧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就以石块堆成敖包来作为道路或牧场边界的界标,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用它来辨别方向、区分游牧场地。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将其演化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蒙古人至今还保留着祭敖包的古老习俗。
祭敖包是几月几日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在每年的农历5月12日或13日。
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有的地方是在农历五六月份,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有的一个旗-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
祭祀时,非常隆重、热烈,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都要坐着勒勒车、骑马或乘汽车、拖拉机,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祭品赶来敖包。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上喇嘛、穿起法,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为了人畜兴旺。
鄂温克族节日鄂温克族如何祭祀敖包?
鄂温克族的节日主要有敖包节、农历、米库勒节、萨宾节。祭祀敖包时要宰杀牛羊作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大会都会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敖包是蒙古语,意思是对偶或鼓槌。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一般位于高山或丘陵上。这是一座用石头建成的锥形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头上绑着兽角和经卷,四周是烧雪松的石头。敖包旁边有带树枝的全羊、马奶酒、黄油、奶酪等。在古代,祭祀时,萨满会敲鼓、念咒、礼拜、祈祷;现代,喇嘛们烧香,颂经,念经。牧民们围着敖包从左到右转了三圈,祈求上帝保佑。在牧民眼中,敖包象征着神的地位,是通过传承下来的。以前的每一面面旗,苏木寺等。在内蒙古有自己的公共敖包,富裕的家庭也有自己的敖包,每个敖包都有自己的名字。阮奎生《吉林、蒙古的风俗》说,“盖赛时,铺石如山,葬之,挂帛祈福,植木桌为39;电子书39;过者不敢犯罪。”敖包是蒙古牧羊人的圣物。一开始敖包是以部落为单位的。人们出门远行,无论经过哪里,都要下马向敖包行礼,祈求平安。在敖包里放一些石头或土,然后过马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的传播,清代出现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敖包节的习俗。祭祀通常在农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举行。没有证据表明崇拜敖包的起源。人们中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传说。很久以前,蒙古牧民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的葬礼一直是天葬,他们的尸体都是木制的“车乐勒”在草原上漫无目的地行驶。当尸体倒下时,它们自然地被埋在露天的某个地方。牧民思念亲人,每年都要在安葬的地方寄托哀思。可是在茫茫草原上,哪里能找到埋葬的地方呢?然后,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埋葬亲人的时候,带走一只驼羔,在埋葬的地方放出一部分驼羔的血。第二年,带着驼羔妈妈或者两岁的驼羔,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寻找。如果发现一只母骆驼或骆驼羊羔拒绝前进或在某处嚎啕大哭,那就是亲人被埋葬的地方。这个时候,牧羊人就想垒些石头或者拜些土来祭拜自己的亲人,得到他们的祝福。就这样,敖包形成了几代人。同时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保证。
敖包会和芦笙会是哪一个民族的节日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达 斡 族、蒙古族——敖包会(本地区的少数民族节日).
“敖包节”的由来 敖包山的由来
“敖包”最早是草原牧人的路标。 在那遥远的年代,每当春回大地,草原牧民便开始离开家,赶着牛、羊、马等到远方寻找水草茂盛的地方放牧。冬季,当他们在大雪飞扬中赶着牲畜回家时,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特别容易迷路,许多牧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于是,开始有人在放牧途中,摆上石块,垒起石堆。石堆底部、中部用石块垒成圆形,上部垒成锥形。在石堆上立起树杆,拉起绳线,挂上彩旗和经幡。牧人路过“敖包”,都要捡石块垒到石堆上,再插满树枝。然后许下心愿,围“敖包”转三圈。久而久之,石堆越垒越大。从此牧民不再迷路,牲畜不再丢失。飘扬的彩旗,悬挂的经幡,既是路标,也是牧民心灵的记忆和神灵的象征。
现在的“敖包”,已不是过去草原上的路标,而是牧民的节日――“敖包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的这一天为草原上的“敖包节”。牧民们穿上节日盛装,骑着马,赶着车,驾着摩托,开着汽车,从四面八方来到“敖包”前。
“敖包节”先祭敖包。由喇嘛念经致祭。祁求天神保佑牧民,风调雨顺,牛羊成群,草原兴旺,生活幸福,安康吉祥。
祭祀开始后,牧民们在敖包上插上树枝,挂上彩色布条、佛幡,摆上供品,从左向右转三圈,然后跪拜,敬酒。
祭祀结束后,搭起毡房,牧民们开始杀牛宰羊,摆上美酒,席地而坐,全家人欢聚一堂,开怀畅饮,饭饱酒足后,开始体育比赛。主要比赛项目是:赛马、摔跤、射箭等。
夜幕降临时,全家人围坐在蒙古包里,一边说话,一边用晚餐。民族风味的晚餐有烤全羊、手把羊肉等。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草原金曲《敖包相会》传向远方……
如今的“敖包”已经融入了草原人的生灵,融入了草原文化,融入了草原精神,融入了草原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