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下一句

时间:2024-04-05 12:38:22编辑:揭秘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全诗的意思

“春种一粒粟”全诗的意思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赏析春天只要播下一颗种子,在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出自李绅所作的《悯农》,诗歌的开头用“一粒粟”化作“万颗子”,形象展现了农民劳作丰收的画面,也是对农民的辛勤劳动做出了赞美。给人们以启迪,去探寻其中的道理,告诉了大家不仅仅是要辛勤劳作,努力播种,同时也要有珍惜粮食,反对铺张浪费。同时它也突出了农民努力工作以获得丰收,但两手空空、饿死的实际问题。

春种一粒粟全诗

“春种一粒粟”出自《悯农二首·其一》,全文诗句如下。《悯农二首·其一》唐代 :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注释: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作者简介: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什么意思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一》,这句话表现了农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但结合整首诗来看,却表达了对老百姓生活辛苦,对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唐代李绅的诗句,《悯农二首·其一》。

全文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写出了老百姓辛勤劳动,同时也写出了付出后丰收的景象。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反映了老百姓虽然辛苦劳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却依然要面对饿死的处境。整诗前后产生的巨大反差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批判与讽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齐帆齐微课  第7篇 1746字 ,累计13196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里的诗句。生长在农村的我,上小学时老师就教过我这首诗,但当时对这句诗的理解并不透彻,简单地认为,只要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就会有好的收成。是自己经历了一件小事,才让我明白其中的真正意义所在。

大约是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秋收季节我在山上放牛时,看到邻近生产队的一块已经收割完庄稼的旱土里,还遗留一枝看似“狗尾巴草”的穗子,金黄金黄的,上面布满了金黄的小果实,特别好看,但我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处于好奇,我捡起来带回家,把果实部分全部弄下来,用个盘子装好,放在楼上阳台上晒干并收藏起来。

我后来从邻队的同学那里打听到,那种看似“狗尾巴草”的穗子是粟米,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小米,是一种粗粮。那时我们那里很少有人种植小米的,而且也没有人会吃,都把小米当饲料喂家禽和猪、牛等。

也听说粟米长出来很好看。,我便在第二年春天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将自家屋前靠池塘边一块由我自己开发出来的,不足1平方米的“自留地”整理好,从池塘边挖了一些肥沃的塘泥铺上,然后把精心收藏的 那一小包金黄 色的 粟米 种子均匀地撒在土里,再盖上一层薄薄的火土灰,土的周边用小竹枝围上,避免有家禽破坏。

在经过一段阴雨绵绵的日子后,气温升高,粟米种子发芽并慢慢从地里爬出来,渐渐满地长出绿油油的幼苗。从那以后,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那些粟米苗子长高了多少,甚至还用三角板去量过幼苗的高度。只要,连续天晴几天,我就会给幼苗浇水,生怕幼苗渴了会干坏。

由于地域小,撒的种子太多,整块地里长满了数百株又密又细又嫩的粟米苗。在堂叔的建议和指导下,我忍痛扯掉了大部分的幼苗,最后还留下百余株相对强壮的苗子。

为了让粟米长得好些更快一些,我还趁母亲不在家时偷偷从厕所里掏些粪便加水浇过几次。由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粟米苗长得特别快,也长得更粗壮了,很快就超出了我用来围苗的小竹枝的高度。

后来,幼嫩的粟米苗受到了害虫的攻击,一夜之间多株幼苗的嫩叶被不知名的害虫蚕食掉。我花了不少的时间逐株查找,把害虫捉拿住并全部消灭。为防止害虫的再次侵害,一天我见堂叔在给稻田杀虫时,让他帮我的粟米也喷洒了一些农药,这以后再没有害虫入侵。

粟米苗长到大约6、70 公分高就开始抽穗了,因为家里养了鸡,池塘里经常有鸭子游荡,我怕它们伤害我的粟米,还怕不懂事的小朋友偷摘,我又加固了围栏,四周换用比我半腰还高的细竹枝严严实实地围着。

大约在晚稻插田后不久,我的粟米穗都低下头,变得金黄金黄的。在堂叔的提醒下,我在一天放学后用剪刀把成熟的粟米穗一根根地剪下,用一个竹子编织的盘子盛好放到楼上晾晒,然后把粟米全部弄出来。我母亲好奇用秤称了一下,足有1公斤多,是的原来种子的无数倍,我感到特别高兴,也特别珍惜这自己亲手种植获取的劳动成果。

但后来同一个生产队的邻居看到我种的粟米长得好,粟杆粗壮,穗长果实饱满,都向我索要粟米种子,刚开始还有点舍不得,但后来想起自己留下这么多也不会有大用,不如让大家明年都种上粟米。于是我便将收获的粟米除自己留下一点外,其余全部分送给各家各户。

到了第二年春季,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的空地甚至路边都长满了粟米苗,一片绿油油,在柔和的春风吹拂下,像绿色的波浪不停地翻滚,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到了秋收的季节,粟穗都变成金黄金黄的,洋溢着一派丰收的景象,那景观也许不亚于油菜花,至今仍然不时在我脑海浮现。

一天,区公所的农技员下乡来,看到了我们生产队周围种植的粟米,还特意从镇上的照相馆请摄影师到我生产队的屋前屋后拍了几张照片说是展览要用,但用没用,展没展览,我一概不知。但农技员临走时告诉生产队队长,由于粟米的特殊性,同一块土地不能连种,否则对土壤结构会有很大影响,以后不利于庄稼生长。

接下来再也没有人种植粟米了。但由于在上一年收割时部分粟米掉落在地上,次年地上照样长出很多粟米苗子来,还是那么可爱,只是没有先一年那么壮观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枝小小的粟穗有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两年之后竟然变成小小粟海,并成为引人瞩目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还会引起区公所农技员的关注。

现在想来,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只要你努力耕耘,播下希望的种子之后,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付出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什么意思(具体)

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出处: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扩展资料:“春种一粒粟”指一颗种子种下去的时候,“秋收万颗籽”意指春华秋实的这个过程,但是后两句突然变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无所不包的四海,突然回到了一个要饿死的农夫,这种空间的穿越感冲击力无比强大。从丰收的喜悦跌成惨痛的现实,从耕种的力量跌成沉痛的悲哀,从巨大的希望跌成巨大的绝望。这重重的一跌,就会给人产生猛烈的冲击,能让农民从大丰收到变得一无所有的只有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只有统治者赤裸裸的掠夺,只有这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压榨着他们,剥削着他们,践踏着他们的生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强烈愤慨和对农人们的真挚同情。扩展:悯农·春种一粒粟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此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的读后感

春种秋收,农民们四季忙碌。然而四海的田地都结满了果实,那些劳动者还是两手空空。强烈的对比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诗人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刻画了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所带来的矛盾,道出了百姓之声。诗文亲切感人,概括却不抽象。诗中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所以,这首诗虽然通俗明白,却不单调浅薄,让人常读常新。


上一篇:星剧社21克拉

下一篇:期期艾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