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

时间:2024-04-05 01:54:33编辑:揭秘君

论述儿童心理学发展关键期和早期生活经验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亲[樱花],很高兴为您解答哦,论述儿童心理学发展关键期和早期生活经验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儿童心理学发展关键期的影响︰儿童早期经历的不同发展关键期会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语言发展关键期通常出现在婴儿到幼儿时期,这是儿童学习语言最为敏感和容易的阶段,如果在这一期间得到充分的语言刺激和沟通,儿童会更容易发展出良好的语言能力,另一个例子是社交情绪发展关键期,适当的亲密关系和社交互动经验对于儿童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和社交能力至关重要。2.早期生活经验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学前期的儿童对于家庭和环境的早期生活经验对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家庭环境的支持与认同感对幼儿自尊心的发展至关重要,积极的家庭互动和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此外早期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影响,贫困、暴力或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微笑][心][樱花]【摘要】
论述儿童心理学发展关键期和早期生活经验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提问】
亲亲[樱花],很高兴为您解答哦,论述儿童心理学发展关键期和早期生活经验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儿童心理学发展关键期的影响︰儿童早期经历的不同发展关键期会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语言发展关键期通常出现在婴儿到幼儿时期,这是儿童学习语言最为敏感和容易的阶段,如果在这一期间得到充分的语言刺激和沟通,儿童会更容易发展出良好的语言能力,另一个例子是社交情绪发展关键期,适当的亲密关系和社交互动经验对于儿童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和社交能力至关重要。2.早期生活经验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学前期的儿童对于家庭和环境的早期生活经验对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家庭环境的支持与认同感对幼儿自尊心的发展至关重要,积极的家庭互动和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此外早期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影响,贫困、暴力或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微笑][心][樱花]【回答】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心理学精品课程试卷的题目。求完整答案或讲解

美国的心理学科学家曾对幼儿的心理活动生理变化做过研究,其结论是宝宝出生后大脑发育相当快,2岁时大脑皮质活动程度已基本接近成年人的水准,并持续到10岁。因此从出生到10岁是决定儿童智商的关键期,是儿童智力的敏感期、飞跃期。这期间,一年的教育效果相当于其他时间的8~10年。
就是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要抓住几个关键的时期,这几个时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期与敏感期主要是要提醒家长,每个时期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育特点对症下药,不要拔苗助长,同时也不要错过发张高峰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2 单项选择 在哪个阶段开始,儿童开始认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三山实验: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 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有谁知道《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2。3。4章的作业答案啊?

第一次作业(1-2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4、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 开放的)、(不断积累的 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 ( 主试 ) , 把被研究者称为 (被试) 。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 (年龄偏小 )与 (年龄偏大 ) 。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 自然前提) 。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 ( 社会条件 ) 。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 学习水平 ) 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 特定的发展阶段) 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 观察法) 、( 调查法)、(实验法) 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 (发展的普遍性 ) 。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 (发展速率) 、( 特色和风格 )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 (谈话法)、( 问卷法) 、 ( 测验法)和 (产品分析法 ) 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 实证研究法 ) 和 ( 理论研究法 ) 两大类。
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人和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期间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能力的缺失,这段时间称之为关键期,且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1)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此外,若研究控制不当,容易造成虚假结果。
(2)纵向法的最大有优点在于可以是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纵向研究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研究耗时费力,对象又是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3.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会产生什么影响?
(1)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2)身体的分离包括与父母过早的离别等,心理的分离包括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
(3)有时孩子和分母的长期分离会产生极度的悲伤。
(4)新入园儿童的“入托分离性焦虑”
四、论述题
试述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答案要点:
(1)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2)思维的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识领域,它还渗透到情感、社会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
(3) 思维的发生于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2(第3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3、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39分)
1.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2.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
3.对于婴儿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4.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
5.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6.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
7.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8.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9.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
10.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11.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
12.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3.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14.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15.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1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1
17.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的特点。
18.儿童在玩皮球,一会儿皮球滚走了,他玩皮球的事也就结束了。这一过程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直观性和行动性)特点。
19.皮亚杰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将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6)个子阶段。
20.学前儿童晚期时其思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1.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22.儿童记忆策略的表现有(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23.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身体的分离包括与父母过早的离别等,心理的分离包括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有时孩子和分母的长期分离会产生极度的悲伤。新入园儿童的“入托分离性焦虑”。
2.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转的。但这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地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试述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思维的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识领域,它还渗透到情感、社会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思维的发生于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简述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在初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逐渐齐全的。例如:儿童刚出生就会想象吗?而是达到一定的阶段才会想象。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和暧昧到分化和明确。如情绪婴儿有时只会哭,有时还有高兴和和不高兴的情绪表现;而到了我们成人,我们就会有很多种情绪。在认知方面幼儿说花花,他可能想表达这是一朵花,或者是我想要一朵花,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能说出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二)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概括话。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儿童刚开始对事物是根据具体事物的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特征加以认识与判断的,后来能够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加以判断,即从感觉、知觉、表象再到思维的过程。例如;幼儿知道自己是爸爸的儿子,但是不理解长着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三)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的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幼儿在饿了和渴了的情况会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可以自己主动调节。(四)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例如:零乱可以指你是你、我是我,中间没有联系。不稳定就是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我们在识记的过程中可以总结一个记忆口诀帮助大家记忆——简具被零简:从简单到复杂 具:从具体到抽象 被:从被动到主动 零:从零乱到成体系以上就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简述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简述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下:一、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多信息。 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 3、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做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变化。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1、注意与知觉的发展。凡是注意的对象,往往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2、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3、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 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4

每个学生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都具有学习、创造的潜能。教育必须围绕“保护天性、 张扬个性、完美人生”来展开。因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样化的社会,必然要求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然而,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忽视了个性的培养。用同一标准培养学生,用统一目标规范学生,用统一进度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学生,用统一的试卷操练学生。这是一种不公平,也不公正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失去了独特的个性,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注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即个体差异。例如在认知方面、能力方面、情感体验上等的差异。实施素质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必须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差异,树立差异教育的思想意识。学校应是一方沃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佳的环境,使每棵禾苗都能茁壮成长。

1、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个性化

传统教学是将教学目标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局限在认知方面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往往只重视教学结果,很少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学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尽量做到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个性化。因为有了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有正确的发展方向。要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确定出“最近发展区”,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既要有基础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要求学生达到某一层次的目标后,还要向高层次的目标冲刺,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始终保持在“最近发展区”,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使目标起到分层激励的作用,让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符合个体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设立各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对于一个优秀生要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而是要设立新的目标;对于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定一个更为实际可行的目标。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学习。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可以摘到桃子”。




2、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顺其意而扬长

老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组成“特长小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例如,擅长体育的,可组成班级运动队,负责早操、课间操,并鼓励、推荐他们参加校级以上的运动会;擅长演唱的,可组成演唱组,负责班级的文艺活动、课本剧的演出;擅长写作的,可组成班级文学社,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并推荐出优秀的作品,向报刊投稿;擅长口头表达的,可组成班级演讲组,定期举行演讲示范,并鼓励他们参加校级以上的演讲比赛;擅长上网的,可组成“小灵通信息组”,定期向同学们发布国内外新闻。而对于那些某方面有不足的学生,可参与相关反向的“特长小组”,反其道而避短,让他们在“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中发展能力。如平时不善于言谈者、胆小的学生,可让他们参加演讲组,不求立即登台亮相,先让他们在善谈者的示范下,潜移默化,逐步锻炼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关注生命,尊重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尊严,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主动探索、张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他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拥有。我们心中不应该总是偏爱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或与自己性格接近的学生,把那些学困生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充当“看客”、“陪坐”,而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关爱他们,尊重他们。

1、尊重学生学习的习惯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要由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转到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上来。学习的要求要因人而异。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老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不要强求一致。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大力鼓励学生用自己创造的方法读书。有的学生喜欢先分析题目,然后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课文,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坚持这样读书,完善这种方法;有的同学喜欢从开始就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老师同样要给以表扬鼓励,让学生把这种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长期坚持下去,将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渐变为个性化的行为。

2、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发表独特的见解,往往蕴含着创造力的萌芽。因此,教师必须给予积极地扶持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质疑,敢于挑战课本,挑战老师。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关注过程,分层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评价用单一的量化、标准化测试来评定每一个学生,这种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灵活的、具体的,力求做到:口头与书面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要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评价上,可采用多种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例如,对作文的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自评、互评、师生一起评等方式。教师写评语,不应只停留在对主题、结构、方法、字词句的评价上,也应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性格、不同程度的学生要给不同的评语:对性格较内向的、感情较脆弱的、能力较低的学生,要及时捕捉他们在文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肯定,让他们树立起信心,看到今天比昨天好,相信明天比今天一定会更好;对进取心较强的,但又较容易满足于现状的学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多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给他们以压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努力去探索,一定能发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确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


第五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五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考点一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考点二  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和三过程

1.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六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考点一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所变的过程,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定向性与顺性:心理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在个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是不同步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式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

(2)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既遵循共同规律,也存在个别差异。

考点二  个体心理发展阶段

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一1岁);婴儿期(1一3岁);幼儿期(3一6、7岁);童年期(6、7一11、12岁);少年期(11、12一14、15岁);青年期(14、15一25岁);成年期(25一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考点三  学习准备的定义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考点四  关键期的定义

关键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考点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基本内容: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基本概念:

(1)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

(2)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

(3)顺应: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4)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外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3.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主要特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在婴儿一岁多时,其感觉动作日趋发展到具有物体恒存性的程度;接近两岁的婴儿能进行延后模仿。

(2)前运算阶段(2一7岁):主要特征为:知觉集中倾向;思维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

(3)具体运算阶段(7一11岁):主要特征是:思维的具体性;思维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最大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主要特征为:抽象逻辑思维:假设一演绎推理。

考点六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

(1)内化理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变化逐渐内化成内部的智力动作。

(2)“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理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考点六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考点七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看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将其扩展到人的生命过程,认为人格的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个体均面临一种发展危机及发展任务:(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一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一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一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一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一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考点八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考点九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根据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和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专断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忽视型教养方式。

考点十 学生的认知差异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威特金)

(1)场独立型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2)场依存型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冲动型与沉思型

(1)冲动型认知方式的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很快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很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2)沉思型认知方式的人在碰到问题时不急于回答,倾向于深思熟虑,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所量,而不是速度,

3.辐合型与发散型

(1)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的过程中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2)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考点十 特殊儿童的类型

资质优异儿童;智力落后儿童(又称弱智):盲、聋、哑儿童;情绪困扰儿童;学习困难儿童。

考点十一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

考点十二  印象的概念

印象是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作出的主观理解。

考点十三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1.首因效应:也称作最初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首先获得的信息对印象有更重要的作用。

2.近因效应:也称作最近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当认知对象有某些好的品质时,我们能将其他一些他并不有的好的品质也赋予他。

4.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一些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考点十四  社会影响

1.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服从: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3.顺从:也称作依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去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的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4.暗示:一般是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的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相一致。暗示是最基本的人际交流与人际互动的方式。

5.模仿:指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模式。

m��>�16


急求2010秋电大英语I(1)作业答案

Units1-6
第一部分
1 B 2A 3B 4B 5A
第二部分
6B 7A 8C 9C 10C 11B 12B 13C 14C 15C 16B 17A 18B 19B 20A 21B 22A 23C 24C 25A
第三部分
26 Is he a manager?
27 Does she usually go to work by bus?
28 Are there fifty students in the class?
29 Have they a large house ?
30 Is he currently working on TV advertisements?
第四部分
31B 32A 33A 34B 35B 36B 37B 38B 39A 40C
第五部分
41会议室在一楼。
42他现在在跟客户谈话。
43大卫经常在午餐时间在他的办公室吃三明治。
44我预定了一件单人房。
45我正在等我的老板在上海打来的重要电话。

Units7-12
第一部分
1 A 2B 3B 4A 5A
第二部分
6B 7C 8B 9A 10C 11C 12A 13A 14A 15A 16B 17A 18B 19A 20A 21A 22C 23A 24B 25C
第三部分
26 You can’t smoke in the bedrooms.
27 It dosen’t usually snow in winter in Ireland.
28 Don’t put then on the desk.
29 She hasn’t got brown wavy hair.
30 Idon’t need to duy any apples.
第四部分
31B 32A 33A 34A 35B
36C 37A 38A 39B 40A
第五部分
41这个起居室又大又舒服。
42和看报纸相比我更喜欢看电视。
43银行就在报刊经售点的对面。
44他从我这借走了很多钱。
45坐出租车从机场到市中心要40分钟。


Units13-18
第一部分
1 B 2B 3A 4A 5A
第二部分
6B 7B 8C 9A 10A 11B 12A 13C 14B 15A 16A 17B 18B 19A 20B 21C 22C 23B 24A 25A
第三部分
26 How does he go to work?
27 When is she flying for Paris?
28 Where is the bus stop?
29 They will not go to the wedding reception.
30 He was’t at the party last night.
第四部分
31B 32A 33B 34A 35A
36B 37C 38B 39A 40C
第五部分
41你需要降低你的温度。
42对于下周的考试我感到担心
43他比她更擅长于网站设计。
44这份工作有四名求职者。
45在9月30日之前我们将作出决定。

期末自测
第一部分
1 B 2B 3B 4A 5A
第二部分
6C 7B 8B 9B 10B 11B 12A 13A 14C 15C 16C 17C 18A 19A 20B 21C 22C 23A 24A 25A
第三部分
26 Does he always work on Tuesday?
27 I don’t have to work every evening.
28 My computer isn’t working.
29 How long will the meal take?
30 How much does the flat cost a month?
第四部分
31B 32A 33B 34B 35A 36B 37B 38B 39C 40A
第五部分
41我每周去游泳一次。
42 你想去哪个博物馆?
43他对电脑的兴趣比我少。
44你能开那个瓶子吗?
45 北京的天气和纽约的天气一样。


求2013秋电大开放英语1(2)网上作业答案

电大开放英语3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课程终结考试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50%,课程终结考试占50%。 其中形成性考核满分10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50%,由三部分构成:普通单元学习成绩、阶段性测试成绩以及学习表现分数。其中普通单元每个单元3分,共计45分;阶段性测试每次测试15分,共计45分;学习表现10分。 我已经通过了,可以帮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 第二部分小组学习表格怎么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具体形象思维2.依恋3.观察学习4.性别稳定性5.学前儿童心理学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24分)1.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2.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3.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一C,4.观察他人的过程有--------、——、——、——等4个组成部分。5.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再——,然后是——。7.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和-------的角色。、8·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易——、易——、易——的特点。9.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10.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一种是11.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的发展。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2.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3.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四、论述题(共16分)试论述今天学习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有什么现实意义。五、案例分析题(共16分)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请你运用儿童个性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试卷代号:250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2.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3.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4.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5.是研究0至6岁学前JL-1i!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24分)1.发展的普遍性2.色盲3.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4.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5.知觉研究6.上下前后左右7.感知者表现者欣赏者8.变换冲动感染暴露9.积极词汇10.工具性侵犯敌意性侵犯11.自我评价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对规则的理解上认为规则是万能不变的;(2分)评定行为的态度上,抱极端态度,并认为别人也这样看;(2分)判断行为时根据后果的大小;(2分)看待惩罚上,把惩罚看成天意,赞成严厉惩罚。(2分)2.直觉行动思维在先;(2分)具体形象思维随后;(2分)抽象逻辑思维最后;(2分)其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2分)3.环境因素;(2分)认知因素;(2分)移情;(2分)强化。(2分)四、论述题(共16分)答案要点:·、1.个体成熟的原则的含义: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以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6分)2.育儿观念及其启示:(10分)不要以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老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未详细阐述,酌情减分五、案例分析题(共16分)答案要点: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6分)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6分)详细阐述,酌情加分。


谁有2011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急求 谢啦

电大2010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第1-3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正后象和负后象

答: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相反时,叫负后像。

2.韦伯定律

答: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称作韦伯定律。

3.知觉

答: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

答:指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

答: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尝试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

6.催眠

答:广义上讲,催眠是一些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的人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的一种觉知状态;狭义上讲,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7.意识

答: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8.注意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答:(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控行为。

(3)预测未来。

(4)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2.列举几种主要的意识状态。

答:(1)睡眠。(2)梦。(3)催眠。(4)白日梦。

3.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及特征。

答:(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举例说明注意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

答:(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结合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梦境的产生原因。

答:梦是睡眠期间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压抑的无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冲动和愿望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异化形式。因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的大门是紧紧封锁的,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意识的警惕稍有放松,这些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才能趁机在梦中改头换面地表达自己。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心理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答:(1)构造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这三种元素构成。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其理论被称为心理化学。铁钦纳继承并发展了冯特的理论,认为心理学与化学具有相似之处,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将意识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詹姆士。他认为意识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并将这种动态过程称为“意识流”。他认为心理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于实验室中,应该研究人们是如何适应环境要求而调整行为的,这一思想使心理学走上了应用心理学研究的道路。

(3)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的含义是整体,又称为完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或意识并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人的心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华生。行为主义学派以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认为在刺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习得的。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用潜意识、本能来解释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并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提出处于潜意识水平的个人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潜意识中的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强调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要使个人才能得以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7)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米勒、西蒙、布鲁纳等。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认为心理学不只是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内部认知过程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2.举例说明知觉的心理特征。

答:知觉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过程,有两个重要的心理物理:知觉的组织性和恒常性。

第一,心理的组织性。

把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从而产生连续的知觉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性。知觉组织性具有以下特点:(1)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征,叫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都发生反应,而只是选择其中少数刺激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其他刺激作为知觉的背景。人的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并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在知觉时总是根据以前获得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对象进行加工处理并以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志出知学对象的特性,这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第二,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试册》答案,它的心理作业1第一题是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所表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个人所具备的心理现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情绪、情感与动机、能力与人格等三个方面。

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个别主体即具体的个人的心理。上述生活片断中小 张的心理活动,就属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大类。前 苏联心理学家爱列维托夫(1890-1972)认为,在心理过程与个性之间还有一种过渡 的状态,即心理状态。这样,人的心理现象结构(人的心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系统) 就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三大类。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客观事物作用 于人(主要是人脑) , 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简称为“知”)、情绪和情感过程(简称为“情”)、意志过程(简称为“意”) 。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


心理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的一种心 理现象,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统一的表现。


个性心理是显示人们个别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
人们常说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上述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技术 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1、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小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4、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1、操作性问题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既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3、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4、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2、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以认识春夏秋冬为主线,将儿童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 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
3、按科学素养的不同领域分,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4、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科学性的要求。
5、1999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7、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8、科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启蒙性要求。
9、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10、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往往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
1、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 、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2、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观察方法有比较性观察、个别物体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等几种。
4、把青菜、西瓜、桔子、萝卜、香蕉等放在一起,让儿童进行分类:青菜、萝卜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这是二元分类。
5、在选择饲养的内容时,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对饲料要求不高,不宜死亡的小动物,其根据是学前儿童年龄小,操作技能差。
6、文学艺术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一种方法。
7、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和运动性游戏。
8、早期科学阅读作品,应该围绕一个科学现象或概念展开其情节,使儿童通过阅读能对周围事物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9、选择种植、饲养的内容时,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动植物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10、信息交流是指学前儿童将所获得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和交换。
1、理论性问题是一种需要高度的理论来解答的问题,或者是它的答案相当复杂,孩子无法真正地理解。
2、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探索性 、材料的可操作性、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等。
3、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其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相一致。
4、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要求而设计的。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包括物理学习环境,也包括心理学习环境。
6、在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发挥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前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7、科学教育活动中学前儿童的活动包括讨论活动操作活动、发现活动三种。
8、按教师指导程度,以及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分为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和偶发性活动等
9、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儿童获得科学经验的过程,所以要创造条件,组织儿童通过各种实践来学习科学。
10、幼儿园内房舍以外的场地,包括环境的绿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坛、小菜地、动物饲养角、水池、沙箱等,这些统称为幼儿园的园地。
1、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
2、评价者事先明确观察行为和事件的类型,等候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并作记录,然后进行分析的
是自然观察评价方式。
3、问题测试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
4、区角活动中材料和设备的设计是关键,在设计材料和设备时,除了在性能上安全可靠等要求外,还应考虑以下几点:材料的层次性、材料的新颖程度、材料的易理解性、材料的丰富性、材料的探索性。
5、区角活动包括学习性区角活动和游戏性区角活动等二类。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7、问题测试是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直接进行回答,即由评价者提出问题,被评价者回答的方式进行。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一种矫正系统。
9、在我国的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课程、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
10、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原则有:体验性原则、人文性原则以及整合性原则。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竭力倡导发现学习的是(C)。 A、加涅B、皮亚杰 C、布鲁纳 D、布鲁姆
2、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C)。 A、认识功能、精神功能B、认识功能、创造功能C、认识功能、生产力功能 D、精神功能、创造功能
3、世界上首创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教学的是(B )。A、孟子B、墨子C、老子 D、孔子
4、我国的儿童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自然课程进行,是在清代(B)年间A、乾隆 B、同治C、嘉庆D、光绪
5、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C )A、自然、思维和人类的知识体系 B、思维、天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C、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D、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知识体系
1、长期系统性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进行(C)。A、2~3岁B、3~4岁C、4~5岁D、5~6岁
2、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 A )。A、非正式量具测量 B、正式量具测量 C、观察测量D、普通测量
3、“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D)。A、2~3岁 B、3~4岁C、4~5岁 D、5~6岁
4、下例动物中,适合学前儿童饲养的是(B)。A、乌龟、金鱼、娇凤、蝌蚪 B、乌龟、金鱼、蝌蚪、蚕C、蛇、金鱼、泥鳅、蝌蚪 D、乌龟、甲鱼、娇凤、蚕
5、要求学前儿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发生在 (D)。A、2~3岁 B、3~4岁 C、4~5岁D、5~6岁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D)。A、活动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B、目的性、开放性、启发性、逻辑性C、形象性、开放性、启发性、逻辑性 D、启发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2、幼儿爱向成人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他们问“月亮为什么是圆的?”,这类问题属于(C)A、简单性问题  B、操作性问题  C、理论性问题  D、直白性问题
3、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 (D )。A、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B、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C、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4、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A)。A、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B、个别性、潜移默化性、开放性、灵活性C、亲密性、开放性、潜移默化性、灵活性 D、潜移默化性、联系性、随机性、灵活性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A)。
A、物力资源、自然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B、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天然资源C、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组织资源D、组织资源、人文资源、物力资源、自然资源
1、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制定观察核对表,调查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表中的各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出记号并进行评定的是(B) 。A、观察核对B、行为核对C、观察评价 D、行为评价
2、“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B)A、法国B、美国C、中国 D、德国
3、事先创设一种情景,以此引发调查者想要观察到的幼儿的行为,从而来测试幼儿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是(A)A、情景观察B、情景评价C、自然观察 D、自然评价
4、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评价者的行为进行现场观察或测量,并对观测结果作出评定的方式是( A ) 。A、观察法 B、测量法  C、自然观察法 D、自然测量法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中的访谈法有两种具体的类型是 (A) 。A、问题测试、情境问题测试B、问题测试、选择测试 C、匹配测试、情境问题测试 D、匹配测试、选择测试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经验是指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他们的亲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所获取的具体事实和第一手的经验,这些经验因其是有关自然事物与现象的,因此就被命名为科学经验。
科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抽象的认识,是对具体事物概括的结果。
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是有区别的,但他们又紧密联系。科学概念的形成依赖于科学经验的获得,科学经验影响着初级科学内涵的获得。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是什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主要有以下六个基本原则:(1)科学性:指所选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的原理。(2)启蒙性: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前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即能够理解和接受。(3)系统性: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有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编排。(4)时代性:指要求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5)地方性:地方性要求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6)季节性:季节性要求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3、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1)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心理学依据;(2)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社会依据;(3)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学科依据。
4、举例说明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地方性与季节性原则。
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要求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遵循地方性的要求,就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
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季节性原则:季节性的原则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既能丰富、加深学前儿童对季节的整体理解,又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事物变化与季节之间的关系。遵循季节性要求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1、请简述教师在小实验中的指导要点?
为了使学前儿童的操作试验得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为学前儿童的操作实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简单、方便使用、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数量的材料和用具..第二,指导学前儿童使用工具和材料并学习操作技能;..第三,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实验时间;第四,交待实验规则并保证学前儿童的安全。
..教师演示试验时的注意事项:第一,要做好预备性试验;第二,要使每个学前儿童看清试验过程;第三,演示与讲解、提问紧密配合。
2、简述在观察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在运用观察方法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学前儿童年龄特点之外,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应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 (2) 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 (3) 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景象; (4) 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3、以实例说明观察活动的指导要点?
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前儿童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
在学前儿童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4、科学玩具与游戏的运用?
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运动性游戏三种。
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
学前儿童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1、简述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中投放充足的材料供儿童发现、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2、如何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好奇好问?
对于学前儿童的这些问题,始终应该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1)直接回答;(2)引导思考、鼓励探索;(3)指导阅读;(4)启发联想;(5)留下期待。
3、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哪些特点?
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如下特点:
(1)家庭科学教育的潜移默化性
学前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不是专门化的,而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综合影响。孩子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和家长一起学科学,自然、轻松、生动、有趣,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2)家庭科学教育的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在选择与利用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在选择与利用时应注意一下几方面:
(一)选择合理的社会资源
要充分考察资源的适应性,包括学前儿童年龄的适应性、内容的适应性、空间的适应性、路线的适应性等问题。
(二)能配合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兴趣及需要
例如:在参观植物园以后,可以引导学前儿童种植一些花卉,并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试验和讨论。
1、请结合实例说明“做中学”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1)以儿童的好奇心为基础,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好的了解自然界;
“做中学”是建立在儿童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利用他们渴望观察、触摸、用手制作的愿望去建立起一个基础的但又是连贯的科学知识体系。“做中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儿童所接触到的日常生活。儿童通过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周围,去解决问题。
 (2)带着问题做实验,探究性的学习的方式,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科学知识。
“做中学”强调不仅使儿童了解科学的成果和理解科学的过程,而且使儿童带着问题做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对儿童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做中学”强调让儿童在科学学习中依靠自己的努力二不是他人的努力去完成任务。
(3)对于儿童语言发展与人际交往的促进
“做中学”强调儿童的猜想、试验、记录和交流环节。科学探索使儿童的语言更加准确、丰富,儿童能非常个性化的描述自己的发现。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儿童学会讨论,接受分歧,达成共识。“做中学”有利于儿童的注意、兴趣等基本情绪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2、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
(1)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以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2)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来建构;(3)科学教育方法应以学前儿童亲自探究的方式进行。
3、散步活动实施与指导的要点是什么?
(1)制定活动计划,要粗而灵活;
(2)明确散步的概念;
在散步过程中要给儿童相对的自由,使其有时间、有机会进行观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3)明确散步的目的;
(4)在散步时进行随机教育。
在组织学前儿童散步时,随机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
4、简述区角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指学前儿童学科学的良好心理气氛,是进行区角活动的前提。
(2)应让学前儿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应让学前儿童真正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己的水平和需要来选择活动内容与材料。
(3)观察了解学前儿童的活动,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学前儿童参与区角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他们的操作情况,耐心观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水平。
(4)指导学前儿童遵守活动规则。
在区角活动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是很有必要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技术 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1、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小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4、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1、操作性问题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既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3、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4、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2、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以认识春夏秋冬为主线,将儿童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 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
3、按科学素养的不同领域分,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4、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科学性的要求。
5、1999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7、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8、科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启蒙性要求。
9、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10、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往往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
1、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 、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2、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观察方法有比较性观察、个别物体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等几种。
4、把青菜、西瓜、桔子、萝卜、香蕉等放在一起,让儿童进行分类:青菜、萝卜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这是二元分类。
5、在选择饲养的内容时,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对饲料要求不高,不宜死亡的小动物,其根据是学前儿童年龄小,操作技能差。
6、文学艺术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一种方法。
7、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和运动性游戏。
8、早期科学阅读作品,应该围绕一个科学现象或概念展开其情节,使儿童通过阅读能对周围事

上一篇:工商企业查询

下一篇:iphone3g和3gs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