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为宋国贵族,因政治动乱迁居鲁国,世为鲁人。父亲名绝,字叔,曾任鲁国下级武官,为当时著名武士。孔子自幼好学,自谓“十五而志于学。”少年时学过一些艺能,“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青年时作过看管仓库、牛羊的小官。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相当成熟,但按当时的阶级状况,他还不能越过贵族等级的限制有所建树,于是就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用自己学习所得,去培养闻道济世的优秀人才。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孔子对于周礼,推崇备至,曾言“吾从周”。但他的这种继承是以改革为前提的。他对周礼的态度,一是不废弃周礼,而在周礼的基础上加以“损益,二是适可而止,也就是要做到“中庸”。这种态度固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作为改革者,孔子思想的主流还是顺应历史发展,闪耀着夺目光辉的。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子所述的“仁”则是包括政治、伦理、价值准则和道德追求等社会生活中非常广阔的范围。在篇幅仅万余字的《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表述就有百次之多,但其核心是“仁者爱人”。如樊迟问仁,子日:“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对仁下过明确的定义,但“爱人”一语,可以作为对仁的简要概述。爱人就是对别人有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并在一定时期,可以“杀身成仁”。而“克己复礼”,也包含着利他行为,达到这种境地的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道德思想主张从仁爱的精神出发,孔子主张在政治生活中贯彻道德原则。换言之,即使政治行为道德化。孔子的这种“德内政”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统治之道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力,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用强制的方法只能使民畏惧而不敢犯罪,但却消除不了犯罪的动机。如果用道德去感化,就可消除犯罪的动机.由此,他主张统治者对民要施以“富民”、“惠民”之策,同时要避免贫富过分悬殊。对于暴政,他曾发出过“苛政猛于虎也”的感叹。扩展资料:孔子名言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有关孔子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为宋国贵族,因政治动乱迁居鲁国,世为鲁人。父亲名绝,字叔,曾任鲁国下级武官,为当时著名武士。孔子自幼好学,自谓“十五而志于学。”少年时学过一些艺能,“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2、青年时作过看管仓库、牛羊的小官。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相当成熟,但按当时的阶级状况,他还不能越过贵族等级的限制有所建树,于是就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用自己学习所得,去培养闻道济世的优秀人才。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孔子的资料
孔子简介 孔子(前五五一 -- 前四七九) 名丘、字仲尼
鲁国曲阜人。 他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者
也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在先秦时代已是显学
到汉武帝后
这个学派更取得思想界独尊的地位。 中国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传统都是和孔子的学说分不开。 孔子的精神方向及学说主张 a. 孔子的伦理 1. 仁与忠恕 伦理思想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部份。其思想核心 -- 「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中心。 冯 友兰指出「仁」是「人文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在孔子心目中
「仁」是作为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仁」是以个人为基本
而爱人之道就是要拾己及人。 孔子心目中的「仁」
涵盖性很大
包括「孝」、「忠」、「勇」、「礼」及「五德」(则恭、宽、 信、敏、惠)。 「忠、恕」二道便是实践仁的方法。「忠」
即尽己(尽个人的责任)及敬事(专注修养自身)
如 此便能「用其力于仁」。至于「恕」即「推己及人」
消极意义是个人应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积极意义则在于「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2. 仁与礼 人要达到「仁」的境界
就需要「礼」。孔子的「礼」指「秩序」。孔子主张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
提但君臣、父子、朋友、夫妇、长幼等五伦之教。为维持社会秩序
孔子又指出
礼必须合乎「仁」、否则便流于形式化
有违礼的原意。 3. 仁与义 孔人明言
人的内心是存养著「仁」的
若人不能分辨是非
陷于罪恶
便提出「义」。「义」
即一切符合「仁」的行为的路向
即指「是非黑白」。但孔子口中的「义」与「不义」是应该与不应该问题
客观的现实
却直接令人随波逐流做孔子不得不承认在人的一生中
存著超越人力所能控制的命。 4. 义命分立 孔子对于客观的限制
态度绝不消极
反而提出「义命分立」
坚决不受「命」的约束。孔子认为
重建周代的礼法制度(即「道」是合乎「义」的事
属「应该要做的事」
但这任务的成功与否
则是「客观事实」
并非主观努力可以改变。人所能负责的
只在价值是非
不是成败问题。 孔子「义命分立」的中心就见于「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己知之矣」数句
意则纵使知道「道」最终可能是「不行」
但我们还是要尽力合乎「仁义」之道。 故孔子再三调人不应受「命」(命运、天命)的限制
应「行其义」、不应着眼于「成败」。 a. 孔子的宗教思想 1. 敬鬼神而远之
祭神如神也 孔子平时很少谈论「鬼神」
>篇就记载说:「子不语: 怪、力、乱、神」孔子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所以他认为鬼神应当「敬而之」
民事应当放在神事的前面
而鬼神和死的道理
可以不必细加研究。 孔子对于祭祀
亦只调人在祭祀中的作用。如>说:「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吾不如祭、如不祭」调祭祀的作用是「崇德报功
慎终追远」。「祭」是人的行为
不必在意是否真正的「神」存在。 a. 孔子的政治理论 1. 重建周礼法度
法先王 孔子指出政治上亦须有合礼的行为
否则天下便不能治平。他说:「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他力倡复古
以达玫天下为公的秩序
又主张「法先王」
希望天下能恢复尧、舜、汤、文、武、周公时代的旧观。 2. 正名 「正名」是和「礼治」相应的。「正名」意即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份
名实相副。所以各人要各守自己职责
不能僭越
因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求各本其名
各尽其责。>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与
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
刑法不中 *** 无所措手足。」由于除去「实」
则无「名」可言
故名必务实。因此「正名」是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一环。 3. 德治与仁政 孔子提出「德治」来治国
他说:「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以及「正其身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可见孔子主张道德文治
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达到「为政以德」的地步。 孔子还把「仁」扩充到政治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因此孔子反对战争
刑罚。他认为天下有道
就无须以律法治国
苦统治者「修己治人」
以身作则
教导人民
国家便会大治。 a. 孔子的教育观 1. 有教无类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2. 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方法
是「因材施教」合乎现代调「适应个性」和「注意启发」的教育原理。 3. 学思并重 在治学态度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又注重技艺教育
以六艺教导学生。 4. 均衡发展 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故孔子文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均衡发展。 孔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 政治方面 孔子主张「正名」
调君臣父子
各本其名
各尽其首
则天下可大治。后来汉儒董仲舒藉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观念提出的「三纲五常」
促使汉武独尊儒术
更大力提倡政权超然于人民之上
「五伦」成为中国历代的社会传统。 b. 伦理思想方面 孔子以仁孝治国
忠恕待人的主张
一直影响中国自汉以后的政治设施和个人修养
而且 *** 了后来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学说
故孟子及其后中国思想的方向
可说大受孔子影响。 c. 教育方面 孔子以没落贵族身份「修德讲学」
首创私人讲学的先河
又将以往只可得于庙堂的知识
转化成人类社会共享的学术遗产
首开学术平民化的风气。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对普及教育贡献至大。而孔子的「因材施教」及「学思并重」的教学方法
对后世的教育工作影响亦极深远
故被尊为「万世师表」。 d. 文化方面 孔子曾整理>(诗、乐、礼、书、易、春秋)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很大的贡献。孔子又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
目的为培养成完全的人格。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西元前五五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冬,卒于西元前四七九年(鲁哀公十六年)夏二月十一日
活了73岁
弟子不下三千.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之父亲名叫叔梁纥,在鲁国出任陬邑大夫,七十二岁时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并生下了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氏移居鲁都阙里。在艰难困苦的成长环境中.
参考: 孔子读本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家世与生平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7043002319
9dog/7000 有好多关于孔子的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鲁(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又与耶稣、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并称世界四大圣哲。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鲁国。他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跟母亲过著孤苦的日子。 矢志学习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他还专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学习「周礼」,又拜见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岁时为避乱去了齐国,听了 「韶乐」之后,完全浸淫在至善至美的音乐境界中,竟然三个月吃不出肉味。 孔子的成就 孔子回到鲁国后,当了短暂的大官,先后出任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创造了明显的政绩。孔子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鼓吹周礼。晚年专门收徒讲学,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七十多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孔子在教学的同时,也专心著书立说,编修及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更为他修建了孔庙、孔府、孔林建筑群。
参考: chiculture/03010301a01/0301a01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鲁(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又与耶稣、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并称世界四大圣哲。 《论语》是什么书? 孔子生前没有写过著作,只是在他逝世后,他的学生才把他的言行和教诲辑录成《论语》一书。2
500多年来,《论语》中很多言论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格言或成语,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就连一些旅游区所用的欢迎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出自《论语》一书呢!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鲁国。他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跟母亲过著孤苦的日子。 矢志学习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他还专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学习「周礼」,又拜见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岁时为避乱去了齐国,听了 「韶乐」之后,完全浸淫在至善至美的音乐境界中,竟然三个月吃不出肉味。
参考: Wikipedia chiculture/12011201d31/1201d31 chiculture/03010301a01/0301a01
孔子生平简介 2007-10-3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原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宋国贵族。六世祖孔父嘉因内乱被杀,其子逃亡到鲁国,从此子孙后代以孔为姓。孔子之父亲名叫叔梁纥,在鲁国出任陬邑大夫,七十二岁时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并生下了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氏移居鲁都阙里。在艰难困苦的成长环境中,孔子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精神,汲汲于追求知识。他学无常师,好古敏求,不耻下问。大约三十岁左右,孔子已经学有所成;「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能,样样精通。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礼」制,倡导「中庸」。从青年时起创办私学,成为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因而后人尊其为「万世师表」和「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虽屡受挫折却始终不渝。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重要文献典籍,使中国古代文化得以流传,光照千古。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保存于《论语》中。 2008-02-14 13:00:04 补充: 如果要最最精简,只参考第一段便可以了。其余的你认为有需要才加上也可以。
参考: takungpao/news/07/10/03/GW-803816
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摘要】
孔子的资料【提问】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回答】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回答】
孔子的资料简介20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扩展资料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简介20字
孔子,又名孔丘,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历史人物。孔子一生致力于儒家思想和教育事业,他所提出的“仁爱”、“诚信”、“中庸”等思想理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对道德和性格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将“仁”作为人与众不同的标志,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他提倡“和而不同”,主张在团结和谐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和多样性。同时,孔子对教育也有深刻的认识和贡献,他开创了儒家教育的传统,强调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提倡教育以德育为先,重视情感和道德建设,强调“学以致用”。孔子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倡“君子”和“大同”,主张一个贤能的领袖和和谐的社会秩序。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封建王朝和中国近代以来的改革运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此外,孔子的思想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东亚地区,而是在亚洲和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总之,孔子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鼓舞着后代不断探索道路,开拓未来,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孔子介绍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孔 子 简 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家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征在,生孔子。
【 生平 】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先至卫国 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 孔子身世 】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 孔子哲言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孔子的简介
您好,[鲜花]亲,孔子的简介如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是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小贵族家庭,从小聪明好学,十五岁时开始拜名师学习,后来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摘要】
孔子的简介【提问】
您好,[鲜花]亲,孔子的简介如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是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小贵族家庭,从小聪明好学,十五岁时开始拜名师学习,后来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回答】
孔子提倡“仁爱”、“中庸”、“礼治”,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道德,认为政治应该以礼治为主,强调人的自我修养、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即有德行的上等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万世师表”。【回答】
孔子一生著述丰富,主要作品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作品以其简洁、深刻、朴素的文风,传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义。他的思想和著作流传至今,对中国和世界的哲学、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回答】
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扩展资料:朝鲜学者金益洙:孔子是万古圣人,也是东洋学问哲学思想的元祖。(《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文集》日本古学派创始人伊藤仁斋:夫子之德实为超迈群圣,夫子之道高于天地。(《论语古义》)日本学者井上靖: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孔子》)美国诗人、哲学家、思想家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学知识词典》)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的资料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扩展资料:一、孔子道德思想成就: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30]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二、 专著作品:1、文献整理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2、诗歌创作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 有关孔子的简介
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3、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4、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