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波是什么意思
震波的意思如下:地震时所发生的现象。震波属于紊流的一种传播形式。如同其他通常形式下的波动,震波也可以通过介质传输能量。在某些不存在物理介质的特殊情况下,震波可以通过场,如电磁场来传输能量。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地震波的性质和声波很接近,因此又称地声波。但普通的声波在流体中传播,而地震波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所以要复杂得多,在计算上地震波和光波有些相似之处。波动光学在短波的情况下可以过渡到几何光学,从而简化了计算;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地震波的概念可以用地震射线来代替而形成了几何地震学。不过光波只是横波,地震波却纵、横两部分都有,所以在具体的计算中,地震波要复杂得多。
什么是震波?
当你将一颗小石子抛入水中就会发生一个扰动。这个扰动就会产生波,它会向所有的方向扩展。地壳的突然移动也产生一个扰动,并产生向所有方向扩展的波。它们被称为地震波。地震波有三种:P波、S波和L波。P波——也称为主波和压缩波,它们是当地壳运动时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它们能通过所有的物质——固态的岩石、液态的岩石、海水和空气。它们是三种地震波中速度最快的一种,它们使建筑物产生垂直的振动。S波——也称为二次波或剪切波,P波和S波都通过地球传播。S波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物质切向运动产生的。它们只能通过固体物质。它们使建筑物产生水平的振动。L波——也称为表面波,当P波和S波到达地表时,就以L波的形式传播。这样的波只在地球表面传播。它的传播方式和水波很类似。它在三种波中传播得最慢。用来探测地震的仪器称为地震仪。这个装置能定出地震源的位置(实际上,它就是我们将稍后讨论的震中)。记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P波最先到达地震仪,S波其次,L波则最后到达。地震学家记录下这三种波的不同到达时间。将这个时间与一个叫做时间-位移图的图表进行比较,他们就能定出地震的发生地点离地震仪有多远。由这些信息要定出地震的位置还是不够的。离一个A观测站1126.5公里远的地震会被认为是发生在以A点为圆心,半径为1126.5公里英里的圆周上的任何一点。
震波是什么意思
震波的解释[seismic wave] 因震源的 震动 力所形成的力学波 详细解释 也叫地震波。由于地震而产生的向四外 传播 的震动。震波主要由横波、纵波组成。人工 * 产生的震波可以 帮助 探矿。 词语分解 震的解释 震 è 疾雷( 霹雳 )使物体 振动 :“震夷伯之庙”。震霆。 雷:“烨烨震电。” 巨大 的力等使物体剧烈颤动: 震撼 。震荡。震颤。震响。震动。声震遐迩。 迅速或剧烈地颤动:地震。身子不由得一震。 特指“地震”: 波的解释 波 ō 水面振荡起伏的 运动 :波浪。波涛。 波澜 。波光。波纹。波荡。推波助澜。波及( 影响 到,牵涉到)。 物理学上指振动在 物质 中的传播能量递进的一种形式:电波。光波。超声波。波长。波段。波速。波谱。 笔画
地震波与冲击波的区别是什么?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冲击波是一种不连续锋在介质中的传播,这个锋导致介质的压强、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跳跃式改变。在自然界,所有的爆发情况都伴有冲击波,冲击波总是在物质膨胀速度变得大于局域声速时发生。一架飞机的速度超过330米/秒,“声屏障”就被打破,同时伴随有一个在大气层传播的冲击波,并产生一个声“爆炸”。
日常生活中冲击波现象随处可见:超音速飞行的战斗机,雷暴,太阳风,鞭梢甩动的脆响,等等。当然,最著名的就是核爆炸。
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是哪三类?()(
按成因天然地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构造地震 是由于地下岩层的快速破裂和错动所造成的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宁夏所发生的地震,绝大多数属于此种类型。由于构造地震频度高、强度大、破坏重,因此是地震监测预报、防灾减灾的重点对象。
火山地震 是由于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占全球发生地震数的7%左右。火山地震都发生在活火山地区,一般震级不大。
陷落地震 是由于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塌等)引起的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左右,其破坏范围非常有限。
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按震源深度可分为以下类型: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也称正常深度地震,占总数的3%。宁夏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700公里。
按震中距可分为以下类型:
地方震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 震 震中距大于100公里、小于1000公里的地震;
远 震 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按震级(M)可分为以下类型:
小 震 4级以下的地震;
中强震 5-6级的地震;
强 震 7级以上的地震,其中8级以上的地震又称为特大地震。
按地震的破坏程度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般破坏性地震 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
中等破坏性地震 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 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
特大破坏性地震 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次声波是什么?
频率小于20Hz(赫兹)的声波就是次声波。在自然界中,海上风暴、火山爆发、大陨石落地、海啸、电闪雷鸣、波浪击岸、水中漩涡、空中湍流、龙卷风、磁暴、极光、地震等都可能伴有次声波的发生。在人类活动中,诸如核爆炸、导弹飞行、火炮发射、轮船航行、汽车争驰、高楼和大桥摇晃,甚至像鼓风机、搅拌机、扩音喇叭等在发声的同时也都能产生次声波。声波分类:根据声波频率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或超低声。频率20Hz~20kHz的声波称为可闻声。频率20kHz~1G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大于1GHz的声波称为特超声或微波超声。
次声波是什么波?
次声波又称亚声波,它是一种频率低于人的可听声波频率范围的声波。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大致为10-4Hz~20Hz。?
次声波产生的声源是相当广泛的,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的次声源有:火山爆发、坠入大气层中的流星、极光、地震、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电离层扰动,等等。利用人工的方法也能产生次声波,例如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等等。?
由于次声波的频率很低,因而它显示出了种种奇特的性质。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
我们知道,声音在大气层中的衰减,主要是由分子吸收、热传导和粘滞效应所引起的,相应的吸收系数与声波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由于次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大气对它的吸收系数很小。例如,空气对频率为0.1Hz的次声波的吸收系数大约是对频率为1000Hz?的声波吸收系数的一亿分之一。由于次声波不容易被吸收,所以它的传播距离就很远。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它所产生的次声波围绕地球转了三圈,传播了十几万千米。当时,人们利用简单的微气压计曾记录到它。次声波不但“跑”得远,而且它的速度大于风暴传播的速度,所以它就成了海洋风暴来临的前奏曲,人们可以利用次声波来预报风暴的来临。?
次声波的应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并逐渐广泛地被人们所重视。次声波的应用前景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1)通过研究自然现象所产生的次声波的特性和产生的机理,更深入地研究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特征与规律。例如,利用极光所产生的次声波,可以研究极光活动的规律。?
(2)利用所接收到的被测声源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探测声源的位置、大小和研究其他特性。例如,通过接收核爆炸、火箭发射或者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来探测出这些次声源的有关参量。?
(3)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许多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等,在发生之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人们就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来预测和预报这些灾害性自然事件的发生。?
(4)次声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时,很容易受到大气介质的影响,它与大气层中的风和温度分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自然或人工产生的次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探测出某些大规模气象的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大范围大气进行连续不断的探测和监视。?
(5)通过测定次声波与大气中其他波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探测这些活动特性。例如,在电离层中次声波的作用使电波传播受到行进性干扰,可以通过测定次声波的特性,进一步揭示电离层扰动的规律。?
(6)人和其他生物不仅能够对次声波产生某些反应,而且他(或它)们的某些器官也会发出微弱的次声波。因此,可以利用测定这些次声波的特性来了解人体或其他生物相应器官的活动情况。
地震发生时最先感受到的波是什么波
地震发生时最先感受到的波是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地震时,纵波较快传播到地面。纵波(P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横波(S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因此地震发生时一定要注意纵波,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地震注意事项1、保护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地震时的剧烈摇动约1分钟左右。请躲在结实的桌、台等下面藏身,保护头部。2、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关闭火源!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3、不要慌乱地跑到室外。4、打开门以确保出口。5、在室外时应保护头部,躲开危险的物体。6、在百货店、剧场等地应按照工作人员指示采取冷静行动。7、汽车靠左停车,在管制区域内禁止行车。8、注意山崩、崖塌、海啸。9、请徒步避难,携带品控制在最小程度。10、不要相信流言,请按正确信息采取行动。
地震波分为什么呢?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像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地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地震波所带来的信息。地震波是一种机械运动的传布,产生于地球介质的弹性。它的性质和声波很接近,因此又称地声波。但普通的声波在流体中传播,而地震波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所以要复杂得多,在计算上地震波和光波有些相似之处。地震波影响范围:当水波遇到界面时,如陡岸,会从边界上反射回来,形成一列向岸外传出的水波,与向岸内传来的水波重叠。当海洋波斜射入浅滩时,波在海水深度变浅时走得较慢,落在海水较深处的波的后面。其结果是波向浅水弯曲。于是波前在它们击岸前转向越来越平行海滩。折射这一名词描述波传播中由于传播路径上条件变化产生波前方向变化的现象。反射和折射也是光线通过透镜和棱柱时人们熟知的性质。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几种类型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