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

时间:2024-02-01 09:43:40编辑:揭秘君

逐梦冰球场 凝聚“青”力量

中国残奥冰球队今天冲击世锦赛铜牌 早报记者专访领队、队长等 听他们讲述球队在青岛组队带训的故事

在加拿大举行的残奥冰球世锦赛(A组)将于北京时间6月5日进行季军争夺战,继北京冬残奥会夺得铜牌之后,由青岛市残联组队并带训的中国残奥冰球队全力冲击世锦赛铜牌。这支青岛打造的中国残疾人冰球“梦之队”不断突破自我,日前,记者专访了球队领队、队长、北京冬残奥会旗手和唯一的女队员,听他们讲述球队成长并创造历史的过程。

比赛获得胜利后,球员们拥抱庆祝。

北京冬残奥会铜牌。

领队 唐楠“铁娘子”带出“梦之队”

“赢了!铜牌是我们的!”2022年3月12日晚,在国家体育馆的北京冬残奥会冰球铜牌争夺战冰场上,中国残奥冰球队队员申翼风一骑绝尘,在比赛还剩11秒时打进一球,将比分最终定格在4:0。比赛结束,全场沸腾,中国残奥冰球队队员们将球杆掷向天空,紧紧拥抱在一起,队员们喜极而泣的镜头随着电视直播也感动了无数人。

唐楠(左二)

3月14日,国际冰球联盟(IIHF)在官网上盛赞中国残奥冰球队,“中国残奥冰球队首次参加冬残奥会便在小组赛中战胜了捷克、意大利和斯洛伐克队,3场比赛中收获18个进球,最后更是在铜牌争夺赛中以4:0的绝对优势击败上届铜牌卫冕队伍,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创造了历史。

日前,现任青岛市残疾人体育中心副主任,也是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国家残奥冰球队领队的唐楠,向记者分享了中国残奥冰球队的幕后故事。

“一张白纸”书写励志故事

中国残奥冰球队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紧接着中国残联在哈尔滨举办了一次冰球训练营,随后青岛市残疾人体育中心接到了组建冰球队的任务。

2017年,中国残联、山东省残联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中国残奥冰球队,任务就是拿到冬残奥会“入场券”,完成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中国全面参赛的目标。五年时间,从“查无此人”到奥运铜牌得主,是残奥冰球队员们的风雨无阻,更是青岛这座城市的不遗余力——从整合资源、顶格推进各项备战工作,到为中国残奥冰球队在境内外集训、服务保障和比赛等方面都全力以赴。

“那时是我第一次见到残疾人冰球的装备,当时这个项目叫冰橇冰球,顾名思义,残疾人要将下肢固定在冰橇上,冰橇下两条冰刀是他们加速滑行的主要工具,相当于冰鞋。”唐楠对当时参与组建中国残疾人冰球队的情景记忆犹新。没经验、没技术、没装备、没场地,连运动员都没有,不过青岛市残疾人体育中心没有打退堂鼓,而是迎难而上,受命组建“零起步”的残疾人冰球队。

2016年初,由青岛市残疾人体育中心组建的山东冰球队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批残疾人冰球队。“刚开始的训练场地就在澳门路的百丽广场滑冰场,队员们每天早上6点半出发,训练到上午10点半。过了一段时间,我又上门和国信体育中心滑冰场沟通,得到了国信方面的大力支持,为球队找到了更好的训练场地,为2017年秋天中国残奥冰球队在青岛正式组建打下了基础。”唐楠介绍道。

这支新晋“国家队”不过30人。一切都是新的,但装备除外。唐楠作为当时的见证者向记者讲述了组队之初的艰难,“国家队的第一批装备是别处淘汰的旧装备,球杆是木质的不耐摔打,撞冰断裂后,只能用胶带缠好了接着用。后来更换了金属球杆,在对抗中也免不了变形甚至断裂,我就和器材教练一起开车带着杆子找焊接铺去修。因为焊接师傅没见过冰球杆,逼得球队器材教练只能手画球杆样貌,焊接师傅对照着尽量还原,但也免不了在弧度上有偏差。

后来,国家为队员们配齐了所有硬件,为他们建设了无障碍训练场地,从技术到设备,都给予他们最大支持。

站上北京冬残奥会领奖台

2017年,中国残奥冰球队聘请了俄罗斯外教尼古拉作为主教练,开始备战北京冬残奥会,队员们从“野蛮生长”进入了“正规训练”。

唐楠介绍,之所以邀请尼古拉,因为2008年俄罗斯成立残疾人冰球队后他任教练,带队参加了2014年索契冬奥会并获得了第二名,“这位功勋教练来中国执教后刚开始很不适应,因为我们的球员都是‘野路子’出身,尼古拉费了很大力气给队员们纠正过往训练的错误动作,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的带队热情。当时我们中方的教练组就多次找尼古拉谈心,让他结合中国残奥冰球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 从而使球队的奥运备战很快走上正轨,队员们的成长速度飞快。

北京冬残奥会前,中国残奥冰球队定下了“保六争三”的目标。全队上下铆足了劲儿想在家门口证明自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四年春节没有回过家,不是在训练,就是辗转国外在比赛。当时,我作为领队始终和队员们一起训练,既要安抚因疫情没法回国也没有家人陪伴的俄罗斯教练,更要掌握队员们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沟通。”唐楠坦言球队为了备战北京冬残奥会付出了很多。

中国残奥冰球队的训练是枯燥且辛苦的,每周只有周日休息一天,其余时间都要进行训练。伤痛是家常便饭,但对队员们来说,最煎熬的是与家人的聚少离多。作为领队的唐楠就是队员们的“知心家长”,从方方面面解决队员们遇到的困难,鼓励大家为了祖国去拼搏。

2022年3月12日晚,中国残奥冰球队顺利摘得铜牌,这几年的努力与汗水,终于在这个晚上汇成了这枚小小的铜牌、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还有回响在国家体育馆内久久不息《歌唱祖国》。

队长 崔玉涛“钢铁队长”咬牙拼搏终圆梦

去年4月8日上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受到表彰的集体中,国家残奥冰球队是其中之一。青岛平度籍选手崔玉涛作为中国残奥冰球队队长代表球队上台领奖。

38岁的崔玉涛既是球队队长,也是队里年纪最大的男队员。来自平度市旧店镇的他,在18岁时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失去了左小腿,跑过业务、创过业,与体育尤其是冰球结缘完全是巧合。

因为身体条件不错,回老家换残疾证的崔玉涛被平度残联工作人员询问想不想练体育,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加入了青岛市残疾人自行车队。后来崔玉涛又被挑中转项加入残疾人冰球队,为了练好身体平衡,他每天坐在冰橇上滑行练习,常常摔得鼻青脸肿,有一次还把右脚踝摔成骨裂。即便这样,他仍旧打着石膏在冰场训练,“什么都阻挡不了我追逐冰雪梦的决心。冰球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冰球运动员都是‘蒙面勇士’,我希望和队友一起努力,力拼每一场比赛,在家门口的冬残奥会赛场实现为国争光的目标。”崔玉涛对当初为备战北京冬残奥会的情景记忆犹新。

在青岛集训的日子里,一天中包括上午和下午两场训练,队员们全副武装,驱动钢架冰橇,围绕着冰球起跑、滑行、转弯……冰场旁,摆放着队员们的轮椅和假肢,冰面上,他们飞驰的速度越来越快,流过的血汗也越来越多。“训练服本身不重,但队员们要把自己绑在冰橇上,因为对抗激烈,有时候连人带冰橇都被撞倒了,只要冰球在身边,我们就会拼命爬过去,努力抢球是每位队友的本能反应。”崔玉涛说。

崔玉涛告诉记者,备战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受伤是不可避免的,但队员们都是默不作声,咬咬牙再上场训练。在他的记忆里,最严重的受伤是在2020年的腊月廿八,“训练的时候在场上拼得太凶太猛,为了追一个球和队友碰撞到墙上,导致胸椎压缩性骨折,一共在床上躺了10天,不到20天又开始恢复性训练了。”像这样的事情崔玉涛从不会告诉家人,“从2018年参加训练开始就没有回家过年,女儿都不认识了,说我是‘手机里的爸爸’。既然选择了为国争光,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太多的牺牲,太多的苦痛,终于在2022年的北京,在家门口的冬残奥会上有了意义。3月12日晚,中国残奥冰球队顺利摘得铜牌,作为队长的崔玉涛与队友们紧紧相拥在一起。

于静

女队员 于静青岛姑娘登场创造历史

中国残奥冰球队唯一的女队员于静来自青岛,她也是北京冬残奥会冰球项目中的唯一一名女运动员。去年3月8日下午,于静在中国残奥冰球队6:0大胜意大利队的比赛中出场,和队友一起以三连胜的战绩获得B组第一,她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参加冬残奥会冰球赛的女运动员。

“用胜利庆祝自己的节日”

在中国残奥冰球队中,来自青岛的于静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去年38岁的她是队中唯一的女队员。北京冬残奥会冰球比赛共有7支队伍参赛,每队最多可有18名队员。由于其他6支球队都没有女队员报名,于静成为了本届冬残奥会唯一的女子冰球选手。她也是继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残奥会的布里特·姆贾森德和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的莉娜·施罗德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参加冬残奥会冰球比赛的女运动员。

对于首次登上冬残奥会大舞台的于静来说,渴望能够登场一展身手。由于战术安排,于静在小组赛前两轮没有出场,但她一直期待着。2022年3月8日是中国残奥冰球队对阵意大利队的比赛日,也是“三八”妇女节,而于静在这个节日里不仅迎来了自己的冬残奥会首秀,还和队友们一起以6:0大胜意大利队,以三连胜的战绩获得B组第一,从而进入下一轮晋级赛。

于静至今对自己的北京冬残奥会首秀记忆犹新,“安排我出场之前,我还是和前两场比赛一样,在场边用敲击球杆的方式给队友加油助威。本场比赛我的青岛队友们发挥很好,开场15秒汪之栋就先拔头筹,随后李宏观和邱殿棚各下一城;第二节汪之栋和邱殿棚都完成了梅开二度,我登场比赛的时候已经是6:0领先了,所以压力不是很大,和队友们在随后的比赛中默契配合,发挥了自己的应有水平,很开心用胜利庆祝自己的节日。

轮椅篮球队长“跨界”打冰球

1983年9月,于静出生于青岛,因患有小儿麻痹症,致使左下肢功能丧失。虽然身体情况不佳,但于静的性格一直乐观开朗,怀抱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考上了山东科技大学。

大学毕业后除了经营一家广告公司,于静试着开始接触轮椅击剑。“之后我还练习过坐式排球等其他项目,2014年开始练习轮椅篮球。”于静告诉记者,“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被选上打轮椅篮球,不过教练让我试滑轮椅之后,觉得我的身体条件很好,很适合从事轮椅篮球这项运动,就这样我和轮椅篮球结缘,还担任了山东省轮椅篮球队的队长,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比赛。

正是因为从事过轮椅击剑、坐式排球和轮椅篮球等多个残疾人运动项目,2020年初,于静开始“跨界”接触残奥冰球运动。残奥冰球运动中,运动员滑行、急停、转向、击打冰球都要靠球杆完成,需要频繁使用手腕的力量。时间久了,于静的右手手腕鼓起一个大包,是关节液渗出形成的腱鞘囊肿。“囊肿大的时候会鼓得很高,手腕都动不了,只能把它按破,然后休息几天等关节液被吸收后再训练。”于静告诉记者。

在中国残奥冰球队的日常训练中,于静和男运动员们一同上场 “争高低”。“我的爆发力弱一些,其他还好,没有感觉很吃力。教练也会根据我们个人的身体素质,调整训练计划。”作为队里唯一的女队员,于静说自己更像一个“调味剂”,在一群男队员中调节气氛。

中国残奥冰球队队员汪之栋(左)在比赛中拼抢。

旗手 汪之栋体育让我变得更积极更阳光

不幸给了中国残奥冰球队球员们艰苦的人生,而体育给他们的生命注入了热情和阳光。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的青岛球员汪之栋告诉记者,“体育给我带来了特别美好的东西,让我变得更积极、更阳光、更热爱生活。希望残疾人朋友更多地参与进来,像我一样热爱体育、热爱生活。

汪之栋出生于2000年7月15日,7岁时因不慎触摸到高压电线,导致右小腿截肢。他在2015年12月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残奥冰球训练营,“当初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参加训练营的,没想到自己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项男人的运动,最后也幸运地被教练选中了,就这样开启了自己的冰球运动生涯。”2016年年初,汪之栋入选了中国残奥冰球集训队,不到16周岁的他当时是全队最小的队员,被队友们亲切地称为“小王子”。

残奥冰球的特点之一就是运动员全程在冰橇上进行比赛,比赛中允许合理冲撞,运动员可以用肩、胸、臀冲撞对方控球运动员,一场冰球比赛相当于一场“肉搏战”。对此,汪之栋有着深切体会,“尽管每天训练都戴头盔、护颈和护胸,但由于速度快,我和队友们常常会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甚至会摔骨裂、骨折。北京冬残奥会备战期间我们都是一天两练,训练强度非常大,在冰冷的赛场上结束一堂训练课后,我们的衣服早已湿透。

对于自己担任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汪之栋至今还很激动,“能够在家门口参加冬残奥会已经很激动了,而担任开幕式旗手对我来说更是莫大的荣誉,正是这个荣誉激励我在赛场上奋勇拼搏,最终实现了为国争光的目标。

残疾人体育 迎来“加速跑”

我市积极争取羽毛球、跆拳道、自行车等国家残奥运动队在青落地组建

青岛早报2023年06月05日吴冰冰

/ 纵深 /让越来越多残疾人 感受体育运动精彩

目前,青岛打造的中国残疾人冰球“梦之队”,正在加拿大征战残奥冰球世锦赛。冰雪赛场之外,青岛也在拓展参赛项目、扩大参与面,不断为青岛残疾人运动员创造更大更宽广的舞台,让青岛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在各个赛场和领域全面开花。

2021年10月在陕西西安举行的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上,青岛承担着山东15个项目的集训任务,而青岛籍运动员更是取得了42.5金、22.5银、29铜共94枚奖牌的战绩。

不仅如此,在越来越宽广的残疾人竞技体育赛事的世界级舞台上,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岛运动员凭借精彩表现赢得荣耀与掌声。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青岛残疾人运动员先后夺得全国大赛金牌100余枚,在残奥会等国际重大赛事上斩获世界冠军15个,洲际冠军4个。2020年东京残奥会上,青岛派出7名运动员角逐六大项比赛,并最终斩获2银1铜,是历届残奥会中参赛人数和参赛项目数量最多的一次,居山东省首位。

2022年山东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青岛代表队勇夺172.5枚金牌、83银牌、53铜牌,实现了青岛作为非主办城市夺得金牌榜、奖牌榜、总分榜三个第一,完成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继续保持青岛市残疾人竞技体育在全省的“龙头”地位。

赛场外,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享受到了体育运动带来的精彩。在城阳区星空智程康复中心,残疾学生广泛参与学校组织的啦啦操、旱地冰壶等运动项目,菁菁校园更添欢笑与活力。此外,“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活动不仅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了解残疾人冰雪运动,也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参与到冰雪运动项目中来……

在残疾人体育走向世界的背后,是我市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折射社会温度与幸福度的镜子,残疾人生活环境持续向好。

近年来,青岛市将残疾人事业全面纳入发展规划大局,密织民生保障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丰富就业服务形式,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生活品质,持续改善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环境,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凝心聚力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

近年来,一组组数据见证岛城残疾人事业长足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非低保残疾人家庭生活用水气暖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共惠及残疾人家庭10万余人,推动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共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4.8万人次、约5.4亿元,护理补贴35.5万人次、约7.2亿元,牢牢兜住“两不愁三保障”底线。织密民生保障网,落实残疾人参加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补贴、个体户养老和医疗保险补贴、意外伤害保险、医疗救助等惠残政策,政策受益达61万余人次,推动民生保障基础持续巩固。

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宋宗涛表示,提高服务水平,消除和解决残疾人面临的各种问题和障碍,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根本任务。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独立出行乘车是一种挑战。“在公交车站,需要不停地问路人,非常不方便。”生活中,不少视障人士都存有这样的担忧。为此,2019年,青岛市市办实事为4000辆公交车安装 “叨叨巴士”公交导盲系统,视障人群出行从此不再困难。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助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制定出台青岛市“十四五”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施方案、青岛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等政策,优化无障碍环境建设举措,打造“有爱无碍”城市建设品牌。在全省率先推行公交导盲“叨叨巴士”系统,覆盖全市227条公交线路、3651个公交站点,极大方便了残疾人出行。创新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投入资金约2200万元,累计惠及残疾人家庭5300户,极大改善残疾人居家生活环境。

福祉完善“很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青岛的残疾人福祉非常好,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实地考察青岛市残疾人生活情况后,康复国际前主席让·曼斯拉肯给出了这样的评语。

生活中,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们全面参与社会活动、成就自我理想与尊严的关键。广大残疾人不仅渴望融入社会、展现自我,更希望过上和健全人一样幸福的生活。

今年5月16日,在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之际,青岛市残联联合市人社局、国资委在青岛人力资源市场举办“青岛市2023年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以市场撬动就业,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解决好残疾人群体的就业,关系到残疾人及他们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近年来,我市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把就业作为残疾人平等发展、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高密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创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实施意见》等残疾人就业创业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推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运用残疾人就业大数据,通过就业失业管理系统,全面掌握我市残疾人就业状况,逐步实现就业服务精准化、专业化、高效化;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技能大赛等方式,不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动态化管理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系统,为每一位有服务需求的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一对一”就业服务。截至目前,青岛全市现有残疾人41.66万名,持证残疾人20.95万名,其中就业年龄段残疾人9.3万余名,实现就业5.2万余名,占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总数的56.7%,持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实现就业率达到92%。

精准施策推动实施“522”工程

今年4月,在青岛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我市对未来五年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蓝图规划。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艳表示,未来五年,我市将继续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扎实推进《青岛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实施“522”工程,高质量打造“五个体系”,着力织就“两张网”,实现“两个全面提升”,努力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高质量打造残疾人生活保障体系;高质量打造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高质量打造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高质量打造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高质量打造残疾人维权服务体系。

着力织就“两张网”,在促进残疾人服务方式全面优化上见实效。推进“一网通”网上办事服务,打造数字化助残服务综合智慧平台;推进“一站式”网格化管理服务,打通残疾人工作“最后一米”。

实现“两个全面提升”,在促进残疾人稳定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上见实效。实现残疾人物质生活全面提升,加大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实现残疾人精神文化水平全面提升,落实中国残联、山东省残联、青岛市政府三方共同推动国家残奥运动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残奥冰球、羽毛球、跆拳道、自行车等残奥运动队落地青岛并做好队伍组建、训练、保障等工作,让更多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并享受体育康复带来的快乐,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刘世杰 吴冰冰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lo

下一篇:毛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