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简单概括: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来历详细介绍:
第一、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第二、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第三、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第四、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第五、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
寒食节的起源主要是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他的臣子介子推而建。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为了避祸,被流放了十九年,介子推始终跟随左右,寸步不离,甚至割掉自己的股份来夺取皇位。介子推帮助重耳成功后,他没有追求任何名利和他的母亲退休到山区。于是,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下令释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依然坚决不出山,最后被火烧死。

晋文公还把介子推葬在绵山,以示忠诚。他还建了一座庙,并下令在介子推去世的那天,禁止生火和寒食,以表达自己的哀思,所以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晋文公回国后,在奖励大臣时,所有人都得到了奖励,只有介子推还有些话要说。他对母亲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文公还活着。龚辉和怀公没有亲信,所以其他国家和他们的臣民都抛弃了他们。但是上帝没有让晋国灭亡,所以一定会让晋国出现一个真正的君主,主持晋国的祭祀。

如果这个人不是文公,还会有谁?上帝真的是在保佑文公,只是有些人认为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不是很可笑吗?偷别人财物的人都会被骂贼,更不要说占天理为己有了。臣子掩人耳目,君赏恶人,君臣上下互相欺骗。我很难与这些人共事。”在古代,人们会在寒食节扫墓和郊游。在过去,清明节只是一个节气,并不代表一个节日。

但清明节逐渐为人们所知,寒食节逐渐隐退,于是两者融为一体。寒食节的起源主要与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有关。寒食节期间,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以及踏青、荡秋千、插柳。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晋文公亲自要求介子推下山。面对晋文公的招呼,介子推没有下山,而是躲在山中,躲避晋文公的搜山,坚决不肯出去迎接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晋文公下令火烧绵山。没想到介子推一意孤行,宁被烧死也不下山。当火熄灭后,晋文公派人再次上山搜寻,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都抱着树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