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预备役
后备军人是指公民在部队以外服役,作为国家储备后备军人的重要手段,包括军官预备役和士兵预备役。市民在服预备役期间,要定期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任务,并做好应征入伍的准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五条规定,“经登记服预备役的民兵或预备役人员”。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退出现役的应服预备役的军人,另一部分是预备役登记的民兵和公民。后备兵是有别于现役兵的兵役义务,是兵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后备兵员的基本形式,是在战争条件下实施兵员动员的重要措施。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作战部的统计,从2008年到2011年,全军共出动现役军人244.4万人,民兵预备役人员782万人,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在紧急救援、突发事件处置、反恐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民兵预备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时,民兵预备役经常开展地区控制、机动部署、隔离驱散、封锁控制、警戒防御等行动,需要一定的体力支持。但在维持和平、抢险救灾等行动中,快速反应、远距离、长时间大强度机动,以及高温高湿条件下的连续作战能力,对预备役人员的体能要求更高。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北京市丰台区地震救援队迅速出动30多个小时,行程近2500公里抵达灾区,以坚强的体力支撑,争取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
民兵和预备役是一回事吗
其他答案都是复制粘贴毫无清晰的逻辑,还是花点时间好了。
首先没有军籍的符合民兵条件的中国公民纳入民兵组织管理,民兵组织一般有乡镇政府和其实企事业单位来建立,这个组织一般由武装部负责。
有军籍的就是现役军人,其中分军官,士官(好像也叫军士长,反正是军官和士兵中间的一种存在,实际上他们才是一个真职业士兵,严格来说还是士兵。作战部队的绝对骨干,军官要尊重老士官的意见来指挥作战和平时管理训练)以及士兵(服兵役的群体,陆军一般是两年,其他军种视情况而定)。上述三者退伍后也是民,如果被编入了民兵组织,也就是民兵。
好了,我们理解民兵的真实含义和架构了,再说说预备役。
部分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是没有满编的,而这些没有满编的部队会编入民兵作为预备役军官和预备役士兵。也就是说,预备役军官和士兵都是民兵,很清晰吧。只是他们平时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由没有满编的部队给民兵组织下命令服预备役的民兵集结训练即可。
而一旦出现战争或者发布国防动员令,收到动员的预备役民兵就会集中到对应部队,开始施行军事行动,这时候他们的身份就从民兵变成了现役军人,也就自动有了军籍。
额外补充,民兵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那种年龄身体合适的退伍士兵军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受到过军事训练的人员等会被纳入基干民兵,其他的18到35的男人都是普通民兵。
当然了,不是所有基干民兵都要服预备役,至于要服预备役有多少的,那就是军事机密了。
基干民兵服预备役和突发情况民众自我组织对抗的主体构成人员,其总员额大致有800万(2011年数据,现阶段应该有所超过)。
即,我国除200万解放军,100余万武装警察部队,还有超过800余万的后备有效快速动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