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节气吃什么 四大饮食习俗
“大寒”是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时间常在公历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太阳运行到达黄经300°。
清代鄂尔泰《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之语:“大寒为中者,上行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节气理当要比小寒节气寒冷,但实际上此时自然界阳气进一步升发,已经接近春天,所以倒见不得就冷得过小寒节气,譬如民谚中就有“大寒到顶端,日后天渐暖”的说法,中国近代气象资料也显示,小寒是全年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节气气温低于小寒。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鸡乳”,“乳”作生殖讲,这里指动物的出生,是说到大寒节气母鸡便可以孵小鸡了。“征鸟厉疾”,“征鸟”即远征、远飞的鸟,指鹰隼等猛禽,“厉”,严猛的意思,“疾”,做捷速理解,是说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补充身体的能量,以抵御严寒。“水泽腹坚”,是说由于气温很低,滴水成冰,水域中的冰一直能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地在河上溜冰玩耍。相应的花信风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瑞香”指千里香、山梦花,“山矾”即芸香、七里香。
大寒至立春这个时段,时值岁末年初,有很多重要的传统民俗和节庆。如“腊神祭”“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春节”“过大年”也处于大寒这一节气之中。随着大寒这一特殊节气的渐渐走完,春节、过大年的气氛日益加浓,进入腊月二十三即“过小年”之后,达到高潮,春节就此进入倒计时。
24节气过完,一年就算过完了,就要交给下一个24节气轮回,中国人最重视、最期盼的春节、过大年也就要到了。所以,民谚就有“大寒过了就是年”的说法。这和民谚中另外一说“进了腊八就是年”的传统是一致的,前后相互呼应。
“尾牙祭”源于福建莆田拜土地神的习俗。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神的诞辰日,许多商家都会为土地公祭奠,这种祭奠活动称“做牙”或“牙祭从二月份开始,一直到年底十二月,每月逢农历初二、初十六都是做牙的日子。因为二月二是一年之中第一次做牙,所以称“头牙”,而到十二月十六则是“尾牙”。做牙的日子一般都要比平时吃得好,到了尾牙那就是老板犒劳员工的时候了,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全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舒心的春节。
腊月二十三是大寒节气的又一个节日,即“祭灶节”,民间俗称为“过小年”“小过年”。
大寒时节自然界和人体阴气渐渐衰落,阳气刚刚萌生,因此在饮食方面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原则。我国古代就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经验之谈。早晨喝补气温阳的人参、黄芪酒,借助早上自然界生发的阳气,有利于身体阳气的生发、御寒保暖;晚上服滋阴补肾的杞菊地黄丸,有利于身体阴液的滋补。此外,平日也可多食用些滋阴潜阳且热量较高的食物,如红枣、黑豆、栗子、核桃、黑芝麻、枸杞子、桂圆、黑米、黑木耳、银耳等。
大寒吃什么
1、糯米饭:大寒吃糯米饭是一种习俗。大寒是二十四气节最后一个气节,也是整个冬天感觉最冷的一天,故名曰“大寒”。在这一天,广东人不仅穿得最多,而且也会吃一些暖胃的东西以御寒,比如糯米饭。糯米饭是中国传统主食之一,在南方中国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男女老幼喜爱之食品,各种节日的主食,多为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有甑蒸加红枣的糯米饭,染成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
2、年糕:吃“消寒糕”的习俗在北京由来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所以老北京的习俗中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
3、八宝饭:八宝饭是中国传统名点,腊八节节日食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江南尤盛。各地的配方大同小异,基本上是把糯米蒸熟,拌以糖、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味道甜美,是节日和待客佳品。
4、八宝粥:古时在北方,大寒天气虽寒冷,但因已近春天,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迎接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大寒这天,还会制做传统的八宝粥食材,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5、老母鸡汤:到了寒冬季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