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科的介绍
蟋蟀科(Gryllidae;cricket)是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的一个大科。通称蟋蟀,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
蟋蟀科
油葫芦俗称“土蛮子”、“结缕黄”是蟋蟀家族中个体较大的一个成员。其名称的来源,一是由于油葫芦全身油光锃亮,好像是从油瓶中捞出来一样:二是由于其鸣叫声犹如油从葫芦中倾倒而出的声音:三是由于油葫芦喜欢吃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的根茎。
油葫芦属于直翅目、蟋蟀科。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以卵越冬。在我国大部分地区1年繁殖1代。油葫芦成虫体长20~25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头部呈球形,腹部黄褐色有带状花纹;触角细长;前翅淡褐色有光泽,质地较硬;后翅发达,稍柔软。前胸背板平排有两个新月纹;中胸腹板后缘内凹呈三角形。前胸胫节上具有听器;后足粗壮,善于跳跃。雄虫有尾须两枚,雌虫比雄虫大,有产卵管,其长度约20毫米,微弯曲,呈茅状。
油葫芦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从东北到南方均有其踪迹,而尤以安徽、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为最多。不同地区的油葫芦品种也不尽相同。依翅膀的区别可分为飞翅、玻璃翅、琵琶翅长翼等4个品种。
飞翅:后翅长而露于前翅之外,一般较少鸣叫,但因较名贵。玻璃翅:又称“薄翅”,翅膀短而透明,声音低脆发飘,只能饲养在浅葫芦内,否则出声甚微琵琶翅:翅膀长,末端钝圆,盖过尾枪的三分之一,声音洪亮,适宜于在深葫芦中饲养。
长翼:翅长而端部不宽,发音一般为中音1个品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飞翅贵,玻璃脆琶响,长翼美。以体色来区分的有体色偏黑者称“墨葫芦”、体色偏棕者称“红葫芦”;以头部来分的有头部额高者称“寿星头”、头部圆宽者称“蒜头”、头部浑圆者称“珠头”,一般认为“寿星头”名贵鸣叫声来区分,一般有两类,一类声似“居幽幽幽幽―”,好像油从葫芦中倒出来,品种较优;另一类声似“吉吉吉吉―”,品种较差。
油葫芦在野外常生活于杂草较多的田埂、丘地、土石边、石块下,以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种子为食。当虫体数量发生较多时,常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危害性,是一种农业害虫。但由于其鸣叫时声音幽婉动听,常被人们作为家居宠物饲养。雌性油葫芦经过交配后2~6天即开始产卵,它喜欢将卵产在向阳的浅土层中,以便能够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而保证卵的孵化,雌虫一生能产卵75粒,最多可达114粒。卵呈长椭圆形,乳黄色表面光滑。一般10月初雌虫产下的卵要等到来年4~5月才能孵化,卵期可达220天。
捕捉油葫芦,无论白天或者晚上都可以,如果是在晚上,还需要带上人工光源,比如手电筒之类的东西,以便照明。在捕捉时,先要在预定的地方站立片刻,保持四周的安静。油葫芦只有感到没有危险性了才开始鸣叫。而当有声源发出时,事情就好办多了。根据声音,确定油葫芦的大致方位,然后手拿尼龙网罩,轻轻地接近目标,翻开它赖以躲藏的石头、砖块,移走草堆,就可看到油葫芦受惊后四处逃散。一发现目标就要眼明手快地用尼龙网罩快速罩下去,将其网住。捕捉时,尽量用网而不要用手。因为用手的话,很有可能在捕捉过程中会损伤油葫芦的肢体,那势必影响到它今后的各种活动,比如交尾、鸣叫等。
抓到油葫芦后,还要对虫体鉴别一番后才可将它移入容器中带回家饲养、聆听其鸣叫声,鉴别油葫芦的好坏,需要从体色翅、声4个方面来考虑体,指的是油葫芦的身体。要挑选个体大的。体大的虫才健壮,寿命也长;体小就是先天不足,寿命也短。
色,指的是油葫芦的颜色。浑身乌黑发亮的油葫芦观赏价值高,鸣叫声也必然悦耳动听。翅,指的是油葫芦的前翅。一般是前翅越长,鸣叫声也越响亮。如果前翅盖过尾端,则是百里挑一的好虫。另外,翅端钝圆的,声音也必然响亮。声,指的是油葫芦的声音。要挑选声音洪亮婉转、颤音拖长的。饲养油葫芦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为其布置个合适的生活场所。在9~10月的江南地区,气温条件尚可,这时饲养可将其放在一个小的瓦盆中;过了10月天气渐寒时,则要维持一定的温度以保证它们存活,可以将油葫芦单头放在一个小的葫芦内,然后置于贴身的口袋里,靠体温来保暖。
如此,油葫芦可以存活半年之久。有了合适的场所,还要不间断地供应食物,保证油葫芦获得比较全面的营养。各种蔬菜、水果、米饭都可成为油葫芦的食物,每周再适时地添加些瘦肉糜等蒙菜。另外,还要补充些水分。
供水的方法很简单,可以用一团棉花或者是海绵让其吸饱水后放在瓦盆内,油葫芦到时自会前去饮水。最后,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搞好饲养容器内的清洁卫生工作。每天等到油葫芦吃饱后就及时将食物残渣处理掉,让其有个比较干净的活动地方,第二天,再换上新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