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森是一个做马匹生意的商人。他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相同的低价格,可以随意选。其实这是一个圈套。他的马圈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赖马。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选。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人们自以为作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所以它是一个陷阱。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霍布森选择效应是指什么?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管理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订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思维的空间大一些,管理者就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从而突破诸多 “霍布森选择效应”的限制。
比如致富决策,不只是有“愚公移山”一种方法、一种精神,可以有更多的思路和出路。有很多山区的人并没有移山,而是移人,到全国和世界各地去挣钱、去发展;也有的既不移山也不移人,而是把山外的人们吸引来游山玩水,让人把钱送进山里来。
再比如搞改革开放,不仅仅是请进来,还应该走出去。据某报载,有位村支部书记包机送村民千里迢迢去新疆做生意,利用季节差价销售农产品,赚了很多钱。这就是打开思维空间的好处。还有一个沿海县级市,当地水咸地碱,过去围海造田吃不上饭,后来渔民们养虾养鱼赚了钱,种植适宜盐碱地生长的冬枣和苜蓿,也发了家。可见,符合实际的选择不仅有一种,就看你是否能打开思维的空间去发现。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但道理只有一个:好的选择都是在限制中逼出来的,就看你愿不愿意换脑筋。换一种想法,多一条思路,正确的决策就找到了。
对于管理者而言,要探寻实现领导目标的新规律、新方法、新举措,离不开领导实践基础上的思维创新;而要实现思维创新,前提是把自己的思维定位于新的深度、广度、高度和速度。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质:
(1)发扬民主。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发挥群众的创造性。但是,在现实中,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往往是下属们还没有开口,或者虽然提出了意见,但还没来得及进行充分研究讨论,管理者自己就定调拍板了。这就陷入了“霍布森选择效应”的陷阱。
(2)适当放权。任何一位管理者,都不可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但是有的管理者在给下属布置工作时,并不放心地让下属去干,而是要求下属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发现下属在具体工作中稍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没有完全按照他的思路去做,就很不高兴,甚至“不换脑筋就换人”。
(3)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把各种生产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减少外部的摩擦以及内部的消耗,从而使整个机构相互融合,产生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