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的绳金塔的由来是什么?

绳金塔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南昌市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标志性古建筑
相传,古时候南昌城内三湖九津,江河纵横,南昌城像一个飘摇于汪洋之上的“木排之地”,在这块“木排”之下,常有蛟龙作怪,闹风、水、火三灾,因此,南昌城灾难频仍,南昌城被烧得满目疮痍,几成废墟。为治理风、火、水三害,当时的豫章郡太守决定在城南进贤门外择一高地建塔镇住蛟龙。
此塔坐落在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东侧,始建于唐天佑年间(公元904~907年),原古城进贤门外,传说建塔前异僧惟一掘地得铁函一只,内有古剑三把(分别刻有“驱风”、“镇火”、“降蛟”字样),金绳四匝,金瓶一个,盛有舍利子三百粒,绳金塔因此三样得名。
与佛教渊源颇深,是一座非常有历史文献价值的名胜古迹。绳金塔古朴秀丽,庄严而不失婉约,具有江南建筑的典型艺术风格,非常具有美学艺术,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绳金塔素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之说,是南昌人的镇城之宝。去旅游的朋友不可错过。
绳金塔建筑历史
绳金塔坐落在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东侧,原古城进贤门外,始建于唐天祐年间(公元904~907年),相传建塔前异僧惟一掘地得铁函一只,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分别刻有“驱风”、“镇火”、“降蛟”字样)还有金瓶一个,盛有舍利子三百粒,绳金塔因此而得名。绳金塔古朴秀丽,具有江南建筑的典型艺术风格,自唐代始建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绳金塔素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之说,是南昌人的镇城之宝,来自百度百科,回答完毕。
绳金塔建立的年代是几几年到几几年
绳金塔,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东侧,原古城进贤门外,始建于唐天祐年间(公元904~907年),历经沧桑,屡兴屡毁。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绳金塔经历多次重建。
第一次重建是在元末明初,当时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南昌,绳金塔毁于兵火之中,明朝建立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
第二次重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因1709年塔体长期失修而“全仆于地,无一瓦一椽存矣”。在巡抚佟国勷的主持下重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塔圯,五十二年重建,后数次修缮。今塔为同治七年(1868年)修建。
此后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二年(1822年)、同治七年(1868年)多次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塔遭雷击起火,部分本质结构被焚,嗣后又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劫难,整座塔仅存砖砌塔体及葫芦形塔刹。
南昌绳金塔庙会历史
中国南昌绳金塔庙会
绳金塔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南昌市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标志性古建筑。绳金塔庙会是西湖区委、区政府精心打造的,具有浓厚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大型文化经贸盛会,目前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
历届庙会一般都选择在横跨国庆、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期间举行,每年一个主题,今年的庙会是以“盛典庙会,活力西湖”为主题。庙会活动期间,有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参展商家带来的名优土产、特色小吃;有展现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全国地方戏曲、原生态文化展演、各地风情和各种绝活等精彩表演;更有皮影戏、仿古车轿秀等内容,让人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民间工艺风貌;还有大型歌舞晚会、绳金塔千年庆典笔会、民间工艺品及书画展、趣味擂台赛、大型动漫文化灯会、慈孝文化展示等系列活动。
绳金塔庙会已经成为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盛会,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市民和游客目不暇接,营造了庙会浓浓的节日喜庆气氛。据不完全统计,每届庙会都吸引市民和游客达200万人(次),绳金塔庙会的辐射效应,还带动了商贸、旅游、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此外,围绕绳金塔经贸节品牌,开展了《绳金塔下话南昌》历史文化丛书的宣传;完成了《七门风俗图》大型雕刻安装工程和《草根南昌》文化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举办“中国(南昌)楹联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绳金塔公园与江西商贸旅游职业学院联合,在绳金塔公园成立了全省首家“旅游教学实习基地”,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社会实践基地,又提升了景区服务水平,增加了服务功能。
近年来,“中国南昌绳金塔经贸节”相继获得了由第三届中国发展财富论坛委员会、第三届中国会展产业年度评选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第三届中国会展(节事)产业年度评选活动“2005年度中国节庆50强”以及“2006年度中国十大经济类节庆奖”、“2009年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十大经贸类节庆”等殊荣。
南昌市的绳金塔的由来
绳金塔座落在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东侧,原古城进贤门外,始建于唐天佑年间(公园904~907年),相传建塔前异僧惟一掘地得铁函一只,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分别刻有“驱风”、“镇火”、“降蛟”字样)还有金瓶一个,盛有舍利子三百粒,绳金塔因此而得名。
绳金塔历经沧桑,屡兴屡毁。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绳金塔多次建筑。第一次重建是在元末明初,当时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南昌,绳金塔毁于兵火之中,明朝建立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第二次重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因1709年塔体长期失修而“全仆于地,无一瓦一椽存矣”。在巡抚冬国襄的主持下重建,现在的塔体就是哪时所建。此后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二年(1822年)、同治七年(1868年)多次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塔遭雷击起火,部分本质结构被焚,嗣后又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劫难,整座塔仅存砖砌塔体及葫芦形塔刹。1985年,国家文物局、省、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绳金塔。自1989年维修后,历经十余年,自然损坏较为严重,由于当时木材未经防腐处理,木构件被雨水、潮湿等侵蚀而糟烂,有的被虫蛀、蚁啮而空朽,镏金铜皮(塔刹)锈损,油漆斑驳、脱落,砖石风化。2000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绳金塔重焕勃勃生机,可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相媲美。
绳金塔为江南典型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50.86米,塔身为七层八面(明七暗八层)内正外八形,其朱栏青瓦,墨角净墙及鉴金葫芦型顶,有浓重的宗教色彩,飘逸的飞檐,并悬挂铜铃(按照制作古代编钟的工艺,重新铸造风铃,七层七音)。绳金塔葫芦铜顶金光透亮,通身朱栏青瓦,墨角净墙,古朴无华。塔身每层均设有四面真门洞、四面假门洞,各层真假门洞上下相互错开,门洞的形式各层也不尽相同。第一层为月亮门;第二、三层为如意门;第四至七层为火焰门,三种拱门形式集于一塔,这种做法是不多见的。它古朴秀丽,具有江南建筑的典型艺术风格,绳金塔自唐代始建至今年内,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塔刹高3米,最大直径1.75米,内以樟木构架为胎,外钉2—3毫米厚镏金铜皮。1988年维修拆卸塔刹时发现,该塔刹为同治六年制造,而重修该塔是同治七年七月始至同治八年冬完成(见刘坤——《重修绳金塔记》)。由此可见,在施工之前就对塔刹有周密的考虑和设计,塔刹各部位尺寸比例匀称,线条柔和流畅,在江南民间的诸多宝塔中,象这样的格局也是不多见的。塔以须弥座为塔基(基础仅深60厘米),历经近三百年未见严重沉陷和倾斜,这与我们现代建筑基础处理大相径庭。绳金塔内旋步梯直通其顶层,直视湖山千里道,"下窥城郭万人家"(明、王直诗),是我市仅存的高层古建筑。
绳金塔层层“飞檐翘角,铜铃高挂”,“双树影回平野暮,百铃声彻大江寒”(明、吴国伦吟绳金塔诗)。绳金塔风铃每层一个音阶,七层七音,微风吹过,悦耳动听。
地宫为塔基下的一种建筑设施,1988年在维修绳金塔的过程中,在其他宫和塔刹内发现一批珍贵文物(现陈于绳金塔千佛寺内)。豫章民谣云“滕断葫芦剪,塔圯豫章残”,可见它是南昌人们心目中的风水宝塔。
绳金塔在四十亩左右范围进行规划改造形成塔体文物规划为主轴线,四大区域组成的绳金塔公园格局,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具有巨大的旅游观光价值,是一处不可多得旅游资源。具体来说,形成以历史文化为主线,四大区域的格局。历史文化为主轴线:包括现有的古塔及重建的塔前寺、剑池、南门石牌楼,把大量荡气回肠的动人传说整理出来。四大区域:第一大区域是艺林园,在近四亩的土地面积上栽种名贵花草树木,有南昌市名树之列的香樟,以及高杆苏铁、倒槐之类树木、风雨亭等诸多内容和品种,具有观赏、休闲功能。第二大区域是民俗村,在7.8亩土地面积上,重建一幢在清末民初保留下来的民居、按照传统有着独特民俗风情建立一个民俗村。里面陈列摆放着传统乡土风情的劳动生产用具,犁、耙、辗、水车等诸多劳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让游客观赏为之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大区域在4.8亩土地面积上建一座文庙,内在涵意是历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场所,为祭奠孔子及属下门生72贤人、12真人的展示场所。此建筑物落成后,能满足善男信女及当代文人雅士朝拜的一种美好愿望。第四大区域在园区8.4亩土地面积上兴建一座隆兴院(戏台、茶楼)每天演出南昌的地方戏。经常有省京剧团、市采茶戏团、市歌舞团在塔前寺演出数台地方戏,吸引了很多观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绳金塔景区内的使用功能有:让游客登千年古塔,观洪城景观,登至古塔顶层,远眺望西山及梅岭、抚河古道、观洪城夜景、银光闪亮。千佛寺大殿内供奉着有 999尊释加牟尼佛像供游客观瞻,还可满足善男信女的朝拜愿望,大殿中央悬挂一7.9吨重吉祥钟,内在涵意是撞世纪钟,许美好心愿。千佛寺大殿两边为文物展厅,第一展厅陈列摆放有绳金塔地宫发掘文物展,古刹文物展。第二展厅陈列摆放有南昌市周边地区及市内大型建设工地出土文物展。千佛寺右前方利用封藏位置,上面增设了一间展销部,供游客购买、观赏。丰富塔前寺内的内容,满足游客需求。
随着绳金塔周边环境改造公园扩建工程正在逐步进行,园区内绿化面积的增多,参观内容的丰富,整个布局形成为:一塔一寺(绳金塔、千佛寺)、一园一庙(艺林园、文庙)、一台一村(戏台、民俗村)的总体布局。打通一条15米宽250米长由前进路直通沿江路的通道,道路两旁建成仿古小吃一条街,开辟一游览停车场。经过一段时期的开发与建设,使绳金塔公园及周边环境面积上规模,品位上档次,广开声誉,成为一个人们有的看、有的吃、有的玩、有的乐的名胜景区。
南昌绳金塔为什么而得名,这其中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古代的南昌天灾不断,有人说南昌是“木排之国”,这只大木排之下是一片汪洋,水中有蛟龙作怪。既然南昌是“木排之国”,这里的人岂不是住在木排之上,整天摇摇晃晃,那日子还能安生吗?而且那些年南昌年年闹水灾,除水灾之外,还闹风灾和火灾。这三灾5被称为南昌的“三害”。有一年夏天,南昌发了一场大火,烧毁民房无数,伤亡极为惨重。当时的地方官刘太守还算是个好官,他决心治理“三害”。为了寻找治灾良策,他亲自书写招贤治理“三害”的榜文,命人四处张贴。但是榜文贴出三个多月,也无任何反应。正在刘太守焦虑之际,一天,衙役飞也似的跑来向他禀报:“有人揭榜了!”
揭榜的人是谁呢?刘太守一见,心里顿时如浇了一盆凉水。原来揭榜的是一个老头,一个编结草绳并带卖才生的老人,叫金老汉。但刘太守怎么也没想到,正式这个其貌不扬的老人给他呆来了希望。
金老汉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鹤发童颜的和尚走进他家菜园,用禅杖在地下重重的敲了三下说:“进贤门外,吾佛重地,水火既济,共镇江城。”金老汉还说他昨天在和尚敲击的地方挖了一宿,挖除一个大铁盒子,打开一看,盒子有七层,每层都装有东西。第一层装着金光闪闪的金绳;第二层是光芒四射的金瓶;第三层装有三百粒亮晶晶的舍利子;第四、五、六层各装有一把寒光逼人的宝剑;第七层是一块竹简,上面刻着二十字偈语:“一塔镇洪州,千年不漂流,金绳勾地脉,万载永无忧。”金老汉看了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是佛祖指点要在这里建造一座高塔,好比打下一个大地桩,如此就可以拴住“木排之国”,且可驱风镇火,压住蛟龙。于是他赶紧跑到太守衙门来禀报。
刘太守听了金老汉的一番话,心里真是乐开了花,第二天他就极为虔诚的筑坛焚香,拜谢天地,然后下令举全城之力,修建宝塔。消息传出后,全城百姓兴高采烈,纷纷捐款,积极参与宝塔的建造。三年后,一座高17丈的高塔和殿宇巍峨的塔下寺终于建成。说来也怪,宝塔建成后,“三害”真的就销声匿迹了,豫章的百姓从此过上了安生的日子。你说,南昌的老百姓怎能不从心底里尊崇这座赐给他们吉祥的宝塔呢?犹豫在这座塔的地基下挖除了金绳,所以人们就给它取名为“绳金塔”。
以上,也就是南昌绳金塔名字的由来了。
以上均为复制。。。自己可以直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