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蜂鸟与武夷山太阳鸟您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吗?世界上最小的鸟就是南美洲特产的蜂鸟。蜂鸟体长只有几厘米,体重只有几克,最小者体重不到2克,大概只比蜜蜂大一些,而且也像蜜蜂那样会吸蜜传粉,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蜂鸟。它是鸟类的“侏儒”。无独有偶,我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也有被人误为蜂鸟的鸟,它就是叉尾太阳鸟。叉尾太阳岛的模样很美,嘴也像蜂鸟一样又尖叉长,能吸花中的蜜,不过,主要还是寻找花丛中的害虫充饥。
世界上体积最小的鸟,最小者体重不到2克
它瘦小灵活,羽色鲜丽,体长约十厘米,比蜂鸟大一倍左右,全身绿光闪闪,惟颈脖深红。因尾巴有两个分叉的羽毛而得名。因为叉尾太阳鸟主食昆虫又帮助植物传粉授精,所以是一种益鸟。叉尾太阳鸟不同于蜂鸟之处在于羽毛。蜂鸟的羽毛十分纤细,就像刚孵出的小鸡一样,而且比小鸡的羽毛光滑得多,在阳光下能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太阳鸟的羽毛构造,跟其他小鸟大致相同,只是颜色特异,当它们在百花丛中飞舞时,好似披着光辉灿烂的朝霞,格外引人注目。太阳鸟种类很多,除叉尾太阳鸟外,还有黑胸太阳鸟、紫颊太阳鸟、蓝喉太阳鸟等等。据史料记载,我国人民早在千多年前就认识并饲养各种太阳鸟了,就是说,我们比美洲人认识蜂鸟要早上千年呢。
老鼠的又一天敌一草鹗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发现草鸣,就跟在那里发现黑麂一样引人瞩目。因为,在保护区建立之前,虽有许多中外生物学者到过武夷山,但他们始终没有发现这两种珍贵的动物。草鹗又叫猴面鸟、猴头鹰。它像猫头鹰样,因其脸颊酷似猴子,身体形状像鹰而得名。它跟猫头鹰的主要区别是脚的中爪具栉缘,而猫头鹰则没有。因此,草鹗在分类上属草鹗科而不属于鸱鹗科。不过,草鹗的形态习性又跟猫头鹰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它也是老鼠的天敌,而且是捕鼠能手。大家知道,老鼠是一种很灵巧的动物,又多在夜间活动,捕捉它并非容易。可是草鹗捕鼠却易如反掌。据观察,它在一-夜之间能捕鼠五只左右,一年可从鼠口夺粮一吨以上,功劳可谓大矣。原来,草鸲身上有许多克鼠的“天性”。你看它的眼睛,又圆又大,虽然白天看不见东西,但到夜晚却能发出绿光来,它的脖颈虽短,但极灵活,可左右各转一百八十度。这样一来,四面八方的鼠类活动,都逃脱不了它那锐利的眼光。再看它的耳朵,虽然耳孔只是两条裂开的缝,但它的由羽毛突起构成的耳廓却很发达,这样就扩大了接纳声波的范围,因而听觉相当灵敏。在它觅食的时候,老鼠的点动静都会被它觉察并马上出击。草鹗捉鼠犹如迅雷不及掩耳。
因为它身上的羽毛极软,飞翔时几乎没有声响,所以往往在老鼠得意忘形地盗食时,遭到灭顶之灾。草鹗的爪和嘴像刀子一般锐利,不几下功夫,就可把老鼠撕得粉身碎骨,然后狼吞虎咽。最可爱的是它嫉鼠如仇,哪怕肚皮已经撑得很饱,也非要把老鼠咬死不可,它丢弃的鼠肉使其他食鼠动物如蛇、龟等可以坐享其成。它跟其他鹗类动物一样,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往往把不易消化的鼠毛和骨头,在胃里揉成一团之后,再从口中吐出。草鹗的繁殖力不强,一年产卵一次,每窝三至五个,春天孵化,孵卵期二十天,幼鸟需长到半年后才开始独立生活,先是捕食蝗虫、天牛、象鼻虫等农林害虫,后慢慢学会捕鼠。据鸟类标本采集专家唐瑞干先生介绍,草鹗是一种低山鸟类,解放前,在闽江流域屡见不鲜。可现在,低山地区已见不到它的踪迹,而山高林密的武夷山区则发现了它,这是否人为的破坏,使它在低山区已无安身之处,被逼上“梁山”了呢?会筑巢的鼠一巢鼠老鼠会筑巢,过去很少听人说过。但世界上确有一种老鼠会像鸟儿样营巢做窝,它就是巢鼠。福建省的邵武、浦城、建阳等地都有它的足迹。不过,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发现集展,还是1980年的事。巢鼠因其会筑集而得名,它是鼠类家族的“休俩”,也是中国哺乳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身长5厘米左右,体重6至8克整个躯体只有人们的手指那么大。
但尾巴的长度却超过体长。这是因为它要借这细长的尾巴,缠绕着草梢,在草丛中攀登行走。外表看去,巢鼠的模样跟家鼠差不多。由于它身体很轻,所以有可能在草梢上垒窝,它的巢也因此而不至于塌下来。前头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而巢鼠为何生来不打洞呢?原来,别看这巢鼠个体很小,但脑袋却挺“聪明”。它懂得地洞容易暴露,尤其是那些一贯吃鼠的老鹰、鹞子和蛇等天敌,都晓得老鼠在地上打洞。因此,巢鼠巧妙地在草丛间垒窝,避过天敌。同时,它又用鲜绿的、活的茅草来装扮巢的外层,使巢的颜色跟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这样就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了。另外,它的巢上下各有一个巢口,而且都装上巢门,万一遇上敌害,可以迅速逃遁。巢鼠可谓“能工巧匠”,它织巢的工艺水平,不亚于最会做窝的燕子、黄莺等小鸟。你看它住在茅草茂密的地方,爬上草梢,顺着长叶片的交叉,因势利导,把叶子卷曲起来,织成草球。巢径约10厘米,从外到里共分3层。外层是较粗硬的绿色的草叶,中间敷上用牙齿咬撕成的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