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定,元朝的陈友定算民族英雄吗

时间:2023-04-22 08:29:27编辑:揭秘君

元朝到底属不属于中国古代王朝

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境内外部分反动势力为了抹黑中华民族历史,破坏民族团结,出现了极为激烈且无耻的反满蒙言论行为。而大量不明真相的群众,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以及对史籍资料缺乏全面的了解,在所谓民族情绪的煽动下,竟主动跟风和传播这些断章取义的历史片段。
对于早已有历史定论的元朝的地位,竟有相当大一部分读者基于元末民族情绪对立极为严重的现实,而对此持以疑义。而朱元璋作为推动和见证时代变化最具代表性的关键人物,他的元朝观念以及定位,则能为今人判定元朝地位提供极具说服力的观念和视角。
一、朱元璋的元朝观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对于元朝地位的认定也随着其势力发展的壮大而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起兵之初还是攻灭元廷之后,朱元璋对于元廷的正统地位都给予了肯定。
江淮红巾军兴兵之初,打着恢复汉人统治中华的旗号,煽动汉人民族情绪以此壮大势力。但从《太祖实录》中可以查知,这一批在元末兴兵起义的豪杰对于元廷的统治是承认的。
“元主中国,殆将百年,其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
“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餋。”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
朱元璋等认为元朝统治者虽为外族,但入主中原接近百年,汉人百姓在其统治之下,“家给人足”,可达“小康”。从朱元璋对元廷的多次高度评价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汉人在心里是认可元廷的正朔统治,认为蒙元统治者已得天命,统治初期休养生息,百姓也安得其所。
刘福通等人首举义旗并非完全拘泥于民族隔阂,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元末失政,统治者不顾吏民生息,汉人百姓在无法存活的情况下才反抗起兵。所以,百姓生活难以为继才是汉人造反的主要原因,这与明末农民起义并无两样,而元末时期所渲染的民族矛盾不过是起义军首领号召汉人抗争的手段而已。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挥师北伐在檄文中所言更是证实了这点:“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此后洪武元年朱元璋于南京建国,下诏:“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观念之下,蒙元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国是为天授,对于这个既定事实,元朝百姓如朱元璋等都予以认可。而作为第一个统治中华的外族政权,元朝的快速灭亡的主因是统治者历史局限性下较低的治国水平,民族间隔阂虽然存在,但对于元朝的覆灭更多只是一种被动的宣传手段。
二、朱元璋认可元朝的原因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族人民早已摆脱民族敌视,安居乐业在一片土地下,尚有大量狭隘的民粹主义者。为何在两族长期敌视的公元十四世纪,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明朝统治者能够正元朝的统治,并未将蒙元百年统治从中国历史上抹去?我想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便是元朝初年的统治深得人心。蒙元虽为外族铲灭赵宋政权而得以入主中国,但统治者的民族出身并非亘古成法,关键是在于其是否以华夏传统伦纲治理天下。而蒙元君主的统治虽然带有强烈的游牧民族色彩,但在主体之上仍以华夏之主自居,仍以华夏之法治国。
元朝的统治下,常有“四等人”“新娘初夜权”等非人之说法,但考虑到当时封建社会的现实情况,无论强汉盛唐,黔首百姓何曾有过好日子?老百姓生活从来只在温饱线上下徘徊,好与坏的区别只不过是能否吃得上饭而已。
邓公九二南巡之际,就曾言“中国人民穷了几千年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上平民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更何况,朱元璋曾亲口证实“其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说明至少在元初,平民百姓的生活并不比差于其他汉族朝代,或者说不会相差太远。这点可以通过朱元璋主要谋臣刘基曾入元廷为官、汉人将领陈友定为元殉国等事例证实。
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基于政治的考虑。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得到了治下百姓的认可,即便元顺帝被驱逐漠北,汉人传统地域仍有大批臣民仍忠于元廷。明军自至正二十七年第一次北伐后,元廷仍然掌握河西、陇右、辽东、漠北、云南等处,这对于新生的明帝国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强大威胁。
面对这种内外不利形势,朱元璋深知不可能完全将蒙元的百年统治尽数抹去,只能顺势而为、转而承认元朝正朔地位。以“元承宋制”而引出“明承元制”,此举既能抚平内部少数元朝遗老遗少,又能对盘踞在明朝边境的元廷势力进行拉拢降服。
朱元璋在定下如此对元方略后,迅速平定国内纷争,此外也赢得了大批元廷臣属的归附,辽东王纳哈出就于洪武二十年投靠元廷。
随着时间的演变,历史的不断更新,近千年的厮杀终得以换来如今和平共处的大好局面。然而在历史长河的大势下,却仍有跳梁小丑腾跃其上,以无知的语调肆意发泄不负责任的言论。

陈友定是不是元朝的忠臣

陈友定(?-1368年),字国安,福清人。元末忠臣,与元人扩廓帖木儿、迭里弥实并称"闽三忠"。元朝至正年间,流寇四起,陈友定应诏加入元朝,因平贼有功,逐渐成为元朝将领,占据福建八个郡。
朱元璋崛起后,陈友定多次与朱元璋交战,曾杀掉朱元璋部将胡深,而后被朱元璋击败。陈友定服药自杀未遂,被朱元璋生擒,后被处死。

元朝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元朝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元朝重大历史事件:
1、崖山海战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 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部分人认为这场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一说法。
2、开创行省制度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
因大元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
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元帝国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元代“行中书省”的性质,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早期是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带中书省的职衔,在外行使“省”的职能。灭南宋之后,行省逐渐转变成了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其首长也不再带中书省的官衔。行省下有道、路、府、州、县、基层行政设施。
3、海禁
元朝海禁时兴时废,从元世祖末年起,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结束,其间出现四次海禁。第一次海禁起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世祖“以征爪哇,暂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开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诏有司勿拘海舶,听其自便”结束。
第二次海禁于大德七年(1303下)以“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机构开始,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复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是由朱清、张瑄贿官事件引发的整顿吏治风潮导致的大德七年关闭市舶司暂行整顿。
最后一次海禁从元延佑七年(1320年)四月以英宗“罢市舶司,禁贾人下番”开始,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复置市舶提举司于泉州、庆元、广东、三路。”
最后一次海禁时间最短,延祐七年四月,元英宗“罢市舶司,禁贾人下蕃”,然而两年后便“复置市舶提举司于泉州、庆州、广东三路”。第四次海禁结束。
此后至元灭亡,市舶机构没有再发生变化。元朝海禁政策间断地总计有11年时间。
扩展资料:
1、元朝国号
元朝由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元朝的正式国号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
其中大元中的“大”字并非类似大汉,大唐那样的尊称,因为统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 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称呼元廷的残余势力时又叫北元或残元。
2、元朝戏曲
元朝的戏曲,即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歌独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繁华,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也是元代一种新的韵文形式,以抒情为主,主要给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单独唱也可以融入歌剧内,与唐宋诗词关系密切。
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产生于金末元初,发展和兴盛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间。根据《太和正音谱》中所记,大约有五百三十五本,创作十分巨大而辉煌。
元朝后期,杂剧创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强与温州发扬的南戏的交流,到元末成为传奇,明清时发展出昆剧和粤剧。
当时散曲四大名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与乔吉,有名的《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乐观和顽强精神;《凭阑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脱离散曲特有风格。
描写景物的《水仙子·重观瀑布》雅俗兼备,以出奇制胜;其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刻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情景交融,色彩鲜明,被称为“秋思之祖”。
杂剧五大名家除了关汉卿与马致远之外,还有白朴、王实甫与郑光祖(其中关、白、马、郑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拜月亭》、《汉宫秋》、《梧桐雨》、《西厢记》与《倩女离魂》。
主要表现社会与生活情况、歌颂历史人物与事件,强调人物的情感。元曲的兴盛,最后成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朝

古代抗元朝壮烈牺牲的人物

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等。
张世杰(?—公元1279年),涿州范阳(今属河北范阳)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太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先后拥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终兵败崖山海战,因飓风毁船,溺死于平章山下。
陆秀夫(公元1236年—公元1279年),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崖山海战兵败,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时年四十四岁。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朱元璋是不是民族英雄 对元朝充满暧昧好感

从现代多民族统一的角度来看,朱元璋领导的改朝换代,属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对抗,不是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对抗,算不得民族英雄。若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汉人与蒙古人之间是敌对的势力,朱元璋领导的改朝换代实际上有些“民族革命”的味道

上一篇:霍华德古堡,霍华德城堡的建筑特色

下一篇:联想笔记本排名,笔记本电脑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