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外白渡桥(100字左右 )
外白渡桥是旧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架设在上海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为钢架结构下承式桥,是一座全钢结构桥梁,连接着沪北、沪东的交通。桥有二孔,共长106.7米,车行道宽1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6米,经多次改造,现载重为20吨。透过外白渡桥沉重的钢架结构,可以看到东方明珠的炫丽灯光。
过去,苏州河近黄浦江的河口,一直靠摆渡过河。而且有好几个渡口,其中最靠河口的叫“外摆渡”。1856年,一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在外摆渡的位置造了一座木桥,就叫“外摆渡桥”。这座桥对外国人免费,对中国人则要收费,结果引起上海人民的反对。1873年,工部局在上游方向离“外摆渡桥”几十米的地方也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公园桥”,供市民免费通行,所以市民又把它叫作“外白渡桥”。就在这一年,原来那座“外摆渡桥”卖给了工部局后,被拆了。1906年,为适应有轨电车的通行,工部局将“外白渡桥”拆掉建铁桥,并于1907年建成通车。2008年4月,外白渡桥除桥墩以外部分被从原处拆下,并送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到2009年4月大桥以原貌回到原地。
说明文介绍外白渡桥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风雨历史呢?
现今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它是由供职于怡和祥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祥行的韦韧、霍梅等20人(多为祥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凑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投资建造的。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
造桥纯粹为牟利的威尔斯等人曾声称,上海道台特准许其专利,人行需交“过桥税”,且只向华人收税,外国侨民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继之,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设置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路华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钱,乃称之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当年的英国人叫它“花园桥”(Garden Bridge) ,并在桥头立铜质纪念碑刻字记载(1949年后铜碑被毁),而百姓则直呼为“外摆渡桥”。 。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收购后拆除。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 后来数十年,民间口误,读音成“外白渡桥”,于是,约定俗成地沿袭下来,再后来,历史走到今天,这其中的“涵括”早已经不止是一座桥的名字。
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以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代替。光绪32年,打下第一根桩,第二年竣工。该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珩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两孔跨经组合各52.12米,梁底标高5.75米,桥面铺设电车轨道。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
桥梁的建造设计单位为英国霍华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新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于法国艾菲尔铁塔十一年。桥宽60英尺(其中车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长171英尺,为当时技术最新的钢铁结构(钢骨由英国克兰佛兰桥梁公司制造)。
工业革命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铁架桥梁兴起于18世纪的英国,钢架桥梁兴起于19世纪的美国。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 类似的钢结构桥,在当时,除了上海,还有横跨天津海河的万国桥(今名解放桥),建于1902年,比外白渡桥的建成时间还要早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以也叫“法国桥”。
外白渡桥英语介绍
The Waibaidu Bridge, also called The Garden Bridge in English, is the first all-steel bridge and the only surviving example of a camelback truss bridge in China. The 4th foreign bridge built at its location since 1856, in the downstream of the estuary of the Suzhou Creek, near its confluence with the Huangpu River, adjacent to the Bund in central Shanghai, connecting theHuangpu and Hongkou districts, the present bridge was opened on Jan. 20th, 1908. With its rich history and unique design the Waibaidu Bridge is one of the symbols of Shanghai. Its modern and industrial image may be regarded as the city's landmark bridge. On Feb. 15th, 1994, the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declared the bridge an example of Heritage Architecture and one of the outstanding structures in Shanghai. In an ever-changing metropolis, the Waibaidu Bridge still remains a popular attraction, and one of the few constants in the city skyline.
松口的介绍
松口是中国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下辖的一个镇,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地处梅县区东北部,在梅江下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盆地。自松口、松东、松南三镇合并后,成为梅县区第一大镇。全镇共有41个村委会和5个居委会,总人口6.9万多人,面积328.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梅坎铁路、省道S223线、S332线及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至大埔三河坝国防公路贯穿该镇,是周边乡镇商贸的重要集散地。松口镇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经千年孕育,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
白渡在那个地方?
我家就是在白渡。梅州梅县的一个镇来的
嗯是宋湘的出生地,宋湘是当时的广东第一才子来的。
下面是白渡的一些介绍
白渡是一个土地面积187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人、自然风光秀丽的小镇,她位于梅县的东北部,距梅州市市区仅24公里。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资源,风光如画的石窟河贯穿其中,美不胜收;白渡已探明的自然资源有金、银、锑、锰煤、石灰石、瓷土等。
交通环境有205国道、国防战备公路、雁白公路、平白公里编织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优势。白渡自古以来民风纯朴、集市繁荣:白渡圩、嵩山圩、悦来圩三圩循环,十日九圩热闹非常,系梅县各乡镇中为此独有的特色,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这里有驰名海内外的传统特色食品“白渡牛肉干”、毫无污染的石窟河河鲜、知名度很高的优质金柚;更有蓬勃发展的养猪业、山地养鸡、优质水产品养殖和出产大量的西瓜、蔬菜、玉米等优质农业经济作物,也是梅县著名的金柚之乡。白渡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清代中叶岭南第一才子、杰出诗人、著名书法家—宋湘的故乡。[2]
[行政区划]
白渡镇位于梅县东北部,总面积187.6平方公里,镇政府设白渡圩,距梅城24公里。辖24个村和1个圩镇居委,总户数7140户,总人口26618人。
[经济发展状况]
2002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工农业总产值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工业产值8750万元,比增12%,农业产值1.62亿元,比增5.3%;镇级机动财力25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56万元,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5个,8-10万元的5个,5-8万元的1个,3-5万元的11个;农村人均纯收入4138元,比上年增加27元。
农业: 白渡镇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突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区域种植基地,全面推进山区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全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2.91万亩,粮食总产1.23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84万亩,稻谷总产9256吨,平均亩产502公斤,保持“吨谷镇”水平;全镇水果种植面积3.23万亩,其中金柚1.47万亩,水果总产2.95万吨,人均水果收入2355元;全年生猪饲养量4.13万头,出栏2.72万头,“三鸟”饲养量70.41万只,水产养殖面积3240亩,水产品产量2017吨。全镇有种养相结合的小庄园3963个,占总农户的55%,有50万元以上收入的种养场1个。积极实施区域种植规划,全年种下以尾叶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5000亩,新种、补种各种优质水果502亩。
目前,白渡镇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以“四个梅州”发展战略为工作指南,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迎难以上。在服务好凯盛旋窑水泥和水泥一厂二间骨干企业和做好工业经济发展工作的同时,不断积极、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投资发展的软环境;白渡镇党委、政府在注重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样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以正视“三农”问题和解决“三农”问题,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切入点,讲求实效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98亿元,比增7%;工农业总产值达2.7亿元,比增6.3%;其中工业总产值1.58亿元,比增8%;农业总产值1.12亿元,比增5%;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8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4845元,比上年增长4%;完成税收740.19万元;镇级机动财力实现220万元。我镇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集体经济、民营企业、农业生产和镇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今年工商税收比去年有所突破。[3]
[乡镇企业 ]
镇委、镇政府继续实施“抓大放小”的方针,抓好机制创新、技术改造和开拓市场等关键环节,在转制中求发展,在改造上增活力,探索和实施具有本地特色的乡镇企业经济发展路了,使企业生产平稳增长,效益逐步回升。
[历史文物]
宋湘故居,位于梅县白渡镇创乐村象湖村民小组,共有三堂二厅二廊二十六间,面积约300平方米。宋湘故宋湘故居居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为客家民居建筑之一,因其地堡后山象形山,山前是一片湖洋地,顾此地为“象湖”。
宋湘故居经三百余年,历代均有修缮。“文革”破“四旧”时,门楼被拆毁。1984年冬,由其孙、海外侨胞宋佑祥先生热心捐资,修葺一新,厅堂两侧有16条朱红色圆柱分立两旁屏风上书“京兆堂”三字,外大门楣上挂有“太史第”匾额,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郭翘然题“宋湘故居”匾额。1987年11月16日被梅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湘故居具有纪念乡贤和研究地方文化教育以及客家民居建筑的价值,现为宋氏后人居住。故居保留有宋湘墓碑一块,宋湘彩色画像一幅。
宋湘故居保护范围是:东至31米,西至20米,南至20米,北至56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60米,西至50米,南至山,北至97米。[4]
石子岭水库位于白渡镇凤岭村,工程始建于1958年,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39.3平方公里,设有主、副两坝,坝型为均质土坝。主坝最大坝高27米,坝顶长150米;副坝最大坝高25米,坝顶长120米,总库容840万立方米,是梅县最大的小(一)型水库;溢洪道由电动钢筋混凝土弧形闸门控制。水库捍卫下游人口6000多人,捍卫耕地856公顷,同时担负下游万亩中型灌区的灌溉。坝后电站装机2台共计285千瓦,是一宗集防洪、灌溉、发电和养殖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小型蓄水工程。该水库是旅游、休闲、垂钓的好去处。[5】
[领导班子]
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房 岿
党委副书记、镇长 黄钦昌
党委副书记 李 扬
党委委员、副镇长 冯伟忠
副镇长 邓长河
副镇长 杨 铖
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 钟耀粦
纪委书记、党委委员 谢正强
党委委员、武装部长 沈伟荣
组织委员 黄佳昌
宣传委员 章慧萍
党委委员 黄访新
党委委员 李仰胜
党校校长 卢德森
妇联主席 温雪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