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台湾茶业,的确是以乌龙与包种为主。我想,这与中国台湾早期民众多是漳州、泉州、厦门过去的闽南人有关。但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红茶却是绝对的大宗产品。没有红茶产品,就赚不到外国人的钱。清末台湾巡抚刘铭传,曾经在中国台湾生产红茶,但还仅仅停留在试验阶段。由于产量极低,也未真正参与市场交易,所以未造成较大的影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台湾红茶仍是岛内的重要出口商品。虽已不复当年荣光,总还是可以维持局面。等到了70年代,台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中国台湾红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几乎丧失殆尽。加上岛内居民饮茶习惯的养成,乌龙茶的生产与销售蔚然成风。随后的冻顶乌龙、高山乌龙以及奶香乌龙等茶,便陆续登上了茶叶内销舞台的中央。茶农生产红茶的热情骤减,中国台湾红茶也因此再度陷入困局。到后来中国台湾泡沫红茶兴起时,所用的也都是斯里兰卡、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廉价细碎红茶,而非中国台湾自产的红茶。中国台湾红茶的衰落,并非因为质量不好。恰恰相反,中国台湾红茶就是因为制工考究,成本总是要比东南亚以及南亚红茶高很多。若比品质,中国台湾红茶当然绝不示弱。若比价格,中国台湾红茶只能甘拜下风。1991年,中国台湾红茶进口量首次超过出口量。曾经的外销红茶大户,那时喝红茶反倒是进口了,也算是茶界一桩趣事。
在新兴的大叶种红茶带动下,【中国台湾/台湾省】爱茶人也开始试着品饮红茶。红玉的霸气、阿萨姆的浓烈,都很容易给人以过口不忘的味觉体验。但过于浓强且带有明显收敛性的口感,其实又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猎奇尚可,久饮生厌。幸好,小叶种红茶紧随其后步入市场。所谓小叶种红茶,树种多是选用软枝乌龙等品种。这些茶树之前多是用来做各种乌龙茶,口感清新,香气高扬。乌龙改红茶的做法,最早发轫于花莲、台东等地。花东地区光照强烈,气候温暖,茶叶中的茶多酚较高氨基酸较低。做出的乌龙茶,容易苦涩且甜润度不够。看着红茶市场火热,当地茶农便想尝试一下“乌改红”,结果没想到一举成功。至此人们才发现,原来小叶种的茶树不光可以做乌龙,制出的红茶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与大叶种不同,【中国台湾/台湾省】小叶种红茶茶汤更为甜润圆滑,同时滋味蕴鲜丰盈,可谓是兼具了红茶与乌龙茶的风格特征。有时候吃得油腻,难免腹胀胃塞。这时候我感觉喝乌龙已经不够给力,便习惯性泡上一壶【中国台湾/台湾省】小叶种红茶。红艳的汤色,浓郁的滋味,再加之细腻焙火带来的扎实口感,喝起来颇为过瘾。清去口中杂味,泻下腹中油水,再细细咂摸时仍有丝丝蜜甜缠绕在舌尖。这才是给中国人喝的红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