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重庆火锅界,我已经成功跨越了王缸钵,抵达了鸿姐和朱光玉,目前就剩下芈重山尚未攀登。在鸿姐和朱光玉火锅,我都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店家会提供酱肉包子,而食客会把包子放进火锅里煮着吃。
我自己也试过。首先他们的包子味道都很好,而且是成品,可以直接吃。但是放入红汤之后,很快酱肉包就吸满了汤汁和红油。你要说它有多好吃,我觉得可能谈不上。只是想一想其中吸收的红油量,就让人头皮发麻。而且重庆火锅你是知道的,锅底本身的味道摧枯拉朽、遮天蔽日,让人根本吃不出酱油包原本的酱香和肉香,只剩下一望无际的麻辣滋味。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热衷于火锅煮酱肉包?为什么店家也会推荐说这是他们的特色菜?听人说是没有用的,我只能坐在一边偷偷观察。很快,我就发现了规律。
鸿姐,尤其是朱光玉,店里来的大多数年轻女性,可能是因为朱光玉的防空洞式装修具有强烈的打卡气质,墙也的确是裂的。一般都是四五个年龄相仿的小姐妹一起来,脸上带着牺牲今天这套衣服的悲壮表情,在条凳上围桌而坐。
坐下来点菜,开火煮底料。等到菜上齐,火锅也开始沸腾。我看她们会首先每人从笼屉里取一个酱肉包,放在火锅里开始煮,然后一人口服一个,就像是在举行一个什么严肃的仪式。在吃完酱肉包之后,大家才开始涮各种黄喉毛肚鸭肠午餐肉。
在朱光玉,一屉酱肉包子是6个。我观察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进来的是4个小姐妹,一人涮一个包子之后,笼屉里还会剩下2个。但是此时不会再有人动手,任由那两枚包子在笼屉里慢慢冷去。
我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落座先吃包,一人就一个......这是什么意思?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她们真心喜欢吃火锅煮酱肉包吗?如果是真心喜欢吃,为什么不继续吃完最后的两个?为什么也没见有哪一桌会点第二笼?
嚼着花椒粒我想了很久,突然,一个中文词蹦出了我的脑海:投名状。对!这就是投名状!
投名状这个概念来自古典小说《水浒》,主要讲一个叫做水泊梁山的强盗窝子里的人和事。任何英雄豪杰、江湖好汉、社会贤达想要上山落草为寇,水泊梁山方面会要求他们先在山下杀一个人,砍了头带上山寨,这个人头就叫做投名状。意思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已经犯下死罪,而且把罪证交给了其它强盗,是真心实意地打算离开世俗社会,彻底做一名法外之徒。
一屉酱肉包在朱光玉是14块,可能是全店除了干碟蘸料之外最便宜的商品。在正式火锅之前,一人先吃一个酱肉包垫底,那么人均消费就可能从200降低到150块。无论是有人请客,还是大家AA,酱肉包都可以有效降低大家的消费压力。
所以,酱肉包就是火锅店的投名状。吃了这个火锅煮酱肉包,大家就是兄弟,就是姐妹,你顾念我,我也顾念你。也正因为这样,大家吃酱肉包的时候才会如此严肃,2N目相对,要彼此看着对方吃下去。我想,凡是不肯吃酱肉包,就打算涮各种菜吃的人,大概不会有下一次获邀的机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人一个酱肉包之后,没有人会动剩下的那几个。因为先前吃的是江湖道义,而后来要是继续再吃,那吃的可能就是亏了。
火锅一旦涮起来就没完没了,我就曾经和一个搞艺术的兄弟在黄门老灶涮过6小时的火锅。重庆火锅这种东西,往往可以吃三四轮。每轮吃完大家想一想,又从上一轮点的菜里,选几个心仪的再来温习一遍。在温习过程中,又会想到某些先前忘记点的菜。所以一轮又一轮下来,火锅就不再是一种廉价的大众饮食,水单打出来半米多长,让人心惊肉跳。
发明火锅煮酱肉包的店家应该是个很聪明的人,知道怎么给顾客面子,也知道如何给顾客里子。顾客也心照不宣,大家共同把酱肉包子推到了本店特色菜的榜首,乃至要每天在门口排长队表示理解和支持。
于是我忍不住想起当年自己在王缸钵大肆打捞的那些日子,每次请朋友吃饭,我总是在最后很殷切地推荐他们家的芽菜炒饭,因为我认为清油毛肚和芽菜炒饭是他们家的双绝。吃完火锅,来一份芽菜炒饭填缝,即便是不大喜欢吃火锅的男性友人,最后也不好意思说自己今天没吃饱。
我现在想,我每次都应该在上桌之后就先来一盆芽菜炒饭的。
标题:
《火锅煮酱肉包》
创作者:
和菜头的小肉手
AI算法提供:
Midjourney V5.2
Prompt:a Sichuan hotpot with steamed stuffed buns, professional color grading, soft shadows, clean sharp focus, high-end retouching, food magazine photography --s 250 --ar 4:3 --v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