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过春节了,说到春晚,比起期待,更让人好奇2023年的春晚会不会烂出新高度。
可以说是成年累月的失望,让我们不再抱有期待。所以明明超多关于23年春晚的新闻,但是因为没有讨论度,所以感觉网络上几乎没有关于23年央视春晚的信息。
于是关于春晚,值得讨论的问题好像只剩下:为什么春晚越来越不好看?
要知道春晚的历史并不长,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是第一届春晚,我们许多人见证了春晚的发展进程,也见证了春晚变得越来越难看。
那么,不禁想问春晚怎么变得越来越不好看了?
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春晚的衰败也是有迹可寻。
最明显的是语言类的节目在不断的衰落。
如今我们看过去的小品,甚至会震惊他们的讽刺竟然如此的辛辣,笑料中针砭时弊,仿佛那个过去保守的时代里,没有审核,也没有传播正能量的概念。
比如《牛大叔提干》讲的是基层治理。公款吃个随意浪费,对官场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那时的小品不仅足够的好笑,又足够的引人思考。
如今大家提到春晚,已经可以盲猜春晚要演什么了。
结尾一句:“我们一起包饺咂”,就是标准的大团圆的结局。
一方面,早就脱离群众的创作。
被视为公共话语平台的央视春晚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政治话语,可以用来教育群众。努力歌颂着主旋律,再搭配庸俗的煽情,让台下的观众不得不尴尬的看着台上卖力的演出。
所以赵本山的这段采访,特别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另一方面,春晚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所以又必须刻意讨好观众。
于是现在的春晚加入了一众演员偶像明星阵容,普通人的身影反而越来越少。刻意的去接地气,将网络上说烂的热梗硬生生融入小品里,仿佛群众的审美就是如此低俗,容易取悦。
更关键的是,春晚拒绝接受群众的批评,将文化精英对群众艺术的傲慢展现的深刻淋漓。
曾经因为春晚办得太烂,微博知乎等平台,吐槽春晚甚至看春晚节目本身更加热闹有趣。
大家甚至为了参与吐槽,还是选择看春晚的。但是吐槽的人太多,吐槽的内容也过于丰富,于是各个网络平台设了限制,只许夸春晚不许大规模的吐槽春晚了。
所以如此脱离人民群众,拒绝接受群众的批评就是春晚变得越来越难看的原因。
虽然2023年春晚将充分展现总台构建“5G+4K/8K+AI”战略格局的累累硕果,大量运用4K/8K、AI、XR等新技术,持续推动“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但是我依然对这一届春晚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然而技术再好,没啥内容,反而埋没了技术。
因为再华丽的舞台、再大的规模、再美的特效,脱离了群众的春晚,就像无根无根之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