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三调合一的境界

时间:2023-01-01 22:39:42编辑:揭秘君

前言: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定义上看,健身气功最鲜明的特点是身、息、心三者相结合。从习练方法上讲,健身气功在运动过程中包含着“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步骤。健身气功练习的最高境界便是“三调”合一。

何为境界

“境界”,本是佛学中标举“内心”与“外境”乃不可分说之关系的重要名相。《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可见“境界”是相对微妙的一种状态,可以是本体感受也可以是外在表现。如文学中的语言境界,佛家的“无我”境界,道家的超脱境界,武术的“无招胜有招”境界,太极的“阴阳平衡”境界等等。亦有王国维的“古之成大事者”要历经的三种境界,冯友兰的四种人生境界等。

佛家参禅有三种境界,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再回到“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的境界。即人刚开始懵懂混沌,看万事万物都是眼前所呈现的样子,随着涉世渐深利益诱惑,对眼前的繁华难以把握,逐渐迷失自我,进入第二境界,最后在经历了起伏沉落后,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便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道家讲求“万物与我为一”的超然境界,“物我两相忘”,恬淡虚无,驰骋于天地之间,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欲则刚”的状态,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种境界已然超越了武术本身的攻防格斗,现实的“具象”在脑中已不存在。

《太极拳论》中有:“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即初练太极拳是有为境界,一招一式烂熟于心:继而到有无境界,将可视的拳架与不可视的“意”、“气”、“神”相结合;最后到无为境界,拳架与神韵融为一体,从有意识到下意识,无招无式出神入化。

何为健身气功的境界

从佛家、道家、武术以及太极拳的境界中,可见凡事最高的境界当是“太极”的境界,即最好的境界。但从辩证角度看,事物又是不断发展的,所谓的最高境界也暗含着螺旋式上升,不断打破平衡再建立平衡,达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状态。因此,健身气功的境界也遵循这个规律。

健身气功的境界即由调身、调息、调心到“三调合一”的境界。“三调合一”的境界应该是做到“静”和“戒”。

静是相对的静,从外形上看,即便身体在运动着,但跳出自我回归自然中,就好比人与自然同步运动,从而达到相对的静;从呼吸上,静是无意识的呼吸,好像鼻子和肺已经不工作了,取而代之的是全身所有毛孔在呼吸:从心理上,静不仅仅是情绪平静,包括大脑思维都是静的,“神不外泄”,毫无杂念。如此身、息、心在人体的外在表现是面部安详,周身圆活放松,内部气血运行通畅,本体感受为“身心合一”。

“戒”就如同佛家讲的“放下”、道家的“出世”一样,不被外物所诱惑,不计较利益得失,只在乎个人内在的和谐。戒除焦虑、暴躁、私欲、贪念,“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相争,”注重个人道德修行达到“人社合一”。

如何达到“三调合一”境界

“调身”,是通过意识对身体形态和肢体部位进行调控,使身体动而不僵,经络气血通畅运行,为“调息”和“调心”做准备。所谓“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调身最重要的是姿势放松,但松而不懈。任一功法必定是身体中正安舒,上下相随,虚实结合,动作连绵不断。

“调息”是在呼吸上下功夫,古人云“一呼一吸谓之息”。健身气功提倡柔、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先从自然呼吸与动作配合,做到动息相随。不憋不喘,通过调息为气定神敛打基础。

“调心”是在精神意识上的修炼。通过调身与调息的配合,引导意念集中,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自我思维活动减少,排除杂念,达到入境虚空的境界。

调身、调息、调心在整个练功中都是贯穿始末的,并不是先调身再调息最后调心,调身、调息需要意识的支配,调息又需要配合调身,“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只是随着练功的程度不同,三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是符合动作形成规律的。

在练功初期可能意识多关注在身体姿势和动作路线上,随着动作越来越熟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也比较自然,之后意识便不再集中于动作姿势上,而是处于忘我的状态,达到入静状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就形成了“三调合一”的境界,“三调”是过程,“合一”是结果,结果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超越前一状态,最终达到“心、身、息”相合,外以养形,内以养神的至高境界。

小结

健身气功“三调合一”的境界在本体感受上应是最自然的状态,在外在应是最和谐的状态。“三调合一”是身心修炼,达到“三调合一”的境界不仅是在功夫演练上有所提升,类似于武术的“无招胜有招”和太极拳的“神明”境界:在人的心态上也有提高,即如佛家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和道家“物我两忘”的境界。(原凌云)

上一篇:留队!C罗或许还没谢幕,梅西打破世界杯纪录板上钉钉!

下一篇:辉煌时的黄酒家喻户晓,可为何现在无人问津?与白酒差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