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登殿》《秦湘莲》《花田错》《白蛇传》……这些经典的滇剧唱段和曲目在盘龙区东华街道的席子营社区小剧场里轮番上演,穿过席子营社区一条逼仄的巷子,从一个岔口处转入,剧场的入口就在此处,戏台映入眼帘,每周一、三、五下午,剧团的演员们或排练,或演出,演员们的平均年龄约60岁,5元钱一张门票,每次演出都能吸引20至30个老戏迷。
演出这些剧目的演员们正是活跃在昆明滇剧舞台的“云南振兴滇剧团”的老戏骨们,今年已经年近8旬的孙曼华是剧团的团长,她说:“剧团成立于1992年,一直没有演出场地,搬了无数次家。”从工人新村剧场、小板桥,到中闸、小坝,再到现在的席子营社区,因此被戏迷们称为寻找舞台的“流浪者”,直到2006年,在东华街道和席子营社区的大力支持下,振兴滇剧团才在席子营社区小剧场正式安了家。
据介绍,剧团成立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剧团于2018年被纳入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一直都保持着极低的票价。“从刚成立时的1块钱到现在5块钱,每场演出平均收入只有一百多块钱,这个收入是很难支撑起场地租赁、服装道具购买等支出的。”孙曼华说,现在每个演员一天的工资只有15块钱,大家都说票价太低了,但我们的戏迷都是老年人,很多老人为了看一场戏要坐公交、地铁才能到达剧场,如果票价定高了,看的人就更少了。
昆明市滇剧团退休的何正才,2000年正式加入振兴滇剧团,他是团里为数不多的专业滇剧演员。他说:“滇剧已经有167年的历史了,文化的魅力,需要身临其境去感受,退休之后依然保持曲不离口,让我每天都心情愉悦。”
谈到剧团下一步的发展,孙曼华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几年,也不知道今后的剧团该怎样发展。振兴滇剧团的演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孙曼华一方面舍不得离开这个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剧团,另一方面又怕随着演员的年龄增长,滇剧团无法再唱下去,怕这些从各个地方赶过来的老戏迷没了“看场”。但她最怕的还是滇剧这门二百多岁的艺术,和她一样慢慢变老直至消失。
为了让滇剧能更好地传承,东华街道于今年10月将席子营小剧场重新改造装修,席子营滇剧传习馆也正式亮相,为辖区内爱好滇剧文化的广大群众提供了新的文化交流平台。
振兴滇剧团的徐先生说:“2017年,我家搬到瑞鼎城附近,因为喜爱唱花灯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也是通过他们,我知道在席子营有一个滇戏传承馆每天下午都演出。”徐先生回忆说,“刚开始是被优美的唱腔所吸引,后来发现滇剧与花灯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历史也更为悠久,随着台上剧情变化,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2020年12月,徐先生成功加入了振兴滇剧团,经过剧团专业老师指导,他已经可以出演《游御园》《三娘教子》等剧目了。
东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传习馆的带动下,像徐先生这样从戏迷成长为演员的辖区居民还有很多,滇剧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让他们想努力将这门沉淀了历史的文化艺术传承下去,让滇剧的“生命力”可以感染更多的人。
打卡指南
演出时间:每周一、三、五14:00~16:00(疫情期间时间会调整)
演出剧目:每天的剧目都不
票价:5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