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黑奴》,这比漫威的山竹英雄硬气多了

时间:2022-12-16 09:46:02编辑:揭秘君

放眼好莱坞黑人演员,一个人能带动一部电影的非威尔?史密斯莫属。前有《我是传奇》对战末世丧尸,今有《解放黑奴》化身传奇人物完成从奴隶到自由人的转换。在耳光事件后,他以精湛的演技和扎实的历史还原,在导演安东尼?福奎的不疾不徐中完成了对昔日同胞惨痛过往的回忆和致敬。

谁也不曾料到,“弗洛伊德案”将美国甚至欧洲世界彻底推向了“黑命贵”的时代。“零元购”、大游行、抢头条,上至总统下至平民,单膝跪地不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共情”,亦或是背后的选票。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回顾历史,反思过去,重新讲述那段关于“黑奴”的不堪过往,通过影视作品呼应当下思潮,就成为今天好莱坞电影人的共识。有事说事,客观展示,不打着幌子影响社会治安。

好莱坞电影作品中表现“黑奴题材”的电影有《怒断狂潮》《紫色》《为奴十二载》《被解放的姜戈》等佳作。《解放黑奴》能否与以上佳作比肩见仁见智,但就故事性和真实性而言还是有一笔的。

《解放黑奴》有着《为奴十二载》的冷峻,又融合了《启示录》般的求生情节。其故事人物原型,是美国内战时代饱受折磨逃出美国南方奴隶主奴役的黑人彼得。

被奴役-逃跑-投靠北方军进行军事反抗,并最终回到故乡与家人大团圆。人物立体,经历坎坷,故事更是可圈可点。

从主人公彼得被强行拖拽到囚车开始,影片便浸润在一种漫长且无力的基调之下。

囚车、工地、尸坑,荒野,主人公彼得触目所及都是埋头无语,不知未来方向在哪的同胞。

偶有反抗逃跑者,抓回来除了毒打还有脸上的烙印。彼得口中的上帝并未出现并拯救他们,反倒是囚笼中关于“上帝在哪”的灵魂拷问让他无言以对。

虚拟的偶像让他有活下去的勇气,却未曾给他与同伴逃脱束缚的帮助。世上哪有什么救世主,能拯救自己的只有人类自己。

影片前三分之一,几乎所有黑奴都逆来顺受,表情麻木。除主人公光环加持外,现实环境的压迫,求生之路的围堵,使得绝大多数黑人奴隶不得不顺从。

正是这种顺从,麻木和无力感贯穿影片大半部分。

奋力一击,带伤逃跑的彼得和同胞们踏上了寻找“林肯大军”的艰难旅程。后有追兵,前无去路。猎狗寻踪,沼泽求生。

蚊虫叮咬都见怪不怪,水蛭附体都是常规操作,杀鳄鱼,斗凶徒,逆风翻盘,传统电影中那些俗不可耐的套路,在彼得和同伴身上却是真实重现。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要么把彼得逼死,要么就把追兵熬死。彼得成功了。这种并非爽文剧情的成功,观众只会替他难过。

威尔?史密斯用精湛的演技和强悍的敬业态度在沼泽中摸爬滚打,褪去明星光环与奥斯卡颁奖礼上的争议,让观众看到了那个曾经真实存在的人物原型。

我们已经忘记了演员是谁,只记住这是黑奴彼得,劳工彼得,逃犯彼得,北方军士兵彼得,最终他是自由人彼得。

本片并没有那种瞬间觉醒,大彻大悟,彻底扭转心性的剧情设置。由始至终彼得和家人想要的,不过是安分守己,成为自己有人,在种族平等的环境下过自己的日子。

也正是这种真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一身伤痕,令人感慨又钦佩的黑人个体。一路艰辛之下,角色所秉持的只是活着,与家人团聚这一信念。

他一背的伤痕,则成为全片最好的注解,对曾经历是最真实的记忆。对照历史上真实那张照片,谁又能不动容?

作为一部客观展现历史的作品,本片的黑白色调与节奏感对观众而言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和历史纪录感觉。对美国黑暗历史的回溯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辉煌背后的肮脏。

就像很多网友所言:本片或许就是冲着“申奥”去的。

看看《黑豹》那样与现实完全不符的假大空都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解放黑奴》这样讲述真实历史的作品才更有资格晋级。

按照漫威的逻辑,影片中被贩卖的黑奴正是在瓦坎达同胞的注释下被白人抢走并奴役的。拥有最高科技文明的黑豹们看着同胞受辱却袖手旁观,在今天又站出来与欧美列强示好,统一战线,这算不算背叛呢?如此“山竹人”的设定,算不算对黑奴历史的助纣为虐呢?

用虚拟的讨好,掩盖黑奴历史的卑劣,再用种种矫枉过正的“支持”去完成白左的心理重建,这背后的生意实在是有意思。

纵观非洲历史的转折,黑人的不幸,只能说他们“离白人的天堂太远,而离山竹贵族瓦坎达太近。”

上一篇:盘点10款“接地气”的白酒,纯粮酿造,好喝不贵,你喝过哪些?

下一篇:熬夜必追的古偶剧 有你喜欢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