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3月,GSMA(全球移动通讯系统协会)的朋友圈突然热闹起来,频频围绕“超越5G”,谈论一二。
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MWC 202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现场,5.5G亦是焦点。华为公司发布全球首个5.5G智能核心网解决方案,吸引众人围观。2024年为5.5G商用元年,乃行业共识。
5.5G到底是什么?相比5G有何提升?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之一——中国移动即将铺开浙江5.5G商业模式之际,我们来聊聊这项“黑科技”。
多的0.5G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中国推出5G服务的第五年。也是在今年,5.5G悄然而至。
追根溯源,早在2021年4月,国际标准组织3GPP便将R18协议版本定义为“5G-Advanced”(简称5G-A),即5.5G,“可以把它理解为5G向6G演进的关键阶段,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浙江移动规划技术部5G技术专家徐林忠说。
虽然名称只多了0.5G,但如华为发言人在MWC 2023所说“5G三年等于4G五年”——4G到5G,增加1G,用户体验提升10倍;而又一10倍的突破,已然发生在5G到5.5G半个G的跨越中。
其中的“提升”,并不局限于更快的网速,还包括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可靠性以及更广的连接范围等。据业内人士介绍,5.5G能提供下行10Gbps的速率,通信将迈入万兆时代。
这些术语、数字,都意味着什么?
以刚跑完的武汉马拉松为例,依托5.5G,如今网友可以通过直播,近乎“零时差”看完42.195公里全马,第一时间为冲过终点线的跑友送去祝贺。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现场,参会人员亦亲历其中变化——基于今年新部署的5.5G网络,用户下载速率是以往的三倍,峰值高达4742Mbps,“理论上速率更高,高达10Gbps(10240Mbps),实现每秒下载1.25G”。
在西湖八卦田遗址公园附近,5.5G室外下行峰值速率可达4216Mbps(受访者供图)
而这,仅是5.5G照进日常生活的一隅。“全球5.5G产业也在全速推进发展中。”华为无线营销副总裁朱晓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5G应用覆盖了我国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67个,工业、医疗、教育……案例数量累计近10万。对此,不少业内人士指出:“0.5G这一跃升,或将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各行各业完成数智转型。”
在上海,5.5G带来的毫秒级低时延以及高可靠特性,加速车路协同落地,已实现“端到端”的验证(指整个系统或过程完整且可靠)。数据很可观——交通效率将因此提升30%,通勤时间减少20%。
“不但提效,而且提质。”在徐林忠看来,5.5G对智能行业的赋能,还体现在信息承载量的增加,为相关产业链提前进行验证和测试提供基础,“形成良性循环。”
5.5G在浙江
华为公司副董事长、CFO孟晚舟曾发表演讲称:从5G到5.5G,将更好地匹配人联、物联、感知、高端制造等场景,孵化更多的商业新机会。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移动经济发展2024》,到2030年,中国5G连接数将增至16亿,这相当于全球总连接数的近三分之一,移动市场为中国经济贡献将增至1.1万亿美元。
“全新的发展阶段,代表更多的商业新机会。”徐林忠坦言,如今5.5G时代初期,无源物联、通感一体、内生智能等新功能多“有路无车”。浙江作为数字经济大省,“目前以需求为导向,在不少场景开发上都有了尝试和摸索”。
其中,值得一提的当属“无源物联”。
所谓“无源物联”,即不用电的物联能力。日常生活中,我们被各种无线电信号包围着,这些信号收集的能量虽小,但对无源物联网节点的工作来说已经足够。
都说“掌握物流,便掌握了市场主动权”,此前,为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浙江快递选择了进厂——高速运转的传输带上,一件件货物争分夺秒地“奔走”;身着不同颜色制服的快递小哥,与厂家工作人员一起根据订单快速分发、贴单、装车,配合紧密犹如一个整体。
利用5.5G技术,只需一片薄薄的无源物联标签,与室外基站完成通信,距离可达200余米。在此基础上,无论是货物信息还是实时位置,都可以通过联网实时看见,识别准确率高达99%。
“浙江快递业发达,中通、申通、圆通、韵达四家浙江民营快递,占据全国约60%市场份额,他们旺盛的需求,推动5.5G的落地。”徐林忠告诉记者,一张高效快捷的5.5G工业互联快递服务网络,正给制造业“递”来发展新空间。
同样被需求推动的,还有5.5G在拦截无人机上的应用。据悉,亚运会前,杭州便已利用5.5G“通感一体化”能力,让区域内基站兼具“雷达”功能,快速识别并追踪无人机,高效、低成本地防止无人机“黑飞”,搭起整个低空安防系统。
“我不知道是否已经看到了足够‘大’的未来。”GSMA首席执行官洪曜庄曾与记者谈及,当不断更新迭代的5G、AI相互碰撞,“它们就好似一个指数函数,现在还处于底部,后续能涨到多高、涨得多快?赋能多少行业?我不确定。”
唯一确定的是,这是巨大的机会。
据国家工信部统计,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截至2023年底,中国5G基站数量突破337.7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较去年同期翻倍。而5.5G,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升级,依托现有网络架构基础迭代演进,极大促进它的部署和推广落地。
“浙江移动在杭州已完成了5.5G多场景的室外连续组网与试点测试,预计今年很快可以完成杭州5.5G千站覆盖。这意味着,届时全省各地均能同步体验这项最新技术。”徐林忠说。
6G竞争
“全国虽均有布局,但我们现在并不能明显感受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今,5.5G基础设施的铺设并未完成,不同区域网速会有较大差异。此外,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往往在专业实验室中测得,实际应用环境复杂,受信号强度、手机性能等因素的影响,“感受5.5G速度,尚需时间”。
虽然5.5G刚刚开启,但6G已在路上。技术总是想靠前一步。
近期的通信大新闻,不得不提及6G联盟——2月,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芬兰、法国、日本、韩国、瑞典十国发表联合声明,称就6G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达成“共同原则”,将通过共同努力支持“开放、自由、全球性、可互操作、可靠、有弹性和安全的连接”。
这意味着,6G竞赛已然开始。中国院士李德仁曾公开发出提醒:西方在太空资源的争夺上先行了一步。最近备受关注的“星舰”开始第四次试飞,其背后的“星链计划”(Starlink),是马斯克的野心——送4.2万颗卫星“上天”,织就一张能覆盖全球每个角落的卫星互联网。
要知道,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使用权,采用“先到先得”的竞争方式获取,进而也造成了“先占永得”局面。目前,Ku频率资源已被各国“瓜分殆尽”。
卫星频段 图源:网络
“虽说预计在2030年,将迎来6G商用。”某业内人士坦言,但真正实现6G,仍有许多技术难题尚待解决——抛开各国星链计划尚在进行时,如何利用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的协同?“星地”如何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国际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6G技术专利布局研究报告》,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球共约2万件涉及6G技术的专利申请中,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量最多,达8074件,占比40.3%。涉及通信技术、量子技术、基站和人工智能等9个6G核心技术领域。
“我国在通信技术上是有优势的,但在抢占赛道的同时,更要看到,6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独角戏。”在徐林忠看来,6G技术涉及多个技术、多个领域、多个应用场景,没有哪个国家或哪个企业能“独善其身”——
这个通信大“朋友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供应商(如华为、三星)、芯片供应商(如高通、英特尔)、网络服务提供商(如中国移动、NTT DOCOMO)、机构(如GSMA、5GAA)、垂直领域公司(如西门子、三菱)等。
“合作共赢才是王道。”徐林忠坦言,“只顾拉自己的‘朋友圈’,显然,并不利于整个产业的成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