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平移20周年,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华丽归来

时间:2024-08-15 12:19:21编辑:揭秘君

2002年,上海音乐厅为顺应上海城市改造规划,实行了保护性迁移,五千多吨的建筑平移66.46米、抬升3.38米,属全国首例,也在平移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2004年10月1日,平移后的上海音乐厅以崭新面貌重新对外开放,当时“唤醒”这座音乐厅的正是英国皇家爱乐乐团。

平移20周年之际,老友归来,重游旧地。8月10日-11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在指挥家瓦西里·佩特连科的带队下,带来两场音乐会,和20年前的历史时刻“时空共振”。这也是 上海音乐厅2024-25音乐季的开幕音乐会。

“20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总经理方靓形容,上海音乐厅就像一个勇立潮头的弄潮儿,“我们会积极努力地跟随时代步伐,不断自我突破、提升,不断向前进步、发展。”

牵手陈锐,英国名团奏响归来新篇章

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是英国五大交响名团之一,每年演出约200场音乐会,全球现场和在线观众超过6000万人次。2021年,瓦西里·佩特连科走马上任,成为这支世界名团的新任音乐总监。

上海的两场音乐会,除了科萨科夫《天方夜谭》、布里顿《四首海的间奏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等西方经典,英国皇家爱乐还特别加入了中国作曲家关峡的《木兰诗篇》和谭盾的《卧虎藏龙》,中西对话,彼此交融。

“这是一座独一无二的音乐厅,我听说过它平移的传奇故事。”佩特连科形容,从建筑的风格、外形到颜色,上海音乐厅都和英国的音乐厅异曲同工,“我就像在家里演出一样。”来过中国多次的佩特连科观察,中国古典乐迷普遍很年轻,“有了年轻人的市场就有古典音乐的未来,所以我很看好中国。”

8月10日,35岁的华裔小提琴家陈锐随行,和佩特连科、英国皇家爱乐牵手,献上科恩戈尔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陈锐出生于中国台湾,幼年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毕业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年仅20岁就获得伊丽莎白女王大奖,曾获评《福布斯》30位三十岁以下亚洲最具影响力人物。

通过网络的力量,陈锐还与全球范围的观众建立连接,让古典音乐成功“破圈”。“他在社交媒体有很多粉丝,演出现场也被很多乐迷追捧,已经超出了古典音乐的范畴,更像一个摇滚乐明星。”佩特连科笑说,陈锐对古典音乐的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恩戈尔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诞生于1945年,是作曲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凸显了其坚守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决心。全曲分为三个乐章,分别以数部好莱坞电影音乐作为主题,将古典音乐复杂的音乐语言与银幕迷醉的梦幻气息巧妙融汇。

“第一乐章很温馨;第二乐章很浪漫,就像一个人深爱另一个人,但他住在很遥远的地方,充满思念之情;第三乐章很有活力,有牛仔的感觉,又有《星球大战》的影子。”陈锐笑说。

这是陈锐第一次亮相上海音乐厅。现场,他使用的“海豚”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诞生于1714年,曾是小提琴家海菲兹的专属用琴。2008年,这把名琴曾随日本小提琴家诹访内晶子到访上海音乐厅,如今跟随陈锐的脚步,第二次响彻上海音乐厅的舞台。

当晚,陈锐的父母也来到音乐会现场,“我的语言和交流可能没那么通畅,但是来到这里后,我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和融入感。”陈锐说。

坚持定位,它是上海的音乐文化客厅

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始建于1930年,最初以放映电影为主。这里曾是上海交响乐团前身“工部局乐队”的首演地,还接待过梅兰芳等艺术家。1959年,这里更名为上海音乐厅,作为全国第一座专业音乐厅,见证了新中国音乐文化的辉煌发展。

指挥家张国勇与上海音乐厅有着不解之缘。1983年,他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毕业时的毕业音乐会就在此举行,1997年从莫斯科留学归来后的首场演出也选在此地。

2002年,听说上海音乐厅要平移,张国勇感觉像“天方夜谭”,生怕把这座历史建筑给毁了,“平移成功后,音乐厅内部的音响效果和后台设施都有很大的改观,外围的绿化环境也变得更好,我们心里松了一口气。”平移之后,他来上海音乐厅的次数也更多了。

上海音乐厅平移后茁壮发展的20年,也是上海古典音乐市场飞速发展的20年。乐迷刘恩惠就是见证人之一。

2004年,刘恩惠开始对现场音乐会产生兴趣,10月1日本想去英国皇家爱乐的开幕现场,没想到火爆异常,票子早卖光了。心有不甘的他还是来到上海音乐厅,希望能等到一张退票,徘徊了半个多小时,没成功。他至今还记得,自己呆呆地仰望金碧辉煌的大门,“一刹那,耳边好像响起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铿锵有力的乐声。”

一个星期后,他如愿以偿走进上海音乐厅,听了上海爱乐乐团的音乐会,“音乐厅的音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非常直接,非常清晰,非常生动,充满着细节。”二十年来,他成了音乐厅常客,追了很多名家名团。如今,他也来到英国皇家爱乐的现场,弥补了当年缺席的遗憾。

独奏大师、独唱名家、古乐名团、精品室内乐……平移后,上海音乐厅不断探索自身的发展定位,坚持和主打“小而精”,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打响名号。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就曾向上海音乐厅建议,“一定要和其他剧院区分,实现“差异化’经营,专攻‘小而精’,做成上海的音乐文化客厅。”他观察,上海正在大力建设亚洲演艺之都,大体量的文化建筑越来越多,“上海音乐厅精致、小巧,有着丰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正在成为其中一个特殊的弄潮儿。”“它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上海市民心中永远的音乐文化客厅。”

明年,上海音乐厅便95岁了。“它平移过,平时使用率也很高,我们始终在密切关注建筑的健康状况。”作为上海音乐厅的“守门人”,总经理方靓说,他们与原来的平移专家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会定期请专家来监测,以确保建筑安全,同时,对整座建筑进行了数字扫描,“如果仅凭经验去管理,安全度还是有限,所以我们会通过更先进的技术去保障,它的寿命也会更长。”

上一篇:【仅限今日】“七”待是你,“夕”望有你,七夕限定款特惠福利,520许你一生浪漫!

下一篇:盘点值得你反复观看的100部高质量电视剧,《亮剑》热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