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无数艺术家、作家的灵感之泉。从电影的角度看,巴黎深度参与了电影创作,让自身成为了一座巨型摄影棚。
有此说法,不仅因为电影于1895年诞生在这里,还因为这里的街道、地铁、纪念碑、艺术馆和咖啡厅都被镌刻在一些光彩夺目的电影时刻。从戈达尔(《精疲力尽》)到热内(《天使爱美丽》),从马龙·白兰度(《巴黎最后的探戈》)到伍迪·艾伦(《午夜巴黎》),巴黎从来就与电影密不可分。
当艾米丽在圣马丁运河打着水漂,当新桥上的恋人把爱的欲望化作烟火中力量的舞步,当席琳在巴黎圣母院前畅想它消失后的世界,总有个一瞬间会唤醒你对这座城市的期待。
此时此刻,巴黎奥运会正火热展开,让我们经由电影感受巴黎的魅力。通过打开下面的任何一部电影,去往巴黎。
1、《精疲力尽》
《精疲力尽》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杰作。跟同时期的新浪潮导演一样,戈达尔也将巴黎作为画布,用手持摄影机拍摄下主人公在巴黎生活的场景。
为了让画面摆脱好莱坞的“摄影棚”风格,摄影师让摄影机处于移动中,甚至有时会放在轮椅或手推车里。由此,《精疲力尽》抛弃了精雕细琢的画面,用写实的风格记录下帕特丽夏卖《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香榭丽舍大街,和米歇尔被子弹击中时所在的拉斯帕伊大道。
虽然拍摄手法并不精美,在剪辑风格上也有些零散,但跳切和非常规摄影让这部电影显得异常灵活、充满生气。同时也让巴黎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跳跃、天真,又蒙着一层浓重的存在主义色彩。
2、《天使爱美丽》
《天使爱美丽》的大部分情节发生在巴黎第18区蒙马特区。作为一部爱情喜剧片,蒙马特区浓郁的艺术氛围和浪漫气息刚好符合电影里总是异想天开的艾米丽。
蒙马特区以红磨坊、圣心大教堂而闻名,艾米丽工作的Deux Moulins 咖啡馆和居住的公寓就在这一带。从这里驱车20分钟会到达圣马丁运河,而这里,正是艾米丽独自玩打水漂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天使爱美丽》对蒙马特的拍摄方式不是复刻现实,而是把画面调成绿色、黄色和红色的主色调,让这个举世闻名的区域充满了奇幻色彩,又正好符合这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少女眼里的巴黎。
3、《爱在日落黄昏时》
作为最经典的爱情电影之一,“爱在三部曲”用对白和城市把一对恋人长达几十年的故事串联成完整的时间线。每一部既是男女主人公不同阶段的人生切面,又是写给三座气质迥然不同的城市的情书。
该系列的第二部《爱在日落黄昏时》发生在千禧年初的巴黎。彼时的杰西和席琳在维也纳分别后,重逢于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三十多岁的他们相比起十年前少了些许天真和犀利,取而代之的是谨慎和防御,以及情感的压抑和克制。
两人漫步在巴黎的街头,在黄昏的渲染下,这座城市被浪漫又忧郁的气氛笼罩着,符合两人此时的心境。他们路过塞纳河,路过圣母院,讲诉着各自的生活。在这座浪漫之都的黄昏,即便他们小心压抑着内心的感情,却仍然被迅速勾起,如渡轮划过塞纳河时激起的涟漪。
4、《午夜巴黎》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写给巴黎的一封情书,其中充斥着他对巴黎的迷恋,以及很多美国人对巴黎的理想化想象。
在伍迪·艾伦的浪漫幻想里,一辆复古车停在巴黎午夜的街头,上车之后你就能穿越时光,去往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达利、布努埃尔等人的聚会。在那里看着福特翩翩起舞,和海明威在圣米歇尔广场喝苦艾酒,或是和毕加索在圆顶餐厅一起吃酸辣酱。
这一切,不仅是伍迪·艾伦的美好愿景,或许也是很多艺术青年多次出现在梦里的情景。旧时的巴黎承载着理想主义者的至高向往,它映衬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渴望回到某段历史时期的怀旧之情。
但正如电影告诉我们的那样:巴黎再也不会和以前一样了,尽管它一直是巴黎,你也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
5、《人约巴黎》
《人约巴黎》讲述了三个发生在巴黎不同地区的爱情故事。在这部影片里,巴黎充分参与了电影,是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导演埃里克·侯麦将巴黎描绘成一片充满爱情与沉思的绿洲,并通过三段优雅的爱情小品,展现出巴黎人对两性关系的态度。
透过侯麦的镜头,巴黎是一个充满偶然邂逅的诱人世界:在公园、在公交车上、在火车上,人们总在相遇。无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圣心大教堂、毕加索博物馆、蒙马特区,还是鲜为人知的公园和街角,巴黎仿佛总处于爱情迸发的前夕,为即将坠入爱河的人们敞开胸怀。
《人约巴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现代巴黎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且随着主人公在其中漫步和交流,让日常具有散文诗一般的情调。
6、《戏梦巴黎》
巴黎的激情不仅属于爱情,这样唯一一座会在宫殿播放电影的城市,承载着众多年轻的灵魂们渴望解放的理想。
《戏梦巴黎》描述了巴黎的这一面。它以上世纪60年代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为故事背景,通过三个年轻人的情感纠葛,揭示了爱欲悲欢交织的时代切面。
在这部电影里,巴黎的空气中流动着躁动不安又浪漫激情的理想主义因子。三位主人公在电影资料馆抗议、手牵手跑过卢浮宫、在德比利行人桥抽烟……他们对生命和政治的热情,与巴黎这座城市一起被卷入风暴中心,陷落在充满了性解放、民主革命、无政府主义等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里。
而风暴过后,年轻人向何处去,巴黎就会向何处去。
7、《怒火青春》
每个城市都是多面的,巴黎也是如此。与前几部不同,《怒火青春》让我们停止将巴黎过度理想化,它把镜头对准巴黎最落后的郊区,呈现了它混乱和危险的一面。
《怒火青春》的灵感来源于1993年发生在巴黎17岁男孩 Makome M'Bowole 身上的真实枪击事件,讲述了三个愤怒的年轻人在破败的郊区生活的故事。影片以充满仇恨的视角,将巴黎描绘成一个犯罪猖獗、贫穷落后、充斥着种族冲突和暴力的反乌托邦世界。
可以说,《怒火青春》对巴黎毫无爱意。它没有卢浮宫、没有圣母院或凯旋门,只有混凝土废墟和用木板封住的商店。它愤怒却发人深省,对整个现代化的世界发出警告:
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纠正社会的不平衡,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以上是一份巴黎的非官方旅游指南,每一部电影中的巴黎都各有不同。我们无法通过一部电影来定义巴黎,但却可经由形形色色的影像去触碰巴黎的各个角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度的理想化,揭开玫瑰色的里衬,触碰到它最真实的面目。
不可否认的是,有关巴黎的电影总能吸引我们,不是因为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或埃菲尔铁塔,而是因为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浪漫情调和弥漫在空中的自由气息。正因如此,巴黎才成为“最常被想起、被谈论、被书写的地方”。
一只呀
责编 柴颖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