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打压中国电动汽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时间:2024-08-14 02:00:32编辑:揭秘君

8月1日,香港《南华早报》发布了一篇对于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的长篇独家专访。采访中,林毅夫指出,实际上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也会在没有产业政策的情况下停滞不前,而发展中国家被告知“不能将产业政策用于支持基础研究之外的任何事情”,其实是被洗脑了。他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不应该简单听信发达国家所声称的“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而是应当总结自身经验,提出新的理论,做任何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他还举例说,日本就是听信了美国,才导致日本三十多年来经济萧条、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林毅夫教授的观点,说到底,还是为他的产业政策论进行辩护。客观地讲,他的产业政策理论,有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不支持林毅夫产业政策理论的,主要是张维迎等自由市场理论者,认为产业政策是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把市场与计划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而林毅夫教授在这次专访中表达的观点,总体也是比较正确的,尤其是不能简单听信发达国家的话,是对决策层和管理层的一种提醒。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情况,盲目照搬,就会陷入东施效颦的尴尬之中。尤其是科技创新,发达国家是不可能真心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也是会想方设法遏制发展中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他们绝对不会容忍发展中国家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如果像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就会使发达国家很难应对。

那么,日本是不是因为听信了美国,才导致经济出现三十多年萧条呢?从表面看确实如此,与美国签订了一份广场协议。关键是,日本并不是主动与美国签订的这份协议,而是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被迫签订的这份协议。否则,美国是不会放过日本的。在这个问题上,不是日本听信了美国,而是不信也得信,不信可能当时就被美国打趴下,甚至有可能会发生战争。而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日本基本是在美国的鞭子下生存的,尤其是近年来,日本更是在美国面前活得连起码的尊严也没有。

把被迫接受美国的要求,看成是主动听信美国的话,林毅夫教授这个观点存在一些问题。或许,也是为了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产业政策论的重要吧。实际上,日本政府也好,日本经济界、理论界也罢,都非常清楚,正是这份广场协议的签订,让日本的产业发展完全陷入了美国的资本陷阱之中,做足房地产泡沫、挤垮实体产业,再通过资本撤离的方式,让房地产泡沫破裂,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实体产业。这就是美国打压日本、打败日本经济、打垮日本企业的根本手段。而日本的懦弱,又让他们面对美国的打压只能被动接受。

面对中国也在经济总量上向自己逼近,美国又想采用对付日本的那一套,利用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一定风险,制造业需要加快转型,开始疯狂打压中国实体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并施压盟友,必须跟随自己一起参与打压。本以为中国会像日本一样,会听从自己的要求,跟随自己的脚步。没有想到,中国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在被打中越来越坚强,并不断突破美国的封锁和围剿,杀出了一条条新路。从单个企业来看,就是华为,受到美国及其西方国家近乎变态的打压,仍然艰难地挺了过来,步入新的发展状态。

从产业来看,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走出了令西方国家目瞪口呆的强大竞争力,以至于美国和欧盟不得不以产能过剩、政府补贴等借口,对中国电动汽车提高关税。即便如此,中国电动汽车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到底还有什么手段,要看美国们的心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了。

而更应当想到的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压中国电动汽车的真正目的,并不在电动汽车本身,而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遏制中国加强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阻止中国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从而让中国政府减少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基础研究等工作的支持,以达到美国们的目的。很显然,中国应当非常清楚美国及其西方国家的企图,千万不要上当受骗,而是要坚持自己的目标,该由政府提供支持的,坚决支持,该由政府进行补贴的,坚决补贴。宁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确保对科技支持的力度不减。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补贴,是科技能够快速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发达国家可以这样做,中国也可以这样做。不是发达国家做完了,中国就不能继续做,不是发达国家转向对芯片等的政府补贴和支持了,中国就不能对电动汽车等提供补贴和支持,就要听从发达国家的。这个邪,中国不能信。

上一篇:当前最火的五部电影,《解密》排在第三,你看过哪几部?

下一篇:京味儿美食“一站式”集结,京菜美食文化节在隆福大厦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