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八大怪
提起陕西,大家能想到什么呢?秦始皇陵兵马俑?羊肉泡馍?还是华山呢?在笔者看来,陕西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很特殊的文化习俗,在陕西,最有意思的还要算他们挂在嘴上的顺口溜了,今天笔者想分享的就是最有名的陕西八大怪,大家知道都是哪些吗?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八大怪: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来
陕西八大怪 1、板凳不坐蹲起来陕西八大怪的第一怪还要算陕西人的“蹲景”,这就让很多人奇怪了吧,有凳子不坐非要蹲着?没错,陕西农村就是这样的景象,吃饭什么的都是蹲着吃。你可不要小看这一蹲啊,要知道陕西人蹲着的时间永远要比站着的时间多啊,而且长时间蹲着再起来的时候,腰不酸腿不痛,站起来就能正常行走,是不是很厉害?
2、房子半边盖为什么房子半边盖呢?因为太穷了,只有半边盖的房子会省下好多的木材。那个时候的房子都是人字形结构的,主屋和两个耳房,主屋当然是主人和长辈居住的,那其他人就要住到耳房里面了,耳房也不需要太讲究,为了节省就只能半边盖了!
3、姑娘不对外这个大家应该很容易就会理解了,但是理解了反而更觉得奇怪,为什么姑娘不对外呢?难道是陕西的男人太好了,让本地的女孩子不愿意嫁出去?其实说到这个,大家大概又要心酸了,因为陕西人口中的姑娘不对外,实属无奈啊,因为地方实在是太偏僻了,没有人愿意进来,里面的人也很难出去,所以只能自给自足了,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情况了,毕竟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嘛!
4、帕帕头上戴陕西八大怪之一的帕帕头上戴,帕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带在头上呢?这个帕帕就是我们的手帕,但是也是有所不同的,因为陕西人头上的帕帕倒更像是我们的毛巾的大小。为什么要在头上搭一件帕帕呢?以前的时候,陕西那边的气候问题实在很严重,那里的女人们为了保证头发的干净,就不得不搭一件帕帕阻挡一下灰尘了。
5、面条像裤带陕西人是以面食为主的,但是经常吃面食的话,即便再喜欢吃也是会腻的,聪明的陕西人就研究出了很多面条的新吃法,其中有一种面条就是特别的宽,而且只有一根,不要看它只有一根貌似很少,就这一根一个弱女子都不一定吃的完。
6、锅盔像锅盖这个锅盔,大家都知道吧,很多人应该都喜欢吃的,陕西特色美食。那为什么说锅盔像锅盖呢?因为陕西人都是用大锅做饭,烙的锅盔也就按照锅的尺寸直接烙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像电视剧里面的那种大锅,一张巨大的锅盔,可不就像锅盖了呗!
7、油泼辣子一道菜油泼辣子同样是陕西的特色美食,很多去陕西旅游的人都会吃一碗正宗的油泼面,浇上一勺辣子,品味一下正宗的陕西味道。在陕西,油泼辣子真的是可以作为一道菜来吃的,每一家的辣子味道都是不一样的,陕西人对辣子有一种特殊的喜爱,每顿饭必须有辣子,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总想去品味一下正宗的陕西辣子了。
8、秦腔不唱吼起来秦腔应该是那片关中土地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陕西八大怪之一的秦腔为什么不是唱反而是吼呢?主要是因为秦腔的唱法需要特别大的力气,输出就只能靠吼了,秦腔属于传统的戏剧体系中的分支,在关中的影响力就是和京剧在中国的影响力是相同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对秦腔并不熟悉了,这个传统的文化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遇了。
以上就是笔者分享的内容了,关于陕西八大怪,你觉得够不够奇怪呢?
陕西八大怪都是啥?
陕西八大怪具体如下:
一、【房子半边盖】多见于关中农村,通常房屋呈“M”型,习称厦子房,两个半边房子对称修建,中间开门。功能:山墙高耸,安全防贼;墙厚屋高,冬暖夏凉。这种房子结构也区别于官房,古时的衙门或庙宇均为人字形弓脊房,窗户是敞开在外的。这种结构让农村人感觉不安全,还是房子半边盖,两对檐呈“M”型,四周高墙厚门,夜里睡觉心里踏实。
二、【手绢头上戴】关中人称手绢为“帕帕”,昔时关中农村妇女头上一年四季都顶着帕帕。功能:妆饰点缀,防尘遮灰。民间歌谣:“瓜女子,纳底子,纳不过,吃黑馍。”昔时娶媳妇,年轻人有玩闹“抢帕帕”沾喜之习俗。另外,昔时关中农村人去“吃汤水”时,口袋里时常是装着“帕帕”的,谓之“汤水帕帕”。便于擦嘴么,我看这比现代人用餐巾纸擦嘴更环保。
三、【不坐蹴起来】昔时关中乡下的老汉小伙习惯于疙蹴在凳子上,常见有人疙蹴门前的碌碡上,端着大老碗边吃边聊,也算是一种原生态的农村文化现象吧。猜想或许古时的“军户”有关,纥蹴着便于随时起身奔跑,一有敌情,撂下饭碗就走,故习而广之。曾有女战友学陕西话,说:“有板凳你蹉哈(坐下),莫有板凳你疙蹴哈。”
四、【锅盔象锅盖】民间烙锅盔有大有小,大者叫锅盔,小者叫饦饦。关中农村铁锅的直径,大概有六七十公分,烙锅盔的时候,就可着锅的大小做面饼,厚约一指许,放入锅内,灶火用麦秸烧,刚烙好的锅盔外焦里软,很好吃。饦饦便于携带,现今多用于吃羊肉泡。据考证,锅盔始于先秦,便于士兵行军打仗携带。世传昔日大秦帝国的兵士,就是吃着锅盔灭掉六国的,或许“干粮”一词来源于此。
五、【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吃饭,顿顿不离油泼辣子,面条再香,没有辣子,就不高兴。吃辣子习俗或许与关中外来移民有关,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期,陕西从四川、湖北等省招募了大批农民,定居关中开荒种田,自然也把喜好吃辣椒的习惯,带到了关中。另外据当地民间传说,辣子维生素含量高,吃辣子对眼睛有好处。关中民谣:“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喉秦腔。端一碗面条喜气洋洋,没调辣子嘟嘟囔囊。”
六、【面条象裤带】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是小麦产粮区,当地人以吃面食为主。于是面条就有了很多种传统的吃法,臊子面、油泼面、干面、汤面、出汤面、碎核面、piang piang面等等。单就说这“biang”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很浓,它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种面食独特的专用词。但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
有关这个字的写法,千百年来关中民谣云:“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边,心字底,右边钩刀挂麻糖,坐着车车逛咸阳。”按顺口溜写下去,在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龙活现的“biang”字来。
这曲里拐弯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既概括了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工艺要领,制作者辛勤操作,又体现了秦人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性格特点和爽快精神。“裤带面”只是其中的一种,亦称扯面,事先用盐水和面,醒面一两个时辰,然后开始揉面、擀面、扯面。通常宽约二指许,厚约一分硬币许,长约六七十公分不等,就象裤带一样。沸水煮熟,老碗盛了,圪蹴着吃。
七、【秦腔吼起来】据考证,秦腔雏形始于秦汉,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秦腔旦角声韵根据剧情需要,或委婉缠绵,或悲哀凄伤。秦腔生角的唱腔一般激越高昂,特别是秦腔净角的唱腔,如同怒吼一般,脸憋得通红,民间俗称“努大将”。
秦腔根植于民间,秦人大多数都会或生或旦的唱几句,或许吼秦腔是秦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吧,近十多年来,陕西台《秦之声》更是火得很!叫我说:你高兴了,吼秦腔么!你颇烦了,吼秦腔么!你难过了,吼秦腔么!我看过很多剧种,唯有秦腔能把人唱哭!尤其是听了秦腔哭音曲调,你不想哭都由不得你,这就是秦腔的魅力!
八、【碗盆分不开】以前关中农村,家家户几乎都有好几个“老碗”,这“老碗”大如小盆,很适合饭量大的小伙子使用。过去农村人吃饭,喜欢端上老碗,到人多处圪蹴着边吃边谝,老碗盛饭多,既省去添饭的麻烦,又不耽搁谝闲传。
这种粗瓷老碗,多出自铜川陈炉镇,昔时富平流曲、曹村、薛镇一带村民,很多人从事贩老碗生意。现如今农村人跟城里人一样细法,吃饭用的都是白光白光的小碗了,那种粗瓷大老碗几乎很难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