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相比于地球46亿年的发展历史,人类的存在还是太渺小了,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秘密值得我们去探索、深究,然后找出最终答案。
而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地心世界”的说法一直被很多人认同,大家怀疑在地幔内应该有处非常广阔的空间,这里居住者与世隔绝的文明。
当然,并没有具体证据来论证地心世界的说法,可是与地心世界接近的地貌——天坑却被发现不少。
近日在我国广西地界又发现了巨大天坑,坑内192米深,竟然藏着原始森林,你知道这一发现意味着什么吗?天坑形成原因天坑是指发育在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它的四周势必要有峭壁悬崖,但又不像传统悬崖那般开阔。
天坑拥有巨大容积,底部会和地下河相连,即便有些天坑底部并无水源,但那河床痕迹是骗不了人的。
在2001年之前,我国并没有“天坑”的说法,那时候这种地貌被统称为“喀斯特漏斗”;这名字实际上非常形象,从天坑上往下看去,可不就是一个巨大的漏斗形状。
到了2001年之后,天坑作为一个专门的喀斯特术语才被专家提出,并在2005年正式被认可。
2010年前后,世界上已经被探明的天坑数量达到了78个,其中超过半数以上都位于中国,分布在重庆、陕西、云南、以及广西等地。
其中地质学家还在陕西汉中发现了超大规模天坑群,直径50-100米的漏洞多达50多个,洞穴50余处,其他如峡谷、石林、洼地等景观也有60多处。
根据地质学家推测,想要在喀斯特地貌中形成天坑至少需要满足6大条件。
首先是石灰岩层要厚,石灰岩层质地松软,是最容易导致地面出现塌陷的自然物质之一。
但仅此还不够,其次需要地下河水位要深,地下河流冲刷能带走天坑下方岩土,当河流冲刷超过一定规模时,地面就会向下塌陷。
再者是含气体的岩层厚度要大,当地降水量要充足,这样才能充分给地下河提供力量和动力,足以将地面上塌陷而下的落石彻底冲走。
然后是岩层要平,我们从天坑周围的绝壁上也会发现,岩层塌陷是一层层往下进行的,没有一蹴而就的结果。
最后就是地壳抬升了,地壳运动能给岩层垮塌提供动力,否则仅靠地下河对泥沙的搬运,天坑一时半会是不可能形成的。
老实说,即便我国拥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但真正能满足以上六大条件的区域还真不多。
天坑形成的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它对地质学家来说拥有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
为什么要研究天坑就在2022年5月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西乐业地区再次发现一巨大天坑。
根据地质学家的勘测结果得知,乐业这一天坑直径东西方向306米、南北方向150米,平均深度139米、最大深度192米。
天坑位置距离乐业天坑群非常近,在它周围我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勘测到29个天坑了。
不过这第30个天坑和前面的天坑又有所不同,地质学家沿着天坑陡峭的崖壁向下移动,穿过被藤蔓覆盖的低矮灌木丛,竟然发现了坑底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
由于上方巨大落石并没有被地下河流冲走,这相当于给坑底的植物生长创造了天然屏障,有的古树甚至40米高,这在地表世界上还是很罕见的。
还有些阴生植物同样茁壮成长,几乎每棵植物都可与成人肩膀并齐。
那天坑的发现对人类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有人说天坑论证了地心世界存在的可能,既然这小小的坑洞内能保存完整的古植物,那地心世界也能够拥有一套完善的运行系统。
很可能地形世界并没有人类居住,那里生活着远古时代因地质变迁和环境恶化不得已向地下迁徙的古生物。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神乎其技,就算天坑有完整的古生物保留,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仍属于地壳。
而地心世界大都存在于地幔、甚至是外地核之间,那里有着超高的温度,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世外桃源如何在高温下形成且免受侵犯。
天坑是在漫长地质历史中经过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个体形态,从某种方面来说它代表了喀斯特水文地质过程以及含水层的演化。
那地质学家对天坑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到喀斯特地貌运行的基本机制,侵蚀、溶蚀、水流作用、崩塌作用,这些概念之间是否有相互关系?地质学家需要从天坑中寻找答案。
再者,天坑可以补充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匮乏。
其中包括了微生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很多东西我们可能闻所未闻,但它确实以完整的姿态被保存在天坑中。
例如地质学家就在乐业天坑群中发现了达幽灵蛛科新物种——张氏贝尔蛛,这便是研究天坑带来的巨大成果。
结语天坑是陆地独特的不可再生资源,它是陆地生物的避难所,也是植物生长的“新温室”。
科学家如果想要了解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就一定离不开对天坑的研究数据。
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懂得合理与适度,兼顾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避免因人为干预导致天坑消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