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敬告青年,概述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有哪些主张

时间:2023-04-26 00:28:08编辑:揭秘君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其一的历史地位影响深远。而陈独秀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人骨干,主要得益于陈独秀创办的杂志《青年杂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陈独秀敬告青年这篇文章的发表。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是在1915年的9月份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刊物为月刊,主编就是陈独秀本人。并且陈独秀于《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名作《敬告青年》。陈独秀敬告青年一文的发表,可谓是《青年杂志》中的一篇堪称纲领性的文章,更是中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的特别宣言书。陈独秀在文章中鼓励青年同志们追求自由、科学,崇尚进步、民主。其中,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贯穿文章始终,为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民众和没有方向感的革命者们都提供了一套检验的标准,为中国近代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敬告青年》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对于中国近代化这样一个政治性事件具备深远的长久的影响,而且对于当时中国民众的思想领域也是一番全面的启迪。可以堪称为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文章中突出了对近代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同志的希冀和愿景,并为他们摆脱了前进的迷茫,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唤醒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同志的爱国爱民意识和救国救民意识。

胡适与陈独秀之间什么关系

胡适、陈独秀是两个老朋友,是和具有时代性作用的新文化运动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他们用他们沉重的爱国情感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想要让这场运动以新思想取代旧思想。他们是这场运动的主导者和引领者。胡适、陈独秀的性格是一刚一柔,刚好互补,相得益彰。他们两个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界的两大巨人。

胡适陈独秀

1916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当时胡适在美国留学,但知道陈独秀在创办杂志,于是就从美国寄给陈独秀文字改革的稿子。陈独秀收到看了以后,对此大为赞赏,于是马上给胡适回信,在信中陈独秀表达了自己对胡适能给寄来稿子这件事表示非常感谢,称在文字改革时期,能收到这样写实的文章,纯属不易。这份稿子之后就在《新青年》上刊登,并吹响了白话文革命的号角。1917年,陈独秀在北大任教,胡适回国后也在北大任教,两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起推动新文化运动,成为这场运动的主导人。

胡适、陈独秀开始是志同道合,但后来他们两人走的方向也是不同的。在五四运动后,两人分道扬镳。陈独秀越来越激进,开始崇尚马克思主义理论,走上了暴力革命的道路,之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而胡适依旧坚持民主、科学,成为了资产阶级的代表人。但两人在信中明确指出,虽然两人走的道路不同,但两人的友谊永远不变。

革命家陈独秀研究

陈独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1879年出生在安徽怀宁,原名庆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新青年》就是陈独秀一手创办起来的,这本杂志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陈独秀画像

面对这样一位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做过如此伟大的贡献,然而又有很多是非的大人物,陈独秀在中国近现代的政治舞台上有着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面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我们要客观公正的去研究陈独秀。陈独秀研究中有很多问题,我们可以去探讨,比如陈独秀有没有二次革命论?陈独秀应不应该被开除出党?大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不在陈独秀?

长久以来,陈独秀研究都是比较片面的,没有很公正、公平的对待。我们一直以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是导致右倾投降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失败的主因。但有些学者指出,陈独秀到底有没有二次革命还需要再进一步探讨,1923年陈独秀形成的观点只能够认为是在革命是领导权问题上有点的认识有点模糊,而这些都已经在四大前后已经放弃了,所以并不能断章取义就认为他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陈独秀研究中大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是不是在于陈独秀。其实随着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曾经确实有一段时间看不起无产阶级,但是随着革命的发展,陈独秀也认识到了只有做工的最有用,对无产阶级的认识又进了一个层次。

概述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有哪些主张

1、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充满了强烈的革故更新的精神,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战斗口号,不容许任何人对文学革命进行匡正,没有丝毫的温和忍让的色彩。

并“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愿“拖四十二生大炮,为之前躯”,表现出彻底的革命坚定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的改革,而且十分重视文学内容的革新。他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有文学革命的内容问题,又有文学革命的形式问题。

既不仅主张反对旧文学的形式上的雕琢、铺张、艰涩等弊病,并且反对阿谀、陈腐、迂晦的封建文学内容,积极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建设以平易、抒情、新鲜、立诚、明了、通俗为特征的“国民”、“写实”、“社会”、的新文学。

3、陈独秀把文学革命和政治革命结合起来,认为中国政治界的革命之所以虎头蛇尾,主要因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漠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

所以“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这不仅说明了文学革命同政治革命关联着,而且也说明了文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必要准备。

4、到了一九一九年底,随着陈独秀的世界观的转变,他的文学革命主张也增进了新的因素。他进一步认识到文学改革同时代进步的关系,提出了“应该以现在及将来社会生活进步所需要的文学道德。

便不得不抛弃因袭的文学道德中不适用的部分”,使文学适应“民众运动的社会改造”的需要和表现“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的需要。

扩展资料

简介: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上一篇:上海 龙柱,上海龙柱事件盘点

下一篇:吕雉面貌复原图,吕雉面貌复原图曝光 吕雉的故事到底有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