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简介
张自忠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抗日英雄、爱国烈士,然而也许有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却并不了解他的生平事迹,这时候就需要张自忠简介。张自忠,字荩臣,后来有改成了荩忱,山东人,为国家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最后为国牺牲。
张自忠照片
张自忠简介中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大致是这样的:张自忠出生于一八九一年,官宦家庭出身。六岁的时候,张自忠入读私塾,在九岁的时候,张自忠被他父亲带在身边前往江苏赴任。一九零五的时候,张自忠已经是个十四岁的颇具正义感的英姿飒爽的少年了,他的父亲就把他送回了老家,然而张自忠回到老家没多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一九零七年,张自忠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和李敏慧结为了夫妻。之后他入读了高等学堂,被传授的忠孝仁义等传统道德使他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九一一年冬天,张自忠考入了天津的法政学堂,在那里,他了解到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政治主张对张自忠以后的成长造成了很大影响。同年年底,张自忠秘密参加了同盟会,,并且投身于革命活动。之后张自忠陆续参与了诸多战役,还参与抗日战争,为国家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然而最后在一九四零年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所在部队全军覆没,张自忠在那场战役中最终为国牺牲了。
以上就是张自忠简介的内容,总的来说,张自忠是个非常有爱国精神,军事能力极佳的人。
张自忠墓
张自忠在一九四零年的枣宜会战中为国壮烈牺牲,而张自忠墓就在重庆市的梅花山麓。一九四零年,张自忠在湖北宜城为国牺牲后,就下葬在了梅花山。梅花山本来名叫雨台山,在一九四二年的时候,冯玉祥将军书写了《梅花山》并将它可在石碑上,立在张自忠墓前,并且还亲自在张自忠墓前种植了梅花树,于是梅花山从原来的雨台山改名为了梅花山。
张自忠墓照片
张自忠墓主要呈现圆形形状,整座墓的高度大概为3米,墓的最前方是墓碑,墓碑上刻有冯玉祥所写的“张上将自忠之墓”七个字,位于墓的两边出入口的矮墙上镶嵌着冯玉祥用隶书所写的梅花山三个字的石刻,石刻上的每个字都是一个平方米大。整座张自忠墓座北朝南,墓地的地势也是南面高,北面比较低。张自忠墓的陵园在平面上呈现长方形,总共占地面积为5亩,而陵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最高的地方就是张自忠墓,陵园中间部分是花园,坡下则是广场、张自忠纪念馆以及标志石碑等。整座陵园非常清静,园内种着很多郁郁葱葱的柏树,不仅使得园内显得比较清静,还使整个墓地显得更为庄重和肃穆。在一九一一年的时候,这座陵园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革命烈士陵园。
张自忠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爱国将领,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最后还为国壮烈牺牲了,张自忠墓是个让人们了解他的事迹、怀念他的地方。
张自忠的英雄事迹
张自忠作为一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而出名,因此,关于张自忠的英雄事迹有很多,被世人广泛流传。张自忠在世期间,参与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战役,为国家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张自忠照片
备战临沂是张自忠的英雄事迹中较为出名的一件。一九三八年的时候,日本军队主动攻击临沂,与庞炳勋的部队发生激烈战斗。然而因为双方实力差距过大,庞炳勋的部队伤亡惨重,需要等待援军。那个时候,张自忠奉命带着第59军快速赶来增援,事实上,张自忠与庞炳勋两人有一些不和,但是那个时候,张自忠以战事和国家为重,舍弃个人恩怨,与庞炳勋两人合作带领部下重创了日本军队,为中国军队收服失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枣会战也是张自忠的英雄事迹中较为出名的一件。张自忠率领部下参与了武汉会战,在潢川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重创日军,就是在这次战役之后,张自忠被提升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驻守荆门县周边地区。一九三九年五月的时候,中日双方在鄂北地区发生了随枣会战,日本军队在强火力的支持下,向张自忠所在部队发起了大进攻,张自忠部队顽强地抵抗着日军的强力进攻,支撑了并不坚固的防线。然而在日军第六日后,我军最终还是被日军突破了,先后失守多个地区。在八日,张自忠率领部下冒雨向东前进,五月十日的时候,在田家集重创日军,破坏了日军渡河进攻襄阳的计划。
张自忠的故事简介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以中华民国上将衔陆军中将之职殉国,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人物档案资料库
中文名: 张自忠,字荩忱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山东临清唐园村
出生日期: 1891.8.11
逝世日期: 1940.5.16
主要成就: 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军衔: 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
1911年, 1936年,张自忠在天津市市长任上的戎装照。
张自忠年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就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他投笔从戎赴东北。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张自忠戎马三十余载,竭尽微忱。自抗战事起,命运起落无常。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