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是怎么死的
在汉文帝执政其间,汉文帝及诸侯对各个藩王的极其纵容,那时候的藩王掌管的王国权力很大,王国政权人员的任命自己说了算。而且可以自己造钱,可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势力非常庞大。
当时的汉朝发展成了54个郡。其中22个藩王管的39个郡,而中央才管的15个郡,这22个藩加起来的势力远远超过中央。在这种情况下,西汉大臣晁错上书“削藩”,但正是因为这次上书“削藩”,他的一条腿已经踏入了鬼门关。下面探索君为大家讲下晁错是怎么死的?晁错之死的真正原因。
晁错简介
晁错[cháo cuò]、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朝时期还没有科举考试的时候,晁错因为跟师傅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又通晓文献典故,当上了太常寺(教育部秘书),之后因为自己知识渊博成为了太子刘启的管家。
汉文帝后元七年,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刘启继位。汉景帝提拔晁错为内史,因为晁错是自己的管家,所以非常的宠信晁错,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
因为削蕃利益分配 得罪了袁盎
上面我们讲到藩王的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中央,这时晁错便上书要削减藩王势力。其实在”削藩”这件事,朝臣分为三大派。
一派就是窦太后大侄子窦婴的主张:这个“藩”的问题确实很严重,但是现在“削藩”必然会造成39个郡联合起来对抗中央的15个郡,我们完全干不过,所以这个事应该暂缓。
第二派是大臣贾谊的主张:想办法让他们的势力分化,激起内部矛盾,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让他们自行灭亡。
西汉大臣袁盎
第三派是晁错和袁盎的主张:随着藩王的势力一步步扩大,早晚会形成对国家的威胁,越早削危害越小,晚削不如早削。
汉景帝支持削蕃 引起”七国之乱“
其实在汉文帝时期,晁错就提出来要“削藩“,但大部分人反对也就置之不理了。而汉景帝继位后,因为宠信晁错,大家也没人敢公开反对了。于是汉景帝采取了晁错的主张,从而导致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刘启
前面说了,在”削藩“主张上,袁盎和晁错一个主张,但如果说胜利了,这功劳是谁的呢?于是两人天天勾心斗角,晁错借故说袁盎贪污,把袁盎贬回老家了,这也为晁错的死埋下了伏笔。
晁错是怎么去世的?
晁错是因为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被腰斩于东市而亡。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错上了一篇《论贵粟疏》。这篇疏继承了贾谊的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晁错在这篇疏中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
面对这种商人势力日趋膨胀,农民不断破产的局势,晁错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建议文帝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贵五谷而贱金玉。其二,贵粟。 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文帝接受了。
接着,晁错又给文帝上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疏。务农桑,薄赋敛,广蓄积;号令有时,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利民欲,即满足人民的欲望,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