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湉
爱新觉罗·载沣和清宣宗光绪皇帝都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儿子,其中载沣在奕譞的儿子中排行老五,而光绪帝载湉则排行老二。他们两个都是皇室成员,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是大不相同。光绪帝名义上是皇帝,但是却要处处受制于慈禧太后的干涉,他想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无能为力,最终积郁成疾而死。而他的弟弟载沣,虽然曾经担任过监国摄政王的职位,也曾经差点被暗杀,但是最终却安详晚年,寿终正寝。
光绪帝雕像
光绪帝,原名爱新觉罗·载湉,生于1871年8月14日,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父亲是醇亲王奕譞,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在1875年被慈禧和慈安太后立为皇帝,因为年纪还小便由他们垂帘听政。到了1889年,光绪帝开始亲自处理政事,但是他发现真正的权力还是在慈禧手中,自己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之后不久便爆发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当时光绪帝的要的是坚决迎战,但是最终因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以失败告终。之后,他又大力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但是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极力阻扰又一次以失败告终。之后他便被剥夺了皇权,被慈禧太后以生病为由软禁在中南海瀛台,直到1908年暴毙而亡,年仅三十八岁。
而弟弟载沣比他要幸运得多,他出生于1883年,,于1890年集成父亲的爵位成为第二代醇亲王,之后不久又被任命为头等专使赶赴德国为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的德国公使克林德道歉,他因为言辞拒绝了德国皇帝要他跪拜的要求,显示出了自己的气节。在1908年,他的儿子溥仪被立为帝,他则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等到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辞去摄政王职位,从此便不再过问政事,安心生活,一直到1951年病逝,享年八十九岁。
同为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他们两个的经历却如此不一样,不禁让人感概命运的无常及不可捉摸。
摄政王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曾经在清朝最后的三年间即1908至1911年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这个职位的设立是为了代替他的长子当时还只有三岁的宣统帝溥仪处理政事而建立的,因此在这三年间载沣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是这个职位却令载沣感到非常痛苦和忧虑,甚至可以说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三年。因为他不仅要承受来自朝野上下的巨大压力,而且还要维护当时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的统治。
爱新觉罗·载沣
载沣当上执政王首先要处理的就是袁世凯的问题。袁世凯是在戊戌变法中靠出卖维新派而发家的官僚,深受在位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青睐。当时的袁世凯手握军政大权,位列军机大臣要位,在朝廷中有很大的势力。这引起了一些王公大臣的嫉恨和担忧,其中的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和小恭王溥伟就联名秘密向载沣金嫣要他下令铲除袁世凯,而且又因为载沣的哥哥光绪帝曾经留下了“杀袁除恨”的遗旨,在这种情况下,载沣便着手准备诛杀袁世凯,但是当时的重臣张之洞却不同意杀袁世凯,他认为光绪帝刚刚驾崩,不宜大开杀戒。而且袁世凯在朝中党羽众多,一旦对他下手可能会引起军队的混乱。载沣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最终错失了杀袁世凯的机会,只是罢免了他的一切官职。
但是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面对全国上下的革命浪潮,为了挽救清政府的命运,只得重新请袁世凯出山,任命他担任总理内阁大臣。随后不久,他便辞去了摄政王的职位,退隐至北京醇亲王府,不再过问政事。直到1951年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九岁。
应该说载沣在摄政王之位上是想做出一点功绩的,只是无奈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处在灭亡的边缘,他又缺乏治理国事的经验和手段,最终也没能改写清朝覆亡的结局。
汪精卫刺杀载沣
在中国近代史上,提起“汪精卫”这个名字,人们想到的最多的应该是他投敌卖国,背叛革命沦为应该彻头彻尾的汉奸,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汪精卫青年时期,他对祖国是满怀热情和希望的,为此他也曾加入过由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他还策划过一桩震惊一时的暗杀计划,暗杀的对象是当时中国实际上的统治者,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
汪精卫
1905年,汪精卫加入同盟会,希望以革命的力量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他主张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新国家。但是四年的时间过去了,革命党人虽然组织了多次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起义活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失败了。汪精卫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他便决定通过暗杀清政府的重要成员来显示革命党人的力量和决心,从他“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的意志之坚定。
他的这种为革命献出一切的精神还吸引了后来他的妻子陈壁君对他的爱慕,陈当时便决定与他一起施行暗杀计划。汪精卫和陈璧君等四人经过商议之后,把目标锁定为监国摄政王载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载沣的出行或习惯之后,他们决定在载沣经常走过的甘水桥用炸弹暗杀他。为了确保暗杀成功,汪精卫特地找人做了一个一尺高的大铁罐,里面装满了炸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没有遥控引爆技术,就是说如果炸药爆照,那么作为引爆者的汪精卫也是必死无疑的。
但是因为他们在埋炸药时误把路人当成了警察,急忙逃离,导致了计划的失败。后来当他准备再次埋伏炸药时很快被抓获,但是汪精卫即使在警察面前也是从容不惧,甚至还对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可见当时他受革命思想影响之深。
如果汪精卫的暗杀计划成功,或许中国历史就会改写了,他后来可能也不会去当汉奸。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是永远无法假设和重来的。
“顒琰”“旻宁”“奕詝”“载湉”的读音是什么?
1,顒琰(yú yǎn)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1796—1820年在位),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五位皇帝,年号“嘉庆”。
2,旻宁(mín nín )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3,奕詝(yì zhǔ)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生于北京圆明园,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
4,载湉(zǎi tián)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
扩展资料:1,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2,旻宁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其才略有限,社会弊端积重难返。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八年旻宁苟安姑息、拒绝变革,而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也已在酝酿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机。
3,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
4,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拼音字母表:
v 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